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和未来同行
2022-05-31吴宇
吴宇
【内容摘要】中国教育电视台在2022年春节期间制作播出了《一堂好戏》和《首届全国校园戏曲春节晚会》节目,本文对上述两档节目进行了评析。
【关键词】国粹;《一堂好戏》;《首届全国校园戏曲春节晚会》
由中国教育电视台主办的《一堂好戏》和《首届全国校园戏曲春节晚会》两档节目,以戏曲艺术在校园学生群体中的传播、传承为特色和亮点,2022年春节期间成功播出,在业内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作为此次节目策划工作的参与者和《一堂好戏》栏目的点评嘉宾,笔者认为这两档节目广受关注的根本原因在于,通过国家级教育电视媒体平台,对中华文化校园基因的培植、传承和赓续成果进行了创造性的集中展示,其内在彰显出的正是中国教育电视台独有的文化使命、文化自觉和文化情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以戏曲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青少年学生中的传承提到了极为显著的位置。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并提出要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同年,《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也提出要为青少年戏曲教育及戏曲专业教学搭建平台以便展示教育教学成果。《一堂好戏》和《首届全国校园戏曲春节晚会》积极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及有关部门的要求,根据戏曲教育在校园学生群体中的展示所需,为学生们搭建了高规格交流的平台。如果说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未来,那么中国教育电视台的这两档节目则展现出了以戏曲为代表的国粹艺术面向未来所呈现出的生机勃勃的活力。
一、《一堂好戏》:充分展示校园戏曲的创造实力
(一)“一戏一品、一校一格”展示“三种文化”的教育成果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一堂好戏》栏目于2021年8月对外发布全国校园戏曲课本剧征集启事,要求剧目的内容以原创戏曲剧目为重点,力求将戏曲文化和校园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全国各地学校报名踊跃,通过层层筛选,最终有12个剧目脱颖而出,进入年终电视展演环节。这些入围的校园原创剧目各具特色,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剧种、不同的题材呈现出了多种艺术风格,非常好地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校园学生群体中所结出的教育硕果。
(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的独特学生视角
《一堂好戏》栏目中的原创剧目,很多题材来源于学生们的家乡和学校的真人真事,培养了他们对家乡历史、学校历史的认知以及对乡情乡谊、校园文化的体味,这是以学生视角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实践。更重要的是,将家乡和学校的历史文化通过戏曲的艺术形式进行故事演绎和人物创造,这本身就是对戏曲艺术进校园内涵的深化和延展,如《霜天紅烛》《少年马连良》《少年李大钊》《英雄王杰》《杨廷宝》《天使之爱》等,透过每个作品所传递出的能量和精神又进一步浸润着学生们的心灵,不再是通过学生学习一、两段戏曲传统戏的形式进行汇报,其目的是探索校园“戏曲艺术+思政教育”以美培元、立德树人的最佳范式和路径,唯有此才能达到校园学生们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进而形成国家认同。
(三)剧种和舞台展现形式丰富多样
《一堂好戏》栏目涵盖了京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等戏曲剧种以及话剧、音乐剧等多种戏剧形式,指导老师的教授和创排,使学生们具备了较为扎实的舞台表演功底,又培养了学生们开阔的创造性思维,如《谢道韫》的戏曲“出手”技法,《少年马连良》的科班练功展示,《杨廷宝》的人物独白,《接嫦娥》的古今相通的浪漫色彩,《红楼梦》的现场书法题字,《飞夺泸定桥》的京剧武戏对舞剧的借鉴,《霜天红烛》将黄梅戏和音乐剧进行了适度融合等。
(四)戏曲传承、以戏育人的综合多元化特点
《一堂好戏》栏目的选送单位既有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黄冈师范学院、唐山师范学院、河南大学、保定艺术学校等相关院校,也有普通中小学及青少年宫、社会艺术培训机构,充分彰显了新时代戏曲普及和戏曲专业教育的多层次和综合性,很好地推动了戏曲艺术在青少年群体的传播和传承。另外,学生们通过共同排练、主配相称,历练了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精神。如《嫦娥奔月》开演前,饰演嫦娥的学生突然受伤需换人接替,受伤的同学对其接演者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再如,《接嫦娥》中嫦娥和玉兔主、配演配合默契、交流细腻,搬扶道具的同学甘为绿叶,做好幕后服务保障工作,这些点点滴滴都对青少年锻造完美的人格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每个节目表演之后,都会有相关专家对其特色看点、表演水平及对未来的期许,进行认真细致的点评把脉,实实在在地将以戏曲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到立德树人的各个环节。
二、《首届全国校园戏曲春节晚会》:夯实校园戏曲的传统根基
(一)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的指示精神在深化中的积极践行
《首届全国校园戏曲春节晚会》聚焦戏曲艺术在校园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及传承成果,共分为“国韵芬芳进校园”“戏苑新苗花满园”“高校艺苑绽芳华”“梨园新秀竞芳菲”“名家传戏谱新篇”五个篇章,①分别展示了全国各地中小学戏曲进校园和中等职业戏曲学校、普通高校及戏曲院校的学生及优秀青年演员的风采和戏曲传承后继有人的发展态势,展现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指示精神的喜人景象。需要指出的是,“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的“人”应该是个丰富多元的概念,大中小学在校生的参与着眼点在于培养戏曲的观众群体,扩大戏曲艺术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戏曲院校的专业学生着眼点在于培养戏曲专业的表演群体,在此基础上还精心安排了中国戏曲学院第七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的学员代表及传艺的名家师生同台,展现了优秀中青年演员和当代名家的舞台风貌。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的学员为戏曲界各院团35岁左右的青年领军人才,他们重新回到中国戏曲学院“回炉再造、续航充电”。传艺的当代戏曲名家均为50岁左右的中年艺术家,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然挑起了师辈的传承重担,在院团或回到学校担任老师课徒授艺,当年的青年领军现在成为了戏曲艺术的传授者,当年的学生如今已成长为戏曲艺术的青年领军。晚会的板块编排组合彰显的正是戏曲艺术人才梯队接续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一内在逻辑,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大中小学及戏曲院校的学生、戏曲院团的优秀演员和名家们都是繁荣发展戏曲艺术最为关键的“人”的力量。81CB8A0A-35CA-4DCA-98CF-F82A27509242
(二)以坚实的节目内容和精良的制作传播最大程度地展现戏曲在校园学生中的高水平传承
《首届全国校园戏曲春节晚会》总时长180分钟,共涉及京剧、评剧、黄梅戏、越剧、豫剧、河北梆子、川剧、昆曲、锡剧等9个剧种,以各剧种的傳统剧目为主,兼具经典革命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充分显示出戏曲艺术在校园学生群体中深厚的传统底色,又不失其艺术的时代风貌。
舞台通过写意的布景,风格化的点缀和装饰,极具传统的戏曲古典美,非常好地突出了表演者的舞台样貌,没有运用炫目亮眼的大制作“吞噬”演员的精美表演或给表演造成羁绊。镜头变换多样、组接有序,景别摄法的运用均以舞台表演为中心,对剧情、选送单位、表演者的情况辅以滚动字幕加以介绍。晚会还在各篇章之间精心安排了院校领导、艺术家、理论家共话戏曲传承发展桥段,使观众在观戏、赏艺的同时,更能走进戏曲教育这样一种特殊的领域,更能感悟以戏化人的真实和生动。晚会录制了很多领导、艺术家、演员和学生们拜年及排练的花絮,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报道节目预告,为节目的播放进行预热。晚会通过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长安书院App、中华网等媒体进行播出,总的来看达到了全面有效的传播效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三、余论
2017年,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发布了《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提出的总体目标是“2017年,在试点基础上,有条件的省区市大中小学以及中央部委所属高校争取实现所有学生免费欣赏1场优秀戏曲演出。2018年,戏曲进校园活动蓬勃开展,戏曲教育丰富多样,争取实现全国所有大中小学每个学生每年免费欣赏1场优秀戏曲演出。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这是国家提出的戏曲进校园到“十三五”结束的时候所要达到的目标。经过不懈努力让学生走进戏曲艺术、感知戏曲审美已经成为许多院校和家长的共识。随着“十四五”的开局,戏曲艺术进校园如何持之以恒,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持续发力向纵深推进,《一堂好戏》和《首届全国校园戏曲春节晚会》为戏曲艺术进校园、戏曲美育教育做了极为有益且成功的探索,可以基于此举办校园学生戏曲(剧)节,搭建原创校园戏曲(剧)交流展演平台,同时可以邀请港、澳、台地区及国外的青少年学生群体加入其中,从而把校园戏曲(剧)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成果,转化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的重要力量。
注释:
①李红根:《戏曲艺术之花如何在校园盛开——以〈首届全国校园戏曲春节晚会〉〈一堂好戏〉为例》,《教育传媒研究》2022年第2期。
(作者系中国戏曲学院青研班助理研究员、艺术学博士)
【特约编辑:刘 原;责任编辑:韩 勇】81CB8A0A-35CA-4DCA-98CF-F82A27509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