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班幼儿常规习惯的培养

2022-05-30焦生秀杨洁

课程教育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小班幼儿培养

焦生秀 杨洁

【摘要】幼儿常规是幼儿园活动中需要小朋友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可以保障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幼儿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尤其是教育改革背景下,幼儿常规习惯的培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甚至成为衡量幼儿园办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基于此,教师需要对小班幼儿常规习惯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让幼儿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环境。本文主要对小班幼儿常规习惯问题进行分析,并重点探究幼儿常规习惯培养方法和途径,旨在进一步提升小班幼儿常规习惯培养效果,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班幼儿  常规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8-0142-03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一生发展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大幼儿的常规习惯培养力度,使其自觉遵守幼儿园生活活动的行为规则,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并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强化自理能力和自律能力,构建良好的班级秩序等。尤其是小班幼儿刚入园,对幼儿园生活环境不习惯,因此需要加强常规习惯的教育培养力度,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吸引幼儿参与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一、小班幼儿常规问题及成因

(一)常规问题

(1)不良的饮食习惯。很多孩子缺乏自我意识,偏食情况严重,不能自主进食,吃饭磨蹭拖延时间,饭量少,边吃饭边聊天,米粒撒的到处都是等,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容易引起幼儿营养不良,身体状态差等情况。[1](2)起居能力差。很多幼儿的自理能力较差,不能自主穿衣、脱衣,午睡习惯不好,午睡时往往会出现哭泣、频繁小便、玩闹等情况,还会出现午睡质量不好下午打瞌睡等现象。(3)盥洗意识差。很多幼儿缺乏饭前洗手意识,洗手不仔细,手上存留很多泡沫;洗手时玩水;在卫生间嬉戏推挤;等等,容易引起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

(二)形成原因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比较溺爱,而且小班幼儿的年龄较小,对家长的依赖性较大,难以对陌生环境尽快适应。(1)观念偏差问题。人们生活质量提升,小孩子对肉食比较偏爱,再加上自制力弱、家长不正确引导等,容易形成挑食的不良习惯;部分家庭吃饭时会看电视,会边吃饭边说话等,对幼儿行为习惯造成不好影响;家长缺乏正确的健康教育知识,不能对幼儿的不良习惯进行及时纠正和引导,久而久之难以改变。(2)家长溺爱。很多家长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过于重视智力投资,忽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如缺乏睡觉习惯培养意识,往往会任由孩子决定睡觉时间;家长大包大揽帮助幼儿穿衣、喂饭等,让幼儿容易形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2]

二、小班幼儿良好常规的培养策略

(一)增进师幼情感

只有在教师与幼儿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才能引导幼儿信服和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促进其良好常规习惯的培养。在日常幼儿园管理活动中,教师要全身心投入到幼儿教育事业中,对幼儿充满爱心、耐心,对每一位幼儿进行关爱,增加情感交流,拉近与幼儿的距离,使其主动亲近和信赖老师,调动幼儿内在的情感感知能力。小班幼儿刚刚入园,脱离熟悉的家庭环境和亲人,进入陌生的幼儿园环境中,往往会产生不安全感,难以适应幼儿园生活。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为幼儿创建安全、稳定的情感环境,让他们感知到教师的关爱,让幼儿真正感知到安全感和满足感。[3]在日常管理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对幼儿的行为动态进行时刻观察,及时关爱幼儿,对其进行言语宽慰,或者给幼儿一个拥抱,轻轻拍拍背等,这样可以消除幼儿的不安情绪,使其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环境,同时还可以在教师持续性的关爱中形成情绪体验积累,增强其情感感知能力,为常规习惯的顺利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部分幼儿在刚刚入园时,自理能力较差,不会独立吃饭、大小便不会脱裤子,这种情况容易引起幼儿消沉、不安、焦躁的情绪,教师要及时发现这种情况,并对幼儿提供帮助,如帮助幼儿脱裤子、提裤子,为幼儿换洗衣服,喂饭喂水,或者在其哭泣的时候,抱抱、摸摸他,让其感知到被关爱和被关注,逐渐拉近与教师的情感距离,增强自信,并适应幼儿园生活。培养师幼之间深厚的感情,是开展小班幼儿常规习惯教育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在这种感情基础上,才能保障常规习惯教育的顺利高效开展,并对幼儿更加灵活地管理和引导,促进教育效果的提升。

(二)创建生活情境

小班幼儿的模仿能力较强,而且对社会规则、行为具有了初步认识,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创建特定情境的方式,展开常规习惯教育活动,进而有效提升教育效果。要注重情境的设置不仅要满足教学需求,同时要符合幼儿年龄、心理特点,增加情境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更加容易让幼儿接受和理解。例如,针对幼儿乱扔玩具的现象,教师可以为幼儿创建以下情境进行灵活性引导:“早上老师听到教室里有哭声,进来一看,原来是玩具们在哭。[4]宝贝们知道它们为什么哭吗?”这时幼儿会顺着教师的话语看向教室内散乱丢置的玩具,一些孩子会说:“因为它们被扔在地上,晚上地上很冷,而且它们找不到家了,所以它们才哭的。”这时教师可以继续追问:“那怎样才能让它们不哭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把它们收拾到玩具架、玩具筐内,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小朋友们自觉地把玩具收拾到原来的位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幼儿养成收拾玩具的良好习惯,同时学会怎样对玩具进行分类摆放,教师对玩具赋予生命,让幼儿感知到乐趣,更加容易接受这种教育方法。

(三)灵活使用儿歌

科学的幼儿常规生活习惯,不仅包含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等习惯,同时还需要提升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强化其自理意识。小班幼儿年龄较小,但是学习和模仿能力较强,思维活跃,正处于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幼儿思维较为跳脱,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如果仅仅使用单一化的说教形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5]基于此,教师需要对小班幼儿的年龄、心理、行为等特点进行全面分析,从而采取更加趣味性、灵活性的教育方式,契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教育效果的提升。儿歌是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和载体,一般幼儿园教学活动中适合的儿歌歌词较为简单,结构短小,朗朗上口,容易记住,非常适合小班幼儿常规习惯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且使用儿歌进行常规习惯教育,可以营造活跃的教育氛围,吸引幼儿兴趣,增加其思维活跃性,从而强化教育效果。例如,擦嘴方面,“小手绢,四方方,拿起它,擦嘴巴,一二三,左右擦,嘴巴乐得笑哈哈。”吃饭方面,“吃饭时,坐端正,右手拿调羹,左手扶着碗。细细嚼,慢慢咽,不剩饭,不挑菜,自己吃饭真能干。”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幼儿对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情进行直观化、灵活性掌握,强化教育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需求,自编一些儿歌,助力常规习惯教育活动的开展,让幼儿感知到愉悦的氛围,强化思维活跃性。

(四)树立学习榜样

幼儿园时期的孩子处于心智发育的关键阶段,其模仿能力比较高,特别是小班幼儿具有模仿天性。他们善于对身边的人的言行举止、事物形态等进行模仿,如家长、教师、小伙伴等。[6]尤其是幼儿园老师的行为、习惯等会对幼儿常规习惯的形成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在幼儿园常规习惯教育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身行为,对幼儿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对幼儿思想、习惯进行良好引导。如教师要每天向家长、幼儿微笑打招呼,才能引导幼儿主动打招呼问好;要在幼儿讲话时认真倾听,使其感受到尊重和重视,从而引导幼儿良好的听话规范。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意识,同时让教师良好的修养和人格魅力对幼儿进行感染,增进其亲近感,拉近距离,可以帮助教师与幼儿之间建立深厚的情感基础,不断优化教育效果。因此,教师要时刻注重自己的仪表,行为表现要大方得体、亲切和蔼、文明礼貌等,逐渐对幼儿的常规习惯进行熏陶与感染。此外,幼儿园小伙伴的榜样作用也非常大,小班幼儿往往会不自觉地模仿和学习身边小伙伴的语言、行为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对表现比较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如“童童主动饭前洗手啦,很棒!”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对其他小伙伴形成一种暗示作用,使其对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模仿和学习,以期获得老师的表扬。[7]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在常规习惯培养中往往存在很大的随机性,教师要对幼儿在园行为进行时刻观察,及时发现和表扬良好的行为习惯,发挥其榜样作用。

(五)加强家园合作

家庭、学校、社会是幼儿成长的关键性场所,只有在家庭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下,才能保障幼儿园管理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因此,幼儿园要加强家园共育工作的开展,加强家园合作深度,与家庭形成平等、尊重的合作伙伴关系,争取家长更多的支持和理解,并鼓励家长自觉加入到幼儿园管理工作中,提升其家庭教育能力,为幼儿健康全面成长创建良好的环境。小班幼儿刚刚入园,不习惯幼儿园的生活,家长比较担心其生活起居情况。基于此,幼儿园教师可以加大与家长的联系互动力度,及时沟通交流,让家长充分了解幼儿在园情况,从而获得家长更多的支持和理解,增进家园配合效果。部分幼儿在幼儿园的常规表现较为良好,但是一到家庭熟悉的环境中,容易忘记很多良好的常规习惯,严重降低幼儿良好常规习惯的教育效果。基于此,需要家长认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同时在家园沟通中,教师要向家长宣传相关的专业知识,如常规要求具体内容、制定常规要求的原因、怎样在家庭中开展常规教育等,从而加大家庭的支持力度,实现幼儿常规习惯教育成果的有效性巩固;家长要意识到自身言行习惯对幼儿常规习惯的影响力度,并对自身行为进行严格规范和约束,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如饭前洗手、饭后擦嘴等,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其自理能力,保障良好常规习惯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幼儿园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向家长传授育儿知识,如幼儿园一日活动、接送孩子时间、专题讲座等,还可以利用微信群等向家长定期推送相关知识,还可以与家长进行微信、电话联系等,让家长掌握基本的育儿方法,学会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孩子行为,强化家庭教育效果。[8-9]此外,幼儿园与家长还可以协同合作,创建更加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如游戏、活动等,助力幼儿良好常规习惯的形成和维持。

(六)其他方法

(1)正面引导。小班幼儿年龄较小,接受能力不高,很难对教师所讲的东西完全理解和接受,因此往往会在实际行为中表现出较大偏差,基于此,教师要对幼儿进行耐心引导,对其正面行为进行积极表扬和肯定,增强其自信心,从而自觉改正错误的行为习惯。例如,部分小朋友吃饭比较磨蹭,其他小朋友都吃完了,他还没有吃完饭,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注意观察,当他具有一定进步,如第一个在饭桌前坐好等行为,教师就要及时地对其进行表扬,同时奖励小红花,这样可以激发其自信心,主动改掉磨蹭的不良习惯,同时还可以对班级内其他爱磨蹭的小朋友形成榜样作用。[10](2)引入幼儿生活经驗。在常规教育中,教师可以编制一些小故事,如,小红饭前不洗手,导致生病等故事情节,可以增加教育形式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更加契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吸引其听故事的兴趣,增进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是幼儿园主要的教育活动之一。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基本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形式,增加教学趣味性,提升教育效果,助力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其中需要教师与幼儿之间建立深厚的情感,才能保障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利用儿歌开展教育活动,创建童趣性的教学情境,为幼儿树立学习榜样,增进家园合作深度等,从而对幼儿的习惯进行正确引导,促进常规习惯教育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冯静静.家园合作促进幼儿园生活常规教育的行动研究[D].河南大学,2021.

[2]周雪梅.小班幼儿常规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4):279.

[3]贺冰冰.小班常规教育培养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2020,9(4):44-45.

[4]张新颖.小班幼儿良好常规习惯培养[J].东西南北,2019(17):157.

[5]张君华.浅谈小班幼儿良好常规习惯的培养[J].当代家庭教育,2019(8):41.

[6]殷玉婷.浅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J].中国校外教育,2018(11):152+156.

[7]房萍.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常规习惯[J].新课程(上),2017(12):242.

[8]易伟.浅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常规习惯[J].教师,2016(18):19.

[9]周雪梅.谈小班幼儿常规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6(49):194.

[10]伍海虹.加强小班幼儿生活常规习惯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16):234.

猜你喜欢

小班幼儿培养
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中篡位与偏区现状指导策略分析
小班幼儿“自我中心”的表现与分析
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小班幼儿数学区域活动要体现“生活化”
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分析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