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2022-05-30王小宁
关键词:高职;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在线实训平台;课程资源
中图法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转型的主要驱动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基础支撑。提升国民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高職信息技术”课程是高职各专业学生必修或限定选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增强信息意识、提升计算思维、促进数字化创新与发展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为其职业发展、终身学习和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1开设“高职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问题
1.1教学内容薄弱
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知识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潮流,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是计算机体系结构和Office内容,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有很多重复之处,学习内容上除了版本上的变化,知识体系和知识点基本相同,缺乏追求新知识的新鲜感,变成了应付考核的一门必修课程。
因此,“高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不能满足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要求。
1.2教学功利性强
高职院校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存在一定问题,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很多教师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在课程教学中,学院将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Office等级考试和全国计算机二级Office等级考试为第一、第二目标。同时,注重重庆市专升本计算机课程相关内容的教学,辅助提高升学率为第三目标。这虽然响应了当前职业教育中“1+X”证书的号召,保证了一定的升学率,但是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信息化能力、课程思政等非绩效性方面的培养缺乏重视,忽视了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
1.3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
课程教学内容的难度不大,但是重难点部分,特别是Excel函数部分不易记忆———对于一道题,换了数据后又不会做。在实训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学会创新、多动脑,是当前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
2课程改革依据
在上述现状下,我们需要谋求课程改革,以提升“信息技术”课程对人才通识能力培养的课程地位与作用。主要依据如下。
2.1新课标指导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指导《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公共基础》的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于2021年4月1日发布了《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1年版)》(下称“新课标”)。新课标从课程任务、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六个方面明确给出了课程开设的指导意见,特别是课程内容的调整及每个模块的内容要求和教学提示。
2.2学院“五有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学院的人才培养宗旨是:有健康身心、有文化底蕴、有精湛技艺、有创新精神、有发展潜能,体现在“公共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3调研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落实课程改革,笔者于2021年9月在全国多所高职院校调研后有如下发现。
3.1教学模式新变革
深圳某高校的实训室门口有实时课表,学生上课前进行人脸考勤签到,所有课程全面实行线上、线下相混合的形式,如“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线上预习+线上实训+课堂辅导”模式。
线上预习主要采用智慧职教平台,其提供精品在线课程资源,主要作为学生课前预备知识的学习工具。
线上实训主要是指高校与公司合作开发在线实训平台(如AILAB,已被50多所高校引入课堂)。实训平台可以提供课程配套教学资源;教师也可以自建课程———上传所有的实训教案、讲义及实训答案。并设置考勤、作业等比例,记录学生所有的过程性考核分数,在线为每位同学画像,实现全流程教学管理。
它最大的特色在于:为学生提供Office在线实训环境,学生可以实时获取实训操作的评分以及错误操作提示,实现了AI虚拟助教功能,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课堂辅导是指教师利用在线资源,将主要精力放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技能讲解方面,这在节约了教学成本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训技能。
新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来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2教学内容新变革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针对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提出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因此,深圳某高校自2018年9月起,在理科类专业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增加了“人工智能基础”(肖正兴聂哲主编)内容。该教材紧跟人工智能技术主流,选取了人工智能云典型应用、商业智能分析、机器学习和仿真模拟等典型案例,同时采用Python为讲授计算思维和人工智能的载体,对接百度AI接口,以趣味化的小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手段完成专业及行业的各种复杂任务,重点是如何有效地运用视角、语言、大数据等人工智能处理技术,对复杂任务进行辅助决策。
将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加入教学内容,符合新时代对人才培养通识信息素养的要求,符合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需求,体现了新课标对课程拓展模块的指导,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3.3“学以致用”新变革学校里的
“学”与社会上的“用”,二者矛盾由来以久。我国“1+X”证书的战略实施、各地办学者的校企合作,都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保证学校能够为社会培养人才。某高校特别开设了院级调研项目,专门用于调研各专业、课程培养的人才需求,以实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内容。
4具体的改革方法
在保证本课程当前的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前提下,同时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依据新课标要求与我院“五有人才”培养目标,本文提出线上、线下相混合,“在线精品课程+在线实训平台+课堂教学”三结合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4.1调整课程内容与授课时长
新课标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是:基础模块包括文档处理、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信息检索、新一代信息技术概述、信息素养与社会责任,建议48~72学时;拓展模块包括信息安全、项目管理、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程序设计基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现代通信技术、物联网、数字媒体、虚拟现实、区块链,建议32~80学时。
当前,在我院于大一全学年开设“高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情况下,总学时为64学时。为保证学生考证与专升本的知识学习,结合每年6月1日左右开考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情况,故建议:基础模块开设于大一第一学期的10月至次年5月,共54学时;拓展模块开设于大一第二学期的6~7月,共10学时。由于拓展模块的内容较多,但大部分又有所关联,建议以“人工智能基础”内容为主,利用较短的时间来普及人工智能基础知识。以上学时分配方式,可根据学情进行调整,逐渐将重心放在拓展模块。
4.2开发符合新课标的课程资源
自2021年4月开始实施新课标后,符合新课标的教材并不多,大多数教材仍然是“计算机基础+Office”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新的教学形势需求,编写符合新课标的教材刻不容缓。
与教材相配套,创建符合新大纲要求的教学资源库,开发在线精品课程资源、丰富优质高效的实训任务,能让学生快速学会相关技能、提高学习效率。
4.3建设线上实训平台
与企业合作,建设符合我院实际教学要求的线上实训平台,并在实训平台中加入全国计算机一级Office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二级Office等级考试、专升本题库等内容,可以为学生实时提供评分与辅导,打破课堂限制,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考試通过率与提升专升本的计算机科目成绩。同时,使用考勤成绩、作业评分、课堂互动等功能实时记录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使用期末考试功能实现自动评分功能,节约了时间成本,提高了教师的课堂管理和教学管理效率。
4.4培养高质量教师团队
在课程改革中,当务之急是教师的改革——教师要提高使用线上资源辅助教学的能力,提高课堂中解决重难点问题的能力,提高启发学生思维的能力,提高课程思政的融入能力,提高各种教学手段的选择运用能力,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意识。此外,教师之间也需要团结协作,加强教学研讨,发挥好通识课的功能,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简介:
王小宁(1986—),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职信息技术、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