APP下载

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对牧户收入的影响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

2022-06-01宋良媛杜富林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适应性畜牧业气候变化

宋良媛,杜富林

(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呼和浩特 010010)

一、引 言

全球气候变化为自然和人类社会系统造成诸多不利影响和风险,是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中国作为气候变化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之一,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利弊共存,但总体上弊大于利(姜彤等,2014)。农业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也是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行业之一(周洁红等,2015;童庆蒙等,2018)。由于各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差异较大,导致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确定性(高鸣,2018)。内蒙古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畜牧业生产基地,其脆弱的生态环境所面临的气候变化影响将更为严峻(周利光等,2014)。作为内蒙古传统优势产业,草原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不仅是牧户家庭的主要生计来源,更是保障食物安全的重要措施。有效的适应措施能缓解气候变化对草原畜牧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并改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农民收入的持续提高能反映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程度(何传启,2013)。同理,对于草原畜牧业现代化而言,收入同样至关重要。因此,准确把握牧户的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从而科学引导牧户适应气候变化,提高畜牧业收入,不仅是推进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关键,更是实现牧区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有文献围绕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对农牧户收入的影响开展研究。在农民干旱风险管理中,灌溉能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并以更高的价格打开新市场,使灌溉农户的平均利润高于非灌溉农户(F Sébastien等,2012)。Khonje等(2015)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实证发现采用改良品种的玉米可显著提高农户收入和粮食安全。同时,改良玉米在赞比亚东部具有显著的减贫作用,但气候变暖适应性行为会增加农户返贫的市场风险(李锦等,2020)。与上述观点不同,在长期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背景下,Song等(2018)的研究表明,虽然采取工程类适应措施能明显减少作物产量损失,甚至提高作物产量,但未显著提高农户净收入。类似的,Finger 等(2011)也认为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虽然灌溉能提高瑞士玉米产量水平,降低产量变异性,但未来采用该适应性行为的预期经济效益将相当低。陈欢等(2014)发现农户倾向于选择易操作、成本低和利己的适应性行为,如增加化肥、农药等物质投入,但会显著降低水稻的经济收益。值得一提的是,在面对气温和降水的长期变化时,与不适应或单独采用某种策略相比,采用组合策略的农户净收入更高(Falco等,2012;Abid等,2016)。对于牧区的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与牧户收入的关系研究,Zhe等(2019)通过呼伦贝尔牧区、半农半牧区的实地调研,发现畜牧业改良对牧草产量、牲畜数量,特别是牧民家庭收入存在积极影响;人工草地项目可使家庭收入增长;现行政策和外出务工也能增加家庭收入,但并非可持续的选择。

综上,国内外诸多学者已在农牧户对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选择及其对农牧业收入的影响方面研究较为广泛,但现有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农户,而关于草原牧区牧户及其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的研究较为缺乏,且有关其采取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对畜牧业收入影响方面的研究略显不足。实际上,相比于农区,牧区气候条件更恶劣,且气候变化还对草地退化存在相当程度的影响(苗静等,2018)。因此,位于生态脆弱区的牧户更不利于畜牧业生产经营,即对生计主要依赖自然资源且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的草原牧区牧户的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展开研究更具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在借鉴现有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草原牧区牧户为研究对象,探析其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选择及收入效应,对于气候变化敏感区和脆弱区牧户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是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和促进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一)数据来源

微观数据方面,综合考虑地域分布、自然环境、草原畜牧业生产水平等特征后,选择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市、中部锡林郭勒盟(以下简称“锡盟”)及西部阿拉善盟(以下简称“阿盟”)作为研究区域。具体而言,样本地区包括呼伦贝尔市的新巴尔虎右旗,锡盟的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西乌珠穆沁旗、正蓝旗、正镶白旗、镶黄旗,阿盟的阿拉善左旗。调研过程中每个旗选择2~6个苏木(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调研对象仅选取以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为主的纯牧户,故阿拉善左旗中仅选择超格图呼热、额尔克哈什哈、乌力吉和银根四个苏木作为样本区域。从选定的苏木(镇)中随机选择2~5个嘎查(村),在每个嘎查(村)中随机抽取10户牧户,于2018和2019年的7~8月进行一对一问卷调研,剔除无效问卷并对所需关键内容筛选后,共获得有效问卷452份。

宏观数据方面,相关气候因素如年平均气温、年累积平均降水量等变量主要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网。

(二)模型设定

1.两阶段最小二乘法

由于牧户的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与畜牧业收入之间可能互为因果,而在不考虑内生性问题时,会导致模型估计结果有偏。因此,为克服互为因果的内生性问题,本文按照工具变量的基本标准即与内生解释变量相关而不直接影响被解释变量,同时在参考冯晓龙等(2017)、高雪等(2021)研究思路的基础上,选取“能否获得相关部门提供的气象信息服务”作为工具变量,原因在于:能否获得气象信息仅影响牧户的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选择,而对牧户的畜牧业收入没有直接影响。为分析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对畜牧业收入的影响,构建模型如下:

其中,i表示不同牧户,behaviori表示牧户i对不同种类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的采取情况,husbandryinci表示牧户i的畜牧业收入情况,Z为工具变量,X为影响牧户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的其他因素,包括户主特征、家庭特征等,α和β表示待估计系数,δ和ε分别为式(1)、(2)的随机误差项。

2.多值处理效应模型

检验不同种类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与畜牧业收入异质性影响的基准回归模型设置如下:

式(3)中,i、behaviori、husbandryinci表示的含义如前所述,m表示牧户采取的不同种类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Dim(behaviori)为牧户i采取不同种类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m的指示变量,当behaviori=m时,Dim(behaviori)=1,反之,Dim(behaviori)=0,X为其他可能影响牧户畜牧业收入的控制变量。α、βm、δ、ϵi分别为常数项、不同种类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的待估系数、控制变量的待估系数及随机误差项。需要说明的是,牧户选择不同种类的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是一种自选择行为,选择哪一种类的行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存在样本自选择问题;另外,由于不同种类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的牧户初始禀赋存在差异,还需要考虑牧户选择不同种类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的非随机分布所带来的样本选择偏差问题。

在不考虑内生性问题的情况下,可直接运用传统的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然而,直接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时,易导致估计结果有偏。据此,本文通过构建“反事实”框架进行分析。牧户可选择的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的种类有三种,即需要研究多类别处理变量的关系(刘宇荧等,2019)。鉴于此,选择可以处理多元选择问题的多值处理效应模型(Multivalued Treatment Effects Model,MTEM)进行分析。该模型能控制可能产生的样本选择偏误问题,并进一步验证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对畜牧业收入的差异化影响效果。

根据“反事实”因果分析的逻辑,不同种类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与畜牧业收入的函数设置如下:

式(4)中,husbandryincim表示在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种类为m时,牧户i潜在的畜牧业收入情况,此时,畜牧业收入husbandryinci为指示变量和潜在结果变量的函数,以此进一步估计牧户由不采取任何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m=0)转变为采取(m>0)时的平均处理效应。

其中,多值处理效应模型为计算平均处理效应提供了多种估计方法,包括回归调整法(RA)、逆概率加权法(IPW)、扩展版的逆概率加权法(AIPW)和逆概率加权回归调整法(IPWRA)(Linden 等,2016)。其中,回归调整法仅规定结果变量的函数形式,对处理变量的函数形式不做任何假定;与之相反,逆概率加权法仅规定处理变量的函数形式,对结果变量的函数形式不做任何假定;扩展版的逆概率加权法和逆概率加权回归调整法则规定处理变量和结果变量的函数形式,其估计结果具有双重稳健优势(Ma等,2018;范丹等,2020)。换言之,即便处理变量或结果变量方程发生误设,但只要不是同时发生误设,就仍能得到平均处理效应的一致估计(蔡荣等,2019)。因此,本文主要使用逆概率加权回归调整法、扩展版的逆概率加权法估计不同种类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对畜牧业收入的平均处理效应(ATET、ATE)。

(三)变量选取与描述

草原牧区牧户的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先归纳总结文献中提出的牧户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如建设人工草地、饲草料基地、引进新品种或畜种改良、外出务工、多储备草料或购买和储存饲草料、建暖棚、借贷款、轮牧和季节性休牧等(李玉新等,2013;靳乐山等,2014;Feng 等,2021),再结合实地入户调研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首先,引进新品种或畜种改良的技术要求较高,很难在保留本地牲畜品种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同时,新品种的引入可能对本地品种或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其次,借贷款的前提条件是牧户面临极端气候,在畜牧业生产成本骤升的情况下,多数牧户会采取该行为以增强适应极端气候灾害的能力。最后,在本研究区域中,几乎所有受访牧户均从事草原畜牧业生产活动,故非牧就业或外出务工对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影响微乎其微。因此,本文仅针对牧户的生产性适应性行为进行研究。

此外,实际情况表明,人工草地这一适应性行为,仅存在于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如呼伦贝尔市,多数地区并不存在这一客观条件。与之相同,建设饲草料基地虽能为牲畜提供充足的饲草料,但仅适合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而内蒙古绝大部分地区较差的水热条件限制了饲草料基地的建设,使牧户难以可持续地以打草的方式适应干旱的气候。综合上述分析,结合本文研究区域的具体情况并对调查问卷进行归纳整理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修建棚圈、打水井及开发水源①开发水源如除打水井之外的蓄水窖等其他草原畜牧业室外雨水收集利用装置或设施。、增加购买并储存饲草料、走敖特尔②指因自然灾害等因素,其居住地带草场短缺且周边也无可利用草场时,为了避免牲畜受灾,有组织地迁移放牧的一种方式,一般称为走敖特尔(敖仁其,2014),又称走场。和提早出栏五种更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适应性行为。

长久以来,草原畜牧业是广大牧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方式,由于畜牧业收入是牧民的主要生计来源,且牧区牧户收入渠道较为单一,故选取畜牧业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通过实证检验畜牧业收入的变化量衡量牧户采取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后的收入效果。对于控制变量,在结合牧户畜牧业生产经营具体情况及调查数据可得性的基础上,最终选择了如下变量:个体特征包括年龄、受教育年限、养畜经验年数;家庭特征包括从事畜牧业劳动力数量、实际使用草场面积、存栏牲畜数量③1头牛折算成5个羊单位,1匹马折算成6个羊单位,1峰骆驼折算成7个羊单位。、距旗政府的距离、是否有人加入合作社、是否转入草场、能否获得相关部门提供的气象信息服务、畜牧业收入,气候变化特征包括年平均气温、年累积平均降水量,市场环境特征包括是否饲养肉羊与肉羊销售价格的交互项、是否饲养肉牛与肉牛销售价格的交互项、是否饲养马与马销售价格的交互项、是否饲养骆驼与骆驼销售价格的交互项及是否位于典型草原这一草地类型特征。气候变化特征方面,根据1984~2016年1~12月逐月逐日的气温、降水量计算而得,其中,单个气象站点的年平均气温由每日平均气温评级计算得出,单个气象站点的年累积平均降水量由当天20:00至次日20:00累积降水量加和计算得出。需要说明的是,后续实证中使用的畜牧业收入、年龄、受教育年限、养畜经验年数、从事畜牧业劳动力数量、实际使用草场面积、存栏牲畜数量、距旗政府的距离及市场环境特征变量均为经对数处理后的变量。具体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三、实证结果分析

在实证分析前,为方便后续研究,将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进行分类。以Smit等(1999)提出的“适应性行为具有目的性”为判断标准,以适应性行为的采用形式为依据,将牧户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划分为工程类适应性行为和非工程类适应性行为。其中,工程类适应性行为是指牧户需要投入一定劳动力、资金等新建或维修基础设施以达到预防风险、减少损失的行为,包括修建棚圈、打水井及开发水源。非工程类适应性行为是指通过工程以外的其他手段以减少风险损失的行为,包括增加购买并储存饲草料、提早出栏和走敖特尔。相比于工程类适应性行为,非工程类适应性行为需要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少,但可能需要较充足的劳动力投入,以确保畜牧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一)牧户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对畜牧业收入影响的研究假说

由于以牧户视角研究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实施效果的文献较少,故以农户的角度展开分析。一般而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无法改变资源匮乏的外部条件,只能在此约束下进行适应选择以实现农业经营收入最大化(冯晓龙等,2016)。如种植户积极采用相应的适应措施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以稳定并提高收入(冯晓龙等,2016)。法国农户在应对干旱风险时,灌溉这一适应性行为起到关键作用,且采取灌溉措施的农户比未采取的农户的农业平均收益更高(李锦等,2020)。据此,类比于草原牧区牧户,提出如下假设:

H1:相较于未采取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的牧户,采取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的牧户畜牧业收入更高。

对于工程类适应性行为而言,牧户需要投入一定的劳动力及资金等新建或维修基础设施以应对气候变化,而非工程类适应性行为对牧户的资金要求不高,但可能需要较充足的劳动力投入,以确保畜牧业在短期内的正常生产经营。虽然工程类适应性行为对资金投入的要求高于非工程类适应性行为,但能长期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冲击,为牲畜提供良好的庇护场所及畜牧业生产经营所须,极大程度降低牲畜损失的风险。采取工程类+非工程类适应性行为的牧户可能由于充分且完备的应对措施,抵抗气候变化风险能力更强,遭受损失较低,获得更高畜牧业收入的可能性也更大。当面对恶劣天气时,仅采取非工程类适应性行为就需要牧户进行大量后续投入,同时承受的市场风险不确定性增加,故牧户所承担的风险更大;而仅采取工程类适应性行为能更稳定、更持久地抵御短期或长期气候变化风险带来的挑战,可能更有利于牧户进行稳定的畜牧业生产经营。由此,提出如下假说:

H2:在不同种类的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中,采取工程类+非工程类适应性行为能显著提高牧户畜牧业收入,且增收效果强于仅采取工程类或非工程类适应性行为中的任意一种。

H3:相较于仅采取非工程类适应性行为,仅采取工程类适应性行为的牧户畜牧业收入更高。

(二)内生性检验及处理

考虑到牧户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与畜牧业收入之间可能存在双向因果导致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估计牧户采取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对其畜牧业收入的影响,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回归结果

2SLS模型结果显示,在第一阶段,存栏牲畜数量和能否获得相关部门提供的气象信息服务的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是否饲养肉羊与肉羊销售价格的交互项、是否饲养骆驼与骆驼销售价格的交互项两变量的系数在10%水平上显著为正。换言之,存栏牲畜数量越多、获得相关部门提供的气象信息服务越多、饲养肉羊和骆驼且其销售价格越高的牧户,越倾向于采取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在第二阶段,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在1%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牧户的畜牧业收入,表明在解决内生性问题的情况下,采取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能显著提高牧户家庭的畜牧业收入。假设1被证实成立。

(三)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对畜牧业收入的影响分析

1.基准回归估计

采取与未采取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牧户的畜牧业收入差异进行简单的均值T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未采取、采取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的牧户畜牧业收入均值分别为9.984、11.521。T统计量为25.090,对应的P值为0.000,可初步认为采取与未采取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牧户的畜牧业收入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即采取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的牧户畜牧业收入显著高于未采取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的牧户。

表3 采取与未采取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牧户的畜牧业收入差异

依据如上假设及均值T检验结果,进一步设立基准模型检验不同种类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对畜牧业收入的异质性影响。不考虑内生性问题的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

(1)列为未加入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时,控制变量对畜牧业收入的影响结果。其中,存栏牲畜数量、是否饲养肉牛与肉牛销售价格的交互项均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从事畜牧业劳动力数量、距旗政府的距离、是否转入草场、年累积平均降水量、年累积平均降水量的平方、是否饲养肉羊与肉羊销售价格的交互项、是否位于典型草原均通过5%显著性水平检验。结果表明,年累积平均降水量与畜牧业收入之间呈倒“U”型分布;距旗政府的距离越远的牧户,畜牧业收入越低;位于典型草原且转入草场、从事畜牧业劳动力数量和存栏牲畜数量越多、饲养肉羊和肉牛且其销售价格越高的牧户,畜牧业收入越高。

(2)(3)(4)列为加入核心解释变量时,各变量对畜牧业收入的影响。在核心解释变量中,仅采取工程类适应性行为、仅采取非工程类适应性行为、采取工程类+非工程类适应性行为的系数均显著为正。同时,牧户采取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对畜牧业收入的影响程度大小排序依次为采取工程类+非工程类适应性行为、仅采取工程类适应性行为、仅采取非工程类适应性行为。在控制变量中,从事畜牧业劳动力数量、存栏牲畜数量、距旗政府距离、是否转入草场、是否饲养肉羊与肉羊销售价格的交互项、是否饲养肉牛与肉牛销售价格的交互项、是否位于典型草原对畜牧业收入均存在显著影响,年累积平均降水量在5%显著性水平上与畜牧业收入的关系呈倒“U”型分布。

综上所述,初步认为假设2、假设3成立。具体而言,不同种类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对牧户家庭的畜牧业收入存在何种差异化影响还有待深入探讨。

2.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对畜牧业收入的平均处理效应

为进一步验证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对畜牧业收入的差异化促进效果,使用逆概率加权回归调整法(IPWRA)、扩展版的逆概率加权法(AIPW)测算平均处理效应,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不同种类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对畜牧业收入影响的平均处理效应

在克服牧户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选择内生性问题的基础上,根据逆概率加权回归调整法(IPWRA)的估计结果,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在1%显著性水平上,采取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仅采取工程类适应性行为、仅采取非工程类适应性行为、采取工程类+非工程类适应性行为,均能带动牧户畜牧业收入增长。从ATET的结果来看,相比于未采取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的牧户,采取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能促使畜牧业收入提升1.963%,采取工程类+非工程类适应性行为能促使畜牧业收入提升1.122%,仅采取工程类适应性行为能促使畜牧业收入提升0.413%,仅采取非工程类适应性行为能促使畜牧业收入提升0.269%。可以看出,相比于其他两种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采取工程类+非工程类适应性行为对牧户畜牧业收入促进作用最明显。换言之,牧户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冲击时,采取的适应性行为越完备,越能有效避免损失,对畜牧业收入的提升作用越显著。从ATE的估计结果来看,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对畜牧业收入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采取工程类+非工程类适应性行为>仅采取工程类适应性行为>仅采取非工程类适应性行为,与ATET的结果相同。扩展版的逆概率加权法(AIPW)的检验结果再一次证明了述结论成立。综上,在考虑了牧户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选择内生性的基础上,假设1、2、3依旧成立。

3.稳健性检验

为保证上述研究基准结论的可靠性,按照不同草地类型划分及稳健性检验。该部分采用逆概率加权回归调整法(IPWRA)对平均处理效应(ATE)进行估计,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不同草地类型的牧户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对畜牧业收入影响的平均处理效应

整体而言,无论是位于典型草原还是荒漠,牧户采取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确实能提高畜牧业收入,且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对畜牧业收入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采取工程类+非工程类适应性行为>仅采取工程类适应性行为>仅采取非工程类适应性行为。从不同草地类型来看,相比于未采取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位于典型草原区域的牧户,采取工程类+非工程类适应性行为、仅采取工程类适应性行为、仅采取非工程类适应性行为能促使畜牧业收入分别提升1.400%、0.872%、0.620%。同理,相比于未采取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位于荒漠区域的牧户,采取工程类+非工程类适应性行为、仅采取工程类适应性行为、仅采取非工程类适应性行为能促使畜牧业收入分别提升0.564%、0.319%、0.270%。可以看出,相较位于荒漠的牧户,位于典型草原的牧户采取任意一种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均对畜牧业收入的影响程度更显著。综上所述,在对不同草原带类型进行划分的基础上,发现最终估计结果依然成立,说明以上实证结果稳健。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利用内蒙古草原牧区牧户的微观调研数据,探讨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对畜牧业收入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是在解决内生性问题的情况下,采取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能显著提高牧户家庭畜牧业收入;此外,从事畜牧业劳动力数量、存栏牲畜数量、距旗政府的距离、是否转入草场、是否饲养肉羊与肉羊销售价格的交互项、是否饲养肉牛与肉牛销售价格的交互项、是否位于典型草原及年累积平均降水量对畜牧业收入同样具有显著影响。二是根据多值处理效应模型的IPWRA及AIPW估计方法,相比于未采取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的牧户,采取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能促使畜牧业收入提升1.963%,其中,采取工程类+非工程类适应性行为对畜牧业收入的促进作用最显著,仅采取工程类适应性行为次之,仅采取非工程类适应性行为作用最小。三是相较位于荒漠的牧户,位于典型草原的牧户采取工程类+非工程类适应性行为、仅采取工程类适应性行为、仅采取非工程类适应性行为均对畜牧业收入的影响程度更显著。

(二)政策建议

一是提升人力资本水平。通过灵活性的不定期培训,提升牧户的学习能力,满足其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需要,促进牧户了解更多气候适应策略及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新技术,扩展采取气候适应措施的选择空间,提高畜牧业收入水平。

二是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建设。除了为牧户提供及时且准确的气象预警信息,相关部门还可通过收集、整理草原牧区牧户适应气候变化的成功案例,与当地牧户之间实现有价值且无障碍的信息共享,为其主动且有计划地采取气候变化适应策略提供支撑。

三是推进工程类和非工程类适应性行为并行。在工程类适应性行为方面,政府应大力支持草原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给予牧户相应补贴。对于缺乏地下水资源的荒漠牧区,应有针对性地建设更先进、完备、智能化的人畜饮水工程,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干旱地区人畜饮水的日常需求。在非工程类适应性行为方面,保证饲草料的有效供给,合理利用草场资源,增强牧户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

猜你喜欢

适应性畜牧业气候变化
第二十届(2022)中国畜牧业博览会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探索气候变化起源真相的艺术作品
碳中和目标下畜牧业低碳发展路径
2007:绿色企业
对加强畜牧业发展的相关思考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的相关探究
WHO:每8例死亡中就有1例死于空气污染
谷歌数据显示:美国人不懂气候变化
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联想到雕塑与环境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