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类专业大学生家国情怀培养:课程思政建设视角

2022-05-30管小六管河山

大学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课程思政经济

管小六 管河山

[摘 要]家国情怀培养是高校经济类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研究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特点;将家国情怀融入课程中,探索培养高校经济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可行途径,为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课程思政;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0-0216-03

一、家国情怀的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社会应该大力弘扬家国情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一直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对于新时代经济类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培育家国情怀素养有利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认同。家国情怀包含爱家、爱校、爱党、爱国、爱民等丰富内容。将家国情怀的熏陶融入经济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可以引导大学生将个人成才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提高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经济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和碰撞,人们的价值观逐渐多元化。部分经济类专业的大学生由于对西方经济学、经济史、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等课程内容的学习时间更长、对各国经济状况和特色的了解更为广泛,其思维、理念和价值观念相比于其他專业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影响。因此,家国情怀熏陶对经济类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部分高校经济类大学生往往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注、了解较少,造成其理性认识程度不足;有的学生夸大西方经济社会的物质优势,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国家制度的优越性缺乏自信,这些都不利于高校全面育人目标的实现。当前,培养新时代经济类专业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已迫在眉睫,这将有助于大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动力,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1]。

二、课程思政研究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

在高校课程教学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政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而课程思政是指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隐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渗透到专业学科的相关知识点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2-3]。简单来说,课程思政就是以专业课程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内容巧妙地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新格局的重要途径。

(二)经济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不是单纯地给他们灌输爱国和爱家的理论,而是理论联系实践,结合日常生活案例和人物,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家国情怀是青年大学生做人成事、立德成才的基础,激发青年大学生用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一颗火热的追梦之心描绘精彩人生。目前,高校经济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1.单一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家国情怀的主动思考。虽然全国各高校在经济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加大了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的力度,大量的优质课程实现在线开放,但是在大多数的知识传授过程中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这容易阻碍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和探索,难以推动学生对经济社会活动事实的思考和钻研,缺乏对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的深入思考和内化。因此,经济类专业大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对某些经济社会问题和现象的认知水平、自信心等无法得到全面提升。这样容易弱化经济类专业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实践。

2.经济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待创新。经济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借鉴西方经济学课程,如西方经济学、投资学、货币金融学等,其相关理论和方法也是在批判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借鉴,而过于崇尚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会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4]。加强经济理论知识与我国国情的融合,激发学生对经济制度和政策措施的辩证思考,是现有课程教学的创新路径。

三、家国情怀思政元素的渗透路径

将思政元素融入经济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地融入经济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经济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传播相关的思政理念,如经济制度认知、对经济文化和经济手段的自信、中国的家国情怀等。由于经济类课程大多有其专属的“知识树”,教师需系统地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且自身必须具备合格的经济思维方式、价值观、家国情怀等思想政治素养,并不断地进行开拓与创新,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思想文化性、专业知识性的课堂,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专业素养同时得到升华[5]。

(一)经济学家“家国情怀”的榜样力量

我国在经济学发展历程中诞生了一批优秀的经济学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经济学家精神。其中不乏坚守初心地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蒋学模和孙冶方;也有通过观察中国经济的实践,成功创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实践创新者,如杜润生的“家庭联产承包制”、蒋一苇的“企业本位论”等。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既要加强对国内优秀经济学家及其理论知识的讲授,又要引用一些具有浓厚家国情怀的经济学家的事迹,为学生树立榜样。如淡泊名利的经济学家王林在退休后主办的“王林时间”就是促进企业与经济学家交流、帮助企业揭开发展“迷雾”、服务我国实体企业发展的平台,这种无私分享的精神来源于这位经济学家的家国情怀。在政治经济学、经济史等经济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突出这些经济学家的优秀事迹,以此鼓励学生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奉献自己的激情和力量。

(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家国情怀熏陶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融入具有家国情怀的元素,有利于培养一批品学兼优、忠诚于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高素质人才。一方面,丰富和完善了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强了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发展历程的解读,彰显了专业知识本身的价值元素和民族情怀;另一方面,改革和创建富有特色的经济专业课程体系,充分挖掘和提炼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准确把握经济专业与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相融合的契机,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家国情怀的熏陶。因此,学校需要从管理制度、经济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改革,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经济类专业人才。具体而言,可以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探索具有家国情怀的思政教育。

1.教学理念融思政。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保障。学校应始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结合家国情怀的熏陶,培养高素质大学生,这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举措。经济类课程重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规律,在对经济活动的解读中加入思政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其教学理念应对学生的培养成效与教师的工作表现进行全面的反应,要科学对待教学过程与结果,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具有家国情怀的元素,引导学生思考经济、社会、政治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规律,坚定学生的制度自信,让他们在大学阶段和以后的工作生活阶段都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信、自豪,并牢记自己的时代使命。

2.教学目标融思政。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中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他们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和个人潜力的发掘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因此,任课教师应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展现课程教学中蕴含的精神元素和文化价值,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增强文化自信和激发爱国情怀。教师应积极探索学科价值与家国情怀的联系,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推动课程教学目标的提升。教师在设定课程教学目标时不仅要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出相应要求,而且要将家国情怀转化为教学内容和实践,并将其内化到学生的精神世界。

3.教学内容融思政。大部分高校的经济学课程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工程的教材,并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一方面,经济类课程可以融入与国家政治体系相关的教学内容,如杜润生的“家庭联产承包制”、蒋一苇的“企业本位论” 和厉以宁的“股份制改革理论”等,引导学生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思考经济学中的相关问题。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可以将思想政治工作贯彻在专业知识的讲解中,通过情景教学推进教学改革[6],引导学生在将所学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转化为内在修养的同时,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并在此过程中明确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归属感,提高自我的家国情怀。如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为祖国分忧,关注热点事件动态的同时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树立对我国经济体制和政策的信心,从而内化学生的家国情怀。

4.课程评价融思政。在检验课程教学效果时,除了评价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还需要考查相应的家国情怀培养等思政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更多地考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在评价学生的课程成绩时,不仅要考虑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的思想品德修养和价值观进行考核评价。在设计考核方式时,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特别是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和践行。这样就形成了全方位的综合考评体系。

(三)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思政是对我国高校教师的新考验,教师的责任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是要注重学生思想品格的培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家国情怀作为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内容,应在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充分重视和落实。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就要求教师自身的家国情怀素养必须硬,才能更好地在课程教学中提升课程思政水平,让学生体会到更真实、深刻的家国情怀,这是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深化。

高校经济类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更多地给学生传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国内经济学家优秀研究成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深厚的家国情怀。此外,要不断挖掘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蕴含的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坚定政治立场,增强文化自信。

近年来,课程思政的热度不断高涨,因其可以很好地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难题,引起了国内高校的重视与关注。教师在经济类专业课程中可以讲授一些蕴含家国情怀的思政知识,并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吸收和理解,提升经济类大学生的思政水平,使课程教学和家国情怀培养相辅相成。

四、结语

家国情怀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政元素,应在高校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得到重视和落实。经济类专业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要着重将专业知识传授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进行融合,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意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以确保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切实做好家国情怀对经济类专业大学生的熏陶,需要高校、教师和学生三方的相互配合、同心协力。同时,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融入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提高学生的爱国、爱家情怀,实现经济类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融合的改革创新,以期为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 参 考 文 献 ]

[1] 董志遥.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路径研究[J].林区教学,2019(11):12-14.

[2]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3] 劉清生.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审视[J].江苏高教,2018(12):91-93.

[4] 王万光.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初探: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价值观导向问题及其课程思政教学设计[J].大学教育,2019(8):138-140.

[5] 巩娜.课程思政在大学教育当中的应用:以上海市高校为例[J].大学教育,2018(10):157-159.

[6] 周竺,杨芳,李丽莎.基于情景学习理论的组织行为学教学设计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20(1):178-179.

[责任编辑:李香莲]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课程思政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