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犁与莫言:从认同走向疏离

2022-05-30张鸿阁

青年文学家 2022年27期
关键词:札记孙犁莫言

张鸿阁

孙犁和莫言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孙犁,原名孙振海,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代表作有《芦花荡》《荷花淀》等短篇小说,《风云初记》等长篇小说。孙犁的小说不仅在当时的年代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还对文学后辈有一定影响,尤其是莫言。孙犁对莫言从最初的认同逐渐到疏离,并未持续关注莫言创作。孙犁和莫言就像两条相交线,短暂地交点后便渐行渐远。那么孙犁与莫言是如何从认同走向疏离呢?认同与疏离背后又隐藏哪些文学创作的故事和启示呢?

一、孙犁对莫言作品的认同表现

孙犁对莫言的认同从《读小说札记》开始。1984年,孙犁创作了《读小说札记》,札记内容主要围绕文学评论展开,孙犁选择了数位作家的作品,从八个层面对作品内容、文坛现象、文学规律进行评述。作品主要包括《民间音乐》《沙灶遗风》《绿化树》《故里三陈》《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评述对象有莫言、李航育、关鸿、汪曾祺、古华、张贤亮、铁凝。《读小说札记》中的作家和作品都在文坛上具有超高地位,例如汪曾祺和张贤亮,都是成名多时的作家,发表过多篇代表作,在文坛上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与莫言同龄的作家李航育和铁凝也是非常成熟的创作者。而莫言的文学之路刚刚起步,无论是文坛地位还是创作作品都无法与札记中的其他作家进行比较,但是孙犁却把莫言的作品《民间音乐》放在了第一篇,与其他作品一起进行评述。由此看出,对孙犁而言,莫言与其他评述对象不分伯仲。

《读小说札记》对莫言的作用是巨大的。当时中国文学已有复苏之意,很多文学期刊的出现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莫言先是在地方文学期刊《莲池》上发表了几篇小说,然而并没有带来太多的关注。随后《小说月报》转载了《售棉大路》,遗憾的是,即使《小说月报》是高级别的文学期刊,参与过很多小说评奖、评论活动,但是莫言的小说依然没有产生较大反响。直到1984年,孙犁发表《读小说札记》后,《民间音乐》凭借孙犁的文学盛名被更多读者熟知,在文学领域引起不小关注。而且孙犁的《读小说札记》还在《天津日报》这一大众化平台进行传播,由此,莫言的作品也开始陆续走入大众视野。当时的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徐怀中非常欣赏莫言的作品,甚至在会议上特别提到孙犁评价《民间音乐》的事情,孙犁的高度赞扬发挥了强化作用。毫不夸张地说,孙犁的认同在莫言确立文学主体性和进行文学创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时的孙犁和莫言犹如两颗璀璨的彗星,在交汇的刹那迸发出璀璨的光芒。

二、孙犁认同莫言文学作品的原因

莫言还是一名新人时,孙犁就表达了高度赞赏,用独到的审美眼光发现并评述了《民间音乐》的价值和意义,成为最早发现莫言小说文学价值的人,与跟风式评论相比有天壤之别。究其本质而言,孙犁和莫言早期创作的作品在文学追求、情感价值、文学审美方面有相似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追求一致

孙犁对莫言的认同来源于莫言对小人物生存状态的边缘化描述。孙犁与同时代作家不太一样,孙犁的作品更倾向于小人物的描写,如在《芦花荡》中,孙犁塑造了一个“近六十岁的老头子”形象,“老头子”没有姓名,是典型的小人物代表,但是孙犁用散文式的叙述结构和语言特征将“老头子”融入到时代背景中,真实反映了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边缘化生活下的英雄气概。莫言在《民间音乐》中也没有塑造当时追捧的英雄人物,没有体现深刻的社会变革,而是以“小瞎子”这个边缘化人物为主角,描述了马桑镇上的一系列故事。莫言边缘化的写法与主流意识形态格格不入,却与孙犁的文学追求相契合。由此,孙犁开始真正关注莫言的作品,在《读小说札记》中写出“写的不错”的评述。

(二)情感价值匹配

莫言对农村情感的诗意描述,正中孙犁的情感之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主潮中,占据主体地位的文学形态是现实主义。当时的作家都非常重视写实原则,文学创作以现实写照为主,主题和内容都围绕现实生活展开。涉及农村题材的作品时,作家都是从非常宏观的角度切入,注重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重点描述时代转折背景下,农村社会的矛盾、改变、冲突等问题。以上创作虽然强化了文学的干预力度,对当时社会和农村生活作出客观描绘,为后续文学创作和影视创作都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文学自身的审美性和文化性不足,忽视了对生活的诗意描写,以及对小人物的挖掘。莫言在写作初始阶段与社会主流追求的创作之路不同,主要关注的是农村中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很难支撑宏大的主題和历史变革,也与波澜起伏的历史风云无关,却是真实时代中的一员,虽然不是承载者,却是亲历者。因此,孙犁认为莫言写的“事情”“不甚典型”但是“写得不错”。事实上,莫言描述的事情和人物在其他评论家眼里是不靠谱的事,孙犁却发现了不一样的特色。孙犁更关注的是作品中呈现的小说氛围,即美学特色。莫言在《民间音乐》中塑造的“小瞎子”“花茉莉”形象有空灵之感,恰好与孙犁达成了情感共鸣。莫言在小说中对情感进行诗化描述,表达了朦胧的诗意,这种久违的诗意彻底击中了孙犁心中柔软的地方,所以他对《民间音乐》有偏爱之情。

(三)文学审美契合

莫言作品中的阴柔之美与孙犁的审美相契合。莫言的早期作品《春夜雨霏霏》中,塑造了一位新婚的女性形象,这位女性独守空房,难以入眠,因为她的丈夫在戍边守岛,文章通过描写春夜的景象,利用“细雨”“窗棂”的元素,表达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民间音乐》中,莫言没有刻意表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但是美学风格是一脉相承的,增加了“空灵氛围”和“虚无缥缈”的感觉,整体而言呈现的是阴柔之美的美学风格。孙犁的美学追求非常鲜明,偏向于阴柔之美,所以对《民间音乐》表达了认可和赞扬。

其实,孙犁对莫言的关注和认同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孙犁对文学传承的看重。孙犁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新人,尤其是那些与自己文学审美相似的新人都很关注,在帮助新人成长,促进文学传承方面发挥重要价值。

三、孙犁与莫言走向疏离的原因

孙犁和莫言的交汇转瞬即逝。据考察,莫言正式进入文坛并取得一定成绩后,孙犁很少再评述莫言的作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莫言创作出《红高粱》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小说,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关注度,众多知名期刊和文学论坛都在讨论莫言的作品,面对这样的情景,孙犁不会不知道;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莫言更是创作了《丰乳肥臀》等具有争议的作品,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讨论。但是,此时的孙犁就像一位隐居者,对在文坛甚至文学史上引起波澜的文学事件始终保持一种缄默,通过沉默的态度表明了其对莫言和莫言作品的疏离姿态。由此可以看出,孙犁与莫言在文学追求和艺术审美方面出现了隔阂,二人在文学道路上渐行渐远。

究其原因,孙犁对《红高粱》和《丰乳肥臀》等后期作品不是很认同,莫言的作品呈现出的思想和激情与孙犁的创作理念不同。孙犁是一名性情淡泊的作家,向往的是干净、纯粹的世界。而莫言作品中构建的是一个高密东北乡的文学世界,这个世界鱼龙混杂。截然不同的艺术追求和创作理念让孙犁和莫言的代际文化愈发明显,莫言在《红高粱》的创作道路上深入探索,而孙犁无法强迫自己接受不认同的事情,所以二人最终走向了疏离。但是要格外重视的是,孙犁作为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虽然不认同莫言的文学之路,但也不会以前辈身份自居,规训莫言的创作。与那些用自己的视角和价值观规训莫言的评论家和文学家相比,孙犁是非常值得尊重和爱戴的前辈。

四、莫言文学王国的建立

孙犁对莫言早期作品的认同对莫言的文学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莫言认同孙犁对自己的深刻影响,也表达了自己对孙犁的认同。早期创作时,莫言曾模仿过孙犁,在莫言看来,孙犁的文学地位没有人可以替代。孙犁是一位男性作家,但是对年轻女孩儿的心理状态非常熟悉,尤其是对微妙心理的把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是其他作家都无法达到的高度。莫言还认为,孙犁的作品非常经典,值得反复诵读,尤其是在大学文学史课程上,孙犁的作品是无法绕开的存在。在莫言的内心深处,他推崇的孙犁更像是道德上的孙犁,特别是孙犁表现出来的高尚品格和出世风范给莫言留下了“大隐”“大儒”两种影像。

莫言在创作后期,开始走出模仿孙犁的阶段,将眼光投向了西方文学。莫言文学创作受到福克纳等西方作家的影响,醒悟到文学创作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模仿无法创造自己的天地,只有烙上鲜明的烙印,才能建立自己的文学王国。于是,莫言开始走进高密东北乡,着手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之路。莫言阅读西方作品过程中,受到西方“核心技术”的启发,将建构自己的文学品牌作为创作的圭臬,从而开始独立的创作旅程。当莫言认清自己的目标后,就开始有意识地建构自己的文学王国,自然而然与孙犁的“荷花淀”渐行渐远。在全新的创作理念指导下,莫言所表现的审美趣味也与孙犁大不相同,莫言和孙犁已经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作家。从这个角度来看,孙犁对“高密东北乡”的影響不再是写作技巧或者文学风格,而是“荷花淀”这个文学地标。反之亦然,莫言对孙犁的鲜有提及也是因为莫言已经走出了孙犁的文学疆域,找到了自己的文学地标。

综上所述,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每个时代也都有自己的文学人物。莫言如果想和前辈一样,成为享誉文坛的文学巨人,就应该学习前辈的文学精神,继承文学创作的传统,同时保持创新意识,在继承的前提下完成超越。事实上,莫言建构的“高密东北乡”不仅与孙犁的“荷花淀”不同,也与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大不相同。莫言用自己独特的创作思维和理念创造了自己的文学王国,建构了自我的文学主体性。这说明莫言与孙犁,与其他作家都走向了不同的路,当孙犁和其他作家越走越远时,莫言和同时代的文学也在越走越远。中国文学的代际更替就是这样悄然展开,又影响深远。历史的发展总是遵循辩证否定的规律前进着,当莫言的“高密东北乡”成为文学界瞩目的焦点时,说明超越“高密东北乡”的新时代文学已经到来了。

猜你喜欢

札记孙犁莫言
学宋札记
过去的年
论孙犁作品中的逆向思维
爱如莫言
莫言不言
韶关札记
叩问 轻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札记
孙犁装外行
旅日札记
游移于隐藏与揭示之间——论孙犁的“芸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