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胃癌的“真凶”
2022-05-30
受访专家
王贵齐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腔镜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近年来在食管癌高发区开展食管癌的早诊早治工作及肿瘤微创治疗研究工作,其中在食管黏膜切除、氩离子血凝治疗等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应用消化道内镜检查,发现早期食管癌、贲门癌及其癌前病变200余例。独立完成黏膜切除及氩离子血凝治疗200余例,在食管镜、胃镜、支气管镜、结肠镜、十二指肠镜检查及治疗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门诊时间:周一、周二上午,周三、周四晚间
崔立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原海军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军队科技人才特殊津贴。现任国际罗马委员会委员、海军消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军消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常务委员等。
擅长功能性胃肠疾病、肠内营养、微生态与消化系疾病、消化道早癌及胆胰疾病诊治。
门诊时间:周四上午
我国人口总数占世界总人口的20%左右,而我国胃癌的发病数却占了全球新发病例的44%,可谓名副其实的胃癌“大国”。胃癌是我国高发的癌症之一,在我国发病率排在肺癌、乳腺癌之后,位于第3位,死亡率排在肺癌、肝癌之后,也位于第3位。据相关统计,我国每年约有39万人死于胃癌,另外每年还有约3万人死于消化性溃疡及其并发症,如消化道穿孔引起的严重腹腔感染、严重失血等。
胃癌如此居高不下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以及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其实都与不起眼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全球数据统计结果表明,约50%全球人口的消化系统中存在幽门螺杆菌,而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数据更是高达70%!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王贵齐主任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原海军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崔立红告诉我们,幽门螺杆菌是极少数能够不惧胃酸环境、在胃中长期定植生长的细菌,它对胃黏膜的破坏大大增加了胃癌的发生风险,堪称胃癌背后的“真凶”。
有了幽门螺杆菌,一定会发生胃癌吗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病原菌,它多存在于胃的幽门部。世界有半数以上人口受到过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而在有些国家几乎90%的人都感染过这种细菌。人们通常是在幼年时就受到感染,5岁以下的儿童感染率可达50%。幽门螺杆菌感染最初会造成慢性胃炎、溃疡性胃炎、胃萎缩,严重者则发展为胃癌。
从婴幼儿时期至老年,所有年龄层的人几乎都是幽门螺杆菌的易感人群,而一旦感染这种细菌,就好似在体内埋藏了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诱发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发生。所以,我们一定要小心并积极对待幽门螺杆菌感染,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年龄在40岁以上、长期生活在胃癌高发区、长期有饮食偏咸和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胃癌高风险人群更应对此加以重视!毕竟胃癌的高危人群一旦加上幽门螺杆菌这一极高危诱发因素,会进一步增加胃癌风险。
但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群一定会发生胃癌吗?并不是。诚然,幽门螺杆菌被认为是胃癌发生的启动因子和促进因子,是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的重要病因和促进因素,被定位为一类致癌因子,其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和进展均显著相关,但并非幽门螺杆菌感染就一定会发展成胃癌。胃癌的发病和多种因素都有关系,除了幽门螺杆菌感染,还包括地理环境因素、饮食生活因素、遗传基因以及癌前病变等。如果一个人本身就有胃部疾病,比如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并且平时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不好,那么如果此时感染上幽门螺杆菌便会极大地增加胃癌发病率。
曾有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会使得感染者胃癌的发生率较正常人群上升4—7倍,虽然不至于产生幽门螺杆菌到胃癌之间的因果关系,但这种大幅度上升的癌症风险还是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途径
幽门螺杆菌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口口传播,比如接吻、口对口喂饲婴儿、使用未严格消毒的公用餐具等;极少数感染者为经粪口传播,即幽门螺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又通过各种途径(如误饮被污染的水源)再被易感者食入从而发生感染。
防范幽门螺杆菌的建议:
1.家庭成员中有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那么其他家庭成员也要重视筛查和根除。
2.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使用公筷、公勺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幽门螺杆菌的传染。
3.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生活卫生及饮食卫生,勤洗手,分餐进食,尽量不共用餐具,尤其是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共同生活时,要避免相互之间的交叉感染。
4.一旦自己检查出幽门螺杆菌感染,要注意与周围人群隔离,避免相互之间传染。同时积极就医,遵医嘱用药根治。
如何发现幽门螺杆菌
现年60岁的岳先生早在2014年便被确诊为肠癌,其后又在2016年被确诊患上胃癌。经过手术治疗,现在岳先生恢复良好。据岳先生自己回忆,其实早在2010年他就已经检查出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只是因为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忽视了检查结果,既没重视也没处理。
不难想象,如果及时控制、根治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岳先生胃癌的发生风险会降低,即使最终仍难以避免患上胃癌,但患癌的时间也会因为清除幽门螺杆菌而推后。相关研究发现,控制住幽门螺杆菌后胃癌的发病率会明显降低。因此,尽早发现幽门螺杆菌对胃癌的防控尤为重要。
从正常的胃发展到胃癌,会经历以下的过程: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而幽门螺杆菌在这些过程中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及早地发现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我们就能阻断胃部疾病的进一步发展,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如果在萎缩性胃炎之前杀灭幽门螺杆菌,配合相关治疗还有逆转萎缩性胃炎的可能,让胃恢复到健康状态。
如何发现幽门螺杆菌呢?其实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碳-13检测(尿素呼气试验)就可以了,这种检测是非侵入性的,临床应用广泛。操作时让患者空腹就诊,检查时在空腹状态下吹第1口气,然后服用1粒尿素,尿素含的不是空气中的碳-12,所含的是碳-13,半小时以后可以再吹第2口气,通过仪器进行检测,可以得到前后两次吹气中所含的碳-13浓度的准确数值。碳-13检测的正常值一般为0—4,如果数值大于4即为阳性,这时提示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根据此结果指导用药。治疗通常采取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治疗10天或14天,治疗结束并停药28天后可以再次进行检测,以判断幽门螺杆菌是否根除。
专家建议有消化不良(如肚子胀、稍食即饱等)等症状的人定期进行碳-13检测,另外,没有明显消化道不适症状但属于胃癌高危人群的人也应定期进行该项检测,以此作为胃癌预防的常规筛查手段。需要注意的是,碳13检测前2周应避免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包括H2受体阻滞剂等),4周内避免服用消炎药,以免因药物作用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幽门螺杆菌务必根除
今年61岁的樊阿姨是一位胃癌患者,她是在出现了柏油样黑便(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后才去医院检查的,很快便被明确诊断为胃癌,手术的同时医生还给她进行了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如今术后5年已过,樊阿姨依旧身體康健。
根治幽门螺杆菌更多的是为了预防胃癌。我们国家是胃癌高发的国家,做幽门螺杆菌根除,是最直接有效、也是最可及的一个预防方法。过去人们对于幽门螺杆菌没有重视,发现了也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所以很多人即使做了胃癌的切除手术后,胃癌还是很容易复发。但现在我们更新了知识和观念,重视了对幽门螺杆菌的追踪和根除性治疗,胃癌患者不仅能获得更长的生存期、更低的复发率,生活质量也逐渐提升。
一般来说,幽门螺杆菌是不会自行消失的,检测出幽门螺杆菌,专家建议能根除的一定要根除,因为不同阶段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效果也不一样。
在幽门螺杆菌的作用下,正常胃黏膜首先会发生浅表性胃炎,此时尚处病变早期,经过治疗,浅表性胃炎完全可以逆转恢复成正常的胃黏膜。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浅表性胃炎可在幽门螺杆菌的作用下进一步发展成为萎缩性胃炎,一旦发展成萎缩性胃炎,则有相当一部分患者难以逆转。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肠上皮化生,那么胃黏膜的病变将难以逆转,很可能走向异型增生,最终致肠型胃癌的结局。相关研究数据表明,早期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并及时根除,可将胃癌的发生率降低34%—54%,而胃黏膜病变发展成萎缩性胃炎后,即使进行根治性治疗及干预,降低胃癌风险的效果也会逐渐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用处理幽门螺杆菌感染,即使对早期胃癌患者来说,仍能从根除幽门螺杆菌中获益。
所以幽门螺杆菌感染应尽早发现、尽早治疗。部分长期服用各种抗生素的患者,以及之前有过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但失败了的患者,根治幽门螺杆菌相对比较困难,因为幽门螺杆菌难以被同一种药物消灭2次,所以如果怀疑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或属于胃癌的高危人群,一定要去正规医院进行筛查和治疗,争取一次性根除,否则未来根治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专家建议】
1.在根治幽门螺杆菌前一定要去排查是否已经发生了早期胃癌,否则很可能根治了幽门螺杆菌,却掩盖了更加危险的胃癌。
2.幽门螺杆菌根治性治疗后,应在停药4周后复查,确定是否已经根治。
3.即使已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保持个人卫生习惯,减少复发的可能。
科学防范幽门螺杆菌
除了切断传播途径来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吃点什么也有助于预防感染呢?专家建议应多吃大蒜。
大蒜被称为“土里长出的青霉素”,有杀菌、消炎和解毒作用,对控制幽门螺杆菌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所以,做凉拌菜时可以放一些大蒜来杀菌。然而,大蒜素在空气中氧化15分钟后才起到有效的杀菌作用。所以,大蒜切片放置15分钟以后再用于烹饪更佳。
同时,日常饮食应尽量均衡,节律稳定,避免胃黏膜损伤。同时,尽量使用分餐制,避免共用餐具,外出就餐也应使用公筷公勺等,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另外,也不必因为幽门螺杆菌而过度恐慌,尤其不必开展广泛而过度的消毒。幽门螺杆菌虽然能够在人体胃部的极端环境中存活,但它在干燥的室温环境中却只能生存很短的时间。研究已经证明,严格蒸煮餐具或使用其他消毒设施来消毒餐具并不能进一步降低家庭内的幽门螺杆菌传播率,所以我们只需要正常清洗、定期更换餐具,清洗后及时晾干并收纳餐具即可。
(编辑 王 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