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log+时政”:主流媒体时政新闻报道的新路径

2022-05-30张采妮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主流媒体新闻报道

张采妮

关键词:vlog;新闻报道;主流媒体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主流媒体的转型无疑需要提高其竞争力,在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企业竞争力三大一般性战略”中,制定“差异化战略”来实现价值转化的关键是在于如何凝聚受众的有效注意力,而内容、形式与渠道是创新化路径的着眼点。

vlog即视频博客,是以视频为载体的记录新形式,指创作者以第一人称自述角度对真实生活经历进行个性化拍摄和剪辑,制成带有浓烈个人色彩的纪录短片。从2019年的两会开始,很多家媒体都开始尝试将vlog形式运用于新闻报道。在同年的11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也推出了《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康辉作为第一季的主播开始了对国家领导人的外交故事的报道,截止到2022年,这个系列的vlog已经更新到了第三季。

本文以“vlog+时政”这一新兴的新闻报道形式为研究对象,探究主流媒体对vlog的应用及其存在的挑战和问题,推进主流媒体政务报道方式的创新,为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提出几点建议。

“vlog+时政”新闻报道形式的特征

叙事视角:第一人称视角的互动

“vlog+时政”的新闻报道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不管是主播还是记者,他们作为主角在镜头面前为观众进行现场记录与解读,不同于传统的报道方式一一以第三视角进行客观记录,以“我”为视角所产生的现场感,能引发更多的情感共鸣,观众在观看vlog时,可以随着记者的视角进入新闻报道的现场空间,摆脱时空的限制,制造出一种虚拟的“在场感”。例如《中国日报》推出的《小姐姐两会初体验》,记录了初次与会的记者小彭对服装的纠结、采访前的紧张等真实的现场情况,透过镜头仿佛可以跨越时空亲历全国两会。在《康辉的第二支vlog:抵达雅典下飞机后的第一件事做的啥》的一开始,康辉就向镜头提出“vlog这次的发音对了吗?”的问题,这种亲近自然的语气,就让观众产生了与主播交流的对话感。

另一方面,主播的个人特质也带来了不同的叙事表达效果。比如《中国日报》的记者小彭以“严谨但不失轻松”的叙事风格而收获大量的关注。央视主持人刚强第一次拍摄vlog时在镜头面前表现出的手忙脚乱、康辉在镜头前指导他调整镜头高度所说的“拾高点,这样显脸小”,反而为严肃的新闻报道带来了独特的叙事风格。

叙事策略:聚焦台前与幕后

以往的时政视频新闻总是给人以“正襟危坐”式播报的印象,观众所能看到的内容是经媒体精心选择的,而vlog式的新闻报道则更多地进行着“幕后观察”。时政类主题事件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较为遥远,很少有民众能抵达新闻现场去了解这些新闻事件,因此观众不可避免地会和这类新闻产生距离感,而“vlog+时政”的报道形式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实现了受众的替代性满足。

在2019年两会中,记者使用vlog记录了两会报道台前幕后的故事,包括记者的前期准备、加班日常、会场实况、报道过程、采访记录、后期编辑等,使观众更全面地了解此次两会的议题以及记者的工作。例如《凌晨五点,我在人民大会堂外参加了一场“短跑比赛”》真实记录了两会首日记者们为抢占绝佳报道位置和报道时机凌晨狂奔排队抢新闻实况,《大国外交最前线》则展示了新闻记者们排队做核酸检测、在机场媒体区抢占新闻报道的有利位置、在宾馆搭建简易工作室工作等幕后的情景。

叙事语言:通俗与专业的交织

两会报道、大国外交无疑是严肃的,在传统的视频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与新闻主播常常是以不苟言笑、一本正经的形象出现,而vlog这一短视频形式的出现与兴起,则以个性化、趣味化的新闻报道方式呈现,严肃与趣味的结合、通俗与专业的交织,能够调动起观众观看的好奇心,提升参与感。

以《大国外交最前线》中《康辉的vlog》为例,在每期vlog的开头,康辉首先是播报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接着再以参与者、目击者的身份进行新闻事件的报道。每期vlog的内容中康辉都会对专业名词进行准确且通俗的解释,比如短短四句话就对“比雷埃夫斯港”的重要地位作出了解释。但同时,他在表达中又不失风趣,比如他吐槽自己作为自拍新手的经验太欠缺了。这种通俗与专业的语言表达让主播与观众产生了良好的互动,观众们纷纷在视频下留言“催更啦”“请保持这个更新速度”等。

“vlog+时政”新闻报道形式的优势

vlog作为一种新的短视频形式,以其个性化、平等化互动等特征成为新闻报道中的一大亮点,比如中国日报的《小姐姐两会初体验》、央视的《大国外交最前线》等优秀的vlog作品都获得了很高的观香量和点赞数,相比其他形式的短视频新闻报道,“vlog+时政”作为一个新颖的报道方式具有独特的优势。

切入生活场景,增加新闻可接受性

在“两会报道”中,主流媒体利用vlog形式中的生活化场景来吸引受众了解和观看新闻。“两会报道”作为重大政治主题报道,话语叙事在以往都是十分严肃的,而vlog将“日常”作为切入点之一,对“两会”这一主题的硬新闻实现了“软着陆”,增加了受众对严肃时政新闻的可接受性,比如在中国日报的《小姐姐两会初体验》的第一集中,记者小彭展现了自己在出发之前如何选择着装的场景,以“我穿什么才能看起来不像是第一次报道两会?”的提问展开了叙事,并且在提问中有和受众进行互动,受众更加有代入感和新鲜感,因此会更加容易接受接下来的新闻报道内容。而一些轻松、接地气的议题,如《大国外交最前线》中《刚强的vlog》中一起去“胞波”家走亲戚、带你看希腊总统卫队士兵的特色服装等,则会激发受众对未知场景的新奇感和注意力,吸引观众观看接下来的内容。

展现幕后场景,实现观众代替性满足

在视频新闻报道中,观众通常看到的是记者、主播们穿戴整齐、一切准备就绪的画面,而vlog中所呈现的幕后场景,能满足受众对记者、主播等工作者的好奇心,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和传播效果。例如在全国两会报道中,多家媒体通过vlog来展示记者的前期准备、加班日常、后期编辑等过程,不仅使观众了解到新闻报道的各个流程,而且还对记者、主播工作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缩短了观众与新闻现场、记者、主播的心理距离,更加有临场体验感和代替性满足感。《大国外交最前线》的系列vlog更是将国家领导人的外交故事以一種“接地气”的方式呈现了出来,将通俗的表达与专业的词汇交织起来,将宏大的报道主题切入到日常生活叙事里,通过镜头的真实感和亲历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制作多元化,满足受众审美需求

在以往的视频新闻报道中,从新闻报道的画面到新闻语言的运用,都呈现出较强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而vlog通常都不是简单的视频拼接,一个好的“vlog+时政”新闻作品会考虑色彩、音乐、音效的配合和协调,视频叙事的完整度和有趣性等多个方面,比如在中国日报的《小姐姐两会初体验》中,视频中使用了不同的贴纸来装饰画面,使用可爱、简洁的音效来带动氛围,用动画来过渡场景,使整个vlog看起来生动且有趣,最重要的是也完整呈现了新闻内容。而《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在保证时政新闻报道的严肃性和专业性的前提下,运用剪辑、配乐等方式将新闻以通俗易懂、简洁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一改以往刻板的报道方式,并且在3至4分钟的有限时间内呈现了丰富的内容。

“vlog+时政”新闻报道形式的改进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手段、业态、体制、机制。“vlog+时政”作为适应移动化、社交化和可视化的传播趋势的新颖新闻报道方式,打破了传统严肃的叙述,以更加年轻化的语态,带给用户身临其境般的沉浸式体验,但是作为发展时间较短的一种新闻报道方式,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方面,从2019年的“两会vlog报道”开始,尽管有例如《中国日报》、环球网、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创作出来的优秀“vlog+时政”新闻作品,但是也有部分主流媒体混淆了vlog新闻与普通短视频新闻,将资讯类新闻以图片拼接的方式带上“vlog”的标签进行发布,实际上完全不具备vlog的“我”的个人视角。另一方面,“vlog+时政”形式的新闻报道能够将宏大的新闻主题叙事切入到日常生活当中,用更加“接地气”的方式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但“我”的视角的叙事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新闻事件的镜头展示选择和解说也带有主观性,从传播者的角度上看有可能会导致新闻细节的遗漏。同时,有趣性、非线性的剪辑方式,加之带有装饰的画面、转场等,可能会转移受众观看新闻的注意力,可能会错过新闻细节和新闻事件的全貌。而vlog凸显的人格化传播方式,将放大新闻报道者的个人魅力,让观众的部分注意力转移到新闻报道者本身,以娱乐化、观察式的心态对新闻报道进行观看。因此,“vlog+时政”作为一种积极尝试,如何让形式真正服务于内容,是时政新闻报道亟待解决的问题。

明确“vlog+时政”的本质特征

vlog并不完全等同于出镜报道,这种报道形式最大的特点就是需要具备vlogger从第一人称自述角度所进行的带有人格化的表达方式,而我国部分媒体将普通的出镜报道、视频新闻冠以“vlog”的标签进行发布,在新闻报道的视角、叙事、制作等方面仍是套用普通视频新闻的模版。我国的时政新闻的报道形式的改变,需要的不是简单地换一个标签或标题,而是要明确清楚地触及“vlog+时政”报道的本质特征,从视频策划、视频内容、视频剪辑各个方面进行调整,真正地从“我”这个第一人称视角出发,以“交流互动”为标准、“传达信息”为目的进行新闻的报道与生产。

强化“以人为本”的受众思维

在未来的“vlog+时政”新闻报道作品中,媒体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视角和人性化表达,在内容选择上,代入受众的位置,以受众真正关切的、有悬念、有看点的单线索切入,使受众在轻松的观看氛围中读懂时政新闻,加深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在叙事上多与受众进行互动和交流,可以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让受众具有代入感和沉浸式体验;在视频的制作上,媒体应多站在受众的立场上,在保证新闻的专业性与正确性的前提下,让视频更加“接地气”,例如增加生动的动画、活泼的音频效果,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时政新闻。

强凋“内容为王”的新闻报道

“vlog+时政”形式的新闻报道虽然在形式上进行了创新,但是新闻媒体在视频新闻制作当中仍然应将新闻内容本身视为第一位,在新闻报道中要切忌其他元素过多地加入而削减新闻内容本身,新闻报道要在坚持以事实为根本的基础上,拓展“vlog+时政”形式的个性化与趣味性。另一方面,在明确表达新闻主题的同时,新闻报道也要最大限度地把握住权威性和信息量,在“碎片化”的镜头呈现中,争取在有限的叙述时间里传达丰富的内容和有效的信息,切忌新闻报道的空泛化和“本末倒置”。

构建“社交化”的互动平台

尽管很多主流媒体入駐了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将视频新闻报道上传到各个社交平台,但他们与受众的互动方式还仅仅停留在初始层面,陷入了只要有点赞、评论就实现了互动交流的思维中,对受众的评论不给予回应,甚至是忽略。与观众真正的互动,不仅要求主播在新闻报道时,与观众进行“拟在场”的镜头互动,而且也需要新闻幕后工作者对评论、弹幕等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了解观众的真实想法,以便在下一次的新闻报道中作出回应。这种形式的实时互动与反馈,才能真正地体现“vlog+时政”这一新闻报道形式的优势所在,进而促进观众更为积极主动的互动循环。

“vlog+时政”是时政新闻向短视频市场深度发展的积极尝试,也是媒体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进行新闻生产的探索,这一新的新闻报道形式实现了视角的转变、给硬新闻带来了“软着陆”的新的方式。新闻媒体都应高度重视这一形式带来的新契机,在思维、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改变,加快传统新闻报道的转型升级,而如何继续发掘这一新的新闻报道形式的更多可能性,将成为数字化时代新闻生产的重要课题。

猜你喜欢

主流媒体新闻报道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主流媒体回应网络谣言引导舆论策略思考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探讨主流媒体的改革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主流媒体如何在“反转新闻”中当好定音鼓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