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互动式教学的问题及策略

2022-05-30杨剑宇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互动式师生老师

杨剑宇

1.引言

高校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课堂教学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要点在于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为此,高等教育需要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重视课堂教学的质量,不断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与时俱进。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所主张的教学模式中,只有在学生经过深入的思考,但是对所学内容又尚未完全明白的情况下,老师对学生的启发才有意义,这是在强调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者之间的互动过程。而现如今,在高校的教学课堂中,刻板的教学互动过程使得沉默成了课堂的主要特征。回顾我国的教育发展历史,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被记载在《论语》中,成了儒家经典著作。不难发现,很多优秀的思想都是诞生于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因此,有效改善课堂上的教学互动方式,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老师与学生是高校教学活动中的两大主体,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进行高质量教学的重要途径。随着高校教育的改革,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高校课堂教学不应只是老师单向地“教”,而应是师生间的互动。尽管互动式教学已经得到高校的关注,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作者在高校中担任教学任务多年,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对高校课堂的互动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思考和详尽的总结分析,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以改善高校互动式教学现状。

2.互动式教学目前遇到的问题

2.1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较弱,积极性较差

中学与大学的学习方式有着巨大区别。中学时期,学生因为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往往处于一种比较高强度的学习状态,精神常常高度紧张。而当学生高考过后进入大学学习,离开了家长和老师的日常监督,部分学生因为缺少外界压力而很容易选择一种自我放松的状态。很多学生在这个阶段还未能学会自主学习,而学习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自我管理意识较为薄弱。具体表现在学生不能够在课后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课业任务,例如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课后巩固和对后续课程的预习,都是本應该在课后自己学习的任务。由于学生在课后没能认真完成这些任务,对后续课程的准备亦不充分,老师在上课时就无法直接流畅地进行重要知识点的针对性教学。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不得不将重点知识讲解的时间拆分开来去讲解原本非课堂上的学习任务。一方面要在上课的开始阶段去回顾上一堂课的授课内容,否则学生有一部分知识点已经遗忘,无法顺利和后续新课程内容进行衔接学习。另一方面,对新的课程内容的讲解要从基础部分开始讲起,做足铺垫,才能真正进入新课程的重点部分,否则学生直接进入重要知识点将会较难理解。如此一来,教师势必要将课堂时间切分开来,分出可观的课堂时间来“承前启后”,从而只能留有一部分时间来讲解重点内容,从而无法对知识点进行足够深入的剖析。长此以往,老师原计划的课堂教学任务很大程度上将会无法顺利完成,教学进度不断滞后,学生更是无法从课堂中较好地学到重要知识,亦无法对整体课程的知识重点有一个系统性的掌握,因此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2.2师生间情感互动少,师生关系紧张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曾强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表明师生间的情感互动是改善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现如今,“零零后”进入大学校园,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新篇章。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他们这代人更加的开放与自信。“零零后”的到来,给大学校园带来了青春活力的气息,本应给高校教学注入鲜活的血液。但事实上,随着大部分高校老师与学生的年龄差逐渐增大,师生之间的代沟也逐渐凸显出来。

目前常见的具体问题主要存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尤其是情感上的互动在显著减少,使得高校的课堂更加沉闷。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很多学生并不接受,或者觉得不需要。而学生们的内心需求和想法都走在时代的前沿,而大部分老师并不了解,使得老师不知以何种方式关心学生,才能让学生们更好地接受。尤其是当前移动互联网的成熟和便利,使得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方便地接触到最新的文化娱乐内容和前卫时尚的文化潮流,使得老师和学生之间更加缺乏共同语言,从而产生明显的代沟。

综上原因,使得老师与学生之间产生明显的距离感。学生在课业乃至学业规划等方面遇到问题时,宁愿选择和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也不愿意主动去请教老师。从老师的角度,也就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无法知晓学生在学业上的困惑。所谓“不知其惑,难解其惑”,如此下去,“教学相长”难以在高校课堂中得以体现。

2.3师生互动形式化,流于表面

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许多管理制度应运而生。比如安排相关领导到各个教室去听课、聘任教学督导来对课堂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等,成了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监督和管理方式。然而,制度化的管理方式使得教学任务对于老师而言,成了难以推卸的工作负担:既要完成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又要同时兼顾监督机制中的各项指标,而其结果往往会“严其形,而失其神”。

部分老师上课沿用陈旧的幻灯片,照本宣科。单调的授课方式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于学习欲望较强的学生,他们能够跟随老师的思路学习知识。但对于部分学习意识不够强的学生,他们以上课玩手机、睡觉等方式来打发课堂时间。尽管从表面来看,老师在认真教学,学生也在听讲。但是,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缺乏自己的思考。在遇到教学检查时,老师常常以传统的“一问一答”形式来体现教学互动。很多学生由于未能够跟随老师的思路,常常在老师提问时成为“低头族”,以减少与老师的互动。这样的课堂对话显得尴尬且无趣,学生与老师均收获不大。

2.4师生互动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

我国伟大的诗人陆游曾强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表明仅仅从书本上学习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道理。然而,高校的课堂大多局限在教室,以黑板、讲台和幻灯片等多媒体设备为工具展开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中,当遇到需要实践的内容,学生只能依靠老师抽象的描述来接受知识。对于理论知识,教师的抽象描述当然是讲解知识点的定义、原理、计算过程等的必要方式。但是对于具体的实践过程,如果学生没有动手参加实践活动来获得亲身体验,单纯依靠老师的语言描绘这一场景、现象和过程,往往会存在如下两方面问题。

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语言体系沟通桥梁的“同理性”问题。如前所述,师生之间产生代沟本来主要就是因为所接触的文化媒体不同,所使用的语言体系和表达方式有所差异,尤其是一些新鲜网络词汇,对于年长的教师来说很可能闻所未闻。那么同样的道理,老师所用的语言和词汇也会有一部分是早年使用的,而年轻的学生也从未接触过,因而对于语言的沟通上就会产生一定的错位。另一方面,由于语言沟通上的问题,也同样会导致对同一事物的描述产生偏差。比如对,某一事物的表达上,老师是按照自己的认知用语言描述,然而学生脑海中往往会出现另一个截然不同的画面,因为他们很可能从未接触过或遇见过老师脑海中的那个场景。这样一来,学生无法直观地理解课堂内容,便容易对课堂知识失去兴趣。长此以往,课堂成了老师的独角戏,师生互动便会愈发减少。

3.应对策略

3.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保障师生互动的顺利进行,不仅需要老师发挥引导作用,更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实现双向的教学反馈。因此,就学生而言,需要牢记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学习,而不是自由散漫,糊弄度日。从思想上端正学习态度,重视自己的学业和前途,对课堂内容要有学习动力。就老师而言,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对课程内容有足够的掌握,而且还需要增强授课时的情绪感染力,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从而吸引学生更多地融入课堂之中。就学校而言,可以考虑制定“助教”制度,让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到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或让学生轮流担任助教任务,采取轮岗制,充分体会“教”与“学”的各个过程,从而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2促进师生间的情感沟通

从古至今,良好的沟通是在平等的关系下建立的。为了实现更有效的沟通,老师应尽可能在课上和课后都充分增强与学生沟通的渠道。在课堂上,老师应尽量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是在沉默中听课,而是被活跃的气氛所带动,积极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交流中来,畅所欲言。

在课后,老师也应该主动走近学生,多去倾听学生内心想法。教师可以以直接对话的方式来更加深入地发现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而改良自己的教学方式。老师的责任心与担当也是促进师生间情感沟通的重要元素。在与学生的沟通中,需要敢于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并给出合适的改进意见,促进学生全方位的进步。此外,沟通是相互的,老师要主动接近并和学生沟通,与此同时,学生也应该尊重老师、信赖老师,敢于向老师大胆表露自己的想法,以促进师生之间的高效沟通。

3.3加强思维互动,避免形式主义

思想的碰撞定能产生智慧的火花。高校老师不但要传授经典的知识,而且还要不断更新知识,与时俱进地把最前沿的新知识教给学生。因此,就更需要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来对新知识和新问题进行探讨,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在高校课堂中,传统的“一问一答”是师生互动中最常见的方式。这种方式需要尽可能地发挥老师的作用,促进师生互动。对老师而言,应该摆脱对PPT的依赖心理,尽可能做到对课程内容烂熟于心,对重要知识点如数家珍,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授课思路体系。

在课前,教师需要针对课程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结构特性来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一个好的问题不仅能够吸引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还能够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甚至提出新的问题。学生对问题的正确回答也能够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在成就感的正向作用下,学生会更积极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也更乐意设计新的课程问题,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良性循环。对于课程中需要实践的内容,在客观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老师应寻找相关视频或者图片,使得学生对该内容有更直观的理解。长此以往,师生互动不断增加,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提高。

3.4完善教学制度

改善互动式教学,不仅需要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学校认真制定合理的教学制度。现如今,高校为改善互动式教学进行了各方面的探索,并尝试制定一些新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制度。从管理层面来说,这个出发点是非常好的一种探索和积极的态度。目前,各个高校所制定的各种创新的教学制度眼花缭乱,但大多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课堂互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繁多的教学制度使得老师将教学视为任务,为了“应对”各种制度的约束和考核,不得不做出一些脱离教学本质的形式,使得老师更加缺乏对教学的热爱。

为了实现高效的互动式教学,首先需要加强师资力量。如果一个老师对应多个不同专业的学生,那么老师的精力就被分散掉了,驳杂不专,很难针对一个专业进行深入的准备,互动教学的质量也随之下降。其次,学校需客观看待教评结果,一方面要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并做出相应的改进,另一方面也要耐心深入地了解学生评价的具体问题,而不是簡单依据一个评价分数就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做出判断。

4.结论

高校教育的改革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改善互动式教学的效果是深化高校教育改革的方法之一。高校学生应当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与老师沟通。高校老师应当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互动,促进与学生的情感沟通。高校应该给互动式教学提供教学制度的保障。只有在学生、老师和学校三者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提高互动式教学的质量。

猜你喜欢

互动式师生老师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摭谈初中英语课堂互动式教学策略
老师,节日快乐!
麻辣师生
老师的见面礼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六·一放假么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如何打造自主互动式高中语文课堂
互动式设计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