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城市绿地空间设计研究
2022-05-30李欣王绿意蔡松如叶洁楠
李欣 王绿意 蔡松如 叶洁楠
摘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民众多次居家隔离,社会秩序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们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自然和户外运动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城市的绿化和开放空间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功能。在后疫情时代,人们对公共健康的需求快速增长,对城市绿地空间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文章运用疫后景观的理念与路径,探究城市绿地景观设计方法,旨在为后疫情时代社会和谐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城市绿地;心理健康;绿地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1-0-03
0 引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举国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为有效阻断病毒传播,全国各地相继实施了一系列隔离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
在后疫情时代,国内的疫情虽然已经趋于稳定,但还没有彻底消失,给人们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因抗疫而产生的“宅”与“安全距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但同时也造成了社会交际的缺失。研究显示,流行病造成了人的身心焦虑,给大众和社会带来了长期的消极影响,造成了一种很难治愈的心理亚健康状况[1],单调的居家生活使人们对户外运动的需求与日俱增。人们对生态、安全和绿色居住环境的需求强烈。
优化城市环境对保障居民身心健康、阻断病毒传播等具有积极意义,是城市居民与自然亲密接触的主要方式。城市绿地空间是疫情防控期间重要的户外休憩活动场所。发生公共健康危机事件后,城市绿色空间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后疫情时代,如何保证广大民众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公园绿地,是目前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2]。
1 城市绿地的功能与影响
城市绿地是城市的重要绿色基础设施,其生态、休闲、景观、防护、文化科普等功能尤為突出。城市绿化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石,是防止病毒蔓延的“绿色屏障”;科学规划绿地系统,合理配置公园绿地,可有效缩短人们的出行距离,减少疫情蔓延的风险,满足居民的健康需要[3];城市绿地拥有丰富的植物、宜人的景观、开阔的空间和清新的小气候等,是一种风险较低的公众休闲空间,可以有效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和长期居家带来的焦虑紧张情绪。根据疫情的特征,应对城市绿化空间进行设计和改造,使其科学、安全、有序地运营[4]。
1.1 有效阻断传染性疾病传播途径
19世纪爆发的流行病使城市环境治理成为解决公众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飞沫、气溶胶、水、土壤等是引起细菌感染的重要途径。城市绿化的作用是净化空气、净化水源、净化土壤[5]。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正确理解和科学分析城市绿色空间的作用,是突发事件发生后制订城市绿化发展规划的依据。从城市规模来看,合理的绿地空间布局可以有效疏散建筑空间,降低人口密度,从而预防疾病蔓延。绿地本身具有空间开阔、光线充足、通风良好等特性,可以有效减少室内的病菌,从而大大降低传染性[6]。绿地植物种类繁多,绿量大,许多植物分泌的物质都有杀菌、抑菌、镇静的作用,既能维持人体的生理机能,又能缓解压抑、焦虑等不良情绪。园路、步道、广场、球场等场地,方便人们进行步行、慢跑等体育锻炼,是最直接、最方便、最重要的运动场所,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抵御病毒[7]。
1.2 疫情影响下城市绿地功能的进化
城市绿地是最具有弹性的公共空间,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载体。城市绿化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其在预防突发事件和其他城市公共健康问题上具有如下功能:为城市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引导大众养成共生观;充分利用生态屏障的作用,构筑城市的自然屏障;发挥城市绿化的作用,为城市提供安全的避难场所;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因此要着力建设绿色、舒适、美丽的城市生态和绿色环境[8]。
城市绿化具有通气通道,能促进城市大气流通,引导、稀释、吸收热量,减少热岛效应。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采取隔离通风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城市绿化能有效降低病毒浓度,促进城市大气流通,并能显著抑制气溶胶的传播。要想改善城市空间的公共卫生质量,就必须建设具有增强空气流通能力的通风走廊,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其防尘和杀菌功能[9]。
1.3 城市绿地的多功能转变
城市绿地是城市防灾、避难的场所,城市公园、广场、学校、体育场等常常成为城市避难场所。城市绿地具有弹性大、分布广、通达性强、公共权属清晰等特征,已成为城市灾害防范的第一选择。国外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专门为新冠肺炎患者和与之相关的病患提供医疗服务。在城市绿地,病人可以得到更好的休息。地震、洪水等灾害的出现,不但影响了人类的生活,也给人们的身体和心理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研究发现,一个舒适的绿色空间具有舒缓身心、缓解压力、放松心情、预防疾病等功能[10],城市绿地还可以提供灾后心理辅导、心理康复等多种社会功能。
2 后疫情时代人的健康需求
2.1 个人应激释放需求
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使得人们远离社交,被隔离在家。研究显示,人长期处于存在某些潜在威胁、活动范围受限、缺乏社交、流言蜚语弥漫等环境时,会产生焦虑、忧虑、害怕等负面情绪,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下丘脑会释放激素(CRH),这种激素会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使机体很难抵抗外界的致病因子,进而危害人体的健康[11]。
从SARS(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导致的不良心态会给个体和社会带来危害,医务人员和病人要面对疾病带来的精神压力,以及对生活、工作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对疫情期间的群体创伤心理进行抚慰和治疗刻不容缓。
2.2 社会健康需求
在社交方面,绿色空间可以帮助增进人际关系,也是一种公共资源,是举办公共活动的场所,其对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区和谐具有重要作用。绿色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十分复杂,包括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同时,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例如,在公园举办一些活动,可以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和紧张情绪。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将给城市的政策制定者和市民提供一个更好的认识空间的机会[12]。
2.3 弹性空间需求
环境设计弹性是指具有多样化、艺术化的可供使用者选择的空间。在景观设计中,这一需求是动态发展的,即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使用者的需求而变化。虽然目前我国的疫情已经基本稳定,但防控工作不能放松,必须保持“安全距离”,这样既可以满足人们对自然和户外活动的需要,又可以保证人们的安全。当前,人们对灵活、可持续的空间需求急剧增加,合理利用这些空间,可以有效地拓展景观空间和社交空间[13]。
3 后疫情时代绿地景观设计策略
3.1 优化绿地防疫空间布局
要在市区修建医疗通道,建造高密度的城市缓冲带。在绿地空间形态上,点状绿地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带状绿地能够将城市的各个空间联系起来,更加开放,更能突出空间功能。不同类型的绿地在城市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应合理规划城市绿地,按区域尺度分区。这些空间彼此联系又彼此独立,能够对传染病的扩散起到隔离作用。
3.2 功能化配置
可在城市道路两侧的绿地配置植物,发挥生态功能,合理用水,减少蚊虫和其他病菌的繁殖,设置密闭的空间等,并与多种开放空间有机结合,建立城市的绿色防病系统,提高城市的防病能力和卫生品质。据统计,城市大气中的微生物数量比绿地高出7倍,表明植物对细菌的杀灭作用明显。比如在中老年人密集的地区,可以选用萜类化合物,其挥发物具有杀菌消毒、降低血压的作用;在医院附近的绿化地带可以多栽植一些酚类植物。
3.3 丰富绿地层次
感知是指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设计结果的直接感知与评估。在改善绿色空间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丰富绿地层次。在防疫区的绿化设计中,除了可以用各种色彩的植物来营造丰富的视觉感受之外,还可以配置各种芬芳的植物刺激人们的味觉,对于靠近水池、河流等绿地,可以在周围布置绚丽的灯光,让夜晚的绿地呈现出不同于白天的景色,从而吸引人们驻足观看。还可以增加草本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来吸引蟋蟀、鸟类等能唱歌的动物,使人们产生不同凡响的听觉体验[14]。
3.4 构建防疫型城市绿地公共空间
(1)根据不同的社会需要,设置不同的区域。如开放区的石凳、长椅等,四面宽敞明亮,能为人们提供一个宽敞、充满活力的交流空间。私密区与入口处要相隔较远,周围采用花木围成,营造出私密的氛围,给人提供安静的交流空间。
(2)在设计时要合理规划和布置景观,以保持安全距离。如铺设地面时使用醒目图形和色彩将无形区域隔开,提醒大家要保持社交距离;设置便捷的人行通道;用适当的矮树丛将空间分割开来,以实现安全的社交、户外活动等,与自然亲密接触,从而减轻人们的压力,舒缓人们的消极情绪。
(3)合理使用景观元素对防控疫情有一定的效果,如多种植某些挥发性的植物,发挥其杀菌、净化空气的作用。
(4)在绿地的硬体空间设置消毒设备,预防意外情况的发生,如灭菌设备、消毒洗手液等。
3.5 “平疫结合”的绿地管理方法
大型绿地如城市综合公园,更具开放性,具有更完善的功能和较大的客流量。灵活采取封园、加强入园管理、劝导、控制人流等措施,做到科学引导,避免盲目封闭。城镇小区绿地布局基本均衡,居民使用效率高,因此,要对城市绿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扩大城市绿地范围,按区域划分[15]。
4 结语
自近代城市产生以来,城市绿化已成为城市人造环境中的一种天然空间,对改善公共卫生状况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生态修复学说确认了自然生态环境对减轻人类精神压力的正面效应。
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城市居民开始复工复产,城市绿化建设也已步入“平疫结合”的阶段。后疫情时代,应加强对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绿地系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能力,弥补不足,为全体市民提供优质的绿色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显成.疫情影响下对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的思考[J].城市住宅,2021,28(2):78-81.
[2] 潘芳,王晓晗.疫情下美国城市公园绿地规划管理的启示[J].北京规划建设,2020(4):47-49.
[3] 张哲.疫情背景下城市绿地对公共健康的影响及反思[J].城乡建设,2020(15):42-44.
[4] 刘斌.生态理念下城市街旁绿地设计探究[J].现代园艺,2021,44(12):110-111.
[5] 付彦荣,贾建中,王洪成,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城市公园绿地运行管理研究[J].中国园林,2020,36(7):32-36.
[6] 殷利华,张雨,杨鑫,等.后疫情时代武汉住区绿地健康景观调研及建设思考[J].中国园林,2021,37(3):14-19.
[7] 王志鹏,王薇.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下居住区绿地对居民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J].景观设计学,2020,8(6):46-59.
[8] 任振宇.新冠疫情后对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思考[J].住宅科技,2020,40(7):28-30.
[9] 曾磬,韩晓娟.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居住空间绿色设计策略[J].四川建筑,2021,41(5):48-49,53.
[10] 刘强.新冠肺炎疫情带给景观设计的思考[J].现代园艺,2020,43(12):75-76.
[11] 王世福,魏成,袁媛,等.疫情背景下的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J].南方建筑,2020(3):49-56.
[12] 张建婷.城市园林景观中道路与广场的绿地设计探究[J].现代园艺,2021,44(14):63-64.
[13] 刘玲.城市中轴线公园绿地设计的思考与实践[J].城市建筑,2021,18(23):170-172.
[14] 孔甲俊,姚珏.后疫情背景下大学校园楼间绿地景观设计探究:以浙江理工大学二号楼北楼间绿地设计为例[J].包装与设计,2021(5):146-147.
[15] 杨吟兵.情感化设计在公共空间中的运用研究[J].包装工程,2017,38(16):1-6.
作者简介:李欣(1986—),女,江苏南京人,碩士,研究方向:生态气象。
王绿意(1999—),女,安徽淮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市景观。
蔡松如(1997—),女,江苏连云港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市景观。
叶洁楠(1986—),女,江苏南京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园林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