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贾平凹散文《秦腔》中的风土特色

2022-05-30周秀蕊

青年文学家 2022年27期
关键词:秦腔贾平凹陕西

周秀蕊

乡土文学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在我国文坛,体现了可贵的民族化追求,不同作家根据自己家乡的生活环境和独特的人生体验创造出了表现不同地域的乡土文学作品。贾平凹是一个有自觉文学寻根意识的作家,在文学创作之初就注重地域文化资源的汲取,逐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成熟创作风格。贾平凹的《秦腔》这篇散文既描绘了陕西的自然环境又展现其人文风貌,是陕西地域思想观念与风俗文化的集中体现,有极大的风土特色。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之一,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华美夺目。陕西地域文化的形成原因主要可以从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长度两个方面来解释:从空间上看,陕西跨纬度广,南北差异大,也是拥有邻省最多的省份之一,因此陕西风俗文化既绚丽多姿又有浓重的地域色彩;从时间上看,秦地文化历经了五千年的岁月,仍经久不衰、光辉灿烂,具有很强的文化延续性。贾平凹在文学创作中,热衷于展示陕西文化,关注陕西人民的生活命运。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贾平凹在散文开篇就道出了地理环境与风俗文化之间的关系。风土环境是孕育文化的土壤,小到生活习惯和脾气秉性,大到语言文化与地方习俗,不同的地方风貌造就了文化差异。陕西地理环境以其独特的优势孕育了粗犷豪迈的秦人,滋养了光辉灿烂的陕西历史文化。

陕西位于我国的西北部,地处中国腹地,南北纬度差异极大,地势北高南低,由于独特的地貌和气候,陕西自北向南分为“三秦”,也就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汉中盆地。这三种地理环境又孕育了三种不同的文明:北方是西北高、东北低的黄土高原,因其临近蒙古而具有游牧文化;关中是广阔的平原,土地平旷,沃野千里,孕育了农耕文明;秦岭以南有山有水,颇有江南秀色之风,形成荆楚文化。由此可见,陕西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生发出多元绚丽的地域文化。这三个地区在地理环境、饮食文化、生活习惯、方言土语等方面都有区别,以西安为界,南北方文明差异更加明显,但在整体上属于北方主流文化的范畴,是典型的中原汉族文化。

茫茫八百里秦川从北至南风景各异,你可以看到“黄天厚土大河长”的塞外风情,也可以感受“长安大道连狭斜”豪迈阔气的长安遗风,更有“江南可采莲”的水乡秀色。《秦腔》中描绘了当地的旖旎风景:“一扶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上,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在这里,作者描绘的是一望无际的关中平原和气魄宏伟的黄土高原,因气候干旱,这片广阔的黄土地上穿插着道道沟壑,使这里的植被类型多样,有高大挺拔的白杨,零星的灌木,还有苍茫的草地,加上人们搭建的大大小小的土屋和半边屋,这些具有陕西风情的景物,无不给人以粗犷豪迈之感。

自然环境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不同的环境会衍生出不同的文化习俗,并逐漸构建起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成为人们举止行为的内在原则。《秦腔》中对于陕西大气壮阔的风土环境的描绘,不仅仅是景物的单一描绘,更是裹挟了秦地人民的精神气质,展现了陕西独特的地域魅力,让我们了解到了秦川人民与陕西悠久历史文化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他们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共同铸造了陕西风情。

二、陕西文化瑰宝—秦腔

古老丰富而源远流长的秦腔文化,是陕西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秦腔艺术在贾平凹、陈忠实、陈彦等陕西作家的作品中熠熠生辉。贾平凹先生作品的字里行间更是渗透着他对秦腔的喜爱。在他的长篇小说《秦腔》中,通过秦腔艺术传达了他对故乡的感慨与热爱,他的散文《秦腔》则表现了陕北人民与秦腔的深厚联系,以秦腔来展现八百里秦川上的寻常世相与人生百态,谱写了人民的质朴生命,唱响了厚重大气的秦文化。

秦腔是陕西地方戏剧种,秦腔又叫“梆子腔”,民间俗称“大戏”,是我国历史最悠久、底蕴最深厚的声腔系统。秦腔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衍生出多种流派,其他地区的戏剧艺术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秦腔艺术的影响,秦腔可以说是我国其他地域戏剧的源头,它的风格与秦地的百姓一样,敦厚朴实、粗犷豪放,在表演艺术上极具夸张性:舞台妆容浓墨重彩,面部表情丰富夸张,动作身段既有粗犷雄浑又有优雅婀娜,戏剧音乐既嘈杂又悦耳,弦乐管乐齐上阵,把观众带入情境之中。秦腔戏剧的语言主要受到陕北方言方音的影响,声音高亢,强烈急促,同时也不乏哀婉缠绵,随着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内心的跌宕起伏而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加上陕西闭塞的地理环境,使这“吼”出来的秦腔只流行于西北地区,传播性弱,有很大的地域性,不易于大众普遍接受。而最懂秦腔的人莫过于陕西人,正如贾平凹先生对秦腔的评价:“对待秦腔,爱者便爱得要死,恶者便恶得要命。”

秦腔在陕西人民心中占据很高的地位,《秦腔》中说:“谁要侮辱一下秦腔,他们要争死争活地和你论理,以至大打出手,永远使你记住教训。”在陕西,秦腔成了评价人的标准,会唱秦腔是一件无限光荣的事,能唱秦腔的人备受关注与尊重,他们钟爱秦腔,甚至为其大打出手,由此可见秦腔艺术在陕西的文化根基是不可撼动的。秦人之所以热爱秦腔,是因为秦腔包含着他们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他们从这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中寻找到心灵的寄托,感受精神的愉悦,并达至情感的共鸣。陕西的男女老少、农民、文人都会唱秦腔,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娱活动,也是人们的喜与悲的精神世界的传达。在陕西人民的世界中,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精神文化都离不开秦腔。

贾平凹在这篇散文中描写了陕西人民观看秦腔的场面,每逢重要节日大大小小的城市乡镇都会举行戏剧表演。一场盛大演出的筹划十分繁复,在村镇里主要由村委会与戏剧团安排时间场地,有的地方有专门场地,而更多的是“露天”场地。村民们各司其职,或组织策划,或搭建戏台布置观众席,或规整秩序,热热闹闹,如火如荼。演员精心备戏,观众热情捧场,乱中有序,热火朝天。不仅是在佳节之日可以赏听秦腔,日常生活中更是处处有它的影子,庙会、乔迁、结婚、迎喜必有秦腔庆祝,黑白丧事也要秦腔唱和。开心了唱一首秦腔春风得意,悲伤了吼一曲秦腔宣泄情绪。秦腔代表着秦人的心绪,传达着陕西人民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

秦腔不光是陕西的一种习俗,同时也蕴含着当地的文化性格,大气豪放是它的本色,它响彻了秦川大地,渗透到了陕西人民的言行气质之中。土地、农民、秦腔三者注定是交织在一起的,他们在这片神圣广袤的黄土地上摸爬滚打,辛勤的劳作耕耘,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他们的生命既是平凡渺小,又是坚韧质朴的,与秦腔的高亢旋律相互交织回荡在这沉重广袤的土地上,让我们感受到了“吼一声秦腔振破天响”的激昂豪情。

秦腔的朴实粗犷、奔放豪迈与当地的风土环境、民风民情浑然一体,既是一种民俗文化的展示,又是对陕西人民精神气质的细腻表现,蕴含着作者对陕西人民生命状态的深刻体悟。

三、豪放直爽的淳厚民风

对陕西地域农民性格的刻画,构成了陕西作家群知识范式的重要滋生资源。贾平凹是陕西作家代表,在他的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陕北地区豪放直爽的风土人情。描写陕西人民的勤劳善良、朴实无华的性格特征是贾平凹作品的惯例。他们头上扎着白毛巾,腰间系着红腰带,在黄土地上唱秦腔、奏腰鼓、种庄稼。豪放直爽、勤劳务实是陕西农民最鲜明的特质。此外,贾平凹的作品中不光刻画了他们的优秀品质,同时也不避讳去表现陕西百姓野蛮粗俗的缺点,但不论是长处还是不足都是出于作者对故乡真诚的热爱,这是贾平凹作品中的朴素本质,《秦腔》依旧是对陕西人情风貌的朴素本真的描绘。同为故乡的忠实歌颂者,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有意淡化了他笔下湘西世界中的矛盾对立因素,营造了一个返璞归真、诗情画意的理想世界。而贾平凹则是以真实的笔调,自然质朴地去表现他了解和热爱的秦川人民。

《秦腔》中对陕西人的描写十分细致,主要是通过对农民的日常生活的真实描绘,包括粗线条的动作描写和语言展示,还有细节的刻画,去揭示秦地人民复杂的性格气质,值得我们仔细品味。比如这段文字:“场外的大声叫着亲朋子女名字,问有坐处没有,场内的锐声回应快进来;有要吃煎饼的喊熟人去买一个,熟人买了站在场外一扬手,‘日地一声隔人头甩去,不偏不倚目标正好;左边的喊右边的踩了他的脚,右边的叫左边的挤了他的腰,一个说:狗年快完了,你还叫啥哩?一个说:猪年还没到,你便拱开了!言语伤人,动了手脚。”这段对农民集体看秦腔时的语言动作的描写十分精彩,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陕西人的豪放直爽、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他们身材魁梧,手脚粗大,嗓门儿高,说话时多用四声,话语铿锵有力,聊起天儿来像打仗。从他们带有粗俗气息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他们性格十分直爽,脾气急躁,有打抱不平的义气,有时又难免咄咄逼人,大动干戈,常常骂几句还打起来。他们有暴躁的脾气,敢于发泄自己的情绪,敢爱敢恨,豪迈不羁,但打与骂和吼秦腔一样都是对自己内心喜怒哀乐的真实表达。这段热火朝天的场面的描写,使陕西的彪悍民风跃然纸上,是真性情的表现。

“死不离窝”是贾平凹对陕西人的另一评价。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这是对陕西人民与秦地关系的最好概括。浓厚的乡土观念使秦人偏安一隅,缺乏闯劲儿,他们和秦腔一样在八百里秦川上生活发展,沉醉在陕西的闭塞环境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之中。在这篇作品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贾平凹也是这浩浩荡荡的秦人中的一员,这主要表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比如,在他的长篇小说《秦腔》的后记中作者直言:“我决心以这本书为故乡树起一塊碑子。”热爱故乡的内心情结是他的乡土作品创作的源泉。《秦腔》中作者对陕西风土环境和人情风俗的描绘是作者乡土意识的体现。对陕西人民的乡土意识的描写体现了作者的复杂感情,他既被这磅礴的秦川大地和当地的淳朴民风所震撼,又为其在现代文明发展中的落后封闭而陷入沉思。

作者对关中人民淳厚民风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质朴坚韧的生命力。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乐趣,也会以苦为乐,总是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多姿多彩。我们可以看一下这段文字:“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这段对关中农民在黄土地上劳作场面的描写,体现了陕西的质朴民风。他们把自己的生命贡献给了他们热爱的黄土地,没有接触过高等文化,却可以把秦腔倒背如流,在田野里、小院里吼一段秦腔,心中的苦与泪便可以荡然无存。他们在贫乏的环境中保持着一颗炙热的心,同时以秦腔塑造自己的精神世界,积极向上,质朴活泼,朝气蓬勃。这是陕西人民顽强生命力的体现,这种坚韧的精神给予人们一种深沉的力量。这种生命意识正是贾平凹散文的经典之处,他的创作不拘泥于绚丽的艺术手法和辞藻华丽的语言,而是强调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其作品中对生命哲理的深沉思考中将散文的张力发挥到极致。《秦腔》中对生命哲学的表现与探索,大大加深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综上所述,散文《秦腔》虽篇幅简短却蕴含了丰富的内容,作者用真实的笔触描写了秦腔和秦川大地上的质朴人民,通过对风土环境和民风民俗等方面的描绘,全方位地展示了陕西独特的风土环境,为我们带来了独具特色的陕西人情风貌。此外,作品还表达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贾平凹对生命意识的思考以及对故乡的热爱。

猜你喜欢

秦腔贾平凹陕西
落叶
捉鱼摸鳖的人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西安这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