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研读文本 有效挖掘课堂深度
2022-06-01马佳
马佳
摘要:潜心研读文本是有效挖掘课堂深度的前提和条件,打造一节有深度有效的阅读实践课无疑是一位语文教师毕生的追求,本文以《荷塘月色》深度教学课堂的建构为例,从问题设置和学情分析两个层面反思教学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研读;有效挖掘;深度课堂;问题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在清华大学教书时写的一篇散文,清华园里白天日日走过的荷塘毫无姿色最为普通而月色下的荷塘却能消解作者内心“淡淡的哀愁”流露出暂时的“淡淡的喜悦”,也许这是特定时代在文人心灵的映射,萦绕心头的“淡淡的哀愁”成为一种生命体验,也是这篇散文的意旨所在。
备课时,查阅大量资料,力求丰富课堂内容,准确解读文本,让学生通过这篇美文感受时人对于时代的思索和特定时代创伤在文人内心的投射,所以我把此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淡淡哀愁”到“淡淡喜悦”再到“淡淡哀愁”转变的研讨和分析上,以其中的流传千古的美文佳段(4、5、6段)作为抓手,来突破教学重难点,分析产生这种情感转变的深层次原因。
上课时,大致流程如下。第一,小结第一课时情感脉络的分析并导入情境:第二,烘托气氛,听朗读并提问(4、5、6段整体上写了什么景物?)第二,第三【一读】认真诵读展开想象品读语言之美(借助想象的翅膀将作者笔下的景物描写绘成美术作品!相机出示学生的画作)。第四【二读】默读品析作者情感(关注作者笔下景物的色调以解读情感,为什么作者的喜悦和哀愁都是“淡淡的”?)第五【三读】探讨本文作者流露情感的深层次原因。(为什么作者情感脉络呈现出圆形的回环结构?)第六,师生小结本课的内容并板书。
上课后,及时总结梳理,反思教学的有效性及深度课堂打造存在的问题:
第一,问题设置梯度不鲜明。新课程强调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前提就是有效提问,而问题意识应该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归结点,为此就要善于巧妙地设计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从而完成教学内容的转换,根据备课的设计思路去创设问题情境。为此,设计了三个问题来突破此课的重难点以达成教学目标,由于问题设计的梯度不够鲜明难易的层次不清而且每个问题的设置不能形成良好的逻辑链条,致使学生在思考或回答问题时出现了很大的困难,课堂气氛就由此紧张了起来。所以,提问有效性程度低,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也就不能形成问题情境。而“成功的问题情境就是让学生成功地获得对各种问题的解决,从而使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愿望获得满足,并體验到认识活动的快乐情境”。同时,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针对文本能大胆质疑提出问题,从而激发他们探察问题的答案,成功的情境则更能促使学生将体察的答案转化成认识,因而高效课堂的建构需要教师设置有效的问题形成成功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的基础上生发问题意识最终体察文本里作者所呈现的意绪和心境,做到知人论世,能更好地自我发现。
第二,没有认真分析学情。高一的学生,刚从初中的情感体验过渡而来,对文人对于社会的思索和无奈纠结,显然不能理解也无法体察。所以,对于“淡淡的”以及“圆形结构的情感脉络”的把握就显得力不从心,而且这样问题确实是吓到学生了。所以有深度的课堂应该是他者与文本对话的拓展与延伸,在《荷塘月色》里我似乎感到了一种感伤,谁也无法猜想,这种感伤有点感叹,感叹人生瞬息的变化;也有点贪恋,贪恋小时的欢乐;又有点迷惘,迷惘未知的道途;感叹、贪恋、迷惘却又不那么的狂放,似乎像今晚的月色一样“淡淡的”。首先这淡淡的哀愁呈现的不宁静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索,是个体生命的内心体验,并且 “这种个人情感完全是属于朱自清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内心体验”。其次,“这几日心里颇不宁静”,实际上也是那暂得独处的自由的贪恋和对自由的追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很显然,我无法准确地将这些引导或传达给学生,他们也就无法体会和理解。这也是我教学的一个很大的困惑,问题是怎样找到相对符合学情的比较容易的切口?如果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设计有深度的课堂就会使课堂无效,学生也就没有机会去自我探索和自我实现,从而也无从获得深刻的自我学习体验,更谈不上形成个性化的认知。
挖掘课堂深度,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从文本中获得深沉的生命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能从文本跳脱出去,意识到自我力量的存在。没有深度的课堂,只能流于形式只能咀嚼他人的咀嚼,而不能起到正确认识我们研读经典文本的文化和社会的意义和价值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施展.基于深度课堂建构及实践问题的探索[J].文理导航(中旬),2020(07).
[2]魏小玲.深度课堂——小学数学教学的必经之路[J].基础教育研究,2017(16).
[3]徐鹏.绝美的意境与绝望的孤独——《荷塘月色》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20(19).
[4]李艳华.品析《荷塘月色》中的文化精髓[J].语文天地,20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