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学 应把目光投向何处

2022-05-31李籽熠

南北桥 2022年2期
关键词:投向音乐学目光

[ 作者简介 ]

李籽熠,女,内蒙古巴彦淖尔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音乐学。

[ 摘要 ]

2021年10月22日至24日,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近二十所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的音乐学专家、学者在浙江音乐学院围绕“音乐学应该把目光投向何处”的话题进行学术讨论会议。笔者对部分专家学者关于此次会议的发言进行了归纳、总结。

[ 关键词 ]

音乐学;研究视角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2.058

2021年10月23日至24日,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艺术创意空间举行了“音乐学,应把目光投向何处”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让没有机会与条件参加现场研讨会的广大学子通过直播的形式,感受前輩学者们的学术成果的交融与碰撞。在会程中,共计31位学者、专家发言,全程通过网络向全国直播。

本次研讨会由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主任林林教授、南鸿雁副教授、孟凡玉教授轮流主持,由浙江音乐学院王瑞院长致辞。王院长认为音乐学的目光投向何处的问题,反映整个音乐学界对于音乐学学科建设一种自信,反映了思考的深刻性,也反映了我们当前音乐学学科建设的现状,学科的基础性还需加强,学者还需要多思考音乐学学科自身的问题。

1 音乐学,应把目光投向何处

1.1 把目光投向表演

音乐是表演艺术, 可谓“兴于谱(作曲家创作) ”“立于演(表演) ”, 加上听众的创造性欣赏, 才能“成于乐”“游于艺”。因此, 不少中国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 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表演。在这场学术会议中,不少专家也将其学术目光投向了表演。

内蒙古师范大学杨玉成教授在会上发言,题为“民族音乐学,应把目光投向表演——以蒙古族音乐的口传性研究为例”。他认为对于口头传统来说,文本是表演的产物。在口头表演中,艺人调动和运用自己积累的传统元素,将新的曲目“装入”到已有的框架中,完成新曲目的演唱。于是,思维和行为在表演中融为一体,通过表演生成为文本。这样,表演前的思维与表演后的文本由表演所联结,形成“表演前—表演—表演后”的过程结构。表演是在艺人与受众共同建立的语境中进行,同时存在于一个相互关联的事件网络之中。语境和事件为表演和文本赋予了意义。因此,口传音乐的研究应以“表演"为中心。他同时强调: 第一,“文本—表演—语境”的整体性。将音乐文本回归到它所生成的表演中去,将表演回归到它所发生的语境中去。第二,“思维—过程—结果”的结构性。也就是,本报告中所说的“表演前—表演—表演后”的过程结构。第三,“形式”与“模式”之间的关联性。一方面,透过丰富多样的形式,看到人类在全部或某一类型、某一体裁、某一个案背后,高度集中凝练并成体系化的音乐思维模式,另一方面模式与形式的关联中为每一个个案、每一个具体的表现形式做出解释。

河北师范大学韩启超教授在会上发言,题为“略论音乐学,请把目光也投向表演”。韩教授认为表演对于音乐艺术而言尤为重要,可谓无表演就无音乐。国内学者也在积极建构音乐表演学。他提出学者在研究音乐表演相关问题时,要积极借鉴和运用实证性的科学研究范式和话语表达。

1.2 把目光投向传承人

郭乃安先生曾说,音乐,作为一种人文现象,创造它的是人,享有它的也是人。音乐的意义、价值皆取决于人。因此,不少音乐学学者的研究是以人为中心的。本次会议就有不少专家学者以“人”为论。

上海音乐学院刘红教授在会上发言,题为“音乐学,也应把目光投向音乐学‘人’”,音乐学研究的主体责任人是音乐学研究者,在重视“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的研究主张的同时,音乐学把目光投向人的方式便成为应该加以关注的一个问题,值得同等重视。所以,音乐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研究对象,那个人也包含研究者本身。

沈阳音乐学院李放老师在会上发言,题为“再读《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1991年,郭乃安先生发表了一篇文章——《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文中一再强调“人”在音乐中的主体地位,此文一度被认为是弱化音乐形态。但时隔30年,李老师再读此文,感受到或许郭先生的本意并非如此。她认为,音乐学把目光投向人是在强调音乐学研究不可仅仅机械的分析普遍结果,不可将音乐研究与人武断地割裂开来,而是要对音乐现象的根源进行深入的挖掘。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研究中心主任杨和平教授在会上发言,题为“湘昆保护请把目光投向传承人——湘昆传承人口述实录”。在湘昆的发展历史中,涌现出许多为湘昆发展做出贡献的传承人、亲历者和见证人,毫不讳言地说,没有这些人的努力和辛勤的付出,就不会有今天的湘昆艺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语,印证了湘昆传承人与湘昆艺术的共存关系。基于此种认识,杨教授站在湘昆艺术发展的视角,以湘昆传承人、亲历者和见证人为研究对象,运用音乐人类学、田野调查和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对目前在世的湘昆传承人、亲历者和见证人做了详细的口述记录,从他们口述湘昆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的材料中,结合湘昆文献记载和现实存在的状态进行互证,从而再一次的证明:“湘昆保护请把目光投向创承人”这一非遗保护的合理内核和真理性的存在。

湖南师范大学廖小芒教授在会上发言,题为“麻山锣鼓传承人保护”。麻山锣鼓是流传于湖南宁乡、湘潭、湘乡、韶山一带的一种民间吹打乐,因发源于宁乡县麻山而得名,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而且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2006年以来,在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仅有杨天福一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这一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传承人认定制度上的不足。“非遗保护请把目光投向创承人”这一非遗保护的合理性的指向在现实中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河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齐易教授在会上发言,题为“地方文化精英与冀中‘音乐会’的传承保护”。齐教授表示,本文是一篇关于乐人研究的文章,所聚焦的是当代社会涌现出的为冀中音乐会的传承保护做出巨大贡献的地方文化精英群体。是他们本着对自己家乡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无私地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才使得古老的冀中音乐会历尽劫难仍生机勃勃。地方文化精英努力传承保护本土传统文化,其根本动力是由生于斯长于斯长期潜移默化而形成的对家乡传统文化的坚定自觉与自信意识。他们为传承保护家乡传统音乐文化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足以彪炳青史而无愧于文化精英的称呼。

河南大学杨善武教授在会上发言,题为“原文与他义——从《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谈开来”。音乐学不是研究人的,而是研究人所创造的音乐的。音乐学研究的目标指向是对音乐的认识,而“关注人的因素”是作为“重要的中间环节”,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音乐的。文章标题“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容易被当成学科方向的表述,而与人类学联系起来。为了标题能表达得确切,可按文中所论将其改为“音乐学:请关注人的因素”,这样理解,既符合音乐学的定位,也符合原文的本意。

中国音乐学院薛艺兵教授在会上发言,题为“从学科分支和学科交叉看音乐学的‘目光投向’”。他提出音乐不是天外飞来的陨石,也不是与人和人类社会无关的天籁;音乐是人创造的一种艺术,也是人际交流、为人所用的一种音符号体系。因此,研究任何一种音乐,研究音乐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应该也不可能不涉及创造它和应用它的人,因此“音乐学,请将目光投向人”就不僅是一句口号,也不仅是一个学术指向,而是音乐学任何一个研究领域都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视角。按薛教授的理解,音乐学应将目光投向“人”,实质上就是呼唤音乐研究者对自己所研究的音乐投入必要的“人文关切”,即便是纯形态、纯技术的研究也不应忽略“人文关切”这一主题,因为对音乐的“人文”阐释才是音乐研究的终极目标。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张应华教授在会上发言,题为“音乐与人的关系及其方法论观念——基于苗疆走廊汉传音乐流播研究的认知”。张教授表示,当我们讨论音乐学的研究主旨和方法论观点的时候,我们应该立足学科的基本问题,聚焦当下的社会问题,在这样一种问题意识中展开具体研究。张教授通过陈述苗疆走廊上汉传音乐的类型划分、存在方式以及如何研究苗疆走廊上的汉传音乐,做出总结。他认为没有离开特定人群的音乐。基于此,民族音乐学应该围绕“人的音乐性”和“音乐之人性”去研究“不同人群中的音乐”或者“不同音乐中的人群”。一方面透过不同人群去发现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和象征意义,一方面透过不同的音乐去体验不同人群的生活行为方式和生命意义。

笔者认为,“音乐学把目光投向人”和“以人为本”的研究不只意味着从音乐的本身去研究关注人的行为动机、目的和方式等,还意味着在各种音乐事实中去发现人的内涵、意义。

1.3 把目光投向音乐

音乐是由节奏、和声、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要素构成。虽然音乐是由人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但一些学者认为音乐学研究的重点和核心仍然应当是音乐而不是人。

中国音乐学院杜亚雄教授在会上发言,题为“音乐学研究的重点是音乐”,杜亚雄教授通过分析郭乃安先生于1991年发表的《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这篇文章的立论根据,认为它没有论及音乐学的特殊性。他指出音乐和美术、建筑等艺术形式一样,都和人有联系,因为音乐和人的关系并不是音乐的特殊性,所以研究人也不能成为音乐学的主要内容,也不可能是音乐学研究的重点,郭文所倡导的并不是音乐学,而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音乐人类学。

上海音乐学院伍维曦副教授在会上发言,题为“易简工夫终久大 新知培养转深沉——试论汉语语境中的音乐美学与音乐史学的学科分野与交融”。他认为音乐学作为一个以研究对象(音乐)来界定自身、并以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这一对象的集合式学科,在当下的汉语语境中正面临巨大的挑战与机遇。观古知今,学术研究的生命力,不外两端:一为绍述,一为创变。温故而知新,继承的同时不可避免会有创新。学术创新的动力,又不外乎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研究对象的扩大与研究方法的更新。在分科越来越细密、越来越强调量化分析,实证与诠释的界线越来越分明的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中兼具高度的技术性与宽泛的通识性,仿佛可以培育出百科全书式的“音乐学家”的音乐学系科不啻面临着“你到底想要干什么”和“你到底能够干什么”的疑问及窘境。伍教授表示他不可能全面而透彻地回答这一紧迫而庞大的学科问题,只是试图通过对时下汉语语境中音乐美学与音乐史学这两个音乐学子学科相互关系的思考,来审视音乐学的学科性质、边界,在关系的梳理与研究中,去探讨音乐学研究对象的相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将出现的问题通过思考转化为合适的机遇。

中国音乐学院刘勇教授在会上发言,题为“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兼谈黄翔鹏先生的学术特点”。他认为音乐学当然应该把目光投向音乐,也就是说,研究音乐是音乐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但是研究音乐不等于只研究音符、音响和乐谱,要全面地理解音乐,需要很多相关信息。也就是说,在到达最终目标之前,我们也经常需要把目光暂时从音乐本身移开,搜索一下与到达最终目标有关的其他信息,包括相关的人和文化,相关信息多了,可能对顺利到达最终目标更加有利。细读郭乃安先生的文章《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就知道他所谓的“把目光投向人”实际上是在搜索与音乐有关的人的信息,或者说是在提醒大家,在研究音乐时,不要忘记了人这个重要因素,而不是将音乐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定为人。刘教授以黄翔鹏先生的学术特点为例,说明了研究一个人和研究他的音乐学术的相互关系。

中国音乐学院陈铭道教授在会上发言,题为“走出自己的表述困境——从《奔布莱》与《阿斯尔》的视频说开去”。音乐人类学的写作,主题具有不确定性,它在不断变化着。它为什么会变,因为人变了。我们谈论的族群乐器和音乐,就人类学的理论而言是传统的“他者”,人类文化行为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一个又一个课题。这里,没有最终的产品,只有音乐本身。它是一代又一代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存在和展示。

2 音乐学,应当研究视角多元化

音乐学的研究角度是多元的,它可以把一切社会中的文化现象进行统筹。因此有不少学者的研究目光不仅局限于自身的研究视角,还将其投向其他跨学科领域,借助不同学科的研究视角,整理出一套具有文化性质的音乐学理论体系。

中央音乐学院张伯瑜教授在会上发言题为“音乐学研究的‘复数’形式”。他认为音乐学是以“音乐”为事项的人文科学研究领域,“音乐”必然包含其中,且为主要观察焦点。但什么是“音乐”在定义上是非常大的,其内涵是多种多样的,在音乐的形式、功能、价值与意义等方面更是包罗万象的。所以对音乐学的研究需要强调多元化的研究视角与方法。

上海音乐学院王丹丹教授在会上发言,题为“论音乐学的双重学科属性”。她认为音乐学的研究对象——人和音乐,与其双重属性息息相关,对于音乐本体的理性分析性质昭示了音乐学的科学属性,人及其与人相关的一切现象则更多指向音乐学的人文属性。学者应该以跨学科的视角来审视音乐学学科性的探索,才能彰显出音乐学的多样化功能与意义倾向。中国音乐学院齐琨教授在会上发言,题为“音乐学,请将目光投向跨领域研究”。相关本会议的论题,齐教授的回答是:音乐学,请将目光投向跨领域研究。齐教授以中国历史民族音乐学为例,阐述跨领域研究对于音乐学发展的重要性。

沈阳音乐学院董蓉教授在会上发言,题为“通过‘音乐语言’,体察‘文化意涵’——关于音乐学研究自然的一点想法”。她认为,透过音乐语言来理解人的精神与社会是音乐学的本质特性,将音乐与音乐之外的社会历史维度加以有效联结则成为音乐学始终不渝的研究旨趣。

浙江音乐学院南鸿雁副教授在会上发言,题为“略论人与音乐的关系——一关于音乐学方法论的一些思考”。21 世纪以来音乐学研究已经完全呈现跨学科交叉之势,面对各类跨学科研究成果,音乐学研究究竟应该“专注于音乐本体”还是“关注文化语境”的讨论又再次引发学界讨论。作为独立学科,音乐学的研究应如何探讨人与音乐的关系?“写文化”在音乐学研究中应该占有怎样的地位?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讨对目前音乐学学科建设将有助益。

南京艺术学院的杨曦帆教授在会上发言,题为“如何成为有思想的音乐学”。杨教授认为:第一,人文学术研究不仅要有可“投向”的对象,更要有反思学术研究意义、价值的思想能力。第二,在具体的理论与方法层面,很少会有绝对指头向某个方向的学术行为(比如:文化语境、音乐事项、音乐人、观众、研究者视角)。第三,“投向何处”是学者在学术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思考方式,是不同学者、学派的学术特色。

音乐学研究应当关注现实的音乐观念与行为,最终形成关联时代命脉的思想动力。形成有思想的音乐学,需要我们在现实传统世界中去寻找思想的动力。如果我们的目光投向是有效的,那么,音乐学就应该拥有一种开放的、多样的、无限生长的思想能力和生命力;学术研究不仅是知识,更是生命体验,音乐学能够在现实中引领音乐发展,其学科魅力应该获得更多“粉丝”;音乐学能够以新理论、新方法创造者的姿态跻身于新文科平台,其跨学科就不仅仅是单向度的,而是真正实现与其他学科互动,并在新时代站在音乐角度倡导人文价值。如杭州师范大學的孟凡玉教授所言,音乐学研究者不能局限于自身的研究视角,应当时刻保持清醒的态度,去拓宽眼界,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研究对象。

唯有不断拓展眼界,反思自己,对所持观点的立场视角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才有可能尽量减少以偏概全。我们应拓宽研究视角,打造多维化音乐学研究视野;扩充研究内容,塑造整体音乐学研究思路;创新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性音乐学理论研究。

中央音乐学院周勤如教授对本次学术研讨会做出了总结:无论目光投向何处,都要践行科学研究原则;无论在哪个领域搞研究,都要以“达标”的学术准则自律:无论沧海如何横流,都要凝聚群体共性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有作为的学者定能脱颖而出,在21世纪中走向下一个现代音乐的经典高峰。

会议最后,由浙江音乐学院副院长杨九华教授致闭幕词,杨教授表示“音乐学,把目光投向何处”这个问题是开放的,它的答案也是开放的。在不同时间段,它的研究重心也放在了不同的地方。杨教授感叹此次研讨会是有高度的、有深度的、有广度的、有热度的。期待下一次研讨会,各位专家能分享出更透彻、更深刻、更清晰、更厚重的研究成果。

会议有落幕的时候,但这个“音乐学,把目光投向何处”的话题不会结束。它时刻提醒着音乐学者要保持自觉自醒,反思自己的研究价值,要不断地深入。这次会议,也引发了笔者关于这一问题的思考:本次会议让笔者对音乐学学科的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笔者认为,音乐学的目光投向何处,需要从时代背景出发,在全球的音乐交流中把握“本土化”这一核心,立足音乐学学科建设,贯彻音乐学发展理念,构建音乐学发展格局,为中国形态、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学”建设提供学术供给,这样的目光投向,无论投向何处,定有不同的目光穿过,与之交汇、与之互动、与之共鸣。相信这次会议,将助力中国音乐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序. 音乐学,请把目光也投向表演——为2018年第二届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表演理论)学术研讨会而作[J]. 中国音乐学,2019(2):15-26.

[2]刘娟. 音乐学研究的多元化视角——评《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音乐学研究》[J]. 大学教育科学,2018(1):135.

[3] 郭乃安. 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J]. 中国音乐学,1991(2):16-21.

猜你喜欢

投向音乐学目光
音乐学人
您的目光 我的成长
中国大商场:为什么各国零售商都应把目光投向中国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背后的目光
艺术金融的投向
音乐教育学,请把目光投向人
哈尔滨625亿资金投向六大方面城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