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育路径研究

2022-05-31王桂英

南北桥 2022年2期
关键词:树人立德中华

[ 作者简介 ]

王桂英,女,湖南浏阳人,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文教育、党建教育、美育和传统文化教育。

[ 基金项目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路径研究(编号:ZJGH21-130)。

[ 摘要 ]

中華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塑造健全人格、培养文化自信、提高道德修养、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具有积极的帮助。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始终贯彻立德树人的基本教育理念,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实现对立德树人教育内涵更准确的诠释,同时有效优化立德树人教育机制,构建成熟的教育体系,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成长,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人才储备。

[ 关键词 ]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2.036

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的文明发展历史,在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先辈们靠着自己的努力与智慧,书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赞歌,孕育了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蕴含了无数的正能量,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性支撑。大量的社会发展实践证明,弘扬传统文化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教育领域的教学理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战略全局的角度向社会的各大高校指明了“立德树人”的发展方向,从“德”的层面推进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人民的伟大思想结晶,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具有积极的帮助。为此,在新时期高校育人工作开展中,一定要深层次地融入传统文化,只有在传统文化的指引下,才能为社会发展建设培育出更高素质的人才来。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内涵

1.1 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在现代教育理念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以学生为本”成为教育领域的共识。而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同样有相似的教育理念,如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思想,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指出教育者应该了解学生的特长,并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不断强化学生的特长和能力,让学生能够成人成才。但与此同时,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中也包含着“尊师重道”的基本理念,也强调教师的核心地位,强调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因此,在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立德树人教育时,高校既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重从学生学习成长的层面上进行切入,让传统文化更加灵活丰富地融入学生内心当中,这样能够指导教师更好地扮演教育引导者的角色;同时也要在学校内树立起“尊师重道”的良好风气,将历史文化中的文化印记提炼出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教师职业的神圣性,从而更好地尊重自己的老师,这也是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一环。

这样的教育模式既能够体现时代背景下“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基本理念,同时也能够贯彻从古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这两种教育理念的结合,能够解决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的弊端,让如今更加个性化、更加具有自主意识的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生活中感受到尊重和理解,让大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自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投入多形式的学习之中,与教师搭建良好的交流与互动桥梁,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实现成长与进步。

1.2 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的“中国梦”

古代圣贤孟子曾言:“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提出的“道”,恰恰是“富国强民”的道,是中华民族对于富强和繁荣的最初愿望,中国古代先民通过自己的勤劳和努力不断实现国家的发展与壮大,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古代先进技术、文化、经济、政治的引领者。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蹂躏使中国饱受灾难,积贫积弱的局面让一批批伟大的爱国志士积极探索中国发展的新道路,为中国的复兴奠定了强大的精神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各阶级工作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科学的指引下不断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发展至今日,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建设一个强大、富裕、繁荣的中国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心中不可动摇的“中国梦”,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断奋斗和努力的方向,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富国强民”不谋而合。

因此,“中国梦”有历史的传承特点,是牢牢根植于中国大地的传统文化思想,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动力。在百家争鸣的年代,不同的思想家都对“中国梦”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如儒家思想中的“治国平天下”、法家思想中的“治国者,以富国强兵也”等,而中国著名历史人物也都有关于“中国梦”的信念,如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这些思想都传达了古代先贤建设一个强大中国的决心。因此在新时代,“中国梦”更加具有现实性,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富国强民、国泰民安等思想传递给学生,并帮助学生树立实现“中国梦”的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起建设国家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1.3 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在文化之中价值观是核心要素,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够帮助人们正确判断是非与对错,让人们崇尚真善美;错误的价值观念则会让人的发展进入歧途,让人失去基本的价值判断能力。随着世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种多元文化的冲击同样带来了许多不同的价值观念,对价值判断力尚弱的大学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大学生是新时期国家社会发展建设的宝贵人才,只有抓好了大学生的“三观”建设,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让大学生更加坚定地跟着党走,也才能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责任担当,这是践行新时期党的组织路线的重要内容。无数的发展实践证明,只有抓好大学生年轻人才队伍建设,才能让我们党更加有底气来迎接和面对各种形式的风险挑战。在此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结和诠释,它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思想,凝结了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中产生的优秀精神,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

1.4 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如果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不可能推动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也就无法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因此,各大高校在进行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學生积极投身文化建设的事业中。中国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正是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源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当今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传统文化中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念相一致;而今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传统文化中的“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的理念相一致;今日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实干兴邦”等奋斗理念与传统文化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精神相一致。高校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通过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不断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障中国智慧在新一代的身上得以体现,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1.5 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在立德树人教育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品质,还需要注重对学生真才实干能力的锻炼。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直都存在革新和创新的精神与思想,是中华文化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例如“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这些伟大的思想,推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为后世的各类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例如王安石实施庆历新政,让大宋的贫弱现象得以改善;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使大明的发展更上一层楼;而近代仁人义士推行的变法维新,也同样是为了改变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局面,抵抗外国列强入侵。

而到了新时代,国家的发展战略同样立足于创新,需要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建立起创新型国家,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精神的结合与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因此,高校在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时,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结合起来,使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拥有更多的精神动力和文化素材,脚踏实地地立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需求,让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让人才具备崇高的道德精神与理想信念,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机制

2.1 保障机制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各大高校纷纷建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基地,由高校领导带领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统筹与协调,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教育,并建设专门的机构负责相关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这样的组织保障能够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与此同时,有效的制度保障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结合。在课程设计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的优势,为学生设计线上线下结合的教育模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实践内容,同时在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实现优秀课程资源的共享,让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在实践活动上,高校领导应该引导学校各个部门进行有效合作,为学生打造更加丰富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实践活动能够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在学生管理上,学校应该为大学生制定规范化的管理条例,向学生明确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立德树人的价值,对一些伤害民族情感、抹黑传统文化的学生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

2.2 实施机制

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建设,同时,也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一方面,既要利用文化墙和黑板报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教育;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用更加接地气的方式,如校园网、校园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形式向学生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与此同时,高校需要为学生打造良好的课程体系,充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高校既需要通过现代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专业学科的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解,同时也需要为学生开设更多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课程,高校也可以邀请一些优秀的文化专家在学校内开设讲座,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的覆盖程度。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注重网络课程的开发,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入课程接受文化熏陶。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大学习平台的容量,引入其他学校优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接受更多的文化教育,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形成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信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结合得更加紧密。

3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在高校的立德树人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大高校应该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内涵,并与立德树人的基本教育宗旨相结合,为社会培养更多优质的人才,不断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夏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研究[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3):106-110.

[2]代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D]. 成都:西华大学,2021.

[3]何光英.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融合路径[J].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21,33(3):107-113.

[4]郝鑫,曾扬阳,彭洁,陈惠.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创新探讨——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J]. 广西教育,2021(15):141-142.

[5]孙玉安,闫清忠,王妍.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内涵与机制研究[J].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34(3):123-126.

[6]商晓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12):62-64.

[7]王勋,马琳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研究[J].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8(3):87-100.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中华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