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头针巨刺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观察*
2022-05-31侯可强何广云窦美芳李春序樊官伟王德兴韩恒阳
侯可强 何广云 房 铭 窦美芳 李春序 樊官伟 王德兴 韩恒阳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多发于交通事故、工程事故、暴力打击、火器伤等,按损伤程度分为轻、中、重、特重4型,轻型为头皮损伤或颅骨骨折,肢体功能正常,无昏迷现象;中型为脑部损伤,颅内出现血肿,表现为头疼、呕吐、肢体障碍、癫痫;重型为严重的颅脑损伤,可出现昏迷、偏瘫等。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治疗方法有手术、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康复治疗[1]等,针灸是康复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临床实践证明其对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障碍、促醒[2-5]等疗效显著。本研究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早期头针巨刺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为探讨其治疗效果与干预时间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2014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共200例,男112例,女88例;年龄23~57岁,平均(40±17)岁。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3~54岁,平均(39±14)岁。治疗1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24~56岁,平均(40±18)岁。治疗2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3~57岁,平均(41±19)岁。治疗3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4~57岁,平均(40±16)岁。4组组间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格拉斯评分(GCS)为3~8分,符合诊断标准:①有广泛颅骨骨折、大面积脑挫伤、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②持续昏迷6 h以上;③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再昏迷,明显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和显著的生命体征。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既往身体健康且伤后24 h内生命体征(血压、脉搏、心率、呼吸)平稳的患者(包括手术患者)。排除标准:①未按疗程完成治疗者;②患者家属中途放弃者;③患者肢体严重损伤不适合针刺治疗者。
1.4 方法对照组予以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如脱水、止血、抗感染、营养神经等治疗。治疗1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从伤后7 d开始加用头针巨刺治疗。治疗2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从伤后72 h开始加用头针巨刺治疗。治疗3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从伤后24 h开始加用头针巨刺治疗。选穴:主穴: 健侧顶颞前斜线(运动区)、健侧顶颞后斜线(感觉区)。操作:健侧顶颞前斜线在头顶部、头侧部,从头部经外穴前神聪至颞部胆经悬厘引一斜线,并将其分为五等分段;健侧顶颞后斜线在头顶部、头侧部,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从督脉百会穴至颞部胆经曲鬓穴引一斜线,将全线分为五等分段。选用华佗牌0.35 mm×40 mm毫针从每等分上点作分段接力刺入,针体和头皮呈30°角,迅速刺伤皮肤,当尖端到达下帽肌腱膜时,手指感觉阻力降低,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针迅速前进到相应的深度。操作员的肩膀、肘部、手腕、拇指固定,食指半屈,捏拇指的手掌侧和食指的桡侧,用食指的掌关节,使针体来回旋转,旋转速度约每分钟200次,左右旋转2次。连续旋转2~3 min,然后握住针5~10 min,重复旋转,用同样的方法旋转2次。当扭转或离开针头时,家庭成员协助患者(或患者本人)移动肢体,加强肢体的锻炼,帮助提高疗效。一般来说,刺激3~5 min后,病变较好(肢体或脏器)的患者会出现热、大麻、肿胀、冷、泵血等感觉。出针时,押手固定穴线周围头发,握着针柄的手轻轻转动针体,如果针下没有紧绷感,可以迅速出针。针孔必须用消毒的干棉球按压,以防止出血。每日1次,30 d为一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采用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法[6],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法,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标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评定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两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FMA、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FMA、MB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FMA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3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MBI评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与治疗1组比较:治疗2组、治疗3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MA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组MBI评分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组MBI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与治疗2组比较:治疗3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MA、MBI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4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FMA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BI评分比较 (分,
3 讨论
巨刺法为《黄帝内经》记载的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一种治疗方法,指在针灸经络理论指导下取病变对侧相应的穴位行针刺、艾灸等治疗疾病的方法[7],治疗肢体疼痛及功能障碍。近年来,巨刺法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尤其在治疗面部疾病、颈部疾病、腰腿疾病、中风及中风康复治疗等方面临床效果显著。针灸治疗颅脑疾病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8-12],而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需开颅手术治疗,即使不手术,患部颅骨多会有骨折,因此患侧无法正常进行头针取穴,采用健侧头针即头针巨刺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成为重要的课题。
本试验应用头针巨刺法并改变其干预时间对3组符合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治疗,分别治疗30 d后,采用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法,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法,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标准评定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试验结果表明:治疗后,应用了头针巨刺法的治疗组在改善患者功能障碍及FMA、MBI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各治疗组间比较,在改善患者功能障碍及FMA、MBI评分方面,治疗3组优于治疗2组,治疗2组优于治疗1组。因此,早期头针巨刺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确有疗效,并且越早应用疗效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