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大山人《瓜月图》三胞作品鉴定研究

2022-05-30左悦

东方收藏 2022年10期
关键词:八大山人

摘要:八大山人书画风格独特,但伪作众多。本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从笔墨、落款、钤印等方面对八大山人《瓜月图》三胞作品的真伪鉴定进行总结,并对《瓜月图》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进行分析。

关键词:八大山人;瓜月图;书画鉴定

一、简述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为明皇室后代,明亡后遁迹空门,潜居山野,“清初四僧”之一。其画作抽象怪异、造型夸张、笔墨简化,多表露出遗民思想及与世俗不谐和的情绪,个性鲜明强烈。然而,有关他的画作真伪混杂,甚至出现一些多胞作品,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北京翰海拍卖和无锡博物院所涉三本《瓜月图》(以下分别简称哈佛本、拍卖本、锡博本)即为典型。

關于此三胞作品,钟银兰《八大山人作品真伪辨析初探》、刘建业《“八大山人”作品辨伪实析(上)》、王婼瑶《<大涤草堂图><瓜饼图><瓶梅图>题画诗相关问题考述》等文章从题画诗、落款画押、钤印等诸多方面提出鉴定意见,但或只是比较了其中两幅,或只是从某一角度进行对比。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画作内容、笔墨等角度进行鉴定辨伪研究,并对八大山人的艺术思想作简要分析。

二、《瓜月图》三胞作品介绍

三幅八大山人款《瓜月图》分别为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所藏的《瓜月图》、2002年北京翰海拍卖的《月光饼子》和无锡博物院所藏的《瓜饼图》。

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藏《瓜月图》(图1-1)

画幅中下方绘一西瓜,瓜上用线描画一大圆月。左上方题诗:“眼光饼子一面,月圆西瓜上时。个个指月饼子,驴年瓜熟为期。己巳闰之八月十五夜画所得。”落款“八大山人”。“钤‘可得神仙‘A    朱文印,起首钤‘口如扁担白文印”①,且“画上有张大千藏印,《大风堂书画录》著录”②。

2002年北京翰海秋拍《月光饼子》(图1-2)

构图与哈佛本相似,画幅右下方绘一西瓜,瓜左侧描画圆月。题识则完全一致:“眼光饼子一面,月圆西瓜上时,个个指月饼子,驴年瓜熟为期,己巳闰之八月十五夜画所得。八大山人。”此轴“钤‘A   ‘个相如吃朱文印,起首钤‘拾得朱文印,右下角有‘黄竹园白文印”③。成交价为260万元人民币,著录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一)。

无锡博物院藏《瓜饼图》(图1-3)

构图与前两幅基本一致,画幅中部绘一西瓜,瓜上方为扁圆形月,题“眼光饼子一面,月圆西瓜上时,个个指月饼子,驴年瓜熟为期,己巳闰之八月十五夜画所得”,但落款为“个山”。钤“鰕    篇轩”白文印、“驴屋人屋”白文印、“陶氏澂怀馆供养”白文印等。

可以看出,这三幅作品构图基本一致,都在图中绘一西瓜,且在瓜旁用线描一圆月,但月亮位置与形状不一。画幅上方都有题诗:“眼光饼子一面,月圆西瓜上时,个个指月饼子,驴年瓜熟为期,己巳闰之八月十五夜画所得。”据考证,创作此画的己巳年应为康熙二十八年,即1689年,八大山人时年64岁,此画属于接近其成熟期的作品。

三、《瓜月图》三胞作品对比及辨伪

(一)内容与笔墨比较

从画作内容来看,三幅作品虽构图相似,以墨笔绘一瓜,瓜后为墨线勾勒的月亮,但仍有一些差别。

首先,除哈佛本外,另外两幅图的西瓜均加上了瓜蒂,且锡博本的瓜蒂更为粗、直;其次是月亮的形状和勾线,明显哈佛本更为圆润,线条细而流畅,另两本都出现了枯笔,且锡博本的月亮已经失去了月的形状,比较扁圆,可能因此定名为“瓜饼图”而非“瓜月图”;三幅画作中,月亮的位置也各不相同。

相较之下,哈佛本用墨注重质感,比如瓜皮的纹理用浓墨渲出,瓜棱线条清晰,这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传綮写生册·西瓜》(图2-1)非常相似。可以看出,拍卖本西瓜的形状和细节也是摹仿哈佛本的,但不够细致清楚。而锡博本不仅月亮形状失真,西瓜也形状圆润缺乏棱角,且没有留白的瓜棱,甚至不同于前两本的竖笔,改用横向涂抹瓜皮。

再对比书法(图2-2),哈佛本书法“悉以中锋为之,转折圆滑不露圭角”,在字的形体上,明显拍卖本比锡博本与之更相似,如“子”(前两本最后一笔均为连笔)、“面”“年”(前两本均为三横)等字。虽然拍卖本在书法上与哈佛本笔墨形貌更相似,细节之处仍有差异,“笔墨比较浮腻,书法的结体虽然很像,但有着意勾摹的迹象,缺乏自然”⑤,锡博本则没那么追求每个字形体的一致。

(二)八大山人落款画押比较

这三幅作品中,只有锡博本的落款是“个山”,另两幅皆为“八大山人”。

朱耷是从五十九岁(1684)之后开始署名“八大山人”的,与画作创作时间符合,“八大山人”的写法也符合朱耷这一时期落款的风格(图2-3)。

而“个山”则是朱耷早期使用的落款,在1681—1684年使用较多,因此锡博本的落款与创作年代有些矛盾,出现了纰漏。

(三)三幅作品钤印对比

首先来看锡博本的“鰕   篇轩”白文印和“驴屋人屋”白文印(图2-4),萧鸿鸣《八大山人印款说》一书解释,“鰕    篇轩”印出自曹植《鰕    篇》,即八大山人借《鰕   篇》“鰕   游潢潦。不知江海流,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的意境来抒发胸怀,此印属于八大山人白文大型方印,约使用于1683—1705年;而“驴屋人屋”白文大型方印是八大山人继“驴”印、款之后所取的又一名号,取禅宗中“舍驴屋,入人屋”来暗示自己的人生经历,此印约使用于1682—1705年。因此锡博本的两方钤印,在时间上与1689年的创作时间是不矛盾的。

其次看拍卖本的“个相如吃”“十?”“黄竹园”钤印(图2-5):

“个相如吃”属八大山人晚期印款,1684年开始用至晚年,与1689年没有矛盾。但根据萧鸿鸣《八大山人印款说》,八大山人有两方“拾得”印,一为“拾得”白文竖长方印,使用于1702—1705年;一为“十?”朱文竖长方印,使用于1703—1705年,一说“朱文拾得印始用于1699年”⑥,拍卖本中的正是“十?”朱文印,无论按上述哪种说法,都不大可能出现在1689年的画作上。

此外,“黄竹园”印也分朱文竖长方印和白文中型方印两种,前者用于1686—1690年,后者用于1692—1698年,拍卖本所用即为“黄竹园”白文印,再次矛盾。钟银兰在《八大山人作品真伪辨析初探》中也提到“根据王方宇先生所编《八大山人所用印章及书画上出现的年份表》,八大最早使用‘黄竹园朱文印(原文似有误,应为白文印)是在康熙壬申(1692)……由于作伪者没有掌握八大山人用印的阶段性,因此在己巳年的画面上出现了壬申、癸未年才开始使用的印章,进一步露出了伪作的马脚。”⑦

再看哈佛本钤印,即“可得神仙”与“口如扁担”白文印(图2-6):“可得神仙”白文方印出现于八大山人61岁时的书画作品中,应与其佛学思想有关,使用于1686—1705年;“口如扁担”则是“禅宗里常用的‘话头和‘偈语”⑧,又是江西描述人无言可答、尴尬窘迫的俚语,“口如扁担”白文大型竖长方印使用于1681—1689年,因而这两方印都符合此画的创作时间。

最后对比三幅画作的屐形印(图2-7),根据王方宇先生《八大山人的屐形印》(图2-8),可以看出,哈佛本与锡博本的屐形印皆属于1689—1699年的印形,与创作时间符合,而拍卖本的无框屐形印形于1689年以后才出现使用,真伪存疑。

综上,《瓜月图》三胞作品中,锡博本的落款与创作时间矛盾,西瓜形态风格与八大山人其他作品相差很大,书法似摹仿哈佛本,但又不如拍卖本结体相似;拍卖本“十?”与“黄竹园”两印使用时间与1689年不符,且绘画和书法质量远不如哈佛本,这两幅作品的可靠性都值得怀疑。

哈佛本落款、钤印均无明显问题,又有张大千收藏印和《大风堂书画录》著录,且书法质量高,绘画风格与八大山人其他作品一致,另两幅从绘画到书法都有摹仿它的痕迹,故而最有可能为真迹。

四、八大山人《瓜月图》创作情感分析

八大山人画作风格多意境悲凉索寂、形象怪诞夸张,表露出其遗民思想或佛学领悟,《瓜月图》亦是如此。

《瓜月图》题诗收录于《八大山人诗钞》,原名《题秋供图》:“眼光饼子一面,月圆西瓜上时。个个指月饼子,驴年瓜熟为期”⑩。有学者根据《瓜月图》书法,将第一句释作“昭光饼子一面”,并解释“根据词义来说,‘昭,明也,此处的‘眼字应为‘昭字才是合理的释读,同时八大山人回避了‘明字,其背后的隐喻之意一目了然” 。

又如《瓜月图》中的“可得神仙”与“口如扁担”钤印,或有学者认为“可得神仙”印说明八大山人“亦僧亦道”,但实际上“神仙”本身就是佛教著作中经常出现的概念和词汇。萧鸿鸣《八大山人印款说》还提到,“口如扁担”是“禅宗里常用的‘话头和‘偈语”,又因为扁担形状很像人嘴角向下撇嘴,江西当地便用它来形容人张口结舌、尴尬的样子,许多禅师也会使用此俚语,《八大山人印款说》就举了一些《五灯会元》中的例子,如“卷七,长庆慧稜禅师,‘大小德山被汝一问,口似匾担……又卷六,牛头山微禅师:‘天下老师口似匾担,诸人作么生?大不容易、除非知有,余莫能知。” 。他认为八大山人借用“口如扁担”印章,一则说明自己有很多难言之隐,二则告诉后人,“他因口齿不健已使嘴形犹若扁担,似哭似笑” 。总之,这两方钤印都体现八大山人对佛教思想的推崇和对佛学典故的熟稔  。

对于《瓜月图》画作内容所指,朱良志《八大山人绘画的“怪诞”问题》一文认为是用佛学指月意,他解释道:“《楞严经》卷二说:‘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以手指月,得月忘指,指为所借之媒介,月为求取之实相。舍筏登岸,得兔忘蹄,不能执著于指而忘月” 。而“驴年”在佛教譬喻中谓其无期也,因十二支中无驴年,所以指不可知的年月。故而他认为,八大山人意在表达,如果“执著于月亮的外在形态,将月亮等同于‘饼子” ,只能经年累月地顽固不悟。

综上,笔者认为,八大山人借《瓜月图》表露的是其不断成熟的禅学思想,一则此画创作时间处于八大山人晚年,其思想逐渐由亡国遗民的彷徨敏感和痛苦向超脱淡然、深沉宁静转变;二则从八大山人对佛教典故的熟稔和喜爱可以看出,“月光”“驴年”等意象和用词,应与禅学有关,意在让人不要执著于月的实相,也许也是指他自己逐渐放下了亡国痛苦的执念,变得超脱淡泊起来。

五、小结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补充笔墨、书法、钤印等方面的鉴定研究,认为八大山人《瓜月图》三胞作品中,只有哈佛本无明显问题,且书法、绘画风格与八大山人其他作品一致,另两幅则存在摹仿哈佛本的痕迹,故哈佛本最为可靠。同时本文结合前人对八大山人钤印和佛学典故的研究,分析《瓜月图》画面及题诗内容所指,认为八大山人借《瓜月图》表达的不再是忧愁和执念,而是其不断成熟的禅学思想。

注释:

①②③⑤⑦钟银兰.八大山人作品真伪辨析初探[N].美术报,2003-04-26(10).

④刘建业.揭开近年拍卖八大山人伪作黑幕[J].收藏,2010(02):72.

⑥刘建业.八大山人作品辨伪实析(上)[J].艺术市场,2009(08):74.

⑧???萧鸿鸣.八大山人印款说[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85.

⑨王方宇.八大山人的屐形印[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02):36.

⑩汪子豆编.八大山人诗钞[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15.

?王婼瑶.《大涤草堂图》《瓜饼图》《瓶梅图》题画诗相关问题考述[J].中国书法,2019(02):186.

??朱良志.八大山人绘画的“怪诞”问题[J].文艺研究,2008(08):107.

参考文献:

[1]赝本之最恶者 不必眼明人始能辨之——八大山人的赝品[J].南方文物,1999(01):40-57.

[2]劉建业.“八大山人”作品辨伪实析(上)[J].艺术市场,2009(08):72-75.

[3]刘建业.揭开近年拍卖八大山人伪作黑幕[J].收藏,2010(02):72-82.

[4]刘九庵.书画题款的作伪与识别[J].收藏家,1996(03):50-55.

[5]刘卫.八大山人的题款艺术[J].艺海,2008(04):88-89.

[6]潘深良.张大千伪作的石涛与八大山人画[J].收藏家,1997(01):13-16.

[7]王方宇.八大山人的画押[J].文物,1981(06):78-81.

[8]王方宇.八大山人的屐形印[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02):36.

[9]王婼瑶.《大涤草堂图》《瓜饼图》《瓶梅图》题画诗相关问题考述[J].中国书法,2019(02):184-189.

[10]朱良志.八大山人绘画的“怪诞”问题[J].文艺研究,2008(08):101-109.

[11]钟银兰.八大山人作品真伪辨析初探[N].美术报,2003-04-26(10).

[12]王濛.试论八大山人的题款书法[D].辽宁师范大学,2015.

[13]温蕾.论八大山人绘画中题款布白的特点及艺术价值[D].湖南师范大学,2016.

[14]汪子豆编.八大山人诗钞[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15]萧鸿鸣.八大山人印款说[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左悦(1997—),女,汉族,江苏常州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202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文物与博物馆。

猜你喜欢

八大山人
建构八大山人研究的知识谱系
——评朱良志先生《八大山人研究》(第二版)
清·八大山人《湖山泛舟图》
八大山人的“哑”
八大山人的大尺幅行草立轴书法探析
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八大山人作品欣赏
回望传承——八大山人纪念馆建馆60周年故宫典藏特展
高冷人设的八大山人作品价值连城
八大山人:我很惨,但我有胜算
八大山人:我很惨,但我有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