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研究

2022-06-01罗莹

旅游纵览 2022年5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设计

罗莹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面临着崭新局面,如何运用多样化的设计方法与策略,全面优化提升规划设计成效,成为乡村振兴事业中的关键课题。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依据,分析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精准把握规划设计目标和原则等多个角度,探讨优化提升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的路径方法,以期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关键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乡村振兴战略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当今社会,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对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形势下,有必要立足乡村现状与实际需求,灵活运用精细化规划设计理念,全面提升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成效,助推乡村振兴战略高效实施。本文将就此展开详细探讨。

一、乡村景观与旅游简述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景观与旅游的诸多类型资源要素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应通过更加行之有效的规划设计方法,对乡村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充分实现其价值转化,优化乡村景观条件,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鲜活力。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乡村景观与旅游工作的创新与推进,在规划设计标准方法、景观特色要求与旅游项目设计等方面制定并实施了系列性政策,为新时期高质高效地彰显乡村地域性特色,促进城乡平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在实践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现实成就。同时,广大专业化规划设计机构在创新规划设计理念、充分尊重乡村景观与旅游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与探索,使乡村旅游成为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新亮点。尽管如此,在规划设计理念与基础资源条件的局限下,当前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的针对性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对乡村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的挖掘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因此,探索相应的规划设计路径,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1]。

二、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依据

(一)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理论属于交叉学科门类范畴,是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支撑方法之一,有助于将乡村环境下的各类生态客体要素与景观环境等密切结合起来,实现地理学与生态学的有机融合。在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支持下,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应充分立足乡村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要素,把握各类要素之间的潜在关联关系,实现对各类要素的优化分配与布局,从整体层面确保乡村景观与乡村生态的和谐并存,打造具有良性循环特征的乡村环境[2]。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为三大基本原则。自诞生至今,可持续发展理念经历了曲折复杂的演变进程,其价值内涵与外延要求等愈发丰富,所囊括的均衡关系概念愈发清晰,对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的导向性更加鲜明。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引导下,需要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主要规划设计导向,重点突出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方案的生命力,烘托景观与景观特色,运用多样化的规划设计手法构造全新的乡村发展模式。

(三)旅游學理论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需要通过识别与感知旅游地景观资源,实现感觉与知觉的统一,获得美妙的旅游体验。旅游学理论支撑下的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应具备宏观性、理解性、选择性等特点,应将相应的规划设计方案与旅游行为中的人们心理期待相吻合,以此实现乡村特色发展的长远目标。在旅游学理论中,需要对乡村景观与旅游要素进行全面辨析与布局,对乡村生活空间、乡土建筑、旅游景点、乡村产业、乡村文化等进行价值特色转换,通过特定设计手法,使人们从中感知乡村的无穷魅力[3]。

三、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乡村景观功能单一

如何精准有效呈现乡村景观的多样化功能,促成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的层次性与立体性,向来都是实践中的难点所在。纵观当前乡村景观功能构造实际,普遍存在着功能单一、布局简单、特色缺失等共性问题,无法从乡村资源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景观与旅游需求。尽管以农家乐、文化村和温泉等形式而存在的乡村旅游曾吸引了不少游客,但在人们审美要求趋于多样化的趋势下,其势必会因功能单一、缺乏游客主体参与感而束缚乡村旅游业创新发展。

(二)景观布局不合理

现代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实践运用,为新时期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使传统规划设计条件下难以完成的景观布局与分配任务更具实现可能性。但从当前现状来看,部分规划设计实践未能充分运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在景观要素分配与布局方面的效果模拟与仿真不足,不能清晰直观地体现景观布局的规范性要求,甚至简单地将各类景观要素进行无序堆叠,降低了乡村景观的宏观协调性,与当前高标准的景观构造规划任务不相适应[4]。

(三)缺乏地域性特色

不同历史积淀、文化底蕴、人文风俗之中的乡村景观与旅游要素各具特色,是地域性特色的重要外在体现,理应成为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中考量的重点内容。实践表明,由于缺乏创意,部分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存在过度模仿痕迹,甚至照抄照搬其他地区的规划设计案例,失去了乡村景观特有的地域性特色。在乡村人文活动中,地域性的景观与旅游特色的长期性特征愈发鲜明,需要通过资源要素的开发利用,使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方案异彩纷呈,彰显特色。

(四)乡村遗迹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处理不当

乡村遗迹是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的重要资源,是体现与反映本地域历史文化风貌的关键载体,只有充分衔接乡村遗迹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才能为乡村景观旅游构造注入“源头活水”。但从当前实践来看,由于乡村聚落形态的变迁,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部分乡村遗迹未能被有效开发利用,未能成为乡村旅游资源的核心部分,无形之中割裂了乡村遗迹保护与乡村景观旅游之间的纽带关系,对乡村文化的“灵魂”展示不足,无法带给人们强烈的心灵归宿感[5]。7961F3CB-8156-4CEE-B097-F27409C0EE5D

四、优化提升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的路径方法

(一)精准把握规划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在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中,具体可行的设计目标和设计原则始终处于导向性地位,对于优化区域整体乡村景观面貌、提升规划设计整体效果具有关鍵性作用。一方面,应充分挖掘利用乡村景观与旅游资源,协调优化空间景观营造效果,以制订综合效益优、文化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良的设计方案为主要目标。另一方面,要把握乡村空间景观资源合理布局的原则,对规划设计目标范围内的农林、河流、建筑、村落、巷道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为实现更优化的规划设计效果奠定基础;要把握生产景观经济效益原则,将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作为提升区域经济效益的载体与工具,获得直接与间接的经济效益;要把握挖掘生活景观特色的原则,将地域差异性的规划设计理念融入规划设计全过程,并保护乡村自然环境,顺应乡村自然生态发展规律[6]。

(二)整体意象的规划设计

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中的整体意象可在更宽广的视野范围内丰富规划设计内涵,在景观思想、景观精神、景观灵魂等方面实现衔接交互,拓展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外延,通过景观意象强化乡村、塑造乡村、重塑乡村,确保乡村景观资源要素的完整性,做到以地方性和现代景观为主要载体,提升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的生态性、乡村性、地域性、民族性,谋求乡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整体格局的规划设计可将目标区域细化分为多个不同类型的功能分区,分别对景观核心区、缓冲区、活动区等进行专门强化处理,明确乡村景观的总体格局和未来发展方向。在带状串联式布局和辐射状布局等模式方面进行灵活选择,在整体意象中营造起、承、转、合的宏观空间。

(三)旅游活动设计

应立足于本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等,协调做好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科普活动会议旅游等旅游活动项目,为多样化、多类型的旅游项目提供充足载体,形成明确清晰的观光旅游主题。针对部分乡村生态环境优良、指标覆盖率高的优势特点,细化休闲度假设计,为人们观光、登山、嬉水等提供良好条件,并突出特色,延长旅游季节;结合不同类型植物的生长特点与季节变化等,培训高素质的导游人员,为游客讲解植被生长规律等科普知识,做到“寓教于游”,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运用本地区水源,在进行充分有效改造塑造的基础上,为人们垂钓、水上观光、滑水等创造良好条件;建设民俗文化走廊,设计具有强烈代入感的入口门户形象[7]。

(四)创新规划设计理念,丰富乡村景观与旅游系统内涵

应以旅游资源为先导,充分利用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传统资源、历史资源、文化资源与民俗资源等旅游资源要素,协同进行乡村产业规划布局,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乡村经济增长,加快特色化的景观与旅游事业发展进程。充分把握乡村文化的灵魂作用,深入整合蕴藏于浓郁乡村乡土乡情中的文化气息,使游客充分感受乡村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实现对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强化基础设施的支撑性作用,合理规划设计乡村景观与旅游道路,配置完善的乡村配套基础设施,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个性化与差异化需求,增强游客体验感。凸显乡村景观价值特色,使游客通过乡村景观体验与旅游鉴赏,充分感知乡村魅力,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五)积极鼓励乡村乡民参与其中

在现代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中,乡村乡民始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是为具体规划设计方案提供基础性素材资源要素的直接实施者,其参与度的高低与规划设计整体效果的好坏密切相关。因此,应开创乡村乡民参与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的渠道,认真倾听其在规划设计实践中的宝贵意见建议,使其对自有建筑进行灵活调节与改进,充分迎合高标准、高要求的规划设计需求。针对本地区的乡村古建筑,应制订、修缮、改进方案,焕发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使人们在乡村景观与旅游环境内感知到本地区有别于其他地域的独特文化价值;积极鼓励乡村乡民开展特色加工,丰富乡村产业结构,延伸乡村产业链条,为广大游客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8]。

(六)融合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

正如前文所说,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中的价值极为突出,需要基于此维持乡村文化体系的完整性,保持乡村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利用本区域自然资源和优美环境,将其转换为发展乡村区域经济、扩大旅游区建设范围的有效载体,防止因过度索取自然资源环境而影响破坏外界环境条件,有针对性地解决各类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乡村特色风景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乡村绿色建设,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体系,在乡村资源保护与开发等方面做到高度衔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强化对乡村环境的综合治理;限制传统产业,鼓励新兴产业,整合乡村景观功能规划,探索形成整体格局规划设计与乡村聚落规划设计的交互,筛选保护性乡村村落。

五、结语

受乡村环境与旅游资源要素布局等方面因素影响,当前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实践中依旧存在诸多短板,不利于实现更高质量的规划设计目标。因此,技术人员应充分结合本地区实际,立足乡村景观与旅游优势条件,细化完善规划设计方法,凸显乡村景观与旅游资源价值,为打造更高质量的乡村景观与旅游产品奠定基础,为现代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洪霞,闫晓云.乡村景观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融入与发展:以阿荣旗松塔沟为例[J].现代园艺,2022(5):103-104.

[2] 马浩然,王乐君.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的乡村景观价值及规划设计方法:以重庆市梁平县双桂湖公园为例[J].中国园林,2021(增刊1):134-138.

[3] 孔卓琳,周练,龙岩芸露.基于乡村旅游的在地化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长沙市宁乡县沩水源村为例[J].现代园艺,2022(5):152-154.

[4] 段益莉,江强.新农村建设中园林景观规划: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11):130-135.

[5] 吴斌.基于文化要素流动的乡村振兴景观营造策略研究:以者湾村灾后重建景观规划为例[J].绿色科技,2022(1):125-128.

[6] 范雯雯,陈东田,谭晓磊,等.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体验设计的融入与表达:以泰安大河峪村为例[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577-581.

[7] 赵艳,韩超伟,王俊皓.遗产廊道理念下大运河乡村文化公园景观规划探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1(3):77-79.

[8] 何田,贾朝红.乡村振兴视阈下广西乡村景观规划研究: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平安村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18(7):65-68.7961F3CB-8156-4CEE-B097-F27409C0EE5D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设计
刘璐规划设计作品
规划设计作品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
他山之石,来自日本的“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