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路径

2022-05-30徐玮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心理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中个人和群体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在社会心理学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机制、实施教学改革,能够更好地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综合水平,实现“育人”先“育德”。

一、高校社会心理学课程的开设现状

作为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的专业必修课程,社会心理学从社会学视角对人们的社会心理及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行研究与探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技术与方法,应用社会心理学有关理论,从社会、文化等社会心理学视角来分析与解决各类社会心理现象与社会问题。

该课程授课对象为高校本科三年级的大学生,主要分为个体心理、人际心理、群体心理三个部分,内容则以西方社会心理学理论和有关实验为主,包括:社会化、社会角色、自我意识、社会态度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人际关系与人际吸引、人际沟通、利他与侵犯、社会影响、群体心理及应用社会心理学等。除此以外,社会心理学课程还为其他后续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例如管理心理学等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支持。从教学内容来看,社会心理学课程以西方心理学体系为主,缺乏对于我国先进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的介绍。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过程中,课程主要以讲授为主,以学生对相关知识及理论的识记掌握情况为依据对学生进行总体评价。由于该课程为大部分心理学专业院校考研初试会涉及理论科目之一,因此无论是教师的课堂讲授,还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都以知识点的识记、背诵为核心,将知识目标作为主要任务,轻视育人目标与技能目标的达成。但从学科本身的角度来看,社会心理学主要探讨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社会心理与行为规律,与社会现实联系极为紧密。而大学生正值人生观与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以社会心理学教学内容、以课程思政为抓手,能够帮助其提升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高校社会心理学的课程思政基础

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就是指以通過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相融合、相渗透,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政课堂延伸到各个专业课程的课堂中去,真正做到“三全育人”。结合社会心理学课程特点,将课程思政与社会心理学教学相融合,既满足学科教学特点,又符合高校育人目标,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首先,在社会心理学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势在必行。社会心理学创立于20世纪初的欧美,是以西方价值观和文化背景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该课程在我国已有了较为成熟与完备的课程体系,但多以介绍西方价值观下的心理学思想为主,对于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先进成果涉及较少。并且由于该学科诞生于西方文化下,其部分理论和成果与我国社会现实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这些现实情况都要求授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于我国先进文化成果的关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因此,将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十分必要。

其次,社会心理学课程与课程思政紧密联系。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中个人和群体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其主要内容为个体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心理、群体心理与应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与知识。利用社会心理学知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现状,学生能够从专业视角科学地、正确地理解与解读社会中存在的各类社会热点与现实问题,增强制度自信。同时,以课程思政为出发点开展社会心理学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学习与掌握各个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授“利他行为”章节的时候,授课教师以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涌现的各类党员模范及先进代表为案例,向学生讲授“利他行为”的特点。一方面通过“渗透式”教学,生动地展示了党员不畏艰难、冲锋在前的形象,增强了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同时又利用案例式的讲解,结合当今的抗疫现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利他行为”这一概念的主要特点,提升了教学效果。因此,社会心理学课程的自身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就与课程思政之间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

并且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目标一致。课程思政要求将能力、知识与德育相结合,三位一体,综合育人。而通过社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有关的心理学专业知识,还要能够运用个体社会心理和群体社会心理分析实际问题,同时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唯物主义科学观。与此同时,社会心理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这些都与课程思政的目标相一致。

三、高校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路径

1.深入挖掘思政结合点

课程团队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在深入分析社会心理学课程内容的基础之上,收集、整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寻找社会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学习间的结合点,以社会心理学专业知识为基础,深入挖掘社会心理学课程中蕴含的课程思政资源,将社会心理学专业理论教学与课程思政相融合。

在个体社会心理与行为部分,授课教师在介绍“社会化”概念、社会和自我意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政治社会化与法律社会化的重要意义,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社会角色,将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作为自我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讲解社会态度和社会认知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从社会态度、社会认知的相关理论及其心理机制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认知,减少对社会偏见情况的发生。

在人际心理与行为部分,教师通过对人际关系、人际吸引的基本原理、爱情和人际沟通有关章节的知识讲解,指导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将这些社会心理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爱情观,同时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提升人际沟通效果。在利他与侵犯章节中,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正义感,教育学生遵纪守法、热心助人。

在群体心理部分,教师主要向学生讲解社会促进、社会抑制、社会惰化、从众、服从、顺等等社会影响背后的心理机制及群体凝聚力、群体压力、群体极化等群体心理现象,引导学生以科学、正确的视角看待各类社会热点问题,提升自身信念感,增强集体意识。

除此以外,教师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还要注重科学唯物史观的引导,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加强我国社会心理学领域先进成果的介紹,提升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培养爱国情操,实现全面育人。

2.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综合运用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丰富社会心理学课堂形式,采用多种课堂呈现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地为学生深入讲解课程知识。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与进步,在社会心理学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提升课堂教学与思政学习间的结合度。

在讲授法中,授课教师及时引导,将思政元素穿插在专业概念和原理的讲授当中,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案例法中,为学生呈现丰富的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核心价值观的案例,并结合我国当今心理学前沿学术成果,增强学生“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在讨论法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引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在讲到“社会影响”章节时,教师引导学生以“哪些情况下人们更容易从众为话题”展开小组讨论,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科学知识、提升自我价值感的重要性。同时为学生提供在课堂讲授之余,教师还综合运用线上线下多种教学方式,使用雨课堂、QQ群等线上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包括课程PPT、相关补充材料等),并利用校内丰富的学术数据资源,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与课程相关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提升学生综合研究能力,将线下课堂学习与学生课余时间的线上碎片化学习相结合。同时,将课堂作业转换到线上平台,集合线上平台优势,利用平台反馈的学生作答情况,即时地、针对性地开展答疑工作。此外,教师还利用QQ、微信等网络工具,创建与学生的“7*24小时在线”答疑模式,学生在课后有任何问题,教师都可以即时解答,加强授课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增强课下师生互动,打造全方位、数字化教学模式。

3.丰富教学评价机制

改变传统课堂以卷面成绩作为单一评价指标的模式,选取多种评价机制。灵活、高效地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全方位评价。不仅综合考量学生的课堂表现、线上作业等,还在案例分析及学生课堂展示等活动环节巧妙利用线上平台的学生互评模式,对学生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四、高校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改革的效果与总结

在课程结束后,课程团队通过网络问卷方式向授课班级发放社会心理学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该问卷结果显示,表示课程思政建设“非常重要”的学生占比为95%,88%的学生表示对本课程的课程思政非常感兴趣。所有学生都认为,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对提升自身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产生了重要作用,其中选择最多的前三项分别是“培养科学精神和唯物主义科学观”“培养集体观念,增强集体意识”和“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融为一体,实现自我价值”等。

在课程结束后的教学效果调查中,有95%的学生认为课程“在知识传授中,提高了我的思想认识”,83%的学生认为“提高了专业素养,有获取知识的成就感”,70%的学生“拓宽了眼界,提升了学习兴趣”。数据还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效果表示满意,表示“非常满意”的占比高达85%。并且在学期末的教学评价环节中,社会心理学课程学生评分98.3分,在全部本科课程中位列前茅。总体来看,社会心理学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工作达到了预期成果。

总体来看,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团队通过紧抓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评价机制等途径,较为成功地将知识与思想品德建设相结合,帮助学生在掌握了本课程的知识点及相关理论、提升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思想政治信念与觉悟,达到了“育人”先“育德”、立德育人的目标。

(徐玮,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讲师,社会心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职业教育心理学。)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心理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心理感受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