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课深度融合存在问题及教学策略

2022-05-30任美娟

课程教育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问题策略深度融合思政课

【摘要】思政课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和核心课程,但现实中往往事与愿违,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中存在诸多问题。通过调查研究、资料查找、访谈等方法发现,从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受融合的资源、融合的方法、融合的动力、融合的活力等因素的限制。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以从教学内容入手丰富深度融合的资源;从教学方法入手拓宽深度融合的路径;从文化创新入手,催生深度融合的活力。多管齐下才能拓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课深度融合的纬度,拉深融合的经度,提高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到思政课中的实效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  思政课  深度融合  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8-0055-03

开展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永续中华民族根与魂,筑牢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统化、长效化的重要举措。思政课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和核心课程,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传承作用。目前中小学普遍认识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挑战很大,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问题集中在下述四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文化外延不丰富,让传统文化教育缺乏融合的资源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丰富的资源。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学生的成长环境密切联系着,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融合家庭、家乡、社会的优质资源。如果能重视地方因素,充分利用祖国各地的乡土资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能携手并肩的话,那可以让传统文化教育效果达到最优化。然而,当前各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并没有让三者形成合力,大量地方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开发,地方文化资源外延利用不丰富使得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缺乏有效路径来协同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习得,教育合力趋于“弱势”。所以传统文化教学面临整合与优化各类教育资源的问题。

(二)教育路径简单化,让传统文化教育缺乏融合的方法多元性

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地域特征鲜明,既与受教育者的成长阶段有密切关系,又需要具有高度实践性的知识训练与价值培植。现在很多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把书本教学与文字知识的传授放置于首位,教学方法单一机械,教学内容和手段并未有机结合,使传统文化教育沦为知识教育,缺乏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意识。这样的教学过程只停滞于简单化的教育路径,忽略了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传统文化教育特征,实践本位缺失,层次感不强,多元性不足,只停留于表层的知识学习,对于学生的人格培养最终未能真正内化。

(三)专业力量的缺失,让传统文化教育缺乏融合的动力

师资问题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目前中小学担任思政教育的师资主要由语文老师或班主任兼任。有研究者对全国各地近500所学校进行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传统文化课程开设的学校占比13%左右,所调查的这些学校中有专职传统文化教师配备的不到2%,兼职传统文化教师中语文教师所占比例较高,约为93%。由于精力有限、缺乏专门的学习,大部分教师多难以发挥教学主动性,难以对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研究。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传统文化素养缺失,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理解不到位,所以难以支撑传统文化教育高效开展。“不知道教什么”使传统文化教育最终只流于形式,缺乏动力源泉。

(四)创新意识不足,让传统文化教育缺乏融合的活力

思政教师专业团队的缺失使传统文化教育只流于形式,也使受教育者——教师们的学生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多停留于浅尝辄止的知识学习。这种学习的过程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认知,更谈不上去创造性地变革,所以这样的教学最终是不能创造性地传承传统文化从而去推动文化创新,更谈不上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信。而中华文化复兴的现实要求迫切需要接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并不断创新,从而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获得源头活水。

二、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课深度融合的教学策略

传统文化教育的完善,必须正视上述存在的问题,找准原因对症下药,才可能从根本上提升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从教学内容入手,丰富深度融合的资源

1.教材为本,适当学会取舍

要做到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找准教学内容的切合点非常重要。部编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是针对全国各地的,但教师要真正了解教材中教学内容的设计意图,只要把握精准就可以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的转变。如教学《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这一课时,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过程都应该紧扣家乡当地的民间艺术,因为现在的学生生活空间狭小,对很多地方的民间艺术都不熟悉,没见过甚至也没听过。找准教材与课堂的切合点,才能让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更好地了解当地民间艺术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有效落实教学目標,“舍”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得”。

2.因地制宜,大胆开发资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并让传统文化能够得以发扬下去,就必须做好学校的教育、社会的推动、家庭的配合多渠道和谐共生。学校在教育中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将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彻落实,不断优化教学课程,使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而在学校教育之外,家庭和社会教育也要形成合力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以学生紧密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才能发挥文化的作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必须在利用好文本资源的基础上,大力拓展课外资源和社会力量。这些社会资源的整合引入也体现了思政课程的开放性,引领课堂走向社会生活,帮助学生实现知行合一。

(二)从教学方法入手,拓宽深度融合的路径

1.找准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融合点

传统文化教育要和思政教学有机融合还必须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多元化的教学路径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在思政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效果。

(1)巧用预习单引路,保障知识储备。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那怎样才能发挥学生这一主体的主导作用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呢?课前的探究学习是让学生课上主动参与的保证。如学习《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时,可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对家乡民间艺术的调查,并设计“预习探究单”和“家乡民间艺术调查表”。这张探究单可根据课堂学习的重点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去收集资料,为学生搭建一个有效的学习支架,为课堂互动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力地支撑学生课上的学习探究。一节教学效果好的思政课往往是源于生活,且功在平时,教师只有把教学内容拓展到课前,拉长教学经度,拓宽教学纬度,才能让教师的思政课堂变得更为丰富有效。

(2)变单向灌输为互动启发式教学。要将传统的文化知识很好地融入到课堂中,教师必须选择与教学内容最为合适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遵循现阶段思政课程的授课方式,应结合教材特点,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出发,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确定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保证在课堂上将生动的传统文化知识讲授清楚,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探寻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时,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一种民间艺术为研究对象,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去探寻答案。在探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保护情怀,从而水到渠成带领学生开展“保护民间艺术金点子大行动”。整个教学过程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机融合起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在这样的课堂中得以共生、延续。

2.拓宽内容与实践活动的融合点

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是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达到知行合一境界必不可少的途径。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从学校拓展到社会,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1)与校内活动相融合。对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如果能结合学校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就可以让学生内化课堂所学知识,把课上的感悟体验落实在行动上。现在很多学校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方面能结合当地、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形式丰富多样的校内实践活动,如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元宵灯谜、中秋诗会、重阳敬老等,这些丰富有趣的活动都能传承中华文明,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很多学校成立的传统文化方面的社团也是好的教育载体,如拓碑社、古琴社、盘扣社、版画社、楹联社、舞狮社……民间艺术是祖国文化之源,民族之根,结合学校的社团号召同学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诉说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是积极有效的教育途径。

(2)与校外实践相融合。“外”是指走出校园,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乡土文化、民族文化等。传统文化其实在很多现实生活中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传统文化方面的校外实践活动形式是相当丰富的,可以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组织学生参观地方文化古迹,走访民间传统工艺坊,参加当地街头活动,还可进行社会采访、调查、志愿者服务等。注重与学生的课外生活相结合是通过校外实践活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总原则。习近平主席提倡:记住乡愁,就是记住传统文化。思政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更多的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好好利用地方上拥有的资源,走出校园,拓宽自己的知識见解。唯有如此,才能使地方上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感受家乡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能深化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挖掘内容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融合点

现今社会是移动互联数字化、信息化的社会,学生的生活、学习、娱乐跟网络紧紧地绑在一起,这是教师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思政教师应适时调整观念,发挥新媒体强大的互动功能,要学会因时因势而新地借助新媒体手段,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将传统文化内容以更直观、更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优化课堂互动程序,提升互动效果,深入浅出地把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因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但很多的民间艺术和学生的生活没有交集,只能通过多媒体、互联网让学生走近了解。如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到各种民间艺术的视频图片资料,做成民间艺术集锦视频作为欣赏,让学生在直观的欣赏中领略民间艺术的魅力,从而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也为学生深入民间艺术的学习奠实情感的基石。充分利用融媒体以“活”化“隔”,从而助力思政课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不断创生融合的新动力。

(三)从文化创新入手,催生深度融合的活力

青少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和未来的开拓者,所以在学习中必须要懂得创新,才能更好地去传承。作为思政教师一定要立足教学内容并结合时代的发展,引导学生不断地开拓创新。如篆刻艺术是中国真正纯粹的传统艺术,那怎样让篆刻艺术在当代更好地绽放它的光彩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具体的篆刻作品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可以把篆刻作品结合于校园的文化建设中,也可用于学校的文创产品中,如杯子、布袋、徽章等,从而让篆刻艺术更好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尽可能地散发它的魅力,也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创新才能让传统艺术更好地走进日常生活,和时代发展结合起来绽放出新的活力,从而去保护、传承它。在这种传承中极富生机地创新求善,传承与创新浑然一体,择优汰劣,从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使其成为历久而弥新的优秀传统文化,催生新的发展动力。

三、思考:如何从师资问题入手,推进深度融合的动力

习近平主席说“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在一起,是让传统文化得以“活起来”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最主要动力。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最大的挑战是师资问题。如何通过各种渠道全面提升思政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从而推进深度融合的动力,从根本上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每一位思政老师不断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1]何俊.实践本位的传统文化教育创新模式[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

[2]王易.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3]陈云龙,任建英,曾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19(12):89-94.

作者简介:

任美娟(1978年8月-),女,江苏常熟人,报慈小学德育处副主任,常熟市品德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小学德法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问题策略深度融合思政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的策略研究
高三数学“先考后教”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中小学教师助力深度融合的培训模式与实践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试析高校应用微信公众平台的问题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