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竞赛视角下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策略
2022-05-30高峰李杰林
高峰 李杰林
[摘 要]为了提升移动互联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文章从学科竞赛的视角,开展了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策略分析和研究。在介绍学科竞赛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学科竞赛中知识的碎片化特征和利弊。以新建构主义为手段,依托专业学科背景的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探讨了碎片化知识的重构策略。最后重点阐述了作品构思与设计阶段的重构策略,个人与团队层面的零存整取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学科竞赛;碎片化;碎片化学习; 重构;零存整取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0-0177-03
一、研究概况
碎片化学习的典型特征体现在学习内容(知识)的碎片化、时间的零散性和空间、媒体的多样性上,是一种“非正式学习”形式,也是移动互联时代教育的新形势和新生态。知识的碎片化及其导致的碎片化学习具有非常明显的对立统一的优缺点。其优点主要体现为知识获取在时间、空间和媒介的灵活性、便捷性、多样性及个性化上等;其缺点主要体现为知识点的片段性、浅层化和机械性等[1]。早在互联网兴起的初期,網络时代的知识与学习特征被大量研究[2-3],尤其是基于不同学习群体、学习阶段以及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碎片化学习特征、影响利弊与应对策略的研究上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的碎片化学习研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尤其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高等教育。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和本科生教育改革、调整的深入,本科生教育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教育结构发生了显著改变,培养的开放性程度也日益增加。其中,作为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学科竞赛备受关注和重视。
但是,学科竞赛尤其是特定专业的学生实践作品大赛不仅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而且在跨学科甚至多学科交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指导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的经验,在时间和专业知识受限的情况下,浅谈学科竞赛视角下的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特征及其学习策略,以期为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提供一定的指导。
二、学科竞赛与知识碎片化
(一)学科竞赛现状
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目的的系列化活动[4]。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文件就已经明确了学科竞赛在培养创新人才、促进高校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全国各级各类高等院校积极参与到各类学科竞赛中,一方面使得学科竞赛的种类、形式以及参与人数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而很多学科竞赛本身在赛制、内容和评价标准等方面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另一方面也切实起到了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性人才提供有效平台和手段的作用,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虽然随着学科竞赛地位不断加强、巩固及其作用的日益显现,学科竞赛的类别层出不穷,内容也日益丰富,但其尚未有统一的分类标准[5]。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层次和学科情况,制订了学科竞赛的分类或竞赛层次,划分的依据主要由主办的单位进行判定,如划分为A、B、C类赛事或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等。
(二)学科竞赛中的知识碎片化
学科竞赛类别除了以主办单位为依据进行划分,还可以根据竞赛的面向对象来划分。本文以后一种方法来分析学科竞赛中的知识要求以及碎片化学习的特征。
1.无专业限制学科竞赛
所谓无专业限制的竞赛是指该类竞赛面向全部或绝大部分的在校大学生,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各类挑战杯和创新创业大赛、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以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例(分为数学专业类竞赛题和非数学专业类竞赛,面向大学本科二年级及以上的在校大学生),其要求参赛学生不仅具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而且具备结合实际背景知识对现实问题建模的能力,即需要参赛者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答[6]。而这些知识储备往往是参赛者没有接触过或者系统学习过的知识。因此,碎片化学习在解决参赛者对问题背景的了解和激发创新思维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种视角下的碎片化学习以实际问题(竞赛考题)为导向,其目的一是了解该问题涉及的学科背景或搞清楚基本概念;二是获取解决问题的已有方案,为创造新的方案提供依据和支撑。在移动互联时代背景下,通过移动智能设备和在线学习平台来获取这些知识已变得越来越容易。据调查,在学习能力模块中,参赛学生通过网上学习相关知识的比例达到70%。
2.依托专业背景的学科竞赛
这类学科竞赛一般仅涉及某一专业领域,参赛学生需具备该专业的背景和基础知识,如电子设计竞赛、广告艺术大赛、工业设计大赛等。尤其是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不同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或联合主办的全国类大赛,如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全国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等,均对参赛学生的专业有相关要求和限制,即作品必须与本学科直接相关。
该类学科竞赛的主要特点是参赛作品应以本专业领域为范畴,因而专业性较强,但作品的创新性仍然是评价的重要指标。随着此类学科竞赛的不断举行,参赛作品无论是制作水平还是方案的创新性和难度都在持续提升,一些作品甚至达到了工业应用级水平。因此,在以专业问题和技术需求为导向的同时,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基础和技能,还需要学习非专业相关的知识,实现交叉创新。如引入基于VR技术的矿山安全培训、应急救援与演练作品,要求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还要了解VR技术、掌握一定的Unity编程技能、熟悉矿山开采的某些工艺流程等。这些知识同样是通过碎片化学习的方式来获取,因为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系统地学习另一门学科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工程学科。
3.基于学科竞赛的碎片化学习的利弊
学科竞赛不仅能帮助学生夯实基础,还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和拓宽知识面。因此,学科竞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由于学科竞赛的短期性特点,准备时间一般从半年到一年左右,且学生往往只能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和作品的制作,碎片化学习的优势得以体现。学生针对竞赛内容或作品方案开展学习的时间更可控、灵活,对涉及其他专业的(碎片化)知识,即分割后的学习内容更容易获取,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也会抽取对应的知识点来提供学习素材和进行指导。由于学习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十分明确,这些零碎知识点的吸收率也相对较高。此外,碎片化的信息与知识往往涉及一些最新的、热点的信息知识,对于学生了解领域前沿十分有利。
但是,这种相对“速成”的学习模式显著降低了认知成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浅表层次,因为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系统和完整地学习。由于知识单元之间的推演关系被大量简化,难以形成有效的知识链,导致自我知识的建构存在难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涉及的新知识一般仅停留在了解的层次,难以达到掌握的程度。
总而言之,虽然学科竞赛的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但多次或者长期的浅层化、机械化的知识碎片化学习,反而制约了大学生的思考能力的提高、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三、学科竞赛视角下碎片化学习策略
连通主义、新建构主义、深度学习理论是对碎片化知识进行重构的主要几种策略。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是基于自组织、混沌、网络和复杂性等构建而来的,其重在描述网络时代学习是怎么发生,对于解决碎片化学习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但需要学习者具备构建学习网络、确定新知识重要程度和知识新旧更替决策的能力[7]。
区别于机器学习领域的深度学习,教育领域中的深度学习相对于浅层学习,目前无统一的定义,但其内涵的解读均体现了对知识的“深度理解”“迁移应用”“批判学习”和“认知提升”等[8],强调知识的深度构建,指向知识的整合、内化及创新应用。深度学习不仅存在于个体的认知活动过程,还可通过群体间的合作交流而生成。
新建构主义针对知识碎片化学习问题,提出了“复原”与“重构”两种方法[9]。其中,重构是指跳出学科知识体系的局限,以个人兴趣和问题解决需求为中心,进行碎片化学习(通过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将碎片化知识重组成新的、蛛网式的知识体系),这种体系被认为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的创新[10]。
本文仅以新建构主义为方法,依托专业学科背景的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全过程,探讨碎片化知识的学习和重构策略。这类竞赛作品无论是数字模型还是物理模型作品,所涉及的知识架构与制作流程基本如图1所示。将作品分为构思、设计和制作三个主要阶段,而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领域的碎片化知识通过交叉和融合是构思与设计作品的前提。
(一)作品构思与设计阶段的重构策略
创新性或新颖性是作品的灵魂,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体现在选题、内容、应用技术或表现方式等各个方面。从作品构思和设计的角度,创新需要跳出学科知识体系的局限。在没有限定作品内容的前提下,可以以个人兴趣和实际问题解决需要为中心,在海量的信息中进行碎片化学习。
1.作品的选题。作品的题材和内容的选择非常丰富,但不建议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作品选题。因为参与学科竞赛的学生以大二或大三学生为主,由于专业课程学习还没结束,他们缺少对学科前沿和实际问题的把握能力。因此,建议由指导老师来命题或者限定作品的大致方向。
2.有针对性地收集信息。在确定基本选题内容或方向后,让学生利用课后的零散时间围绕这一方向进行学习,广泛借助网络媒介和平台获取并提出一些新的作品方案(构思),同时通过微信、QQ等工具随时随地进行沟通。指导老师可以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碎片化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限定碎片化知识搜索和学习的范围。
3.归纳和总结。指导老师应扮演对知识进行筛选、整合与重构的角色,根据作品的技术方案,引导学生建立起作品的体系架构。就设计的角度而言,最终要呈现的是一个完整的、具有技术可行性或结构化的作品。学生通过这一阶段应能建立作品的体系架构,提出具体的技术措施,列出各个环节涉及的知识点与解决方案。
(二)个人与团队层面的零存整取
一般学科竞赛的参赛作品分为个人作品和团队作品,团队作品一般由3~5名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完成。虽然个人的个性化知识体系是团队学习的组成单元,但在团队参赛作品的打造过程中,团队学习变得非常重要。如何将团队成员的“碎片化”知识与技能整合起来,完成最终的作品,需要采取零存整取的学习策略和实施途径。
1.分工合作,任务驱动。根据作品涉及的内容及团队成员的特点和兴趣进行任务分解,从个人层面让学生结合自己负责的内容进行学习(单个个体的零存),并充分发挥碎片化学习的优势。这种学习相对独立,但又是最终完成作品(整取)的组成部分。在任务驱动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碎片化知识的学习效率。通过持续积累,并不断进行修改、融合,实现知识的独立创新,即“零存整取”后碎片化知识的输出,可以达到为系统输出(作品)积累素材和灵感的目的。
2.团队学习,化零为整。学科竞赛是一项系统性任务,个人任务隶属于团队任务,服从于团队目标,单个个体“零存”到“整取”后的成果又成为整个作品和成果的“零存”和积累,即在团队任务中,“零存”到“整取”是一个不断循环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成员间的思想碰撞、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及共同进步,体现了团队学习的重要特点,促进了碎片化知识的交互性重构,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提升综合素养的目的。
四、结语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将碎片化学习策略引入学科竞赛项目的指导中,有利于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获取知识,提升归纳整理的能力,养成团队协作的习惯,发挥碎片化学习的优势,从而更好地完成参赛作品。同时,也为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作品提供了有效的指导策略和科学依据。但是,学科竞赛视角下碎片化学习策略涉及作品完成的整个过程和从个人到团队的多个维度的知识重构,有必要进一步开展多维度的碎片化知识重构应对策略及竞赛结束后的学生学习能力持续性提升等方面的研究。
[ 参 考 文 献 ]
[1] 张琳.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的现状分析与教学应对[J].高校实验室科学技术,2019(4):53-57.
[2] G·西蒙斯.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M].詹青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王竹立.新建構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11-18.
[4] 李国锋,张世英,李彬.论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24-26,34.
[5] 陈爱新,李茹,孟彬,等.地方院校学科竞赛体系分类管理标准探索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3):294.
[6] 刘炳全,袁程龙.依托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30):114-115.
[7] 兰碧莹,韩文峰.浅谈碎片化知识的重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1):146-148.
[8] 王晓晨,张佳琪,杨浩,等.深度学习视角下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0(12):85-91,128.
[9] 王竹立.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10] 王竹立.移动互联时代的碎片化学习及应对之策:从零存整取到“互联网+”课堂[J].远程教育杂志,2016(4):9-16.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