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引导学生细读《项脊轩志》

2022-05-31祝浩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2年8期
关键词:项脊轩志项脊轩归有光

祝浩

中国古代散文观照社会现实,注重情感表达,因此成为语文教材中“增强文化自信、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项脊轩志》就是高中语文教材中非常经典的一篇古代散文。笔者认为,我们不妨以寻常之物、寻常之人、寻常之理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细读作品,感受“寻常”之中的“不寻常”,培养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引导学生关注寻常之物,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

“知人论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我们都知道,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与文章的创作背景是全面、有效解读文本的前提。但是,在讲解《项脊轩志》之前,我仅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下的注释,并没有要他们查找其他的资料。为了激发其阅读的兴趣,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寻常之物”,通过运用研读、分析、判断、假设等方法,尝试依托文本内容来了解归有光的生活环境。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发挥想象,自动代人归有光这一人物,置身其中,谈谈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关注到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有一些关于书房“项脊轩”的描写。他们抓住“方丈”“百年”“北向”等词,发现书房狭小、老旧、朝向差。又从下雨漏水、无处移桌等真实而具体的细节中,感受到归有光生活的穷困与窘迫。对此,教师指出“话不在多,在于精”,并提出一个问题:“既然过得如此凄苦,为何还要专门留出一个屋子做书房呢?”以此来引领学生深度思考。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就要看看作者是如何对待项脊轩的。从文中,他们可以找到“修葺”“辟窗”“植物”“读书”等细节,不禁感慨道:“归有光是真的很爱读书,也很爱他的项脊轩。”教师进一步发问:“他为什么要植兰桂竹呢?这些植物有何寓意?”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从物象入手,感受作者的高雅志趣。之后,教师继续提问:“‘偃仰啸歌与‘冥然兀坐是否存在矛盾?”学生认为,读书时既要自得其乐,又需独自思考,二者并不冲突。第一自然段末尾的“珊珊可爱”一词将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表露无遗。教师可以点明:“书房哪怕再简陋,也是读书人心灵的栖息地。”

另外,我们需引导学生关注另一个物件——“笏”。根据书下的注释,学生可以得知这不是个寻常的物件,无论是从象牙的质地还是朝见的功用来看,“笏”都暗示了作者的祖上曾在朝为官,他的家族曾经是非常辉煌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笏”是什么时候出场的。联系上下文可知,该物是祖母感慨归有光读书辛苦才拿出来的。通过分析文章中的语言描写,他们可以明白“祖母”这样做的目的是鼓励归有光积极备考,光宗耀祖。通过深入思考,可知作者所处的时代以科举取士。教师可以补充介绍归有光八次落第、年近六十才中进士的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归有光背负振兴家族重任的艰难与困苦。

文章结尾中的“枇杷树”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其实,枇杷树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枇杷果实饱满,人们常用其来形容家庭幸福美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它的“不寻常”之处。“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表明枇杷树在作者的眼中有睹物思人的作用,“今已亭亭如盖矣”表明现在已经物是人非。作者借枇杷树写出了对亡妻深切的怀念,让这寻常之物有了不寻常的意义。

二、引导学生聚焦寻常之人,体会文章中的情感

清人梅曾亮评价《项脊轩志》:“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我们不难发现,文中的三代女性即祖母、母亲、妻子三人,是归有光生命中既寻常又重要的人。对此,教师可以创设“梦回项脊轩”的情境,并布置任务:假设你是高中进士后的归有光,有一天能与亲人重逢,你会对她们说些什么?她们又会有什么反应?说说你从中体会到的情感。这个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防止他们给出太过天马行空的答案。当然,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注意结合文本中的细节,如言行交往、对话应答等来回答问题。

有的学生选择快步上前搀扶“祖母”,并说道:“儿读书亦苦,然终可以不愧对归家祖先,此笏必为儿所用,大母勿挂念。”“祖母”听罢老泪纵横,连说:“好!好啊……”这名学生从文中感受到的是归有光内心的压力与对家族复兴的渴望,回想当时“大类女郎”也是迫不得已吧。此时已中进士,虽谈不上扬眉吐气,但至少不用愧对祖先了。教师肯定了其设计的动作,认为其说出的话也符合人物身份,衔接自然,与原文互相照应。

有的学生选择与“母亲”对话,找到文中祖母婢女转述的“儿寒乎?欲食乎”,分析了侧面描写的好处,体会到了“母亲”对归有光无微不至的关心。接着,他想象自己就是归有光,来到了文中婢女所说的“母亲”站立的“某所”,开始与她拉家常。教师反问这样设计是否最合适,引导他们思考并在小组内讨论。

有的学生深入文本,想象自己是归有光,牵着“妻子”的手来到枇杷树下,对她说:“你看这阁子,我让人稍微修理了一下,是不是和从前差不多?你看这枇杷树,如今枝繁叶茂,我们一起在这里待它开花结果吧!”学生认为,古人无论行文还是行事大都比较内敛含蓄。作者在文末从枇杷树入手,纵然对妻子深情款款,也依旧借树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归有光,与“妻子”相视一笑,默然不语。同组的学生点评道:“以上场景的选择和语言的设计”真是令人回味无穷。教师尤其赞赏这名学生,认为其对人物神态和心理的把握得很到位,以《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相顾无言”的情境展现文人的深情,非常的妥帖,也极具美感。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代入角色,不仅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散文的效率,增加思维的活跃度,而且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了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等“常情”,理解了“项脊轩”在作者的心中不仅仅是书房,而且是承载了各种温情的心灵小屋。

三、引导学生探寻寻常之理,感受作者的个人志趣

《项脊轩志》以人间之事温暖人,以世俗之情打动人,更以文人志趣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成为明代散文中的传世之作。而项脊轩几经修葺,也寄寓了作者独特的文人情趣。

古人对书房的命名从来都不是草率的。教师可以在课前精心准备一组“名人+书房名+故事/寓意”的幻灯片,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细心的学生马上从注释中找到“作者祖上居于昆山项脊泾”,又看到此地并不是归有光的居住地,再结合文中“祖母”说“笏”的那段话,推理出归有光以祖上显赫为荣、以复兴家族为己任“项脊轩”就是他日日居住、时时警省、自我勉励的“明证”。除了书房,教师补充介绍古人的字、号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其志向与抱负,如“五柳先生”“六一居士”等,无不透露出中国文人“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独特价值取向。

古语有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居住环境常常显示着主人的志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项脊轩的环境入手,试着分析归有光的审美情趣。开窗砌墙,折射增亮,让学生感叹其聪慧;兰桂竹木,杂植增胜,使学生了解其远大的理想和高洁的情操;借书满架,观鸟赏月,看风移影动,则符合不同朝代文人们所趋同的爱好和心理。学生还直言诸父分家、鸡鸣狗吠的那段描写,让人读之忍不住悲从中来。中国人历来有着很重的“家国”情怀,作者一定是在为诸父分家的事感到无奈和痛苦。教师适时点拨:这种追求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价值理念恰恰是中國人传统的文化心理。

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找准文本的切入口,带领学生从看似寻常之处入手,联系已学的知识来开阔视野,让他们结合文本深入思考,探究其中蕴含的情理,感受其中的不寻常。

猜你喜欢

项脊轩志项脊轩归有光
《项脊轩志》的人物描写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
寒花葬志
枇杷树:一个不容忽视的意象
刚柔并济真男儿
——归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