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载体为助力,让初中英语课堂扬帆起航
2022-06-01安丽
安丽
摘要:随着我国当前信息技术的持续性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被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中,在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可以丰富课堂教学资源,使得原本抽象的英语知识点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学生的学习度得到了有效降低,因此在当前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有利于從整体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从而推动初中英语教育课堂的有序进行。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英语;教学研究
初中生对形象而具体的学习内容,兴趣较为高涨,并且学习难度较低,但是由于英语知识本身抽象特征较为明显,学生在学习时会出现盲目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降低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班级教学中,应当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来向学生讲述相关的知识点,并且还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为学生进行课堂知识内容的整合,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在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完全是依照课本中的内容为学生讲解知识的,使学生无法提起对初中英语课堂学习的兴趣,再加上初中阶段的英语知识点对学生来说在理解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难度,影响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而进步。因此,教师为了使抽象性的英语知识点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可以将英语知识以动画或者是视频的方式生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出来,并且在网络中相关的学习资源也是较为丰富的,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根据学生当前最为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课堂知识的整合,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小学英语的魅力和乐趣。
(二)优化教学过程
由于教师在以往课堂教学中,反复地向学生运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很容易产生一些厌烦的心理,因此为了使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得以集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所讲述的知识内容,充分的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配合情景创设的教学方法来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教师要以提高科学素养、创新课堂教学为主,将创新思维落实到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教师本身的教学素养,彰显课堂教学中的授课艺术,使学生能够在快乐的氛围中加深对知识内容的影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在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教师在利用新技术进行教学时,要通过网络资源为学生搜索更加有趣和有效的课堂教学内容容使学生的学习视野得到有效开拓,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
例如,在课堂中教师向学生讲述“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来向学生列举出初中阶段的学生最为感兴趣的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向学生展示篮球或者是游泳等运动图片,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些图片的内容来介绍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原因等,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向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来让学生根据特定的情境说出自身的爱好,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英语思路得到了有效的扩展,学生的学习灵感也是源源不断的,从而保证初中英语教学课堂的有序进行。
(二)创设教学情境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能够转变以往初中英语教学中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利用基因技术本身的生动性教学优势,为学生搭建更加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进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节中,再加上教师的引导,逐渐的攻克自身在学习中的难题,感受到学习英语的魅力。
例如,在讲解“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 ?”当学生了解完课本中的知识之后,教师要进行课外知识的延伸,在班级中可以配合着3D技术为学生展示我国的造纸技术。在学生观看的过程中,要根据课本中的知识内容,将自己的话利用英文进行完整的记录,只要能够完整的阐述我国的造纸技术就可以了。之后,在博物馆虚拟情境中需要向其他同学介绍整个造纸过程,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播放一段带有博物馆特色的音乐,从而在课堂中打造一个古风古色的课堂教学氛围。由于学生学习情感被充分的调动,所以可以配合着教师所提供的内容来进行知识的探究,并且整个教学课堂也是比较活跃的,有效地扩展的学生当前的学习思维。
三、结语
在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优势较为突出,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学技巧,并且根据课本中的重点教学内容为学生构建更加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引领学生朝着更加深层次的方向而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凸显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
参考文献:
[1]陈翠.初中英语巧用信息技术实践研究[J].新课程(上),2019(02):55-56.
[2]陈文.巧用信息技术打造初中英语阅读课堂的高效化[J].英语广场,2019(26):21-23.
[3]贾冬琴.关于利用信息技术打造初中英语阅读高效课堂的思考[J].信息技术与教学,2018(16):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