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馆》:永不过时的人间寓言

2022-05-30覃天

北京纪事 2022年10期
关键词:王利发孟京辉四爷

覃天

2022年恰逢北京人艺七十周年院庆,《哗变》《阮玲玉》《雷雨》《蔡文姬》等多部院藏保留剧目轮番上演,为这座剧院庆祝生日。6月12日院庆日当天,《茶馆》上演且在网络进行了8K高清直播,观众达上千万人。这无疑是一个有意味的举动:以梁冠华、濮存昕、吴刚、何冰等人为代表的《茶馆》“第二代”经典演员的表演被镜头记录了下来——不仅作为献给院庆的生日礼物,还是一份对经典剧目的档案留存。

开票即售罄,《茶馆》魅力何在?

由于疫情,北京人艺在原定演出计划的前几天,才得到了可以按照75%上座率售票的通知。《茶馆》一经开票,2分钟内售罄。时至今日,老舍的这部经典剧作仍然吸引着一批批观众,不仅因为它是北京人艺的“镇院之宝”,还因为作品中蕴含的社会意义和时代内涵:通过展现被历史车轮碾压的人的生活,讲述时代和社会的残酷。时间是这部剧作中至关重要的角色。《茶馆》的故事发生在1898年初秋,戊戌变法失败了,茶客们在这里喝茶谈天。整剧的时间跨度从戊戌变法、军阀混战、民国时期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通过简洁凝练的三幕剧的形式,通过俗世凡人的市井生活,展现了历史的变迁。值得注意的是,《茶馆》的叙述方式是内敛、沉静的。它并没有急着为时代唱响一首颂歌,也没有急迫地说出老舍的愤懑之情,更多的,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对普通人的怜悯。

老舍本人也表达过,自己无意于在本剧中探讨政治,通过普通人的对白,剧作的社会性会自然地显现。在第一幕的场景中,全剧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棱角分明地被呈现在了舞台上,王利发、秦二爷、常四爷、松二爷、刘麻子等人一一登场,台词和动作确立了人物的性格。王利发是贯穿全剧的灵魂人物,恰如剧作中指明的那样,“这种大茶馆现在已经不见了,在几十年前,每城都起码有一处。”王利发的一生是平凡、妥帖的,在这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对待权贵和社会中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他懂得灵活处事,打打滑头,说些风凉话,很快就将眼前的危机化解。面对社会底层的穷人,他懂得在顾全大局的情况下,怜悯他人。王利发的性格中当然还有自私的成分,不论如何,他考虑问题的出发点都是自己和这座茶馆。在农村,在中国的每个地方,人们追求的不是对自身命运的突破,不是超凡脱俗,而是对命运不公的安然以对。

《茶馆》并不是一出阶级分明感十分鲜明的戏,即便其中刻画了社会各个层面的人物,但是在老舍的笔下,他们不过都是需要各赴命运的普通人。在常四爷说出:“我看这大清国要完。”全场寂静,可当秦二爷命令将想要进门卖掉女儿的穷人轰出茶馆的时候,也是常四爷让王利发给她们两碗烂肉面,令她们到门外吃去。常四爷接着说:“这大清国完不完的,也不在于你给不给穷人一碗烂肉面吃。”

老舍创作《茶馆》时的1956年,正是文艺作品配合宣传的时期,从1949年至1966年的“十七年”中,在电影、文学和戏剧界,都涌现了许多宣传新社会的作品。老舍最初写了一出名为《秦氏三兄弟》的四幕六场戏,出场人物较多,时间即为1898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在原剧的结尾,茶馆掌柜王利发为了保护暴动的学生被打死。在演员围读剧本的时候,于是之提出是否可以将结尾改成常四爷、秦二爷、王利发一起撒纸钱祭奠自己,王利发因为觉得人生灰暗最终上吊。院庆日观众在直播中看到的结局也是如此:王利发拿上了常四爷的围巾,悲愤地走向茶馆的一侧,远处的街道传来的是《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

时代更迭,经典经久不衰

目前人艺演出的《茶馆》大多遵循的是焦菊隐先生的导演版本。在这个版本中,大傻杨串联起了三幕之间的戏词,起到了全剧润滑剂的作用。这个角色似乎成为了整剧中唯一清醒的人。其解说剧情的作用也令人想起布莱希特戏剧中的“间离效果”。

在人艺的历史上,《茶馆》作为一出如此重要的戏剧,至今只进行过一次“改编”。1999年,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导演林兆华推出了新版的《茶馆》。林兆华是一个清醒又不安于本分的戏剧变革者。在这一版的《茶馆》幕启时,观众看到的是摇摇欲坠的一座危楼。原先的布景都被改变了,在舞台深处,出现了北京街头的场景,吆喝声、叫卖声、学生的游行声不绝于耳。人物动作的细节被放大了,当常四爷和松二爷上场时,他们将手中的鸟笼挂在了舞台一侧的铁线上。我们不能说林兆华对《茶馆》的改编仅仅是从布景出发,为全剧平添了一丝荒凉的意味。1999年版的《茶馆》演出采用的是老舍的文学本,而非焦菊隐先生的版本。在结尾,加上了沈处长开着吉普车耀武扬威地收回茶馆的段落,在王利发不幸上吊之后,他仍然高傲地说:“好!”简而言之,这一版的演出更加生活化,更加具有讽刺意味,旨在恢复老舍原作中的精神,而不放大某些时代的意味。

至今,林版《茶馆》没有再演出过。可是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在文艺界,当谢晋的《女篮五号》遭到质疑时,正是贺龙的支持让这部电影被更多的观众看到;当林兆华的《绝对信号》在首演后难以得到支持时,正是曹禺的大力支持,让这部代表了“中国小剧场运动”开端的戏剧得以继续演出。焦菊隐、老舍、欧阳山尊等人也不反对一部戏在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更加生活化,去除表演强调的表演要求,写意的布景成为了林兆华版《茶馆》最鲜明的特征。

当时间来到2018年,老舍的剧本已经过了版权期,孟京辉成为了另一名变革者。当观众还在好奇《茶馆》的故事被如何展现时,第一幕中所有演员在十分钟内,用怒吼的方式喊出了第一幕中的所有台词。这无疑令部分观众感到不适,这种表演方法来自德国戏剧中训练演员的能量表演,强调通过释放能量来完善表演。在舞美设计张武设计的舞台上,一个巨大的机械巨轮伫立着,这是孟京辉构想的时间之轮——碾过每个普通人的时间之轮。前文提到的,时间作为《茶馆》中尤为重要的角色被这一颗导演“形象的种子”体现了出来。联想到电影,谢晋的《天云山传奇》中,罗群屋前转动的水车代表了他艰辛命运的轮回;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中的水车也有此种寓意。

在剧作上,孟京辉强调了德国戏剧中戏剧构作的重要性,他邀请塞巴斯蒂安·凯撒(Sebastian Kaiser)一起来改编《茶馆》。在第一幕中仅仅茶客们聊天时一句带过的“大蜘蛛”的意象,被导演不断放大。布莱希特的诗歌,老舍小说中《微神》的段落都被放到了舞台上。在《茶馆》原作中常常被人称道的三人抛纸钱的段落,主演陈明昊开始大段地宣泄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和《一个荒唐者的梦》中的段落。舞台多媒体的投影上,出现的不再是常四爷、松二爷、秦二爷,而是三个互相说话的骷髅。戏剧接近结尾的时候,舞台上的巨轮开始翻转,工作人员放置其中的桌椅、纸张、杯子都被卷碎,整剧在震耳欲聋的后摇滚乐中结束。

孟京辉版的《茶馆》强调了老舍原著中的细节。在第一幕中,被卖掉、过继给宫中太监的是女孩,舞台上出现了她长时间吃着烂肉面的抒情段落。在演出中,也多次强调了女性被明码标价的悲惨命运。另外还引起争议的做法在于,孟京辉将当代的茶馆移植到了麦当劳里。彼时在北京上演时,其中群魔乱舞的段落还被好事的观众拍下发到社交媒体,引起了大众的谩骂和讨论,认为这样的表达扭曲了老舍的原作。

这样的评价在我看来是不公允的。在孟京辉看来,常四爷、王利发、秦二爷等人代表了中国人的思想。有的人相信“实业救国”,有的人相信本本分分就可以安稳地度过一生。这一版《茶馆》的演出不再钟情于人艺版本中对人物一举一动的细致描摹。不再强调一切“不可更改”的旧规则,而是将老舍笔下,剧中人物残酷的内景图景呈现在观众面前,也就是说,风格和底色先于人物存在,從而产生了巨大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导演李六乙、王翀都曾导演过自己版本的《茶馆》。

《茶馆》自问世以来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当1992年以于是之为首的初代《茶馆》谢幕时,掌声和泪水包围了剧场。当2022年6月12日北京人艺成立七十周年,这部经典巨作的直播引起了许多人的围观。第二代《茶馆》的演员阵容终将老去,这部传世经典如何传承,是人艺亟需解决的问题。不过我总相信《茶馆》是新的,不论在何种社会环境和时代语境下,它蕴含的精神和文化价值永远不会被抹去,正是因为其中展现的对人性巨大的悲悯,让这部作品成为了一出永不过时的人间寓言。

猜你喜欢

王利发孟京辉四爷
简析《茶馆》中王利发性格的复杂性
四爷和他的马
浅谈《茶馆》中王利发的性格特点
茶馆(节选)
雪 程
陌生与间离——以孟京辉版话剧《茶馆》为例分析布莱希特的艺术理念
傻四爷
中国先锋话剧的文体创新
四爷,您在哪里?
挑衅孟京辉:谁比谁更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