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办高校“以美立德”对策研究
2022-05-31门纪宇刘鹏易旸王跃燕
门纪宇 刘鹏 易旸 王跃燕
【内容摘要】在数字经济、课程思政背景下,“以美立德”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浸润式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的重要途径。“美”即“以美育人”,“德”即“立德树人”,以美育人与立德树人相结合是课程思政发展的重要抓手,有助于帮助青年学生在美的浸润中守正创新,避免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面人”。
【关键词】新时代背景;民办高校;立德树人;以美立德;对策研究
新时代高校“以美立德”除了需要运用教育教学工作者自身的“美”,还需要发现青年学生独特的美,在德与美的教育中架起理解、尊重、包容的“桥梁”。数字经济、信息科技的发展,促使青年学生学习、成长的空间与美育联系更加紧密,与此同时,新的科技文明也在不断拓展美育的边界,这些都呼唤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恪守正道,敢于探索新的发展方向,①通过进行浸润式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不断激发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一、守正创新,在美的文化中进行探索
东汉“建安七子”徐干在其代表性论著《中论》中写道:“美育群材,其犹人之于艺乎?”这是“美育”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的最早记载。与西方古典美学相比较,中国美育文化大多表现为人生美学,强调美对人格养成、人格理想和人格崇尚的不可或缺的功用。②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美育代宗教”思想,开启了中国近代影响力巨大的美育浪潮。现代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提出“人心若是要求净化,需先进行人生美化”的名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新时代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如何落实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要求,需要教育工作者守正创新,不仅弘扬中华传统美育精神,同时还应大力推动美育改进工作,将美育工作作为高校发展的基础环节进行持续推动,促进其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不是“守正”与“创新”的简单相加,“守正”是基础和前提,“创新”是动力和趋势,它们共同构成了“守正创新”的概念整体。美育是教育的“磨刀石”,是把人所有的欲望、愿望、梦想首先“打磨”成符合社会规范的表达,在此基础上再朝更加高尚的道德层面去打磨,让其成为品德高尚的人。③美是教育的本质,教育之美无处不在。“以美育人”的“美”不是仅指艺术教育,而是指一种大美教育,蕴含着全面、全程育人的理念。
民办高校应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为重点,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以美立德”的主要内容,加大民族文化类、文学诗歌类、音乐表演类、影视戏曲类等鉴赏课程的开发建设,扎实做好艺术类与非艺术类美育课程设计,重视以文化人,精心设计美育活动的主题内涵和呈现形式,用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和直观的沉浸式教育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课程或美育作品。同时,美育工作者应时刻保持创新意识,运用新时代的新技术新手段如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做到“守正”与“创新”同向同行。
二、美育人生,新时代美育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高校美育工作和课程思政从根源上讲育人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培养新时代青年的全面发展,在育人途径上进行融合与互补。思想政治、德育教育能确保美育工作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美育亦可加强各类课程的感染力和趣味性。美育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国家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课程思政应该立足于全方位、全员、全过程育人,要充分挖掘高校课程以及教学模式中蕴含的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美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协同育人效应。”
民办高校多以应用型为主,应通过与实习实践单位共建,不断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育人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美育文化内容对培养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民办高校“以美立德”建设是优化新时代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之一。美育是感知教育,应突出个性化培养,偏重满足个体的审美需求。课程思政是理性的、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共性教育。④两者虽有区别,但其核心都在于立德树人。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引入美育元素,在美育中浸入思政元素,能够增强课程的感染力与亲和力,同时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审美需求。思政课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铸就“守正”的灵魂,美育思维理念可以有效提升课程吸引力,使教学形象化、感性化,“创新”理论知识,使内容更贴近生活、更易于被人理解,使课程教学内容取之于美,来培养美的学生。依托数字经济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发思政、美育教学新方式,如情境式教学法、启发式、线上线下混合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传承美丽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中国人的审美品质与对美的不断追求。
作为民办高校,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个体化差异开展思政教育、美育工作尤为重要。从纵向上,对内应明确学生自身的独特优势与发展方向,从横向上,对外应明确与其他民办高校的差异点,促进美育与思政双轨教育并行式发展。
关于民办高校探索美育工作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路径,首先,民办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梳理相关文献,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分析高校大环境下美育工作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状。王德胜、钟以俊、杨娉等专家学者都以教育为支撑点,结合国内外美学理论成果,对美育进行了比较深刻的理论分析,但课程思政与美育融合方面却谈之甚少。针对大多数高校教师的访谈调查显示,部分教师对美育的概念认识不够透彻,仅停留在音乐、绘画等艺术类教育上。对此,民办高校更要从实际出发,遵循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和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探索协同育人模式。
其次,民办高校要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的美育实践基础上,寻找美育渗透思政的载体,以美化心,以美立德,构建新时代民办高校美育与思政协同育人的新模式。笔者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总结出四个途径:第一,优化高校美育环境,建立思政与美育协调组织部门,有针对性开展相关工作。第二,对课程教学的美育和思政协同育人效应进行跟踪,出台相应政策与方案,明确思政与美育的結合内容与方向。第三,搭建开放、形式多样的美育实践活动平台。针对民办高校自身特点优势和特色专业,开展形式丰富、专业性强、思政美育多样化的各类活动。第四,探索建立科学全面的思政和美育协同育人的激励机制。
三、智艺相融,数字智能时代更要加强美育功能教育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元宇宙等概念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在不断地赋能各个领域,各类虚拟现实技术也在积极推动美育与前沿科技的跨界融合与互动实践,激活美育最前线、开启美育新亮点,应是民办高校不断探索的目标。
民办高校要探索美育的手段,将其从软任务不断提升为硬指标。开设音乐、演讲、运动、文学等线上线下美育课程,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设立各种艺术团体和研究组织,开展讲座研究;鼓励各学院建立文学、书法、音乐等美育研究会,聘请专业创作者、研究者讲授指导,定期开展美育活动,创办艺术刊物等;设立“美育研究院”,以课程思政为主体,整合各类美育研究成果;加大美育公共设施建设投入,不局限于校园和书本,取得家庭支持、社会基础设施的支撑,在校园内设立专门的美育文化场馆,如美术馆、展览馆、博物馆等。
在未来,不管承载形式如何变化,美育培养的核心目标是不变的。新技术、新形式、新手段开启了美育工作的新篇章、新特色、新模式。数字化时代使互联网+美育的模式更加普及,如斯玛特结合线上、线下的资源优势启动OMO模式下的数字化教学,抹平了地域差异,链接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可以让青年学生享受数字化时代教育的便利;如UINO优锘科技智慧校园可视化平台,面向教育行业,基于数字孪生,建立运营一站式工作台,构建全联接传统文化美育“地图”,实现城市博物馆、音乐馆、名胜古迹等文化场所一图可视、一键闭环。民办高校应着重探索“互联网+大美育”的路径,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创新美育教学方式,加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学习平台建设,构建更美好的美育数字化平台,促进美育资源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
四、结语
美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新时代更应“不忘初心,顺势而为”。在数字经济、课程思政背景下,“以美立德”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浸润式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的重要途径。守正创新,践行“美”的教育,新时代民办高校应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在美的文化中进行探索,在美育实践中学真知、求真谛,在创新创造中积累经验,方能更好地培养有信仰、有温度、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造民办高校美育新样本。
注释:
①高鹏:《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推动青少年全面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3日。
②武东生、张然:《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功能的生成邏辑》,《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8期。
③王登峰:《美育是教育的“磨刀石”》,《光明日报》2021年11月11日。
④李净雅:《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美育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现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31期。
(作者门纪宇系燕京理工学院党总支书记、讲师;刘鹏系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副教授;易旸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讲师;通讯作者王跃燕系燕京理工学院传媒学院特聘教授、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美育研究院研究员)
【特约编辑:刘 原;责任编辑:韩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