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群”何为?

2022-05-30孔源刘笑天

语文建设·上 2022年12期

孔源 刘笑天

【关键词】任务群教学,《记念刘和珍君》,逻辑关联,母语属性与精读规律,适切层次

目前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习任务群”的界定宽泛而多维,既有课程内容、学习项目的元素,也有教学范式、组织方式的成分。无论哪个维度,自然都是致力于以更科学、更有效的形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当前,学习任务群教学在语文教改观摩活动中推行得轰轰烈烈,但是在素常教学实践中则相对冷清甚至停滞。细究原因,一方面,旧有教学方式惯性较强;另一方面,当前实验没有建构起合理的模型,对新教学样态引导缺少科学合理的操作模型、路径和策略,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习任务群教学自身也在完善过程之中。

统编教材进行了审慎严谨的探索,譬如并没有一刀切教条化地取消单篇教学,难度较大、独立价值鲜明的文本仍然进行单篇教学;但是与此同时,组群学习要求注重原有文本的逻辑关联和匹配价值。作为教学实践主体的教师,如何进一步开发研制任务群教学,在体现母语属性、文化属性、思维品质及审美品级上升级蜕变,是一个宏大又切实的课题,需要从研发典型课堂教学作品入手,积累典范模型,梳理学习理路。下面以统编高中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中的《记念刘和珍君》学习模型建构为例进行阐发。

建群何“为”?中国文化向来注重“名”“实”关系,“为”读二声和四声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前者更注重“建群”实践层面的思路、策略,后者更侧重深层意义的背景、原因,但二者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统编教材将《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进行组群学习,当然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围绕《记念刘和珍君》进一步延伸拓展,进行群文学习,与围绕“三一八”惨案题材的名篇如《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周作人)、《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林语堂)、《执政府大屠杀记》(朱自清)组成另外圈层的学习项目,从多维度强化学习的全方位、多层级的立体价值,而不仅仅是扁平化的单一目标,从而凸显核心素养构建的终极目标。

一、建群必须具备合理的逻辑关联

教材所组建之群经过精细、科学考量,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自然可以达到,有效性不存在问题。

面对教材组建之群,教师实施教学时必须深刻理解文本,发现其匹配的内在关联,围绕其“关联点”设计教学活动。切忌名义上组群,学习活动仍然围绕单篇设置,蜻蜓点水,堆砌罗列,然后简单比较敷衍了事。比如教学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教材以《阿Q 正传(节选)》《边城(节选)》组群,有的教师设计如下活动:

【任务1】说不尽的阿Q

活动1:阿Q 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选文具体分析概括。

活动2:结合以下两则材料,探讨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实质和现实意义。

【任务2】《边城》中的“矛盾”

活动1:结合节选部分内容,赏析《边城》三美:自然美,人情美,人性美。

活动2:有人认为《边城》隐含作者很深的悲伤,你同意吗?结合材料,说说理由。

如此名曰“建群”,其实与任务群学习没有什么关联,然而这在目前的实践中带有普遍性。任务群学习的价值在于通过单篇文章之间的逻辑联系组成另外意义上的一个“教学文本”,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使之增加单篇教学所没有的附加价值和学习张力。

维度可以根据学习目标多元设定、多向设计。譬如按照教材编排将《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组群学习,可以按照常规从“记念”人物、人物描述方式、蘊含情感、深层含义、语言品位几个角度设计教学活动。以“记念”的人物为例,可设计以下活动:

《记念刘和珍君》中说:“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为了忘却的记念》中说:“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从中怎么认识鲁迅对刘和珍、柔石、白莽的评价?

“学生”“很好的朋友”从私人关系定位,从小处表达私人情感;“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以“中国”作为参照,从大处抒发家国情感。其中夹杂“苟活到现在的我”“我沉重的感到”,抒写作者失去学生、挚友的沉痛,又为民族、国家痛失赤子而悲鸣。这个活动既可以作为理解两篇文章“人物”的总纲,也是两篇文章“记念”内涵的要义。

再如,可以比较两篇文章描述人物方法的不同。《记念刘和珍君》反复描写刘和珍“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使用写意笔法,状摹人物风神;类似诗歌中的重章复沓,再三咏唱感情主调,增加表达意蕴。而《为了忘却的记念》描写白莽、柔石,尤其是描写柔石,多用细节描摹,同时间杂直接抒情,丰厚蕴藉。鲁迅和柔石关系尤为密切,所以细节运用信手拈来,如借神态描写刻画柔石的善良,“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栩栩如生;再如写柔石对自己的关心,“但他和我一同走路的时候,可就走得近了,简直是扶住我,因为怕我被汽车或电车撞死;我这面也为他近视而又要照顾别人担心,大家都仓皇失措的愁一路,所以倘不是万不得已,我是不大和他一同出去的,我实在看得他吃力,因而自己也吃力”。融温暖的回忆、悲痛的记念于一体,读之潸然。“但那时我在上海,也有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那就是送书去给白莽的柔石。”“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虽然是直抒胸臆,但是表意深远,韵味悠长。借助这一学习活动,领悟鲁迅笔墨的魔力,借以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又如,可以把《记念刘和珍君》与周作人的《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组群,侧重感受周氏昆仲在同一题材中体现出的不同语言风味、风格。与林语堂《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组群,则可以比较人物刻画的不同方式。与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组群则从叙述角度进行比较,前者是智者的冷静“旁观”,仁者的锥心痛诉;后者则是亲历者刻骨铭心而又平实客观的真实“记录”。

学习过程可以将这一思路串联成一条完整的学习链条,以前者为学习主体,后者延伸辐射,生成一个立体的学习世界;也可以随机处理,把任何一个环节作为旁支,作为学习的補充与辅助。学习宽度可以促进思维的延展与活跃,深度学习活动则可以雕刻学习的品质与专业。

二、建群必须尊重学科属性和精读规律

语文学科的属性尤其是母语属性,无论何时都必须置于母语教育的首位,如陈平原教授所言:“‘母语教育不仅仅是读书识字,还牵涉知识、思维、审美、文化立场等。”[1]

当前群文阅读教学设置学习活动凸显“创新”元素,存在放弃对文章的基本理解而刻意创新的问题。如今群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学习层级和维度,于是就可以从统领的更高层级设计活动,这导致有时重视了文意的概括、内容的整合和主题的理解,而忽略了学习自身应有的语文属性。例如,一位老师将《赤壁赋》《登泰山记》组群,设计了如下三个“任务”:

姚鼐游山,苏轼玩水,他们在人生困境中,通过对自然山水的观照,各自获得了怎样的生活启示?这些启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对其人生之路的影响是怎样的?

这三个任务更像是生涯规划课或者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活动,以此为主架构,这两篇名作则化身为“鸡汤载体”,学习活动与语言建构、思维品质、审美趣味、文化传承一律绝缘。

还有另一类群文教学则以提升思维品质为名目,将思维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思维发展与提升”和“语言建构与运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剥离了后者等于脱离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轨道,而部分论者的高论和实践确实有“独立”于语文之外的思维中心倾向,这从泛滥于语文课堂和学习中的思维导图就可以略见一斑。

无论是群文阅读角度,还是提升思维品质角度,教学行为都不能脱离语文学科属性。虽然目前语文学科属性较之以往更加开放、开阔,但是不可以无限延伸,不可能无限扩大,把本来不属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硬性嫁接,而且喧宾夺主,就会削弱学生关键能力的建构。

再者,不能因为强化大概念、大单元学习而忽略对文本的精读,不能假借任务群学习之名而漠视语文学习中的精雕细刻;语文能力的获得离不开精读文本,语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感悟、品赏、推敲、琢磨。比如学习《记念刘和珍君》,品味其语言风格,就可以选取周作人同题材的《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对表达同类情感的不同语言风格加以比较,构建群文学习“微”活动。钱理群先生著文《在比较中阅读〈记念刘和珍君〉》对此作过专题比较,可以借鉴参考设计教学活动。下面选取两篇文章中的典型语段具体来谈:

刘女士是我这大半年来从宗帽胡同时代起所教的学生,所以很是面善,杨女士我是不认识的,但我见了她们两位并排睡着,不禁觉得十分可哀,好像是看见我的妹子,──不,我的妹子如活着已是四十岁了,好像是我的现在的两个女儿的姊姊死了似的,虽然她们没有真的姊姊。当封棺的时候,在女同学出声哭泣之中,我陡然觉得空气非常沉重,使大家呼吸有点困难……

(周作人《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周作人多用口语,“很是面善”“好像是看见我的妹子”看似平淡,并采用陈述句。鲁迅杂以文言句式,“洋溢”“艰于呼吸视听”“深味”“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字斟句酌,语意凝重,陈述句中兼用反问句,更多变化,如孙郁先生所言,“鲁迅表现爱的时候,是在最悲愤的文字里”[2]。二周经典文本在细处的对照阅读,使得学生对语言表现力、对不同语言风格的领会理解力都有强力支撑。

三、建群必须具有适切的层次空间

目前教学实践中,群文学习活动相对随意宽泛,或者大而无当,缺少对文本的专业考量,缺少对学情的基本理解,或者零打碎敲,名不副实。譬如统编教材必修上册“宋词三首”《念奴娇》《永遇乐》《声声慢》组群学习,有些教师先把每首词逐一解析,然后再从情感、技巧、风格一一比较分析,这样缺少群文学习最为基本的逻辑架构,学习的张力与优势也就自然不复存在。其实不妨在学生积累字词、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合作完成一项活动:根据这三个极具典范性的“例子”,制定“最美宋词的标准”。这一学习活动就层次而言,基于文本内涵、语言表达,同时又把三首词的学习通过一项活动建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为“有机”,学习深度和效果得以保证,源于文本又高于单篇文本学习的适切活动也就彰显了组群的价值。

再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可以按照教材编排,将其与《为了忘却的记念》组群学习。在通读课文之后,从前述孙郁先生对两篇文章的经典评价入手,将其作为活动支架,学生自主学习、研讨分享,辅以教师点拨。孙郁先生说:

鲁迅表现爱的时候,是在最悲愤的文字里;而幽默的语调里,也含有闪闪的泪水。熟读《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的人,都可嗅出他深广的情思。那种情感的表达方式,过去是很少有人拥有的。[3]

以此为学习活动主体,无疑比常规问题更具有挑战性。“深广的情思”“情感的表达方式,过去是很少有人拥有的”“表现爱的时候,是在最悲愤的文字里”,涉及深层情感、表达意味、语言意蕴,较之不成系统、流于表面的学习活动,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更足,把问题探讨导向深入。

除上面所设计的具有较大自主探究学习空间的活动之外,还可以围绕具体的命题如“情思”“情感表达方式”“悲愤的文字表现爱”展开研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深度分析。或者从更精微的言语品赏活动中,通过品味鲁迅充满创造性的表达,积累与建构有特质而典范的审美体验和鉴赏能力。比如以下三个活动:

【项目1】下面两段文字看似浅白,实则含义深邃,分析其意蕴及表达效果。

1.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2. 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项目2】鲁迅文章语意含蓄深刻,具体分析下面两组句子的表达方式。

1.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2. 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项目3】分析下列两组语句的表达意蕴及效果。

1. 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2.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项目1的两组句子看似新闻报道的客观“实录”,实则在特有语境中最大力度地控诉了杀人者虐杀“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罪行,与貌似零度情感的文字的“冷酷”对照形成巨大的语言张力。项目2的两组句子,第1句运用譬喻方式寄托寓意;第2句借助方孝孺典故,曲笔赞美柔石的刚直与硬气,批判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虐,意蕴深广。项目3的两句借助语言的精妙表达取得了独有的效果,其中第1句一词一顿,椎心泣血,悲愤慷慨;第2句推敲炼字,改“眼”为“忍”,改“刀边”为“刀丛”,化平淡为神奇。这种语言精读环节在群文教学中非但不应该被削弱,而且应该增量提质,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大概念”是“上位的概念”“概念中的概念”,在教学中不能让这些理念流于空泛,而应该有学科化、本土化的实施路径和策略。组群学习中的比较、归纳、迁移属于关键能力和高阶思维,同样不能停留在理念诠释层面,而应该具有更多微观的、超验的、专业的课堂作品和成熟模型,使得语文教学永远是一个超越概念的、具有无限表现力的领域,这也是它的终极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