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引进高职院校体育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

2022-05-31王丽

南北桥 2022年2期
关键词:高职生思政院校

[ 作者简介 ]

王丽,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冰雪体育职业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运动训练。

[ 基金项目 ]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编号:ZJB1421254)。

[ 摘要 ]

道德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更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核心内容。将课程思政引进高职院校体育课堂教学可以进一步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为高职生职业竞争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本文简要阐述了将课程思政引进高职院校体育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以及实践优化方向,并对将课程思政引进高职院校篮球课、健美操课堂中的案例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希望为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体育人才培养中的有效落实提供一些参考。

[ 关键词 ]

课程思政;高职院校;体育课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2.022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沟通交流逐渐增多,市场层面的开放也更加活跃,对我们国家更好地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着重要作用。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在体育事业的发展上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对高职院校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相继加大了对高职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经由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素质体育人才不断增多,对塑造体育强国形象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各种类型的价值理念相继出现,如何确保高职院校体育人才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跟着党走,不仅是高职院校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大量的研究发现,课程思政是保障高职院校体育人才培养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一环,扎实有效的课程思政,不仅能够强化党的核心领导,还能够引导体育人才始终将所思所想都汇聚到党的事业上,融入国家民族复兴当中。强化开展课程思政,全方位提升学生素养,是国家教育体系的根本导向,也是国家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体育人才与课程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原因。近几年,课程思政这一教学理念开始延伸到各大高职院校中,高职体育课堂成为课程思政引进的重点领域。但是由于历史教育指导理念的干扰,将课程思政引进高职院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方向仍然有所偏差。基于此,将课程思政引进高职院校体育课堂的意义重大。

1 课程思政引进高职院校体育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1 践行国家教育根本导向的需要

“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是国家教育的根本导向,而将课程思政引进高职院校体育课堂教育指导过程,是挖掘其他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的重要途径。高职体育课程是培养国家建设所需的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载体,每年由高职院校输送的高素质人才数量不断增多,不仅优化了我国现有人才隊伍结构,还完善了人才的专业技能,对提高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将课程思政引进高职院校体育课堂,可以挖掘并汇聚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有助于体育课程与国家主体教育理念相结合,对于深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国家教育根本导向都有着深刻影响。

1.2 助力高职院校体育人才培养提质增效的需要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一直是制约高职院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从当前高职院校体育人才培养现状可看出,影响高职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是怕苦心理和自卑心理。而通过将课程思政引进高职体育人才培养,能够让体育人才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角色,从国家社会发展及体育事业高质量推进的层面来认识自己,这样能够让体育人才更好地坚守初心,更加执着地扎根到学习训练一线,可以消除高职生的消极情绪,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实践训练中去,顺利帮助其由“要我练”转变为“我要练”,自始至终保持旺盛的训练参与热情,为高职院校体育人才培养提质增效奠定基础。

1.3 高职生实现自我提升与发展的需要

将课程思政引进高职院校体育课堂教育指导过程,不仅是国家教育的根本导向,而且是高职生实现自我提升与发展的需要。我国历来将德育工作看做整体教育工作的“统帅”,有了德育工作的支撑,才能让体育教学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也是体育事业经得住历史与实践考验的关键。同时,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看作人才培养的标准,只有将课程思政引进高职院校体育课堂教育指导的各个环节,才能实现德育润物无声,为高职生自我提升与发展的实现提供良好的环境。

2 课程思政引进高职院校体育人才培养的实践优化方向

2.1 梳理整体思路

将课程思政引入体育课堂教育指导过程需要以培养高职生体育品德为前提。除了在体育课堂中贯彻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性外,教师还需要落实规范化方针,避免主观臆想。教师面对整体课程规划要注重落实好国家思政教育教学要求,从国家宏观层面来谋划实际教学需要,而且还需要站到学生专业学习与自我成长的层面上进行综合性审视,进行课程目标的明确,并寻找可提高高职生领悟能力的教育指导方式以及多元化的考核内容。同时选择与课程内容、高职生身心特点相适应的思政元素,切实推动课程思政效果向更优方向发展,助力提升高职生体育品德。

首先,教师应贯彻《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注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的统领下,挖掘不同体育项目道德教育、思政教育元素,并制定教育指导规范,合理安排课时,确保思政教育与体育专业课程合理搭配,有效满足学生思想引导与自我成长的基本需要,这样才能保证体育课程思政活动正常开展。

其次,教师应全面开展高职生学习情况分析,结合前期挖掘的思政教育元素,适当切入。以讲解、导入、教育、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完善体育选项课程教育指导规划,同步增强教育指导活动的吸引力与实效性。

最后,教师应以排球、篮球、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以及传统武术为重点,进行基础技能、基础知识、基础道德考核标准的细化,并以过程性考核为重点,着重考察高职生团队意识及体育礼仪等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分析解决。

2.2 应用差异化教育指导方式

高职生在高职院校学习期间,身心均面临着高速成长需要,而从整体上来说,高职生体育品德成长存在极其不平衡的态势,不同年级、不同体育运动项目、不同性别的高职生均存在显著差别。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继续贯彻以高职生为主体的教育指导方针,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体育项目教育指导需要,贯彻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因材施教的方针,选择多元化教育指导手段,进行差异化教育指导情境的创设。在教育指导情境中进行体育思政元素的深度、全面挖掘,激励高职生全面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并以促进高职生身心成长为最终导向,为高职生良好体育品德的形成奠基。

以高职羽毛球课程为例,教师可以通过球性练习导入,遵循运动技能的掌握规律以及高职生运动能力的差异性变化规律,进行活动的科学组织,以便在教育指导过程中让多数高职生了解羽毛球运动规则与竞赛裁判方法,并自觉发展永不放弃、奋勇拼搏、团结奋斗等体育品德。

在具体的教育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混合式+翻转课堂”教育指导模式。在第一个环节,事先给基础较为薄弱的高职生下达任务,要求其完成“单打得分点来回次数最多”的视频观看任务,并根据视频观看需求进行素材的搜集。基础较为扎实的高职生则需要在搜集单打与双打视频的基础上,深入探究羽毛球比赛决胜局中落后时反败为胜的赛事、羽毛球队员之间相互鼓励与拥抱的视频画面、比赛后羽毛球运动员向对手以及观众示意的视频画面,初步体会羽毛球项目中蕴含的永不放弃、团结协作等思政内容。

在第二个环节,教师可以在传统体育课程准备、开始、结束三个部分划分的基础上,根据教育指导内容、思政教育节点差异,进行课堂组织管理方案的恰当调整。比如,对于羽毛球后场击高远球技术指导项目,教师可以摒弃以往将基础扎实的高职生、基础薄弱的高职生分别分组的形式,而是基于互帮互学需要,引入“强带弱”分组方针。即按照一定比例,将基础扎实的高职生与基础薄弱的高职生划分到一个小组,结合项目素质拓展活动,培养高职生团结协作、服从组织以及集体荣誉至上的职业道德。

在第三个环节,教师可以以肥胖者、体质弱者、沉迷电脑游戏者、“无所谓者”等特殊高职生為对象,专门设置“榜样的力量”“体验工匠精神”“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环节,持续跟踪观察,同时加强人文关怀,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同时适度引入辩证唯物主义,为高职生阐述“自由与纪律”“体育与思想政治”的辩证关系,促使其自觉抵抗不遵守纪律的行为。

2.3 完善“双性化”教育指导体系

从性别层面上进行分析,在将课程思政引入高职体育课堂过程中,男生、女生在体育精神、体育品格、体育道德方面的表现存在“一边倒”的情况。具体表现为:男生在体育精神(自尊自信等)方面的表现优于女生,而女生在体育品格(相互尊重、遵守规则等)、体育道德(诚信、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表现优于男生。基于此,教师应正确认识高职院校男生、女生因身高,体重、心理变化而引发的体育品德发展差异,引入“双性化”教育指导模式,并根据阶段教育指导需要进行合理强化。即结合高职男生、高职女生各自优势心理特征以及本质性别差异,发现其在人格发展进程中的长处,因势利导,取长补短,削弱或完全消除高职生对于运动项目的固有性别划分。例如,为高职女生提供参与足球、篮球等对抗类、体能类项目的机会,在项目指导过程中着重发展其顽强的斗志、坚毅的性格、奋斗的精神;为高职男生提供参与瑜伽、健美操等项目的机会,结合恰当的语言引导、行为示范,促使其发现项目中的美,逐渐改变高职男生、女生对于运动项目的性别定位,为高职男生、女生体育品德得到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在“双性化”教育指导体系完善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适时组织运动竞赛。充分利用“以赛带练”的机会,引导高职生在赢得胜利时不骄傲、失败时不气馁,看到自己在每一次竞赛中的进步,培养高职生正确的胜负观,提高高职生经受挫折的能力。

3 课程思政引进高职院校体育人才培养的实践优化案例

3.1 课程思政引进篮球课案例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应紧密围绕高职生理想信念,以爱祖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集体为主线,以法治意识、家国情怀、道德修养为重点,系统地进行道德修养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比如,在运球、传球、投篮基本技术以及急停急起运球、行进间传接球的教学过程中,映射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融入新时代核心价值观念,持续开拓,勇于创新,并在篮球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后树立自信,为课程思政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依据。

3.2 课程思政引进健美操课案例

在理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健美操运动竞赛与规则、健美操锻炼标准与健身知识作为重点,融入遵守职业规则与道德思想,渗透为国争光的意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健美操柔韧专项训练、力量专项训练以及体能训练作为重点,利用分工分组合作学习法,结合互联网线上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团结协作意识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并渗透集体荣誉至上、服从组织、遵守规则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引进民族舞元素,带领高职生重新编排中国风健身操,在激发高职生创新潜力的同时,培养高职生民族文化传承意识,为高职生成长为具有大局意识、责任感、义务感的新一代青年奠定基础。

4 结语

将课程思政引进高职院校体育课堂呈现总体加强趋势,但高职生体育品德发展存在差异,与课程思政引进体育课堂的方向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为了提升育人效果,体育教师应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课程思政引进方法,并根据阶段教育指导成效,总结高职生的反馈,进行课程思政引入方案的调整。

参考文献

[1]蔡林明. 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践方法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2):76-78.

[2]宋丽维,任慧一. 大学生体育品德分析——以济宁学院为例[J]. 济宁学院学报,2021,42(5):40-45.

[3]张沙,唐磊. 德育元素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思政教育中的融合路径与实施策略研究[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1,36(6):74-79.

[4]张彩红,李天英. 新时代体育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研究[J]. 运城学院学报,2021,39(5):81-84.

[5]陆平. 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1(11):82-85.

[6]韩冰,姚小林.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双主体”构建与实践路径[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1,39(6):58-63.

[7]王丰彩,王菲. 健康中国视域下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策略——以大学体育排舞课程为例[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40(11):38-40.

[8]许冬明,赵一平,杨继星.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立德树人”的实施路径探析[J]. 邢台学院学报,2021,36(4):136-139;149.

猜你喜欢

高职生思政院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