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高校设置“通用专业”的历史基础及现实考量

2022-05-30赵东旭

大学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书院制专业设置

赵东旭

[摘 要]大学的专业设置关乎社会需求、教育本位、学生兴趣等,论文提出了一种非传统意义上的“通用专业”,即源于某一大类学科(如理科类、工科类、文科类等)的所有或部分专业的综合性专业的理念。文章从大学教育的本质、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史反思、目前一部分大学生所面临的困境及教育的尴尬、传统科举考试的内容与模式反思、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角度论述了开展“通用专业”设置的历史基础、理论基础、现实考量以及设置“通用专业”的意义;从美国高校较普遍的个人专业设置、我国大学若干年前就已经开始的大学生灵活转专业模式以及近几年正在开展的书院制等新培养模式的尝试等层面,阐释了国内外大学开展“通用专业”的相关实践探索;最后也讨论了开展“通用专业”设置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专业设置;通用专业;个人专业;书院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0-0010-04

人才培养既关乎教育本位,又关乎国家需求和未来。中国各高校在近10余年中做了多种努力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中国高等教育还存在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关联性较差、各专业课程内容之间缺乏战略性整合且与培养目标之间弱关联、教学与教育模式过于形式化、本质上的教研教改力度弱、总学时的科学性不足等问题。为此,本文主要论述在高校设置“通用文科、通用理科、通用工科”专业,即“通用专业”(或其他本质与此类似的名称,如应用理科、应用工科、交叉理科、交叉工科、融合理科、融合工科等)的可行性。本文所说的“通用专业”可简要定义为源于某一大类学科(如理科类、工科类、文科类等)的所有或部分专业的综合性或交叉性专业,比如“通用理科”专业,其专业课程可以包括数学类、物理类、生物类、化学类等学科所涵盖的部分或全部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很显然,本文所说的“通用专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通用专业,其所学知识可以应用到所有行业或大部分行业,如力学、会计、文秘类等。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或进入大学后,选报“通用文科、通用理科或通用工科专业” 的学生要完成学校规定的通识类课程、完成自己选定的其他专业课程(可从校内和校际间已开设的任何专业课程计划内选课,或是学校圈定的一批课程),学分必须达到学校规定的要求,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并通过答辩后,学校授予预选的专业学位。此建议既是深刻学习、领会教育部所倡导的“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的具体体现[1],又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2-3]、国内相关实践探索经验[4-6]和生物学基础的支持,同时也有美国高校的个人专业建设的实践印证[7-8]。建议通过多方人士的调研、讨论,完善并试点这一新型专业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通用专业”设置的学理基础与“通用专业”设置的意义

(一)从大学教育的本质看大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现代大学至少担负四项重要功能: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本科教育要帮助学生完成从家庭人向社会人的转换,并使之成为高级专门人才。面对当前我国本科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需要探寻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来解决。一个优秀的学校,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校园都应该与现实社会相通相融,是面向市场、面向全社会开放的。而我国的一些大学和中学,在一定程度上实行自我封闭管理和运行,个别学校甚至进行师资力量的“弱化内循环”。我们不仅要保证学生基本知识和知识框架结构的完整,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学生发展的多元化,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这正是教育的本质或真谛所在。

大学教育仅仅是使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规定的学业,获得一纸文凭,今后找个合适的工作吗?如果仅仅局限于谋生、工作或是发明创造,那么现代大学与读高质量的专业技校有什么区别?现在的大学与国外大学初心虽有区别,但其灵魂不应被淡化。国外大学最早的学科是医学、神学、文学和法学,一开始就是呵护人的身心、提升人的精神、锻造人的灵魂,让身心更加健康、精神趋于卓越、灵魂走向健全。这一点与我国古代的官办学校(如太学、国子监、州学、府学等)和私塾有区别,有点类似于我国古代的书院。读大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养成学生的自我批判与自我完善意识,即陈寅恪先生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因此,从大学的本质看,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探索极具创新性的个性化培养思路。

(二)专业设置要契合社会需求——基于对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史的反思

我国大学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氏族部落的政治形态逐渐向国家转变的时期,最迟则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太学”的创建起到了招贤纳才、使平民得以仕进的作用,并就此确立了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两千年不变的态势,那就是为国家培养后备官僚。在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三者之间相互促进,并通过学校教育和物质生产联系起来,社会对不同类型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进而促使学校逐渐演变成为工业生产和人才培育的场所。

专业设置是指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按照学科分类或职业分工而设置各种专业的行为,以及由此形成的反映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结构[9]。这看似是学校的独立行为,本质上却要体现学科特点和国家的政策性,更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校经过了多次专业修订,囿于各高校对自身现狀的考虑、历史的传承、基础学科及理论的加强、国外学科发展趋势等因素,实际上专业目录与各地的社会需求相关性不是很高,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脱节。正因为如此,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一直处于不断地调整中,也一直在追求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比如1997年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影响最大的专业大调整,1998年7月公布了新的专业目录。调整后的专业突出了少、宽、柔的特点:减少了专业种数、拓宽了专业基础、柔性设计专业方向[10]。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数十年间,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受欧美尤其是美国的影响比较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则是受苏联的影响比较大。进入21世纪后,则受欧美影响较大,尤其是在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方面。

近10年来,由于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实际应用,催生了一批新专业,这些新专业正逐渐改变政府、家庭、学生对常规专业、职业的认识,而部分传统专业则受到冷落。从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层面看,我们需要保留一批传统专业并设法使其再现生机;从与瞬息万变的科技和社会发展高度“合拍”的现实看,我们也需要尝试一批“时令”专业。

(三)一部分大学生所面临的困境及教育的尴尬

据媒体报道,近几年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之间的关联性不尽如人意,少数大学生甚至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有一种夸张的说法:大学教育的“饼子”越摊越大,毕业生越来越多,但许多用人单位纷纷表示,当前大学教育质量下滑,形成了“今天的博士不如5年前的硕士,5年前的硕士不如10年前的本科”的贬值链。客观来看,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严重,只是提醒从教人员和受教人员,现在的高校教育质量(也许称为“教学质量”会更贴切些)与国家的要求、社会的期待、家庭的厚望等还有不小的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评价体系、学校、学生、家长等均需担责。本文只是从育人的角度进行分析。

目前,高校大学生怠学并非个别现象,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怠学现象和严重挂科问题背后的核心原因是大学生对专业和前途的不认同或担忧、心智上的不成熟和约束机制缺位。本文提出的开启“通用专业”设置的思路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思考。该思路既是学生的兴趣使然,又是对目前中学教育的纠偏。中学时代,学生周而复始地刷题,某种程度不是对自己负责,而是对家长、学校负责,现在是尝试为自己负责的时候了。美国多数家庭从子女的青少年阶段就开始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责任意识。而我国不少家庭似乎是从学生大学毕业之后才逐渐开始的。从培养人的角度看这是应该的;从管理的微观层面看,从中学时期的非常严到本文所提倡的课程选择的非常宽(似乎是矫枉过正了),看似不符合逻辑,实际上有其可行性。

对大学而言,论文不是终极目标,输出规格相似、能力相似的“产品”也不是终极目标。大学人才培养的最高境界是因材施教。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开启“通用专业”的探索是高校因材施教措施得以实施的具体体现。

(四)人才培养历史方位的思考——对科举考试的批判性学习

科举考试有不少弊端,但其内容涉猎百科,尚有一定的可借鉴性[2-3]。毋庸讳言,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有糟粕沉疴,但作为各个时期的中央政府持续采用的官吏选拔制度也有其参考价值。如中央政府会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差异,有意识地进行名额分配,文化发达地区的科举名额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发达地区则得到一些必要的照顾,这不仅是实现教育公平的策略,而且促进了人才的合理分布和流动。完整的科举考试共有三场,不仅包括《四书》《五经》的记诵,而且包括诏、诰、表、判和策问等内容,八股文只在第一场中占很小的一部分。科举考试内容既有模仿皇帝的语气发布文书的“诏”,又有涉及处理基层实际问题的“策问”,以考查应试者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其中的问题往往涵盖诸如吏治、仓储、水利、缉盗、钱币、地理等实际行政事务的方方面面。这种涉猎百科的考试内容甚至还包括书写时的字体等,这些对“通用专业”的设置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实际上,本文所提出的“通用专业”理念也与《论语》中所倡导的“君子不器”的思想相吻合。

(五)生命基因突变的发生及积聚促进生命的进化,教育学上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变或使人才思维模式多样化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遗传和突变是生命得以延续的基础,突变则是应对环境变化的最佳手段,或者说生命的进化就是突变的结果。这种思路对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是有现实意义的。我们需要提供一个机会进行尝试,以说明这种培养模式的合理性。在大学里,多数学生并不都能在每一方面显示出“超人”能力,而是对某些科学知识的需求有偏好。少数学生对某些知识的选择越来越窄,而另外的少数学生对知识的选择则会越来越宽。因此,应促使学生在大方向上进行选择而不是归一化选择,这对于有此类潜质的学生是有利的。生源成长的多元性发展是教育的真谛,我们需要真正认清这一现实并付诸考虑。

(六)探索“通用专业”设置的意义

基于近几年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之间关联性不强的现实以及目前“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思路、美国高校的学分制[8][11]、个人专业[7]等现实情况,教育要提供前瞻性设计,试点“通用专业”为高校的专业设置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可以这样理解,这一批数量有限(数十人到数百人)的学生起到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先行者的作用,为解决目前部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窘境蹚出了一条出路。

二、“通用专业”在国内外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美国高校既有常规性的专业设置,又有较普遍的个人专业设置

美国是一个高度分权的国家,但也存在一个类似于我国专业目录的指导性课程计划分类标准(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mes,CIP),它由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研究开发并由联邦教育部颁布,广泛应用于教育部的各部门和其他政府机构,但是美国的这一专业目录对高校并不具有权威性和控制力。各高校在自己的专业设置上具有充分的自主权,在专业设置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进而能满足市场的多元需要、促进人才的个性化、多元化培养[7][12]。另外,美国高等教育竞争激烈,私立、公办大学驱动着美国高等教育稳步发展;高校與市场、企业联系紧密,对新兴行业的人才需求触觉敏锐。这些都促使各高校推行专业自主设置和个人专业设置,如在美国许多高校设立的统计系就是基于制药、金融等行业的强烈需求,从数学系逐渐发展和独立出来的。

美国各高校多开启“个人专业”的建设[7],为那些学校已设置专业不能满足其学术兴趣、实现其发展目标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发展的个性化选择。个人专业一般被定义为高校为满足和实现学生的特定兴趣及学习目标,允许学生在学校已经公布的专业之外发起、提出、设计的新专业。当然,学校对于个人专业的申请也是非常慎重的,这一过程要包括确定兴趣、发展设计个人专业、提出申请、审核与批准、执行与修改等诸多环节,既要保证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又要保证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还要满足学校教育的统一要求,如学分等。

美国大学一、二年级通常不分专业,甚至不分文理科,多数学生入学时只有一个大致方向,到三年级时才确定具体专业。这不仅能避免学生盲目选专业,而且有利于他们接受通识教育,这种情况也有被我国高校借鉴的例子。

(二)高校大学生转专业的普遍性开启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尝试

增强主动选专业的积极性,减少被动转专业的副作用。若干年前,基于管理上的不便,为避免学生浪费宝贵的时间,上至教育部下至高校的基层院系并不鼓励学生在大一、大二结束后转专业(因为有可能延迟一年毕业),而且只有学习成绩在专业排名前10%的学生才有资格转专业。现在则有很大的变化。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不同个性,调动其积极性,一些高校鼓励其在充分调研、咨询的基础上转专业,而且对学生的专业排名未做明确限制。这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其受众在大学生中比例或许不高,但具有探索价值,毕竟个性化培养是大学所追求的。

(三)目前书院式培养模式已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风向标

尽管各高校对书院式的培养模式有不同的理解,但大部制或书院式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模式的发展趋势[4-6],体现了现代科技发展逐渐融合交叉的新常态。

目前,一些大学开始实施大部制或书院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类似美国许多高校正在实行的直到三年级才真正分专业学习的管理模式一样,这与现代科学研究中多学科、多领域相交叉是趋同的。一些科学热点诞生于交叉领域,一批成果也诞生于交叉领域,这种交叉既在工科之间、理科之间,也在工科与理科之间,甚至在理科/工科与哲学社会科学之间,比如现代的人工智能、意念输出等,再比如北美倡导的STEM理念(中国发展为STEAM理念)。因此,“通用专业”学生在课程研读过程中能及时“调用”关联知识,形成一些看似不可思议的创新理念。

近20年蓬勃发展的计算机与软件工程专业、新生的“互联网+”相关专业、技术含量不算太高的快递相关专业等,10年前它们的发展也鲜有人提及。这些专业可以算是一种创新,体现了专业的交叉。

三、预期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学生是否选择比较容易通过考试的“水课”?这个问题可能是大家首先会想到的。“水课”出现的主要原因至少包括学校管理上的缺位、课程或学分设置上的不合理和授课教师的不负责任,当然受害者既有学生也有学校的声誉。第二,常态性怠学现象。部分大学生还存在上课时手机一直刷屏、考试靠突击、考试追求60分及格等情况,其解决办法主要依靠学校多方面的措施,此处不再赘述。第三,毕业论文如何选题和指导毕业论文的导师资源匮乏问题。由于学生选取的课程范围不再限定于某一专业,甚至是多个学院的多个专业,其毕业论文的选题自然“精彩纷呈”“五花八门”,如何解决导师指导问题?实际上,学生在最初选题时也基本圈定了某一领域或某一学院的限定专业,成立由相关领域教师组成的导师组基本上可以应对这一问题。第四,就业时的困境。由于没有明确的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或许会面临一种“无从说起”的尴尬。从时间上看,社会对这一专业的认可需要时间,我们应该相信社会对专业的包容度;从实践上看,许多国际著名企业在中国招收新员工时,除了那些对专业背景要求极强的岗位,多数职位除了看重求职人员的经历和背景,更看重其后天学习的能力。如果某些著名企业对这种广义人才需求还不足以说明我国文化对专业的包容性的话,那么持续多年而且录取率比高考、研究生考试还低得多的公务员考试,其对专业的包容性应该是社会包容性大的风向标。目前,在专业选择时,实际运行数十年的风险自担模式为本次建议实施的可行性提供了有力佐证。

总的来说,这種新育人系统需要检验、需要完善。就像被称为我国高校建设与发展“试验田”的南方科技大学,其全英文教学能否被学生接受?学校发展是上规模还是小而精?培养的学生可否达到预期培养目标?这些问题从其发展态势看,经过15~20年的建设和发展,至少会给中国高等教育的成长模式提供一个重要参考。

四、结语

最近几年,围绕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从高招后的专业选报、入学后的综合素质培养、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与学生入学后的专业调整等,国家和教育部举办了多次会议,以引领中国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努力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以本为本”,实现大学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再加上国家最近出台的一系列与职称评定有关的文件,正在从制度上对各单位惯常的职称评定政策和申报人的努力方向进行最大限度的纠偏。相信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有望“创建中国理念、中国标准、中国方法和中国模式,建设世界高等教育新高地”。

实践没有止境,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通用专业”的建设需要起步。虽然我们赶上欧美的科技实力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在高校发展的重新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面应该有所作为。

致谢:我校人文学院教育研究所郜岭老师参与讨论。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2018-10-08)[2021-02-1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from=timeline&is

appinstalled=0.

[2] 刘海峰.科举停废110年祭[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83-91.

[3] 杨念群.科举的遗响:科举制终结110周年祭[N].中国经营报,2015-11-02(1).

[4] 郭俊.书院制教育模式的兴起及其发展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2013(8):76-83.

[5] 王靖.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多元认识与实践策略:“全国第一届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研讨会”综述[J].肇庆学院院报,2015(6):82-85.

[6] 刘海燕.我国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7(11):43-48,59.

[7] 刘小强.美国本科教育“个人专业”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9(7):38-43.

[8] 凌占一.美国高校学分制的推行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5(20):121-122.

[9] 周光礼,吴越.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政策六十年回顾与反思: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62-75.

[10] 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1] 刘峻,刘双.国内外高校学分制的比较研究[J].船舶职业教育,2019(1):4-7.

[12] 刘念才,程莹,刘少雪.美国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的设置与借鉴[J].世界教育信息,2007(Z1):27-44.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书院制专业设置
试论书院制背景下的高校辅导员角色重构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及其专业设置情况
“书院制”模式下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若干思考
关于职校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江海联动开发与区域高职专业设置研究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设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