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错位角分线模型的探究

2022-05-30燕在军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中线错位中点

燕在军

【摘要】初中几何中含有众多的模型,往往模型的设定条件、几何结构具有鲜明的特点.探究学习中若能准确把握模型,充分总结破解策略,则可以生成一些结论,解题时合理运用可快速切入主题,提高解题效率.错位角分线模型是初中较为重要的模型,本文深入探究.

【关键词】初中几何;错位角分线模型

1 模型展示

如图1所示,点A、C、B共线,已知点C是AB的中点,且∠1=∠2,则AD=BE.

在该模型中具有鲜明的结构和性质结论,主要如下:

特点 两三角形相互依托,呈现堆叠关系底边在同一直线上;

特性 点C为AB的中点;∠1=∠2;

结论 AD=BE.

2 策略探究

上述模型由中点、等角特性,推导出等边结论,其证明方法有多种,可从不同视角来构建策略,下面选取常用的几种简单说明.

策略1 倍长中线法

该模型中,点C是底边AB的中点,即AC=BC,对于有中点的情形,可以考虑采用倍长中线法,通过延长中线,构建特殊圖形来实践等角等边转换.对于上述模型结论,有两种延长中线的方法,具体如下.

方法1 将CD视为是△ABD的中线,则延长DC至点F,使得DC=CF,再连接BF,如图1,分析可知点C平分AB和DF,故可证明四边形ADBF为平行四边形,可得∠1=∠3,AD=FB.结合条件∠1=∠2可得∠3=∠2,则△EFB为等腰三角形,即EB=FB,从而可得AD=BE,得证.

方法2 将EC视为是△ABE的中线,则延长DC至点F,使得EC=FC,如图2,类比上述方法2的分析思路,可证AF=AD,故可得AD=BE.

策略2 三角形全等法

分析模型可知,需要由等角条件推知等边,可采用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利用全等特性来推导,具体如下.

方法1 在CE上取一点F,使得BC=BF,如图3①,分析可知AC=BF,等角转换可得∠ACD=∠BFE,结合∠1=∠2可证△ACD≌△BFE(AAS),由全等特性直接可得AD=BE.

方法2 作点A和B分别作CE的垂线,设垂足分别为点F和G,如图3②,利用条件可证△ADF≌△BEG,由全等特性同样可得AD=BE.

策略3 平行转移角

在该模型中同样可以采用作平行线进行等角转移的方法,如图4所示,过点B作EC的平行线BF,并使得BF=EC.分析可知CD为△ABF的中线,点D为AF的中点,由条件可知△DEG和△BFG均为等腰三角形,结合DE∥BF,可知BE=DF,从而可推得AD=BE.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错位角分线模型的解析策略有多种,但无论是何种方法.探究学习模型时需要把握条件与结论,建立三者之间的关系联系,即对于上述的模型中:C是AB的中点,∠1=∠2,AD=BE.三者中在满足其中任意两个时,第三个条件也同样成立,故可实现模型中条件与结论的互化.

3 应用探究

错位角分线模型在初中几何中十分常见,问题设置往往从两大方向进行考查:一是考查学生对模型的识别能力,条件的互化能力;二是从综合视角进行考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下面结合实例,由浅入深,逐步探究.

探究1 初步探究,模型中巩固

例1如图5所示,在△ABC中,已知AB>AC,DE=EC,DF=AC,CH⊥AE,AF=3,试求EH的长度.

解析 该图形中条件较多,需要提取模型,提炼结论.结合错位角分线模型可知:DE=EC,DF=AC,则∠DFE=∠EAC.

再过点D作AE的垂线,设垂足为点M,如图6所示,由条件可证ADF≌△BEG(AAS),则AH=FM,所以AH-FH=FM-FH,即AF=HM=3.另外易证点E为HM的中点,所以EH=32.

评析 上述问题中错位角分线模型较为明显,可直接由模型特性获知∠DFE=∠EAC,就可基于该条件直接构造三角形全等,逐步推得计算.对于简明模型的探究,要理清其中条件之间的关联,合理采用“由二推一”的方法.

探究2 深入探究,强化分析

例2 如图7所示,在矩形ABCD中,点E位于CD边上,且CE=2DE,点F位于线段AE上,且满足∠EFC=2∠DAE,有DE∶AF=10∶4,矩形ABCD的面积为90,试求EF的长度.

解析 问题中模型的条件并不充分,此时可以考虑延长ED至点G,使得DG=DE,再连接AG,在FE的延长线上取一点H,使得FC=FH,如图7所示.

根据错位角分线模型可知:需要有∠EFC=∠DAE,故需要作等腰构造二倍角,促使模型成立.设∠DAE=α,DE=10a,则∠EFC=2α,AF=4a,由AG=FC=AE=FH,EH=AF=4a.易证△CHE∽△FHC,可推得FH=10a,则EF=6a,所以AD=310a.已知矩形ABCD的面积为90,由面积公式列方程可得310a2=90,可解得a=1,则EF=6,即EF的长度为6.

评析 上述问题中不存在明显的错位角分线模型,巧妙的通过作倍角来构造模型,然后充分利用模型特性获得关键条件AE=FH.对于隐性错位角分线模型,要善于利用图形特点来添加辅助线,转化条件.因此探究教学中要深刻把握模型特征,解读总结.

总之,关于错位角分线模型的探究学习,需要掌握模型的结构特征、性质结论,同时把握模型探究的方法,能够从不同视角来证明模型结论.该模型的图形结构虽较为简单,但其较好的将图形的位置关系与边角结论相串联,探究时要善于整合图形,发现模型,提升图形的直观性.

猜你喜欢

中线错位中点
一个涉及三角形中线不等式的再探讨
斜边中线添加方法初探
例谈圆锥曲线中的中点和对称问题
有趣的错位摄影
课本内外
——书写要点(三)
中点的联想
课本内外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准PR控制的三电平逆变器及中点平衡策略
带续流开关的中点箝位型非隔离光伏逆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