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2-05-30张传启
张传启
【摘要】初中物理涵盖的知识面较多,其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基于核心素养的背景之下,初中物理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概念、公式等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探究能力、科学态度等.对此,本文以《浮力》教学为例,提出探究式教学法,以此来有效培养学生探究素养.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浮力教学
对于物理学科而言,其专业性较强,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较强,学习难度较大.初中生第一次接触物理学科,知识体系尚未形成,采取探究式教学法可引导学生慢慢积累物理知识,把握物理思维逻辑,掌握有效学习方法,进而形成物理知识体系.同时,探究式教学法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教学体验,不再是传统填鸭式学习,其更重视激发与培养学生自我探究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探究思维.
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入探究式教学法,摒弃传统教学理念与模式,强化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并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1 探究式教学法的概念
探究式教学法也叫做研究法、发现法,则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及事例,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细致观察、积极实验、深入思考、热烈讨论等开展探究活动,深入发现并掌握理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1].在这一教学方法中,教师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理念,巧妙地激发与科学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以问题、案例为切入点.
物理课程知识点较为丰富,大多数概念及原理可通过严密的推理或实验所得,所以探究式教学法比较适合初中物理.根据课程知识精心为学生设计案例及实验课程,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物理知识进行深入探究.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需要适时指导,全面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
2 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的策略
2.1 课前导入设计
对于探究式教学法而言,巧妙地课前导入设计尤为必要,可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有效把握,而且还能够调动其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2].
例如 在《浮力》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浮力产生的原理、理解阿基米德原理、把握浮力计量方法等是课堂教学重点.其中,可将浮力的产生作为课堂切入点,精心设计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细致观察,切身感受浮力的存在及作用.如教师准备半盆清水,将乒乓球置入到水中,这时乒乓球便浮在水面上.教师用手指将其压入到水中,一松手乒乓球再一次浮到水面上.这时,教师提问道:为什么乒乓球会浮在水面上?乒乓球上浮的过程中存在哪些作用力?施力的物体是什么?施力方向是什么?同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导入氢气球放飞过程这一视频,促使学生真正意识到浮力的存在.
另外,教师准备一个矿泉水瓶,剪掉底部,不盖上盖子,把乒乓球放在底部,慢慢倒入水后,乒乓球依然处于底部.对此,学生十分好奇,为什么乒乓球没有浮上来?这时,教师用手将瓶口堵住,乒乓球一下变浮上来了.对此学生感到十分惊奇,探究欲望强烈进而能够导入新课.
2.2 教学探究过程设计
课前导入,教师所提出的各种问题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使得学生对课堂知识十分感兴趣[3].
课前,教师备好乒乓球、盛水的容器,做乒乓球浮在水面和压进水中的动作,并提出“液体中压强规律如何?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同一直线上二力如何合成?”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开展实验活动,并总结出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的物体均受浮力的影响,进而引出《浮力》本节课学习内容.
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用乒乓球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的视频,基于以上各问题及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结合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将难点问题突破过程演变为巩固与强化理解与运用旧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水平,准确归纳总结出浮力=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即F浮=F向上—F向下.
接下来,教师开展演示活动:把正方体木块浸没在水中,放手后木块垂直向上浮起来.提问:为什么木块没有向左或向右,向前或向后运动呢?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细致观察,并开展小组讨论活动.
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注意观察课堂,最后基于学生探究后的结果对物体沉浮条件进行总结.
最后,教师基于教材内容,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的一个小實验,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并对浮力概念进行总结,感受并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实现高效教学.
2.3 教学总结评价方法
探究学习任务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堂重难点知识进行总结,深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解决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综合评价学生探究学习表现[4].
对于探究式教学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知识点探究中,可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批判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总结评价环节中,应基于课堂互动、学生反馈等情况,对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及是否覆盖知识主线进行全面评价,着重彰显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
对于《浮力》教学,浮力与排开的液体重力之间的关系是学习的重难点,学生极易错误地把浮力大小认为是物体浸入液体深度的影响.通过再一次梳理重难点知识,可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印象,避免出现相似误区.
教学评价时,应对学生知识掌握度、探究表现、合作意识等方面进行重点关注,全面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并开展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实验动手能力.
3 基于探究式教学法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
教学策略的提出是为了对教学实践进行科学指导,而基于探究式教学法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还需在实践中得以检验与优化.下面以《浮力》教学为例开展研究.
3.1 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强化民族自豪感,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播放“辽宁”号航母宣传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6万吨那么重的航母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以此为切入点,又以潜水艇为例,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潜水艇不仅可浮在水面上,也能够下沉到海底?然后,列出本节课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同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有效激活先前经验.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浮力产生原因;可采用弹簧测力计对浮力进行准确测量;对浮力大小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
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取实验观察、生活经验、小组探究等方式,对浮力概念及影响浮力大小因素进行了解[5].
情感态度目标 调动爱国热情,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与态度;深刻意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2 实验探究,感性认知
为了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地建构浮力概念,强化其对浮力的理解,教师可设计一组对比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细致观察,并大胆猜测木块与铁块是否均受到浮力的影响,探究浮力到底是什么,并讲一讲自己的想法.
(1)将木块放入水中.
(2)将铁块放入水中.
3.3 验证猜想,有效建构
为了对学生的猜想进行有效验证,引导学生把所学新知识同已有知识与经验相结合,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弹簧测力计称量木块与铁块分别在空气中、浸入水中的重量,如图1、图2所示,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浮力概念进行归纳总结.
接下来,开展乒乓球演示实验,则是把乒乓球分别放到瓶子下端口与下口堵住的瓶子中,如图 3、 图4所示,结合力学与压强学知识,根据如图5所示的模型进行推导,对浮力本质进行深入理解.
3.4 小组合作,深度探究
以上各种探究只是感性认知,为了能够引导学生对浮力进行理性分析,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对浮力大小影响因素进行大胆猜测,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浮力同物体密度、物体性状、浸入液体密度、浸入液体深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各小组总结出实验结果.
3.5 概括认识,深度反思
根据本节课学习重难点知识,引导学生采取概念图的方式对浮力概念、浮力产生原因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内容进行总结[6].
设计以下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可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现状.值得注意的是,及时引导学生反思练习题中的错误答案,对解题错误原因及注意事项进行深入挖掘,并组织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
(1)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其浮力是怎样的?
(2)将一个铜块系在绳子下段,当铜块全部浸入到水中时,弹簧秤读数是铜块所受().
(A)浮力.(B)重力.
(C)重力与浮力之差. (D)无法判断.
(3)基于所学内容,编制一道浮力相关的练习题,并对其中所蕴含的知识点进行阐述.
4 结语
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基于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应积极引入探究式教学,突出生本教育理念,兼顾学生层次差异,通过因材施教达到以学定教的目的.
在物理教学中,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思维火花,最终促进其核心素养生成.
参考文献:
[1]张进学.探究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之我见[J].基础教育论坛,2021(10):27—28.
[2]王涵俊.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相关研究[J].教育界,2021(09):32—33.
[3]陈雷.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1(02):50.
[4]劉兴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1(02):39.
[5]萍萍.浅谈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读写算,2020(32):95—96.
[6]陈志兴.探究性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20(24):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