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贾鲁河开美颜

2022-06-01李娜史暨原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跨学科

李娜 史暨原

摘要:学生从真实生活场景入手,经过前期调研、分析,以“为贾鲁河开美颜——捡垃圾活动”为主题,学生经历完整的项目化过程,融合语文、数学、科学、美术、计算机等各学科力量,促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够调动所有的知识、能力、品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担当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教师在活动中为学生活动的进行提供多方支持,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并进行相关案例的实践研究与开发。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跨学科;捡垃圾

一、项目主题的产生背景和确立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强调通过学科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达到整体的理解,需要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学科知识来解释问题,创造作品,解决问题。项目的确定首先要来源于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性问题,好的驱动性问题才能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我们力求在项目中寻求多学科之间的整合与联结,将分散的学科知识结构化,把不同的学科素养系统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高阶思维。

本校学生多居住于贾鲁河花园路段附近。随着春季的到来,学生们的户外活动越来越多,在跟随家长外出锻炼的过程中,不少同学发现贾鲁河两岸的垃圾增多,垃圾桶明显数量太少,另外贾鲁河两岸公厕一直未开放,给大家出行带来不便。“怎样美化贾鲁河的环境,把贾鲁河两岸打造成更高品质的市民休闲之处”是学生们自己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

本项目整合语文、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美术的相关概念,和多个学科形成关联,项目活动始终关注环境——生命活动(身心健康)的相互影响,使用各种技能进行合作式探究性学习。本项目致力于解决贾鲁河环境的现实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建立学科联系,将分散的知识结构化,从而促进学生跨学科素养与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项目学习的构想与设计

(一)项目分析

“为贾鲁河开美颜——捡垃圾”项目以信息技术学科和数学学科统整绘图,科学学科垃圾分类技能习得、运用,语文学科书信等写作技能提升为基础。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同时更关注学生质疑、交流、探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头脑中有问题意识,能够综合运用多种能力和方法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二)前期预设

项目化学习需要学生投入到真实的场景中。此项目活动不再由学校组织,而是由学生自主探究。项目前期,学生自主进行走访调查,根据自身年龄特点和认知情况,自主设计项目内容,老师在过程中给予帮助。通过前期踩点,绘制线路图,报请学校批准捡垃圾活动,及后期的在小区公告栏张贴倡议海报的设计编写,以及给市长,区长的留言等系列项目活动,学生真实地经历、体验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

(三)项目预期

就知识层面来说,“捡垃圾”这一项目主要涉及科学、数学、信息技术、美术、语文等多学科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从能力层面来说,培养学生利用综合技能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提升学生的调研分析、探究协作等能力,促进其跨学科素养的形成以及系统化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项目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一)活动地点寻访

本项目更侧重学生的整体把控能力,为了让学生有更全面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次活动从开始到结束全权交由学生负责,选定几个活动地点并对几个活动地点进行实地考察、路线方案的设计与规划。从迎宾花园到贾鲁河到人民公园,学生综合考虑安全、距离、环境等因素最终敲定了贾鲁河沿岸。在贾鲁河北岸(花园路——文化路)寻访中,学生事先踩点实地,然后云查找贾鲁河北岸地图,了解并掌握地图上的比例尺、方位、图例和标注等基本知识,绘制出贾鲁河北岸地图,结合地图再次进行实地考察,划分不同年级的具体行进路线,以期做到快速、高效、不重复、不遗漏。

(二)制定捡垃圾方案

1.进行小组划分,在人员分配上采取并考虑男女生分工问题,学生能实际考虑到现实生活中女生干活更细致,男生更有力气的特点,尽量做到男女同学均衡。

2.活动前的工具准备:垃圾袋、一次性手套(减少细菌感染)、带绳水杯(减少干活的阻力),随时准备补充体力。

3.摄影人员分工,活动摄影用于后期宣传。

(三)“小红帽”捡垃圾活动

1.了解并掌握垃圾分类的标准;知道垃圾最终的去向(焚烧、降解、回收利用);个人自主捡拾垃圾,在捡垃圾的过程中,学生多次对木条是不是垃圾、已经风干的尿不湿是什么垃圾进行交流、讨论;对垃圾袋不够用的同学,同学内部自动帮助装运,男同学主动进行大袋垃圾的托运;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垃圾分类的讨论,针对不明白的垃圾归类问题及时请教老师,最后做出妥善处理。本次活动处处体现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活动结束后,对于在此过程中捡到矿泉水瓶、废旧纸板,学生也拿到了附近的废物回收处售卖,并作为班费处理。

2.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学生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了贾鲁河沿岸的一些实际问题:

(1)贾鲁河岸边没有垃圾桶

(2)贾鲁河岸边卫生间不开放

(四)“垃圾不落地”实施举措

学生希望以自己的力量促进社会发展,通过讨论、交流决定给区长或市长写一封信、或给区、市长留言等方式链接政府,关注到贾鲁河岸边没有垃圾桶和卫生间不开放的现实社会问题,期待有关部门给予一定的答复和解决。项目进行中,学生已经将自己作为社会的实践者通过具体的分析、建议、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习书信写作格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书信的书写,并进行全班交流,在老师的帮助下整合出最佳的一篇,在实践中提升了写作能力和語言表达能力。

为了提高居民的整体环保意识,学生制作贾鲁河生态环境创意宣传海报并张贴在小区公告栏,以期实现从我做起、以家庭为单位带动整个社区共同践行贾鲁河生态环境保护,让垃圾不落地的举措。

纵观整个项目活动,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通过此次活动他们也意识到,考虑问题一定要全面,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考虑到环境的优美,同时要方便人们的生活,两者结合才能产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生活环境。

项目化学习应是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持续探索,调动其知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贾鲁河北岸作为多数学生经常踏足的地方,这一次充满意义的捡垃圾活动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和作为环境小保卫员的身份认同感,使学生能够主动担当社会责任。(截止到此文发表前贾鲁河沿岸卫生间已经开放)

四、项目学习的反思与体会

(一)始终秉持以驱动问题为核心。

好的驱动问题是促进项目学习的深入推进的关键,驱动问题能推动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技能的形成。在本项目中,学生从身边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入手,自己设计项目环节、实地考察,并付诸行动。理解运用了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跨学科素养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项目中坚持以实践为主线。

“为贾鲁河开美颜——捡垃圾”项目关注学生探究性实践、社会性实践、审美性实践、调控性实践等多维度的学习实践,并坚持在活动中注意学生独立探究与协调合作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成功做到把跨学科知识迁移内化到现实情境中去。

(三)更强调过程性、表现性评价

本项目立足于学生真实生活场景,关注学生的真实表现,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设计了过程性、表现性评价,如调查研究报告、最优线路图绘制、倡议海报的设计、给市长、区长的信等。同时注意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如生生互评,师生互评,邀请家长参与评价等,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与核心素养的培育。

参考文献:

夏雪梅.素养时代的项目化学习如何设计[J].江苏教育,2019(22):8.

[2]李会民,代建军.基于课程统整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J].教学与管理,2020(4).

[3]侯清珺.基于PBL理念的教學实践与思考——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J].基础教育参考,2018,(7):50-51.

[4]侯清珺,王黎超.基于项目学习的学习力培养实践探索[J].今日教育,2018,(3):22-25.

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小学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  课题立项号:1452021103。

作者简介:

李娜(1978-),女,河南省实验小学,中小学一级。

史暨原(1990-),女,河南省实验学校英才国际小学,中小学二级。

猜你喜欢

项目式学习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全过程控制”工程项目式教学法在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PLC项目式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浅谈
项目式学习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探究
在初中物理中实施项目式学习
网络信息平台支持下的PBL英语教学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