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与当代消费主义
2022-05-31赵泊静
赵泊静
关键词:伊壁鸠鲁;快乐主义;节制;消费主义
中图分类号:B50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4 — 0067 — 04
伴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分裂,社会战火频发,许多人的日常生活被打乱,终日担惊受怕,惶惶度日。由于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无法消解,因此人们关注的重点逐渐从国家、社会这样的宏大主题转移,开始将研究的重心放在如何获得个人幸福与保持快乐宁静的问题讨论之中。在当时的社会背景条件之下,人们需要一种哲学思想拯救他们痛苦的生活境地,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理论应运而生。伊壁鸠鲁是古希腊哲学家、是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伊壁鸠鲁是快乐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快乐应当是人们生活追求的主要目的。他曾经买下一座花园建立自己的学院,庭院的入口告示牌写着“陌生人,你将在此过着舒适的生活。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自此在这一世外桃源中,开启了伊壁鸠鲁一系列的哲学理论探寻。
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人生的最终目标,是一生应当追求的梦想。那么什么是快乐?对于快乐的标准不同的人给予其不同的定义。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奋斗才会获得快乐,并且快乐的获取需要外部的条件。孔子承认人的自然欲求与追求快乐的合理性, 但是要求个人对于快乐的追求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即节制的生活 。而在物质欲望与道德准则相矛盾时, 人必须服从道德准则,放弃物欲。伊壁鸠鲁则认为快乐是实现道德的前提标准,追求快乐才是人生的终极梦想。伊壁鸠鲁所强调的快乐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精神的快乐。快乐不是毫无控制的吃喝玩乐,也不是单纯满足生理的基本需求,更不是金钱至上的庸俗价值观,尽管物质的满足会给人带来一定的生理层面的享受,但如果缺乏理性的节制,那么就会异化为金钱的奴隶。伊壁鸠鲁强调精神的快乐比身体的快乐更为重要。一旦忽视精神层面的补给,被过多的物质欲望所围绕,就会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那么如何获得快乐呢?在伊壁鸠鲁看来,人的不快乐来源于“身体上的痛苦”“灵魂上的纷扰”和人际关系的不和谐。首先,“身体上的痛苦”表现为人的欲望的不满足。人的欲望不断扩张,却又得不到相应的实现,人就会产生空虚感、痛苦感。伊壁鸠鲁将欲望分成两种:一是生存必需的欲望。这种欲望是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需求,例如水与食物的提供。饥饿是我们无法克制的最紧迫的,最基础的需求。布洛赫也曾经提到过,人一旦停止获得营养的补给,他就会马上失去生命。胃的需求是精确的,它对食物的冲动是不可规避的,因此我们根本无法长久的压抑这种生理需求。人只有在保证自己生命的前提下,才有相应的劳动生产与智慧创造。二是自然不必需求的欲望。例如权利需求、金钱需求。这一类别的欲望不是必须的。过度的追逐权利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呢?永无止境的欲望,除了金钱再没有别的什么东西。伊壁鸠鲁认为:“无论拥有多么巨大的财产,赢得多么广的名声,或是获得那些无限制的欲望所追求的东西,都无法解决灵魂的紊乱,也无法产生真正的快乐”。[1]由此可见伊壁鸠鲁不反对人们追求欲望的满足,但是他强调要理性的对待欲望的实现程度。因此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学绝对不是一些人提出的低级粗俗的“享乐主义”,也不是如同苦行僧一般的禁欲模式,而是一种淡泊宁静但又节制有度的快乐生活。伊壁鸠鲁所倡导的适度的、简朴的生活方式对当代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有着一定的教育启发意义。其次,“灵魂上的纷扰”主要表现为人们对于死亡与神的敬畏与恐惧。关于死亡,伊壁鸠鲁认为死亡是一件與人毫不相关的事。伊壁鸠鲁受到的德谟克利特原子理论的影响,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因此人的死亡意味着原子的消散,人的感觉也伴随原子一同消失。当人存在时,死亡对人们来说还没有到来,而当人死亡之后,人们已经消失于世界之外。因此死亡对于生者和死者都没有关联,所以死亡无非就是感觉的最终消逝,人永远无须为死亡担忧。智者有着稳定的生存状态,既不会厌恶生存,也不恐惧死亡,而是将生活重心放置于如何获取幸福,如何保持自由、如何成为快乐的个体。伊壁鸠鲁在《致美诺西斯的信》中提到:“但是神灵的本性并不是像一般人所想的那样,一般人对神灵所表的敬意,没有一点符合于他们所存的神灵观念”。对于神的定义伊壁鸠鲁与他人不同,伊壁鸠鲁认为神也由原子构成,同时神不会干涉人间之事,不会对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任何影响,因此人也无须害怕神。最后,伊壁鸠鲁认为想要保持平静快乐的生活状态,还要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他认为,友谊是人们日常相处的一种自由平等的和谐关系,为人提供幸福快乐的情绪价值。没有朋友的帮助关心,人会感觉孤独寂寞。那么怎样维持已经获得友谊呢?伊壁鸠鲁认为人与人的相处之间必须遵循“公正”的原则。公正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为了避免彼此伤害而签订的合约,本质上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契约。公平公正,权益共享,公正是获得快乐的方法,也是友谊长存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步提高,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改善。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的快乐,但是对于快乐的解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虽然人们对于快乐的满足程度有所不同,但是人们发现物质的获取能够轻松的、简单的带来身体直观的快乐。于是人们开始过度的执着于金钱和物质的追求,追求更加奢靡的生活。人们对物欲的过分放纵,导致一系列不正确的思想浮现于社会之中,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系列的错误消费观念。在这种情况下,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理论对这种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研究的方向。伊壁鸠鲁并不反对肉体需求的满足,同时他还认为“动态快乐增加了快乐的种类,丰富了快乐的体验”[2]。但是这不意味着伊壁鸠鲁倡导人们不顾一切的纵欲。过度地沉浸于物质的享受有损身体的健康,一切物质的享受都要保持适度的原则。因为伊壁鸠鲁的快乐理论一直强调把身体的快乐看作基础,精神的追求才是最重要的。在物欲横流的消费市场中人们要保持清醒,树立合理的消费观,避免异化为金钱的“奴隶”。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商品的生产速度不断加快,商品的过量生产导致市场逐渐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资本为了出售商品促进货币的流通速度,开始加大商品的宣传力度与范围。网络时代最好的宣传方式就是通过电视、手机以及各种网络平台的广告轰炸。在网络购物还没有普及于大众生活之时,人们购物还需要走入商场进行现实的购买。一些人会因为购物的不便利而选择放弃购买不必需的商品,只会选择生活需求的基础必备品,侧面控制大众消费的程度。随着购物软件的不断研发,人们足不出户购买商品的梦想得到实现。消费者在任何休息的空档,只要打开手机,世界各地的商品就可以快速的被送到家门口。购买商品的便利性无形之中促进了消费者的消费频率。同时实体货币与数字货币对于人的感官刺激是完全不同的。在没有数字货币的年代,人们的消费都是用真实的货币进行商品买卖。人们会因为货币的流失而感到心痛不已,从而有效的控制自己的购买欲望。然而在数字货币支付的这一消费过程中,人们看不到货币的流失过程,导致消费者不能感受金钱的流失速度,从而无法控制自己的购物欲。而商家媒体不断的推出的“满减活动”“秒杀购物”等销售手段进一步刺激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人们购买的商品堆积如山,自己的金钱挥霍殆尽的同时也对自然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在消费主义的冲击下,攀比心理也是社会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社会现象。攀比心理是指高于自己实际可以承担的消费水平而盲从攀高的消费心理。消费不是购物欲望得到满足的虚妄获取,而应当是完成个人生活需要的过程。伊壁鸠鲁认为虚荣是一种既不必要也不自然的欲望。长期沉浸于满足虚荣心的虚假乐趣之中,只会让人变得贪婪无餍。在正常的消费理念中,消费者的消费水平要取决于自己的经济收入情况。但是社会消费水平日渐增高,消费市场中出现挥金如土的“富豪”为人们做出高消费的示范效应。消费者在“面子消费”的心理作用影响之下,出现消费者们互相攀比的恶性循环现象。而淘宝、天猫等购物平台推出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更是放大了消费者相互比较的过程。在节日结束之后,人们会争相讨论自己的战利品。在交流的过程中,人们会暗自比较各自消费的金额,从而获得虚假的满足感。在消费主义的荼毒之下,消费的目的已经不再是满足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而是转变为一种炫耀的手段,即通过消费获得他人的尊敬和羡慕。
伊壁鸠鲁认为,同物质的获取带给人们的满足程度相比,精神世界带来的快乐才是健康且持久的。然而现代社会的发展过度关注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提高,忽略了作为个体的人的精神状况。处于当前社会消费结构之中的人,异化的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人们沦为物质的信徒、金钱的奴隶。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日益增长,劳动的时间占据了人们几乎全部的精力。工作之余人们不知道如何得到真正的休息。“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以及丰盛现象。它构成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确切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3]消费者为了不断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就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赚钱,导致身心俱疲。如此恶性循环的痛苦生活,使人深陷消费主义的泥潭无法自拔。在消费主义的不断荼毒之下,人们认为物质的获取会带来真正的幸福,这时人们已经丧失独立思想的能力,成为被物质消费控制的工具。
伊壁鸠鲁强调:“我们说快乐是最终目的时,我们并不是指放荡者的快乐或肉体享乐的快乐,而是指身体上无痛苦和灵魂上无纷扰。”[4]现代社会中消費目标同人的需求相背离,人们过度的依赖消费,只有在消费的过程中才能感到自己的存在价值。现实社会中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的消费理念,都是以身体的享受为首要目标,忽视精神层次的需求满足,这种生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伊壁鸠鲁认为“知足是大善”。只要内心懂得知足,就会使灵魂轻松的达到宁静的稳定状态。懂得节制可以让人们抵抗生活中充斥的欲望诱惑,让内心归于平和。对于欲望的追求,人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调节。一些商家会为了提高消费的额度,不断向社会灌输“享受当下”的口号。人们不断地消费直至余额不足,最终使用信用卡、花呗等超前消费的支付方式填补当前的消费漏洞,甚至出现资不抵债的严重财产透支。当然消费主义也不等同于拒绝消费,不需要人们为了保持节俭,将消费水平降低到压抑人性的程度。这同样也是一种极端的、错误的消费模式。正确的消费观念应当是个人消费水平与个人收入水平相匹配,与社会发展程度相平衡。保持健康适度的消费,体会消费带来的生存基本需求得到的满足感与幸福感。商品符号赋予自己的身份感,不但不能带来轻松的生活,更是让人疲于追逐各种虚无缥缈的目标。这种欲望实现得越多,人就会越痛苦。生活幸福的准则不应当是别人为我们定义的,我们应该冷静理智的思考,什么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的物质才能获得快乐吗?
高度的社会文明发展应当是物质与精神的协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彼此成就。当人们拥有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时,不应当忘记精神文化的建设。当前社会充斥着庸俗肤浅的消费主义文化,人生信仰逐渐被金钱至上的糜烂生活所代替,人们在这种生活中逐渐迷失自己。然而就在人们获得商品的瞬间,快乐并没有如期而至,相反收获的只有加倍的空虚感。因此需要正确的文化加以引导,重新改造人的消费习惯。社会要对相应的消费制度严格把关,为社会营造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的消费氛围。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消费教育,杜绝校园攀比事件的发生。家庭要对孩子灌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倡导的“节俭”“勤俭”思想,让孩子树立“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观念。不同层次的消费教育有助于人们形成科学、健康、环保的消费理念。同时加强消费文化建设,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模式,也有助于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通过理性消费教育正确引导人们自觉克服异化,唤醒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国民素质,最终回归人类的精神家园。
我们生活在被网络世界包围的世界里,正确依靠网络引导人们合理消费是一种既便利又快捷的方式。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消费引导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强政府对媒体的监管力度。监督部门要审查商家向市场投放的宣传广告,检验是否存在虚假宣传的情况。一些传媒公司为了在宣传中牟取高额利润,不顾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肆无忌惮的进行虚假广告的大范围投放。导致商品不符合消费者的预期,造成退货、换货、闲置不用等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行为。二是要利用网络为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在购物广告的不断洗脑之下,人们出现了攀比、炫耀等一系列不正确的消费理念。媒体应当引导大众进行理智消费,限制奢侈品等有关产品的宣传力度,应该倡导理性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引导消费者将金钱花费在生活的必需品中。培养人们理性消费的能力,提高人们的消费素质,维护社会良好的消费环境。
我们在这个世界里拼命劳动、日夜奔波到底是为了追求怎样的人生呢?对于金钱、名誉、权利的无限追求,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引人注目、被人关心、得到同情、自满自得和博得赞许,都是我们根据这个目的所能谋求的利益。吸引我们的,是虚荣而不是舒适或快乐。”[5]人们在不断向前的路途中,逐渐丢失了本真与快乐。而伊壁鸠鲁通过控制欲望追求心灵的宁静,减轻心灵的疲乏与空虚。伊壁鸠鲁所关注的快乐是在节制的前提之下,满足身体与精神的需求。当今社会各种思潮冗杂,人们的精神找不到可以委身的家园,伊壁鸠鲁提倡的节制、简朴的生活方式对于抵制消费主义带给人的冲击确实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承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谨慎的选择,理智的权衡取舍,时刻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和宁静的灵魂。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是对人生真正价值的探索,帮助人们过上快乐的、理性的、真正的幸福生活。
[1]伊壁鸠鲁,卢克莱修.自然与快乐——伊壁鸠鲁的哲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0.
[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85.
[3]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
[4]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04.
[5]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1.
〔责任编辑:张振华〕
收稿日期:2022 — 04 —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