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改进路径探索
2022-05-31俞永兰
俞永兰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政治教学逐渐向高质量、高效率发展。高中政治教师以优化教学结构为基础性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分析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现状,立足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推进政治课程教学策略不断创新。文中分析了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现状,并以教学要求为出发点,分别从落实立德树人、联系生活实际、强调学生主体、发展核心素养、构建家校共育、组织学科活动、加强情境运用、树立正确价值观等方面入手,详细说明高中政治教学改进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改进;路径探索
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政治课程是学生了解政治生活、提高思想觉悟的重要途径,政治课程改革相当于德育工作的完善,教师应充分重视政治学科教学改革,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课程设计中注入全新的教育元素[1]。对此,教师充分总结课程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探索教学改进的具体路径。教师依据每一学段的教育要求,提出如下规划:以德育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深入日常生活,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展开教学;以学生为课堂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使学生具备关键能力;推进家校共育,合理利用家长资源;组织学科活动,增强学生政治实践;构建教学情境,助力解决学习问题;发挥榜样力量,树立正确价值观。
一、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现状
(一)脱离学生实际生活
再有价值的思想道德元素,倘若不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应用价值也只是空有理念而已,无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转变思想,更无法扭转学生的价值观。当下政治课程教学也存在政治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况,直接影响高中政治学科的教学成效。学生对于政治学科仅停留在基础概念的认知层面,无法利用所学知识转变生活态度,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二)学生主体地位偏离
高中阶段是升学的重要时期,各学科教师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应试上,在教学过程中不自觉地对学生加以指导,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偏离。教师占据课堂中心,导致学生懒于在课堂学习中积极思考,甚至养成随教师的指导被动理解政治知识、按照教师的要求被动完成学习任务的不良学习习惯。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政治课程教学质量有不利影响[2]。
(三)忽视发展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培育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条件。政治学科也需对应学科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对于政治知识的掌握,而忽略通过各种途径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错失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最佳时机,对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发展个人综合能力都有不利影响。
二、新时代对高中政治学科的教学要求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教育观点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教育观点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是新时代对高中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其中重要的几点分别为: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不应脱离基本的社会生活;教育应随社会性生产劳动属性与方式的变化而变革,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时代的教育应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重要理论支撑,教师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教育观点,同时与时代特征有机结合,制订符合社会发展的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计划。
(二)高中政治学科与生活主题相关
思想政治学科属于社会人文科学的一部分,其根本内容是社会生活的真实体现。高中政治课程应与学生真实的、具体的实际生活相关联[3]。因此,教师在设计政治课程时,应将具体的政治知识要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元素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应用政治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体现思想政治要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按照正确价值导向调整策略
价值导向是对周围客观事物重要性的总评价与总看法,而客观事物的呈现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社会中客观事物的变化意味着社会总体价值导向也会发生变化,就此教师应立足于“社会是发展的”这一基本属性,依据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变化积极调整政治教学策略。
三、高中政治教学改进路径
(一)德育重要导向,落实立德树人
高中政治课程为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政治课可以说是德育的具体呈现。立德树人是当今时代的根本育人要求,教师应在高中政治课程中凸显德育成分,让德育成为高中政治的重要教学导向。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充分说明。例如,必修三第九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提出“全民守法”。教师为切实融合“遵纪守法”的德育理念,通过向学生普及“全民守法”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要想达到全民守法状态,需要每位公民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与此同时,教师还会从建设法治中国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性出发,让学生认识到自身遵纪守法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还会结合具体案例,向学生说明公民守法的基本要求,让学生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情境,懂得运用正确的方法落实守法;随后引导学生了解推进全社会遵纪守法的具体要求,以本课内容为德育导向,要求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联系学生生活,统一学科生活
政治生活是学生实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无法独立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整体。政治课程内容应深深嵌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政治學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将学科教学与客观生活相统一。例如,必修四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中,教师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掌握在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方法。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来解读“人的价值”。在此过程中教师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举例,比如人们通过双手劳动来赚取金钱满足自己的日常生活开销,是体现一个人价值的途径之一。其次,教师让学生认识到只有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才能真正创造和实现价值。在此同样以生活中的案例说明,比如劳动是为了获得等量价值,而奉献则是贡献自己的力量回馈社会实现自身价值,两者在生活中都是必不可缺的。最后,教师让学生意识到创造和实现价值并不容易,需要学生具备充分的主观条件,如毅力、信念、不断提升的个人素质与品行修养等,以上都要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从“好好学习知识、好好锤炼自己”出发做出改变与优化[4]。
(三)落实学生主体,强调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关乎学生的个人发展走向,是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并在社会生活中实现发展的必要条件。高中阶段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这项工作的执行者。对此教师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强调在政治学科教学中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次组织合作学习活动,将具体的政治课程内容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实现对高中政治知识的探索。在讲解必修四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教师围绕“传统文化”这一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内容主要有:每小组以研究具体一项传统文化为切入点,通过调查与研究总结该传统文化的特点,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剖析传统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通过具体的文化案例进行说明,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在学生自主探讨中,形成政治课程自主学习共进氛围,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四)发展核心素养,具备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使学生具备关键能力的基础,关键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前提条件。在高中阶段,教师也应结合学科特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带领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使其具备关键能力。对此,在高中政治课程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例如,教师通过讲解政治知识来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比如:在讲课的过程中明确政治方向;依据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引导学生领会正确的价值取向,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政治知识与德育元素的融合,从提升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出发,让学生逐渐意识到家庭生活中的美德体现以及坚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理解作为社会人的职业道德,多维度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政治学科中所包含的核心素养不止上述内容,教师还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健全学生的人格,使学生具备责任意识等。
(五)构建家校共育,合理利用资源
家校共育是当下各学段教育所推崇的重要理念,旨在调动家庭教育力量,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庭、学校两者的协同教育,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与条件。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合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与家长合力构建家校共育体系。例如,必修三第五课《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节课开讲后,教师要求家长与学生在家中一同观看历届“两会”的新闻,充分认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求家长协助学生查找与我国民主选举历程相关的影像资料,与学生一同观看,并总结与此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再如,《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折射出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中的政治知识与常识。为了让政治课程深入学生的生活中,教师要求家长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这部电视剧,并且交流自己的真实感受,形成文字后提交给教师。教师为学生及家长创造交流互动的机会,辅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营造政治学习共进氛围。
(六)组织学科活动,增强知识实践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对单一,学生的注意力几乎全部集中在升学考试上,带给学生较大的学业压力。然而过重的学习负担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让学生产生厌学、焦虑等不良情绪。对此改革高中政治课程期间,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政治知识,则选择组织多元化的政治学科教学活动,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学科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例如,教师在讲解选择性必修二第一单元《民事权利与义务》时,组织学生通过演小品的方式,来总结人身权的地位、作用以及类别等政治知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品演绎,通过记台词来巩固对人身权这一知识点的认知,进一步加强对本课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实践,学生感受到不同学习形式所带来的新鲜感,也感受到了参与政治学习活动的乐趣。
(七)加强情境运用,解决学习问题
情境构建是教学中常用的固定模式。情境搭建需要运用图像、视频、音频等工具。构建情境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体验沉浸式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并掌握正确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必修三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节课中提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教師为学生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教学情境。在此,教师带领学生欣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曲目,并且在情境中介绍曲目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在理解歌词的同时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教师加强在课程中的情境运用,以情境为桥梁调动学生的感官,辅助学生解决问题。
(八)学习先进模范,树立正确价值观
榜样的带动力量是恒久的且有力量的。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发挥榜样力量,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此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先进模范,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完善个人人格。例如,讲解“价值的创造和实现”这一小节内容时,教师以屠呦呦为榜样,以屠呦呦将自己的美好时光奉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为模范,引导学生懂得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除此之外教师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模范,讲述袁隆平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祖国的“温饱事业”,给我国乃至世界的温饱问题提供“解药”,袁隆平同样实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鼓励学生模仿、学习。教师以具体案例的陈述,发挥名人的榜样带头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先进模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政治学科应积极调整教学策略,以融合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来优化课程教学结构,找到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策略,努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使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在逐步完善个人人格的过程中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中政治课程改革的启示[J].教师教育论坛,2016(10):4.
[2]马丽玲.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改革问题研究与对策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22):17.
[3]李洁.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践的“喜”和“忧”[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9):191.
[4]吉俄尔古.基于新课改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转变[C]//2019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2019: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