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儿生活的幼小衔接研究
2022-05-31邵巧云
邵巧云
(保定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幼小衔接,即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是幼儿园大班儿童(以下简称“幼儿”)面临的一个学习生涯的过渡阶段,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学习体验,对其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相关研究众多,研究成果丰硕。
国外学者和教育研究机构围绕幼儿的入学准备能力,进行了多种分析。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NEGP)基于儿童视角,提出入学准备包括:认知和一般知识、学习方式、情绪与社会性、言语能力、身体健康及运动技能的发展等五个维度的能力准备[1]。英国剑桥大学围绕入学准备,从语言和认知发展、行为适应及日常生活技能、家庭支持、儿童性别等角度进行了研究分析[2]。
我国学者结合国情,基于儿童视角,综合借鉴国外幼小衔接的实践经验,提出在入学准备阶段须具备八种能力:视知觉能力、听知觉能力、运动协同能力、知觉转换能力、数学准备、语言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品质[3]。这八种能力的提高,为幼儿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1年3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幼儿园“大班下学期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做好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准备,建立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期待和向往”[4],并且从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个方面对入学准备提出了具体要求。
无论是四个方面、八种能力还是五个维度的入学准备,都既包含了一般知识的准备,又体现了对幼儿综合行为能力的要求。因此,综合借鉴国内外有关入学准备的能力分析,本研究立足于生活,对某幼儿园大班30名幼儿进行了幼小衔接实证研究,旨在通过生活丰富幼儿的认知,比如对食物的认知、对关系的探究与判断(包括天气温度和穿衣搭配的关系等、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空间关系、时间关系等),培养幼儿的多种能力(包括照顾自己的能力、服务他人的能力、小肌肉的协调能力、大肌肉的协调与平衡能力等),提升幼儿的情绪稳定性和言语能力[5],最终,综合锻炼幼儿行为能力和思维品质,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
一、依托生活,寓教于养
根据“一日生活皆课堂”的理念,围绕“吃、穿、厕”等生活事件,挖掘其蕴含的教育元素,提炼幼儿成长的关键经验,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帮助他们建构学科思维。
(一)基于“吃”的入学准备
幼儿园的“吃”包括三餐两点和多次饮水,在餐前准备、愉快进餐和餐后收整以及多次饮水的过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元素。
在餐前准备环节,值日生根据每桌进餐人数,分发餐具时进行人数和餐具数量的匹配,并在摆放时对餐具进行配对、分类。这一环节的活动,既包含了数学学习的关键经验,又培养了幼儿的社会性,不但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还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增强服务他人的意识,提高其社会性水平。
在愉快进餐环节,熟练地使用各种餐具自主进餐,既有对小肌肉群的锻炼,又有饮食文化的浸润。幼儿在进餐过程中还要照顾到环境卫生,注意不掉饭、不撒饭,通过左右手的分工合作、盘与碗的组合使用,提高对碗和盘结构特征与功能的认识,既锻炼行为能力,又锻炼学科思维(图形、结构、功能以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等)。
在餐后收整环节,使用不同的工具,做好卫生清洁工作,既锻炼幼儿行为的有序性,又锻炼幼儿的学科思维。卫生清洁工作先桌面,再地面,促进了幼儿空间秩序感和时间秩序感的形成;小抹布的湿度、对折的次数(等分概念)、擦桌子的角度和力度等等,都是生活中的学科思维课程。
幼儿在教师引导下多次饮水,按需饮水,并做好饮水记录,也是入学准备的重要内容之一。自主饮水的能力,直接影响幼儿进入小学后的身体健康。大班幼儿在老师的提示性语言的指导下,能够在园多次、足量饮水,并做好饮水记录,既锻炼识别身体信号的能力,又锻炼前书写能力。老师还可以进一步指导幼儿在每个周五对自己一周的饮水记录进行数字统计或绘图统计,既在生活中培养了幼儿的数学思维,也为孩子后继的数学学习播下了兴趣的种子。
(二)基于“穿”的入学准备
“穿”既锻炼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又发展幼儿的逻辑思考能力。独立自主、灵活自如地穿脱衣服的过程,提升了幼儿的自我效能感;正确的穿衣搭配又锻炼了幼儿的生活逻辑和学科思维。幼儿园教师要启发幼儿根据天气预报进行衣服的搭配,帮助幼儿发现温度和着装的关系,逐步培养幼儿根据天气变化和体感温度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的能力;在幼儿穿带有纽扣的上衣时,告知其把扣子和扣眼进行一一对应,并从下向上,一边唱诵“第一粒扣子”“第二粒扣子”……一边一个个系扣上来,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既完成自己穿衣能力练习,又强化了由唱数到点数等数学学习的关键经验,还可以体验基数词和序数词的区别与联系。
(三)基于“厕”的入学准备
“厕”指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卫生和秩序。秩序一方面是指做事情的时间秩序,另一方面,是指空间秩序。在一日生活中,幼儿个人卫生蕴含的教育元素非常丰富,既有精细动作的练习,又有秩序的养成(既包含时间秩序,又包含空间秩序)。如,幼儿独立如厕后,先提里面的裤子,再放下上衣,护住肚脐,最后再提外面的裤子,这一过程既有双手的配合,又锻炼幼儿的秩序感——时间秩序(先、后),空间秩序(里、外)。一个完整的如厕过程包括“如厕—冲水—洗手—擦手—毛巾归位”等环节,这一过程也是既有时间秩序,又有空间秩序。所以,幼儿园教师在引导幼儿做好个人卫生的过程中,可以从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秩序感两个方面,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
二、开发园家共育课程,凝练“口令”,同步练习
幼儿园教师在园家共育课程中的角色既是幼儿在园的“教练员”,又是家长的“陪练指导员”。幼儿园教师要立足“吃、穿、厕”生活事件,凝练“口令”,锻炼幼儿生活行为能力和学科思维品质。以“口令”为工具,园家同步,幼儿园教师协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陪伴幼儿同步练习。
在生活中,幼儿照顾自己和服务他人的行为能力,是提高其自我效能感的源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幼儿积极面对新问题,快速适应新环境。
作为幼儿园教师,要清晰地觉知每一个生活活动所关联的发展领域和指向的幼小衔接阶段幼儿成长的关键经验,并以此为纲,进一步去设计系列活动,从而开发出幼儿园、家庭共有的,以“吃、穿、厕”等生活事件为载体的课程,开展对幼儿的生活行为能力和学科思维能力训练,让幼儿在成为家庭小帮手、老师小助手的过程中,既提高行为能力,又锻炼学科思维,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围绕一日生活中“吃、穿、厕”等,锻炼幼儿照顾自己和服务他人的行为能力,搭建幼小衔接的桥梁。幼儿在园期间,有老师照顾帮助,进入小学后,“吃、穿、厕”要完全自理,所以,幼儿在“吃、穿、厕”三件事中形成的行为能力和思维品质,直接影响其入小学后的适应情况。“吃”,包含餐前、餐中和餐后三个阶段。在餐前的备餐环节,幼儿在择菜时,既锻炼动手能力,又锻炼数学思维,如分类、计数等;在摆放餐具时,既锻炼了服务他人的能力,又锻炼了一一对应(每人一套餐具)、模式(餐具的排列方式)等数学思维;在餐后的收整环节,有序地堆叠和运送餐具、擦桌子(方向、角度、力度等),既是生活行为能力锻炼,也蕴含了数学学科思维。如表1所示,在生活锻炼中用一张行为、思维训练表,帮助幼儿“立规矩、建习惯、常训练”,让“吃、穿、厕”等生活事件发挥教育作用,其关键在于教师要从中凝练出“口令”化的语言,并明确其所属的发展领域和幼小衔接期应该形成的关键经验。“口令”既指向幼儿的行为,又指向学科思维,例如系扣子的“口令”:由唱数(即幼儿仅仅从1说到100,并不理解数的意义)到点数(即幼儿眼、手、口协调计数,通过一一对应,建构对数的理解)、配对(一粒扣子对应一个扣眼)、方位(从下向上)。在系扣子的过程中,幼儿对空间方位、基数词、序数词等都一一进行了感知;快速而准确地扣好每一粒扣子,既提升了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又锻炼了幼儿的知觉转换能力(触觉转换为动觉、视觉转换为动觉等)。在教师“口令”的支持下,家长减少包办代替,也给幼儿创造了丰富的锻炼机会,践行了“一日生活皆课堂,认真陪练做榜样,共把基础来建强”的课程理念。
表1 幼儿生活行为能力和学科思维能力训练
三、策划幼小衔接系列主题活动,丰富幼儿锻炼形式
策划幼小衔接系列主题活动能丰富幼儿的锻炼形式。在幼小衔接系列主题活动的筹备和实施阶段,一方面组织幼小衔接系列主题活动的启动仪式,吸引家长、社区等群体的高度关注;另一方面,制作活动视频,利用家园共育平台、幼儿园公众号、新闻广播等新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在活动期间,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作为观察员参与幼儿活动全程,亲历幼儿的成长。
幼小衔接系列主题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训练时间为2021年6月8日至18日,重点围绕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开展训练,训练内容如表2所示。这一阶段的训练,引发了一系列的正向连锁反应,比如幼儿园的出勤率保持高位、幼儿入园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幼儿的这一变化,说明他们通过生活自理能力的锻炼,能够清晰地觉知到自己能力、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从而能够积极地面对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
表2 幼小衔接系列主题活动第一阶段训练
幼小衔接系列主题活动第二阶段以路队能力的训练为主。路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入小学后每日放学环节的流程与效率,也是入小学前的必备能力。在路队训练中的口号是否清晰响亮,展现了幼儿的精神面貌;完成路队的速度,锻炼了幼儿利用空间信息和周围的环境、人员信息等进行精准定位的能力;队形的保持,锻炼了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根据教师指令和同伴的信息反馈,快速进行自我调整的能力。
幼小衔接系列主题活动第三阶段,着重围绕学习能力(学习品质)进行强化训练。倾听能力是影响孩子学习效果的基本学习品质之一,理解并执行“三个连续指令”为其进入小学奠定必要的学习能力基础;“老师讲话不插嘴”既是基本的课堂礼仪,也是其应具备的学习品质;能够在指定的位置进行书写,形成基本的方位识别和判断能力,则为入学后的规范书写打下基础。
经过2021年4月19日至8月19日分散和6月8日至7月28日集中两个阶段的专项训练,我们对30名幼儿生活行为能力进行了前测与后测的数据对比,从结果可以看出,幼儿在照顾自己和服务他人的训练项目上,能力都有所提升,尤其是主动饮水、能打开并扣紧水杯盖、有序擦净桌子、路队整齐、间隔适宜和路队行进不推挤等项目成效明显。同时,在主动饮水、系鞋带、扫地拖地三个项目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究其原因,和幼儿所处的教育生态环境直接相关,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围绕幼儿行为能力的提升,创设更为适宜的、支持幼儿成长的外部环境,因为这些生活行为能力锻炼和与之伴随的学科思维将为其适应小学学习和生活奠定能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