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分析
2022-05-31孙京媛
孙京媛
摘 要:整本书阅读是构成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可从整本书的内容、结构入手,实现深入的阅读,在拓展学生知识广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文中主要将《乡土中国》这本名著作为个案,开展阅读教学的课堂设计,从阅读教学方向、教学流程、教学评价三大层面出发,分析了《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乡土中国》;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学习任务群之一,特别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高中语文开始将整本书阅读纳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乡土中国》作为学术类名著,在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思维表达、审美创造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须重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课堂设计,探索相关教学策略,发挥出学术性名著的阅读教学价值。
一、走进书籍,明确阅读教学方向
(一)设计阅读目标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运用了大量中国、西方乡土材料,通过对比、比喻等手法将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性”特征展示出来,具有一定立体感。同时,在创作过程中也遵循了议论文的写作手法,显示出目的性、层次感。鉴于上述特性,教师在设定该书阅读目标时,须以作者的创作路径为依据,将其划分为基本目标、发展目标与个性目标。首先是基本目标,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借助批注式阅读将文中与核心概念相关的关键词标注出来,并对其进行简要概括,同时还要借助表格、思维导图等方式将核心概念提炼出来,对书中的论证方法进行梳理[1]。其次是发展目标,主要是由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合适方法对整本书框架进行梳理,比如,思维导图法、批注读书法、表格对比法等,同时针对作者所使用的不同社会问题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培养学生观察、透视社会的能力。此外还要对作者创作中使用的论证方法进行积累总结,为学生未来的阅读打下良好基础。最后是个性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观点产生思维层面的碰撞,逐步形成自主判断的能力,同时还要结合书中的理论观察引导学生自主调查社会领域相关现象,在活动中检测自身的阅读水平,实现学以致用。
(二)制订阅读规划
整本书阅读活动的主要对象是一整本书,相较于普通文本,该阅读活动需要更长的时间。对于高中阶段学生而言,经常会因为较为繁重的课业负担出现整本书阅读的畏难心理,需要教师通过统筹思考的方式制订出科学、合理的阅读规划,包括课时、学程、阅读任务的设计,让高中生在明确的阅读规划下开展文本阅读活动。首先是课时规划设计,须以新课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相关规定为依据,于18课时内完成两部作品的阅读教学[2]。鉴于《乡土中国》《红楼梦》分别以独立单元形式分布在部编版高中语文上下两册,可综合新课标要求、部编版编写理念以及实际的教学任务,在9课时内集中完成《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以一周两课时较为妥当。其次是学程规划设计,主要是以学生学习情况与教学目标为基础将《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设计为文本解读、理论应用与扩展研究三大部分,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规划来为学生创设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
二、深挖书籍,合理设计教学流程
(一)导读阶段:激情引趣,引出主题
整本书阅读的最大特点即篇幅较长、课时规划较长,在引导学生初读《乡土中国》整本书之前,激发学生兴趣、传授阅读方法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3],让学生与《乡土中国》这本著作的情感联系得以拉近,激发出学生“我想读”“我要读”的兴趣、渴望,帮助学生突破阅读此类学术性名著的心理障碍(恐惧、畏难等),并积极讲授相应的阅读技巧,如略读、速读和精读,帮助学生强化阅读水平。在开展文本阅读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内容为年轻夫妇与父母之间的争吵。教师可向学生提问:“这段视频中的争吵是因为什么而产生的?为什么父母不愿意与子女一起到城市生活呢?”引导学生通过视频内容的思考与探索来对“乡土中国”的概念进行初步感知,逐步形成阅读兴趣后自觉地参与到整本书的阅读体验中。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封面、标题、前言与后记,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以及书中的插圖来对作者的观点进行一定预测,并且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自己对每章节内容的猜想关键词都填入导图当中,初步构建起内容框架,通过此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并且逐步认识到《乡土中国》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如“三农”“大学生干部”“返乡潮”等。还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白鹿原》《秋菊打官司》等影视作品,强化学生对乡土社会中人物关系、伦理关系的认识,并且要引导学生抒发出自己观看之后的感悟,让学生的阅读感知力得到强化,逐步形成阅读的兴趣。
(二)通读阶段:通读全文,整合碎片
在开展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学生阅读深度、广度,引导学生将碎片化知识点整合为整体性内容,在连贯性阅读体系中逐步形成自身的阅读体悟。阅读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有关《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任务单,通过每天记录+定期检查的方式来强化整本书阅读的效果[4]。
首先,因材施教地设计任务单,为不同学情学生分配差异化任务。比如,针对阅读理解能力较弱学生:内容摘抄、阅读疑问、阅读感受、阅读兴趣及难点;针对阅读理解能力较强但深度思考存有欠缺的学生:内容简述、阅读疑问、阅读感受、辅助资料摘抄、阅读知识积累、写作经验收获;针对深度思考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存在欠缺的学生:内容评析、阅读疑问、阅读感受、写作经验收获、联系现实感悟、迁移的其他相关作品。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任务单或由教师依据学生情况制订层级,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通读任务。其次,需要整合碎片化任务单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了解整本书内容、结构。教师可设置情境化阅读任务,对阅读任务的感染性进行强化。比如,“本文作者家乡为苏州吴江,当地要为其举办作品展,请大家为《乡土中国》设计出特色展览板。”此种情境创设可更好地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教师还可以以此情境为基础,设置任务:1.将作者简介、序言为依据,对整本书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同时充分了解作者的学术地位与作品的社会价值;2.通过阅读文本来对全书的内容进行梳理,对作品的整体框架进行梳理;3.从全书范围中选取自己最喜欢的章节进行详细介绍,对展览的主题与内容进行确定,并撰写述评文本;4.制作展览板。上述任务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开展针对性阅读,让学生的阅读方向、目标都变得更加明确,在任务驱使下更加精准地了解整本书的核心内容与社会价值。
(三)精读阶段:概念先行,梳理文本
从费孝通本人对《乡土中国》的评价“杂话”可看出,该文兼备了通俗易懂的语言、自由的表达形式,但其背后却隐藏了极为严密的行为逻辑,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精读来品鉴文本中所隐含的语言特色、表达特点,在梳理文本的同时“读通”这本书[5]。首先,教师可将《乡土中国》主要内容作为基础,引导学生将书中的基础性学术概念提炼出来,将其与书中的论述逻辑联系在一起,针对相关概念实施合理化分类,同时还可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概念的类型展示出来。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将《乡土中国》中的学术概念概括出来,对列出的概念进行分类,并且可以将每种类型中的代表性词汇挑选出来,与每个篇章的主题、内容结合在一起,针对概念映射出的文化价值、社会学内涵进行深度探究,强化阅读深度,帮助学生明晰书中说理;其次,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分析社会现象,把握《乡土中国》的主要观点[6]。该书的最大写作特点即开篇第一章就提出了核心观点“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接下来的章节均是从语言文字、社会结构等差异化层面提出分论点,并且为了证明观点列举了大量社会现象。教师要帮助学生明晰现象与观点之间的关系,针对某章内容进行观点的提炼,并且与所学知识、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进行解读,比如,《文字下乡》一章的主要观点即“从空间上来看,乡土社会无须文字”,将其所讲述的“城里孩子识字强于乡下,但乡下孩子捉蚂蚱技能却强于城里孩子”与《故乡》中“迅哥识字但不会捕鸟,润土不识字但捕鸟厉害的故事”结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无须文字”的意思。
(四)研读阶段:研读细作,体悟精华
在整本书阅读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学生经常会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難与问题,单纯依靠个人阅读也已经无法获得更好的效果,需重视教师指导、学生互助、专题探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是通过专题研讨强化学生思辨能力。费孝通在《乡土本色》中指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论述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为差序格局,以此三章组织研讨活动来重点体悟文本精华。《乡土本色》中作者并未对“礼俗社会”“法治社会”的差异进行说明,学生可以在“乡土性”基础上对其进行重点研讨。《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讲述的“差序格局”与中国农民的聚村而居存在密切联系,可将具体的联系作为第二个研讨活动,在研讨过程中可以与整本书内容结合在一起,如“宗法制度”“社会变迁的产生”等原因,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并深入思考文化的取舍问题。经过两个研讨活动后,还要进一步探究《乡土本色》与《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三者的逻辑关系,即前者为总论部分(“基层”是其前提),后两者重点阐释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对“基层”的进一步说明,可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乡土性”。此种研讨活动让学生的文本梳理、整合能力得到了强化,同时也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为其撰写学术性小论文积累相关经验。其次是汇报展示分享研读成果。研读作为个性化阅读过程,不同学生个体会显示出不同的阅读感受与体验,需组织差异性的汇报活动来激励学生形成独特见解。比如,以《无讼》章节为例,教师可确定出“乡绅评理”的主题情景剧,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自编自演,让学生10分钟内演出激烈的矛盾,让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秩序是依靠礼治”,同时还可设置投票、奖赏环节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追本溯源,构建系统化评价体系
(一)多元化评价
多元化评价属于过程性评价,教师针对学生阅读情况实施评价的时候既要关注阅读量与任务成果,同时还要关注学生阅读方法、习惯等能力养成,从多个维度来对学生开展全面化、客观性评价,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对《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效果进行评价时,可制订出以下几方面内容:1.读书笔记。主要是对书中的核心概念、中心观点进行抄录与批注。2.读书报告。采取文章、PPT的方式将自己的读书体会、见解展示出来,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与交流,通过此种方式来对全书的框架、逻辑进行整体性把握,并学会品鉴文学化的特色表达,提出自己的评价。3.完成整本书核心评价表。
(二)考查性、运用性评价
考查性评价的重点即对学生的基本概念、方法掌握情况进行考查,主要是针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课内—课外”性特征所设置的评价机制。教师可针对《乡土中国》的核心概念与观点开展考核评价,结合默写、选择、问答测验、知识竞赛、手抄报等活动来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查,由此来更好地了解教学效果,为后续的知识讲解与复习工作提供参考。运用性评价是对文本中核心概念与观念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进行考查,一般来说,可引导学生以《乡土中国》中的相关语言与知识为依据,写出一篇类似的社会学调查报告,或者以小说《祝福》为例,分析其中发生的事件并对其社会学原因进行探究。
结束语
总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可在打破传统阅读单篇选文局限基础之上,让学生更全面地认知文学作品价值,有效提升其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以当下语文教学情况为基础,把握住高中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为学生提供一系列阅读指导与点拨,指明整本书阅读的方向,通过合理的教学流程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温亮祖.统编版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分析:以《乡土中国》为例[J].语文教学之友,2023,42(1):25-26.
[2]赵碧宇.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探究:以《乡土中国》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2(12):8-10.
[3]袁珊珊.基于整本书阅读的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策略:以《乡土中国》和《祝福》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44(12):75-81,103.
[4]赖碧清.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浅谈:以《乡土中国》为例[J].中学语文,2022(24):66-67.
[5]林立群.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与方法探究:以《乡土中国》为例[J].名师在线,2023(3):66-68.
[6]李思琪.元认知策略在学术类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实施:以《乡土中国》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2(34):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