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原驻训官兵心电图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2-05-31任晓兰曾仁攀王本龙

武警医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海拔高度传导心电图

任晓兰,曾仁攀,王本龙

高原地区具有低气压、低氧分压、寒冷干燥和紫外线辐射强等特点,并且随着高原海拔的增高,气压和空气中氧分压降低,人体的动脉氧分压和氧饱和度也会相应降低,易引起心肺功能损害,影响身心健康。近年来,高原官兵担负着高强度的作训任务,及时发现和掌握高原环境对驻训官兵心肺功能状况的影响尤为重要。心电图是临床应用中最便捷和常用的心脏功能参考指标,可以准确反映心率、节律及心肌缺血梗死等心脏功能状态。本研究通过分析高原驻训官兵的心电图状况,并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评估和监测高原驻训官兵的心脏功能状态,实施科学训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575份阿坝藏区各驻训部队官兵体检心电图报告作为研究对象,均为青年男性,年龄20~40岁,平均(26.0±3.9)岁;驻训时间3~60个月,平均(26.5±19.8)个月;驻训海拔1406~3542 m,平均(2613.8±802.2)m。以海拔高度,驻训时间和年龄作为分组变量。根据年龄分为≤25岁组(287例)和>25岁组(288例);根据海拔高度分为<2000 m组(144例)、2000~3000 m组(192例)和>3000 m组(239例);根据驻训时间分为<1年组(275例)、1~3年组(175例)和>3年组(125例)。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体检时均接受心电图检查。所有心电图报告均由两名同一心内科高级职称医师复核并修正后形成最终的心电图报告,记录异常心电图情况,通过详细询问病史,排除既往有心脏疾病史、家族史和药物使用史(洋地黄、奎尼丁等)的官兵。

2 结 果

2.1 心电图异常情况 575例中,心电图异常者238例,发生率为41.39%。其中以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为主要类型。异常心电图类型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575例高原驻训部队官兵异常心电图类型分布情况

2.2 不同组别异常心电图对比 不同年龄组、不同海拔高度组、不同驻训时间组间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但海拔2000~3000 m组和>3000 m组其他异常心电图发生率显著高于<2000 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 驻训1~3年组和驻训>3年组其他异常心电图发生率显著高于驻训<1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且驻训>3年组其他异常心电图发生率显著高于驻训1~3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表2)。

表2 高原驻训部队官兵421份异常心电图分析情况 (n;%)

3 讨 论

高原环境较为特殊,进入高原地区后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病理改变以适应高原环境。特别是高原低氧环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较大,涉及到氧的摄取、运输和利用等环节,出现呼吸增快、通气量增加、心率增快及心输出量增多,这些都是机体对高原低氧环境发生的一系列适应性变化。研究显示官兵进入高原驻训后,其心脏结构、冠脉循环、心肌代谢、血液黏稠度及心脏功能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引起心电图的不同表现。本研究报道了四川阿坝藏区高原官兵的心电图总体状况以及与年龄、海拔高度和驻训时间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发现,随机选取的575例官兵中,心电图异常者238例,发生率为41.39%。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心律不齐为最常见的异常心电图类型,分别为32.70%和18.96%。而其他异常心电图(包括ST段改变、束支传导阻滞、T波改变、房室传导阻滞、房性早搏、心房颤动、室性早搏、异常Q波和P波增宽)发生率低,仅为4.87%。在其他异常心电图中ST段改变和束支传导阻滞为主要类型,分别占46.4%和14.3%。既往研究显示高原官兵异常心电图发生率为19.81%~54.1%,心律失常发生率随海拔高度的增高或驻训时间的增加而增高。但本研究显示,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心律不齐的发生率与年龄、海拔高度和驻训时间没有相关性。分析原因,可能与本研究对象是20~40岁青壮年男性官兵,驻训位于3550 m以下,海拔高度相对较低等因素有关。因此,本研究中官兵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心律不齐属于生理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大,反映出高原官兵高强度训练下心功能储备良好。而其他异常心电图(包括ST段改变,传导阻滞,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等)的发生率与海拔高度和驻训时间呈显著正相关。既往的两项研究均显示高原官兵ST-T改变发病率虽与驻训海拔高度相关,但是与驻训时间无关,这与本研究结果有所差异。该差异与既往研究官兵驻训时间均较短,而本研究纳入了驻训时间为3~5年的官兵有关。

高原低氧环境对心肌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心肌代谢等具有多重影响,而心肌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心肌代谢是高原官兵各种心律失常和ST段改变的心肌病理生理基础。在传导阻滞方面,低氧环境可以降低心肌细胞膜的反应性和膜电位水平,影响动作电位相除极速度,造成心电传导阻滞。右束支比较脆弱,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但在高原低氧低气压环境中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与房室传导阻滞有时是某些高原性心脏病的早期表现。因此,针对体检报告中心电图异常的官兵,应给予重点关注:(1)对基层单位就诊官兵,详细询问临床症状,完善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等检查,并进行综合评估;(2)对于存在病理性改变的患者,应及时处理,密切随访复查,必要时送到海拔较低的地区;(3)同时建议按海拔高度和驻训时间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提高官兵的耐力及有氧能力的训练,以保护官兵的心肺功能,降低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研究了心电图的状况,未参考心脏彩超、血压、电解质等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分析;阿坝藏区驻训海拔高度相对较低,未纳入驻训海拔在3550 m以上的官兵,因此不能完全代表高原驻训官兵的心电图状况。

总之,本研究显示阿坝藏区高原驻训官兵心电图异常较为普遍,其中以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心律不齐为主要类型,与年龄、海拔高度和驻训时间没有相关性,属于生理性心律失常。其他异常心电图包括ST段改变、传导阻滞、T波改变、房性、室性早搏等发生率低,但是与海拔高度和驻训时间呈正相关,需重点关注防治,科学施训。

猜你喜欢

海拔高度传导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老年人体检心电图异常及相关因素分析
不同海拔高度对柳杉生长及材质的影响
临床表现为心悸的预激综合征B型心电图1例
骨传导自行车头盔
豫南山区野生北虫草发生出草规律及采集利用调查初报
企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传导机理研究
左心室肥大的心电图分析
间歇性束支传导阻滞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