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OBE教育理念下大学生专业实习与就业状况反馈研究

2022-05-31付金柱包晰莹胡永杰

理论观察 2022年4期
关键词:OBE教育理念就业现状

付金柱 包晰莹 胡永杰

关键词:OBE教育理念;人才培养反馈;专业实习;就业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4 — 0158 — 07

根据新时代国内人才市场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以成果导向的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与讨论的热点,研究文献数量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据研究者统计,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在2015年之前稳步小幅度增长,2015年后开始快速增长,近两三年更是呈现激增趋势。[1]诸多相关OBE教育理念的研究,其实探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高等教育应对人才市场的需要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通过哪些途径达成该类人才的养成。基于这种问题框架,我们建构了OBE理念下“三位一体”人才培养反馈体系,即通过课程教学反馈、专业实习反馈与就业状况反馈之“三位”体系的实施,达成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之“一体”目标。[2]

在上述研究思路下,我们分别进行了课程教学反馈、专业实习反馈与就业状况反馈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针对我们所在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毕业生。调查方法则是把问卷投放在问卷星网络平台上,把网址与二维码发送给毕业生在线上填写。因为课程教学反馈关涉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指标乃至课程体系等相关环节,因此拟专文进行分析。此文仅就专业实习反馈、就业状况反馈的问卷调查予以统计分析。另外,把这两项调查放在一起进行分析还有一个原因,即专业实习与就业状况均属于工作实践范疇,把课程教学环节中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应用到实际工作的具体实施能力,更能呈现出OBE教育理念的反向成果验证,然后再据此重新设计课程体系、知识与能力结构以及毕业要求,最终达成预期学习成果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回环。

专业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生产实习等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的社会实践环节,是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岗位实践的重要能力培养过程。因此,大学生实习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对于此方面的探索和讨论尤为突出。丁海蒙等通过对上海地区部分高校专业实习的调查分析,提出应该架起政府—社会—高校—大学生之间的互动桥梁,构建全方位、多功能、立体式的专业实习体系。[3]周春月等基于OBE教育理念,根据工程教育认证对工科毕业生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要求,开展了“项目导向,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校企合作”的实习创新模式探索实践。[4]王富伟等则对机械专业进行了“项目导师制”的多元化实习模式实践,即以项目为基础,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经学生自主选择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进行“双导师”指导,提升实习效果。[5]上述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考察视角与研究路径,本研究则以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分别从专业实习的准备状况、工作状况、效度状况以及对专业实习的建议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有66名毕业生进行了填写,下面分别从四个方面予以统计分析。

表1  在校习得的知识与能力对专业实习的满足度

对“专业实习前的培训状况”调查中,参加系统培训、一般性培训、个别培训及没有培训的比例分别为:36.36%;39.39%;7.58%;16.67%。

对“学生实习前对实习的准备情况”调查中,准备充分、准备一般、个别了解以及没有准备的比例分别为:31.82%;56.06%;7.58%;4.55%。

在“专业实习岗位与专业培养方向的符合度”方面,完全符合、较为符合、稍符合及不符合的占比分别为:19.7%;60.61%;9.09%;10.61%。

在“认为专业实习的主要目的”多选项目中,选择由高至低的分布为:加强沟通协调能力(92.42%);学会处理人际关系(86.36%);提高专业技能(77.27%);了解实际工作环境(74.24%);其他(7.58%)。

从上述统计数据来看,在专业实习前多数学生经过了系统与一般性的培训,学生个人也多经过了充分和一般性的实习准备,并且实习岗位与专业培养方向也有基本的符合度。而学生在实习目的的认知上,加强沟通协调能力与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要超过提高专业技能和了解毕业后的工作环境。

在学生专业实习环节,对学生配备了学校导师与实习单位导师的“双导师”指导,因此,对于实习指导状况的多选项分别为:学校导师指导状况由高至低的分布为:打电话进行指导(63.64%);定期到实习单位指导(62.12%);发现问题个别指导(31.82%);很少指导(10.61%);不指导(3.03%)。实习单位导师指导状况由高至低的分布为:分派工作时指导(78.79%);专门培训指导(54.55%);发现问题个别指导(53.03%);指导很少(6.06%);不指导(无)。

在“实习单位最看重的素质与能力”多选项中由高至低的分布为:沟通协调能力(80.3%);综合素质(78.79%);解决实际问题能力(71.21%);专业技能与方法(66.67%);办公软件使用能力(65.15%);专业知识(60.61%);其他(3.03%)。

在“实习期间遇到最大的困难”调查中由高至低的分布为:独立解决问题(33.33%);沟通与协调、知识与技能(均分别为22.73%);工作强度与工作压力(16.67%);其他(3.03%);无事可做(1.52%)。

对“实习工作岗位的满意度”调查中,认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与不满意的分别占42.42%、48.48%、7.58%、1.52%。

由上列数据可以看出,学校与实习单位“双导师”对学生实习指导状况正常,学生对自己的实习工作岗位也较为满意,但实习单位最看重的能力与素质则是沟通协调能力与综合素质高于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而学生在实习期间遇到的最大困难也是与此相关的独立解决问题以及沟通协调能力。

在“所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能否满足实习工作的需要”选择中,认为完全满足、比较满足、少部分满足以及不能满足的占比分别为:37.88%、53.03%、7.58%、1.52%。

对“在校学习期间哪些方面对实习工作有较大帮助”的多项选择中,由高至低的分布为:综合素质(74.24%);专业技能与方法(57.58%);专业知识(46.97%);课外活动(33.33%);其他(无)。

在校学习期间所学到的知识与培养的能力各分选项中,对专业实习工作的满足度如下表所示:

在“通过专业实习你认为需要加强的知识与能力”多项选择中,由高到低的分布为:解决问题的能力(80.3%);综合素质(71.21%);沟通协调能力(68.18%);说写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均分别为59.09%);专业知识(53.03%);其他(6.06%)。

在“认为专业实习对以后职业发展的必要程度”方面,认为非常必要、很有必要、可有可无以及没有必要的占比分别为:59.09%、36.36%、4.55%、0%。

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认为大学期间得到的知识与能力能够满足专业实习工作的需要,专业实习对以后的职业生涯亦有必要。而在对哪些知识与能力对实习工作更有帮助,以及自己以后更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中,学生的选择更倾向于综合素质、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技能与方法,而在课程教学中更多传授与要求掌握的专业知识则明显靠后。

调查设计了两个建议题。其一,你认为影响专业实习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与上述选择题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学生填写频次较高的因素依次为:有效的沟通协调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自身知识储备与自我反思总结能力。同时,也有少数同学填写了诸如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工作环境与氛围等一些外在因素。

其二,你对增进与完善专业实习效果有哪些建议?针对上面的影响因素,学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合理化建议:要求培养环节要着重于提升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增加动手实践能力训练;要求联系实习单位要增强学生的自主选择性;提前专业实习时间,尽可能避开学生考研、考公务员的备考期。

无疑,从大学生就业状况反馈反向设计大学生在校培养诸过程,是OBE教育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研究就更为必要而关键。随着新时代市场经济下劳动力市场格局的变化,用人类型日趋多样化,要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亦随之发生变化,由此也引发研究者从诸多角度进行探讨。秦玉以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为主体,构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双重反馈机制。[6]吴蓉芳则以武汉大学为例,从高校就业市场与就业指导这两个不同主体,探索就业的双向反馈机制。[7]杨娟侧重于重要性—满意度的角度,通过调查研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评价和重视度,探索完善高校本科生能力培养的框架体系。[8]方雅静则以同济大学为例,通过调研反馈、国家导向、使用频率等依据,筛选出就业数据反馈人才培养的二级指标体系,进而提出通过对就业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推送与分享,提升人才培养改革的决策咨询功能。[9]本研究则以毕业生为主体进行了就业状况的反馈调查,共有116名毕业生填写了调查问卷。下面则分别从就业前的准备状况、就业现状、就业后的反思以及对学校就业工作的建议四个方面予以统计分析。

在这里设计了两类问题,一是毕业生个人对初就业的规划,二是学校对毕业生初就业提供的相关指导与帮助。先看毕业生个人对初就业的规划。在“初就业时是否有比较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选择中,明确规划、笼统规划、随机而定、没有规划分别占比:33.62%;41.38;10.34%;14.66%。

在“初就业时对就业地域的预期”选择中,一线城市占23.28%;中小城市占29.31%;小城镇及乡村占2.59%;东部发达地区占6.03%;中西部地区占1.72%;家庭所在地占29.31%;学校所在地占3.45%;其他占4.31%。

在“初就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选择中,工作环境占12.07%;社会地位占1.72%;工作稳定性占26.72%;发展机会占17.24%;薪酬待遇占24.14%;专业对口占1.72%;工作地点占12.93%;其他占3.45%。

在“初就业求职过程中感到的难题”多项选择中,由高至低的分布为:缺乏实践经验(60.34%);就业能力不足(46.55%);社会关系欠缺(43.97%);专业知识与求职岗位不对口(41.38%);求职岗位信息不足(33.62%);求职方法与技巧欠缺(32.76%);其他(11.21%)。

在“就业时第一个工作的信息获得渠道”选择中,校园招聘会占21.55%;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占10.34%;老师或校友推荐占4.31%;就业信息网站占13.79%;家庭及其他社会关系占17.24%;专业实习占3.45%;直接向用人单位申请占16.38%;其他占12.93%。

再看学校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的指导帮助方式与学生满意度方面。在“大学期间得到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多项选择中,由高至低的分布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79.31%);简历制作与面试指导(41.38%);就业形势分析与指导(38.79%);就业实习或实践(34.48%);就业信息发布(26.72%);其他(12.93%);一对一的就业帮扶(0.86%)。

在“对大学期间受到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满意度”选择中,非常满意、很满意、一般、不满意的占比分别为:30.17%;23.28%;41.38%;5.17%。

在“学校就业与创业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选择中,教材不适用占2.59%;师资力量不匹配占1.72%;教学内容空泛占26.72%;教学方法单一占6.03%;实践机会欠缺占50%;其他占12.93%。

在“希望得到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多项选择中,由高至低的分布为:就业技巧培训(58.62%);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50.86%);就业素质拓展训练(49.14%);就业政策与形势分析(43.97%);就业信息发布(43.1%);校园招聘会(36.21%);其他(10.34%)。

在“认为从学校教育中应该获得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多项选择中,由高至低的分布为:沟通协调能力(71.55%);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专业知识(均分别为68.1%);團队合作能力(62.07%);终身学习能力(58.62%);组织策划能力(56.9%);动手实践能力(48.28%);其他(5.17%)。

从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都有所规划,就业地域倾向于家庭所在地以及中小城市和一线城市,对小城镇及乡村、中西部地区期望不高。优先考虑的就业因素则是工作的稳定性与薪酬待遇,而在求职中遇到的难题则以实践经验、就业能力以及社会关系的欠缺为多。超过半数的同学对于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感到满意,但也存在感觉一般的占比超过40%的情况。毕业生认为在校就业指导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践机会欠缺、教学内容空泛,最希望得到的就业服务是就业技巧培训、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素质的拓展训练、就业形势分析。而认为从学校教育中应该获得的能力方面,靠前的选项则是沟通协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专业知识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与专业实习时的认知发生了一些变化,即对专业知识以及终身学习能力有了更真切的认识。

(二)就业现状

在“现在的就业工作领域”选择中,由高至低的分布为:民营企业(31.9%);政府机关(24.14%);学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事业单位(21.55%);其他(9.48%);国有企业(7.76%);外资企业(2.59%);自主创业(1.72%);部队(0.86%)。

在“现在的工作对施展才能实现理想的满意度”选择中,非常满意、很满意、一般、不满意的占比为:14.66%;41.38%;40.52%;3.54%。

在工作的不同阶段,对自己的不同工作状况符合度的选项见下表所示:

表2 不同工作阶段工作状况符合度

从统计中可以看出,毕业生就业的工作领域主要有三大块,即企业、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合计近88%。其中政府与事业单位就业达45.69%;企业就业达42.25%,而以私企为主。而工作的满意度则基本上为很满意和一般,在工作不同阶段对于自己各种工作状况的符合度则呈现基本符合状态。

在“认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多项选择中,按从高至低的分布为:实践和工作经验(81.03%);学校知名度(62.07%);学科专业(61.21%);专业知识(57.76%);沟通协调能力(51.72%);社会关系(39.66%);中共党员(22.41%);外表形象(20.69%);参加过学生社团(12.93%);其他(5.17%)。

在“认为容易就业的专业”多项选择中,按从高至低的分布为:计算机类(56.9%);经济管理类(50%);医学类(49.14%);法学类(42.24%);机械工程类(40.52%);文史哲艺类(16.38&);农林类(10.34%);其他(6.9%)。

在“在校学习期间哪些方面的培养对你的工作岗位最有帮助”多项选择中,按从高至低的分布为:综合素质(63.79%);专业知识(50%);专业技能与方法(47.41%);创新创业能力(30.17%);课外活动(20.69%);其他(10.34%)。

而对在校学习期间分项的能力与素质训练对工作岗位的满足度选项,见下表所示:

表3 在校习得的能力与素质对工作岗位的满足度

从统计数据来看,在学校与专业既定的情况下,如果身处知名度较低学校以及所学非热门就业专业,则只有靠自己能力与素质的提升来增强就业竞争力。从问卷统计结果来看,实践经验、综合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方法以及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与素质,仍然是就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调查也可看出,这些素质与能力在学校的培养环节中,基本上能够在就业过程中达到比较满足的程度,这也是比较正常的。

调查设计了两个建议题。其一,你认为影响就业能力与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前面相关统计优先选择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沟通协调能力等,在这里也是学生建议的高频词。同时,还有的同学认为学生要养成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清晰自我认知,根据个人的职业偏好、成长背景、知识能力结构等因素,进行明确的职业规划。另外,有学生认为学习没有止境,在工作过程中应该不断学习,勇于挑战自我,才能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其二,你对完善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及就业工作以促进就业效果有哪些建议?经过归纳,大致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加强在校期间实践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在实习环节多与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合作,拓展学生的就业视野;二是加强学生应用写作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训练,通过课外活动与社团组织引导学生的文字书写、语言表达以及沟通协调能力;三是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的内容太空泛,建议学校多组织大型的校园招聘会,多聘请大型企业高管来学校做讲座,提供多元化的职场信息。

上述基于OBE教育理念指导下关于大学生专业实习反馈与就业状况反馈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借鉴同行的同类研究成果,以及多年从事大学教学实践的研究思考,可以对本项研究进行总结与探讨。

首先,大学生在校期间习得的知识、素质与能力,在专业实习以及就业后的实际工作具有一定的满意度。从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在校习得的分项知识、素质与能力对专业实习的满足度选项中,选择非常满足的在34.85%—40.91%区间,均值38.39%;选择较好满足的在46.97%—54.55%区间,均值49.5%。如果把这两个选项合计,则在84.85%—89.4%区间,均值87.88%。在表3的在校习得的分项能力与素质对工作岗位的满足度选项中,选择完全满足的在9.48%—18.97%区间,均值15.27%;选择比较满足的在44.83%—58.62%区间,均值52.22%。两项合计则在61.21%—76.73%区间,均值67.49%。其中,就业后对在校期间习得的能力与素质满足度不如专业实习时高,主要是工作之后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工作时段会不断补充新知识、提升新能力,因此在校期间习得的知识与能力则呈逐渐递减趋势。即便如此,平均67.49%的基本满足度亦属于正常态。由此可以说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得到的能力与素质能够满足工作需要。

表4  在校习得的素质与能力有助于专业实习及就业的优先排序

其次,既然大学期间所习得的能力与素质,能够基本满足大学生专业实习乃至毕业后工作的需要。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哪些能力与素质是大学生专业实习尤其是毕业后长期工作生涯所优先需要的?根据上面的统计,我们进行如下表所示位列于各项调查前三位的素质与能力排序。根据表中所出现素质与能力的位次与频次,给排序一、二、三者分别赋值3、2、1,经核算可得出由高至低的综合排序:综合素质、沟通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方法、团队合作能力。

综合素质排在第一位是毫无疑义的,它涵盖后面的各项素质与能力而又不仅限于这些,还有诸如动手实践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但是,综合素质又非这些素质与能力的简单相加之和,而是深入融汇所有素质与能力综合运用而生发出的新型能力。排在第二位的沟通协调能力,则是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谐相处、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能力的基础,因此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协调能力是一切用人单位首先予以考察并重视的能力。有研究也表明,各种类型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有待提升的能力,都把人际交往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排在最前面。[10]后面的解决问题能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方法、团队合作能力则是相辅相成的。在工作过程会随时出现新问题,而解决问题又需要专业知识、技能与方法,但是工作过程中的专业知识、技能与方法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仅仅是在校期间所习得的,应视工作需要而不断继续学习并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与新方法。同时解决问题往往不是个人所能独立完成,需要团队合作共同攻关,而团队合作又需要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需要所有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运用,进而形成综合素质的回环。

第三,基于OBE教育理念所达成的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可以对调查过程中大学生就业所需诸项素质与能力予以归纳概括为:多元的知识结构、扎实的职业能力、拓展的综合素质、发散的创新思维。这四种能力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前两个能力是基础,是大学生就业以及职业生涯的必备能力;后两个能力是大学生具有良好职业前景的拓展能力与提升能力。其中,多元知识结构的养成,则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所必需习得的专业知识、技能与方法,并要求形成一个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扎实的职业能力包括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具备这两项基本能力才能生发出经过拓展了的综合素养,蕴育出创新思维,进而缔造出一个熟练而优秀的职场精英。

最后,则是反向规划具备上述素质与能力的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不过兹事体大,非本小文所能翔实论列,仅就问卷调查和从教思考,以及参考诸多学者的研究,就其大端作一个简单框架的讨论。大学生在校素质与能力培养大致有三大路径,即课程教学、实习实践与“第二课堂”,下面进行分别的叙述。

一是课程教学。这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为主要的能力习得路径,主要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与方法,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本环节另有专文讨论,这里只提出我们教学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我们主要从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学,因此归纳出文科生除了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外,还需要具备三项综合素质:基本的人文素养、熟练的说写能力与发散的逻辑思维。为了达到这个培养目标,我们进行了“读写议”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该教学模式首先从一门课程展开,教学实践相对成熟后,又将该模式或全部或部分地拓展到其他课程中,进而形成了以“读写议”教学模式、多元化考核模式为手段,以课程教学、专题研究、经典研阅与素质导航为载体的综合性教学体系。[11][12]

二是实习实践。该环节主要体现在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专业技能训练、劳动实践以及创新实践等实习实践体系中,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根据专业实习与就业反馈反映出的问题以及学生的具体建议,需要进行以下方面的强化:1.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实习实践环节的比重;2.加强实习实践环节的系统指导与针對性指导;3.全面切实践行实习实践环节的学校与实习实践单位的“双导师”项目制模式;4.拓展与深化“3+1”学校与实习实践单位的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第二课堂。这是在高校被认为课程教学之外的第二大育人载体,可以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焕起人文关怀,培养沟通协调能力,促进社会适应性等等,是重要的人才培养渠道。然而,由于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没有这方面的硬性要求,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学工作者对此都重视不足。从就业状况反馈调查中,在其中的“认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在校期间哪些方面的培养对你的工作岗位最有帮助”两项调查中,“参加过学生社团”“课外活动”两个选项均分别排在“其他”选项之前,位列倒数第二位,由此可以看出第二课堂不受重视的现状。对于在高校如此重要的育人载体,必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建议:1.尝试将第二课堂列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学生修够适当的学分才能毕业;2.改变学校第二课堂随机性开展的现状,科学化、系统化、结构化地构建第二课堂的课外活动体系;3.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有高校学生工作者、专业教师、学生以及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尤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

OBE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生素质与能力培养是一个长久而持续的命题,因此对此命题的探索也是一个渐次深入拓展的长时段过程。经过高校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的实践与研讨,会逐步完善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使其适应新时代人才市场的需要,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1]王镜,蔡佳佳,原燕妮.近二十年中外成果导向教育(OBE)研究进展与热点——基于CitsSpace的可视化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35).

[2]付金柱,胡国利,朱宝泉.OBE理念下“三位一體”人才培养反馈体系构建研究[J].理论观察,2021(08).

[3]丁海蒙,钱明.大学生专业实习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探析——基于上海地区部分高校的调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1(23).

[4]周春月,刘颖,姚东伟,等.OBE理念下的本科生毕业实习创新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10).

[5]王富伟,高阳,何建宁,等.基于“项目导师制”的多元化毕业实习模式——以北方民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专业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7,

3(18).

[6]秦玉.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向反馈内涵与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02).

[7]吴蓉芳.高校就业市场与就业指导双向反馈机制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16).

[8]杨娟.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评价:基于重要性—满意度的角度[J].高教探索,2018(09).

[9]方雅静.就业大数据在高校人才培养反馈中的应用——以同济大学为例[J].生涯发展教育研究,2019,17(01).

[10]孙志凤.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期望和评价——基于已就业毕业生的调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01).

[11]付金柱.政治学原理课程“读写议”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02).

[12]付金柱.“读写议”模式下的研究性教学实践探索[C].田恩铭,邹晓伟主编.新文科视野下的人文教育研究.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21:239-254.

〔责任编辑:丁 冬〕

收稿日期:2022 — 04 — 06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OBE理念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反馈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GJB1320233)、黑龙江省新文科项目“基于行业特色的地方农业院校‘一体四维’新文科建设体系研究”(HLJXWY07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OBE教育理念就业现状
基于OBE理念的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电力系统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OBE理念下计算机学科前沿课程教学设计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过程控制系统教学模式初探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探讨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探索
从大学生就业反思高校教育管理
探析酒店专业学生就业中的榜样教育
影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因素分析
扬州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就业方向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