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学视角下的信息类文本阅读分析

2022-05-30王奉阁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10期
关键词:金银器文本文章

王奉阁,山东省淄博第四中学教师。

所有的高考语文题型中,信息类文本题经常让学生感到非常无奈,很多时候学生因为不能真正读懂文章,而导致做题时无法从文本中找到准确有用的信息;即便有时候找到了,自己对于这些信息又很难有深入的理解与正确的推断。这使得很多学生在这一题型上的得分率很低,虽然有些学生平时也针对这一题型做过很多练习,但效果有限。其实要解决这一难题的话,同学们应该换个思路,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做題上面,而是想办法突破问题的症结——提升自己的信息理解能力。

一、影响学生信息理解的因素

(一)信息类文本的固有特点

其实信息类文本并不是一个固有的官方名称,而是很多一线教师对考察学生信息提取与加工运用能力一类文章的习惯性叫法,这一类文章在高中课本中占比较小,主要出现在高考试题中,比如高考全国甲、乙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高考I卷与II卷的现代文阅读I、北京卷的第一大题等,这些题目中的文章都可算作信息类文本。相较于文学类文本来说,信息类文章不以情感表达为主要目的,而是更加注重客观信息的传递与观点的表述。这一类文章有两个显著的特点,而这两个特点也是考试时阻碍考生得分的难点:

一是文章内容涵盖面过于广泛。信息类文章一般会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含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经济等各个领域,触及各行各业,题材众多。如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的信息类文本(论述类文本)与文学有关,而2022年则涉及艺术领域;2020年高考北京卷的信息类文本主题为“嫦娥登月”,而2021年则介绍“人工智能的学习”。这就导致了学生无法预测命题人会选择什么内容的文章,学生根本无法在平时进行充分准备。虽然根据过往考试的经验,我们可以得知信息类文本大多紧扣社会热点,但某一时间段内的社会热点众多,且可以切入的写作角度也很多,考生想要做好充分准备仍然很困难。

二是文章信息过于密集。一般来说,信息类的文章在介绍一种事物时,会涉及这一事物的各个方面,尽可能地向读者提供详尽的信息。就拿2021年新高考I卷的信息类文本(现代文阅读I)来说,该文本有两则材料,总共1804个字。虽然看上去字数不是很多,但却包含了很多信息,比如材料一既介绍了“诗画异质”的概念,又介绍了《拉奥孔》雕塑的造型与故事来历,同时还详细举例来说明诗画的不同之处;材料二虽然看上去结构简单,却有很多的专业化概念和文言文,需要学生思考的内容很多。这种信息密集的特点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做题时间变长,考试的时候,分值为17分的信息类文本题目往往需要二十五分钟左右才能够做完,耗费时间较多。

(二)作者特殊的写作心理习惯

在信息类文本写作中,作者的写作心理大多数时候体现为一种写作习惯。表面上看,信息类文本以传递客观信息或表达观点作为主要的写作目的,作者的写作习惯应该不会影响文本的内容。但实际则不然,很多作者在文章结构与信息表述方面有着非常独特的写作习惯,它给考生带来的理解障碍绝对不容小觑。为了更加直观地说明这一点,我们以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的信息类文本(摘编自扬之水《“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为例进行说明。

《中国金银器》是第一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囊括了器皿与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与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

本书的研究旨趣,不在金银器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而在与社会生活史密切相关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史,也可以说,它不是穷尽式的历史资料汇编,也不是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器物分型、分式以划分时代,而是以目验实物为前提,从名物学入手,通过定名,以器物描述的方法,来展示工艺美术史与社会生活史中的金银器。

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是伴随现代考古学而生的一门新兴学问。传世文献展示的金银器史和出土文物呈现出来的金银器史,是不一样的。前者显示了数量颇多的名目和使用甚巨的数目,但提供具体形象的材料很少。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

金银器兼具富与丽的双重品质。首先它是财富,其次它是一种艺术形态,然而通过销熔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与其他门类相比,金银器皿和首饰的制作工艺都算不得复杂,这里便格外显示出设计的重要。

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工艺美术是共性多、个性少、最为贴近生活的艺术,无论哪朝哪代,祈福与怡情都是纹样设计的两大主旨,当然不同时代表现的形式多有不同,亦即选择与创造的艺术形象不同,这也正是工艺美术史所要展示的一个主要内容。这里“史”的概念是指以贴近设计者和制作者装饰用心的感知,展示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却只是以成品来显示的设计史脉络,而不是贴着历史编年来勾画发展的线索。小说家说:“语言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我们最基础、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语言也是一种建筑材料,许多意想不到的建筑物都是靠了语言一砖一瓦地搭建起来的。”历史学家则说:“我始终强调运用最基本的‘语文学的学术方法,对传到我手中需要研究的那个文本作尽可能全面和深入的历史化和语境化处理,进而对它们作出最准确的理解和解读。”这两段话同样可以移用于作为艺术语汇的造型与纹饰。本书即是建立在对艺术语汇发生与演变的观察和分析之上,在这里呈现的是两类语言:一是物,即用造型和纹饰表达自身的艺术语言;一是文,即人对物的命名,此中包括了对物之本身和物所承载的意义的理解。

金银器工艺的发展演进,关键在于品类的丰富以及与时代风尚紧密相关的造型和纹饰的设计之妙,技术的进步并非主导。纹样设计首先取决于工匠的慧心,付诸熟练掌握传统技术的巧手,乃其第二义。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也包括两项主要内容:一是金银器本身设计与制作具有连续性的工艺传统,一是设计者和制作者共处的风俗与共享的文学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因此可以说,中国金银器史,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古代社会风俗史。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们能够看出作者在写作时有几个非常明显的心理习惯,而这些习惯也是很多其他信息类文本的作者所共有的,特别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首先,文章的散文化写法。有一件事情我们要明白,虽然考生在考试读信息类文本时感觉很紧张,对文章很重视,但文章的作者在写作这篇文章时并不会预料到自己的文章会被选入高考试卷中,他们在写作时是像写散文一样,用一种随意的心态来写的,并不会严格遵守典型议论文或说明文的结构模板。比如《“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这篇选文,选文其实想要谈论“金银器的造型与纹饰”,但作者并未在选文开头就直接抛出这一中心,而是先宏观地介绍一下本书,接着又讲本书的研究旨趣,然后才用一个过渡段引入话题,总体上让人感觉很“啰嗦”,并且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其次,观点表达注重层层引入。很多考生在写作文时习惯在段落的开头写明分论点,因此也误以为信息类文本也会是这种写法,但实际上很多信息类文章的重要观点不在段落开头直接写出,而是经过层层推进后得出。如《“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这篇选文的第五段,作者不直接提出“艺术语汇”这一概念,而是用小说家与历史学家的话来引出这一话题。仔细分析一下,这种写法好像完全没必要,完全可以写得更加简洁直白,但作者当时的写作心理与习惯却并不会遵从读者的想法,而是顺从自己的内心习惯,选择自己内心所认可的最舒适的写法。

最后,喜欢句群表意。在很多信息类文本中,作者不是以整個句子的方式,而是以“句子部分”作为单位来写出文章的;作者并不寻求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而是更喜欢用句群来表意。比如《“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选文的第二段在表述本书的研究旨趣时不是直接说,而是用了“不在……而在……不是……也不是……而是……”这一句群,本来很简单的一个意思,经过这么一写信息立刻复杂了许多。这就要求读者在阅读时必须先明确哪些句子是一体的、表达相同的观点,哪些句子谈论的是另外一件事情,这就有点类似于对段落进行分层。这在无形中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任务,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理解难度。

(三)读者阅读时易犯的错误

信息类文本不易读懂一方面是受文本自身特点及作者写作习惯的影响,而另一方面,考生的一些常见的不良的阅读心理与习惯也会极大干扰自己对于文章的正确理解。

1.过于追求阅读速度容易导致走神、甚至烦躁。科学研究指出,一般人的阅读速度只有200—400字/分钟,但人类的思维速度至少能够达到600字/分钟。也就是说,我们的思维速度要远快于我们的阅读速度,但问题是思维速度过快并不是一件好事,它会导致我们的大脑“过度自信”,大脑在处理眼前的信息时还会掺杂思考其他事情,简单来说就是大脑会边阅读眼前的东西边胡思乱想,这也就出现了我们常说的走神现象。从生理角度来说,大脑走神是正常现象,无法避免。但是如果考生在阅读时过于着急、盲目追求阅读速度的话,那么就会加剧大脑的走神;而大脑走神越严重,读者就会更加着急、心浮气躁,很快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直至自己变得烦躁起来。

2.相关知识的缺乏影响阅读与做题的信心。阅读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一个不好的读者很可能在知识方面是有缺陷的,并且可能对于他所阅读的材料包含的事件之间的关系了解甚少。安德森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是因为“知识方面有缺陷”的读者很难形成完整的图式,对于所阅读文本的内容也很难理解正确。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考生在考场上做信息类文本题时,他们就是安德森所说的“不好的读者”,因为信息类文本所涉及的文学、艺术、哲学、经济等等各方面的内容是学生之前所没涉及的,比如在做2021年新高考I卷的语文题之前,基本上没人知道“诗画异质”这个概念;在做2022年的高考全国甲卷语文试题之前,也基本上没有学生研究过金银器的造型与纹饰。这些基础知识的缺乏导致考生很难建构起正确的图式,这对于他们阅读与做题时的自信心影响非常大。

3.惯性思维导致无法灵活思考。惯性思维即是一种思维定势,它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对以后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起正向的或反向的推动作用。在理解信息类文本的信息时,很多学生往往参照已有的经验来思考,这就是一种惯性思维的表现。虽然惯性思维既可以对以后的思维产生正向的推动,但大多数时候反向推动的情况要更多。例如2021年新高考I卷的语文试卷的第1题的A选项,根据以往的经验,与这一选项有关的内容应该会出现在材料一的前半部分,只分析材料一的相关内容即可。但不同以往的是,这一选项不仅需要分析材料一,还要结合材料二来思考才能够做出正确理解。遗憾的是很多考生因为惯性思维,根本就没去看材料二,这就导致自己无法真正读懂文本。

4.过度紧张导致耗时过多。众所周知,紧张是一个人在压力下表现出的一种非常普遍的不良情绪,它严重影响我们大脑的正常思考与运转,影响我们的做事效率,很多考生在阅读信息类文本时也是如此。因为在大部分语文试卷中,信息类文本往往出现在试卷的开头部分,这个时候学生刚开始考试,心情较为紧张,所以有些时候简单的句子需要读好几遍才能够读懂,这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语文试卷150分,考试时间一百五十分钟,一般情况下1分对应一分钟,但实际上,很多同学在做信息类文本题时会耗时更多。比如新高考I卷与II卷的信息类文本分值17分(或19分),但有一些同学要用半个小时才能够完成;高考全国甲卷与乙卷的第一个信息类文本题分值9分,但很多同学要用十二分钟,甚至更多。

二、提升信息类文本理解能力的策略

在上文中我们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信息类文本阅读理解的几个原因,针对这些原因,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些相关的准备与训练,以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一)培养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阅读心理学家怀默贝(Whimbey,1975)认为一个好的读者在阅读时是能够自我监控的,所谓自我监控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自己的认知过程,能够自己监控这种过程,如果自己在这一过程中出现问题,那么他就会去寻找方法来解决问题。比如,重新读一遍、标注重点、分析关键词、求助他人等等。

考生在阅读信息类文本时也要时刻自我监控,经常进行自我检查。首先,针对上文提到的“追求阅读速度容易导致走神、过度紧张导致耗时过多”等易出现的情况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在阅读速度和情绪调节上做好把控;另外,当自己对一些句子不能够读懂时,要放慢阅读速度,结合上下文仔细分析,防止因为对于信息的一知半解、囫囵吞枣,而影响理解的正确性。

(二)丰富知识储备,力求建立完备的图式

既然信息类文本的内容与题材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那么考生在平时就要广泛阅读,并且经常关注当下的社会热点,开阔自己的视野,以期让自己能够在考场上建立完备的图式,从而在信息理解、推断与运用方面更能得心应手。

如果同学们时间与精力有限,平时没有足够多的时间来学习课外知识的话,也可以退而求其次,只强化一下信息类文本中的难点——文学评论与艺术理论。因为综观以往的信息类文本来看,这两个方面的知识比较专业,并且有些概念比较晦涩,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积累的话,考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那些概念。例如2022年高考全國乙卷的论述类文本提了中国传统叙事作品所采用的视角——“流动的视角”与“复眼映视式旳视角”,这两个概念非常专业,并不是通过几句话就能够说明白的。相对而言,考试中的科普类文章因有大量数据及清晰的时间脉络而容易让人短时间内理解。所以考生在阅读课外知识是可重点关注文学评论、艺术理论等人文学科的文章,科普类的文章可以不用耗费太多时间去关注。

(三)灵活作答,避免惯性思维的影响

在考试时,考生所做的很多题目类型与平时的练习题是相似的,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形成惯性思维。对此考生在做题时要有清醒的认识,要避免惯性思维带来的不良影响。具体就信息类文本阅读而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从文章结构来说,考生一定要对写作者的三种写作习惯——“文章的散文化写法、观点表达注重层层引入、喜欢句群表意”熟记于心,并保持一定警惕性,以保证能够在整体感知文章时思维的灵活性,不要落入窠臼;其次,就具体题目而言,要灵活处理,寻求最省时省力的做题方法。如果题目问文章的行文脉络,这个时候一定要先看一下选文的标题,因为它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能够帮助同学们很快抓住文章的中心;再比如有些选择题的两个选项具有相关性,如果一个错的话,那么另外一个也不对,而选择题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基本可以断定这两个选项都不是正确答案。

(四)学会在句群中寻找或总结关键句

在阅读信息类文本时,考生一定要有抓关键句的意识,但很多时候,文章在介绍某种东西时层层深入、运用句群来表达信息的话,那么它的关键句是不容易判定的,并且有的时候如果文本的重点不明显,还需要考生亲自去总结。

这个时候考生可以先找到这一句群中的关联词,尤其是一些递进性与转折性的关联词,如“不但(仅)……而且(还)……”“不是……而是……”等。一般来说,在这种关联词所引导的句群中,关键句往往出现在后半部分。另外,考生也可以用逆向思维的办法来判定或总结关键句。所谓逆向思维是指,考生先找到自己认为的关键句,然后设想如果自己是作者的话会怎样写作文章,接下来再拿自己的构思与原文进行对比。如果自己的构思与原文差不多,那说明自己找到的关键句是对的;如果差别很大,那说明自己找到的关键句极有可能不是。

最后,相较于文学类文本,很多信息类文本在理解上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常规的阅读方法没有较好效果的情况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与理解这一类文本可以有不小的收获。希望有更多的研究成果能够在这一新兴领域涌现,以帮助同学们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英.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感悟[J].语文学刊,2012(05):167-168.

[2]王振军.走出文学创作的“舒适区”[J].南腔北调(周一刊),2019(12):85-91.

[3]罗峥,郭德俊.写作心理学理论研究概况[J].心理学探新,2000(03):12-15.

[4]高翔.论阅读的心理机制及其能力的培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6(1):147-151.

[5]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94.

猜你喜欢

金银器文本文章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金」风吹开一池莲 金银器中的池塘小景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唐代金银器对瓷器的影响文献综述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西夏金银器研究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