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阳太守引稻狐奴县
2022-05-30金克亮
金克亮
1970年代,我因工作关系到过狐奴山,逢夏秋之际,站在山顶上,举目四望,但见绿野平畴,稻畦满野,稻花飘香,如锦如绣,一派北国江南的景象。不由得想起邓拓发表的《两座庙的兴废》一文,文中说:“现在顺义狐奴山下,有若干村庄就是历来种稻的区域。你如果走到这里,处处可见小桥、流水、苇塘、柳岸,穿插在一大片稻田之间,这才是真的北国江南,令人流连忘返。”
狐奴山访古
基于对此地种稻的兴趣,笔者又坐车来到狐奴山。在山西南路旁,顺义区政府立有一碑,上书:汉狐奴县遗址,今遗址已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狐奴山周围,有东府、西府、北府村,有人说,这里原是狐奴县官员的住所。1986年,遗址处曾出土汉代陶器。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曾光顾这里,他著的《昌平山水记》记述了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地理、山川、城池、人物、陵墓、古迹等,是我们了解北京地区不可多得的地理历史资料。他亦对此山和汉狐奴县有简要记述:狐奴山南北纵列,长二里,高三十余丈。在狐奴山西南有狐奴县城遗址。遗址占地约10公顷,地里多有断砖、残瓦、陶器碎片。沿着山道上山,山上草木葳蕤,生机勃发,山顶建一六角攒尖的亭子,油漆彩绘,古色古香。站在亭里四望,很能使人发思古之幽情,把思绪穿越到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顺义县志》载:汉高祖五年至十二年(前202—前195年),在境内设狐奴县(县治在今北小营镇狐奴山下),属渔阳郡。魏景初二年(238年),撤狐奴县。也就是说,狐奴县在顺义境内前后存留400余年。
而我此行的目的,是钩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引种水稻,开创北京地区种稻历史,创建“渔阳惠政”的渔阳太守张堪的历史。
张堪引种水稻
张堪之所以要在狐奴山下引种水稻,是因为这里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建武十五年(39),张堪官拜渔阳太守。渔阳郡,位今密云西南统军庄,与这里直线距离不过10几里。张堪为官勤政,关心百姓疾苦,经常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在他任内,多次来到狐奴山下,他见这里水资源十分丰富,大小泉眼密布,一年四季涌水不止。泉水聚在一起,蓄成水泽河流,曲折潆洄。当时经济落后,信息闭塞,人们只知道种植旱作物,这天然丰富的水资源只有白白地流掉。
此前,张堪曾任蜀郡太守,通晓水稻种植技术,想利用这里的水资源为民造福。他对这一带的水源、水量、水温、水的流向进行调查。发现这里的水冬温夏凉,适宜种植水稻。于是,他从南方引来稻种,并教百姓水稻种植技术,从此,这一带开始种植水稻,至今已1900多年。可以说,张堪是北京地区种植水稻的先驱。
张堪引种水稻,首先做的是治水。雨季时,大雨滂沱,四面的野水也聚在这里,一片汪洋,人称为“苦海”。张堪带领人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河道、修沟渠、叠水坝。水大时,利用沟渠把水引入河道,向下游泄水。而大小不等的堤坝,则起到分解、切割水流,改变水的流向,把水引到需要的田里灌溉。
站在狐奴山上,举目四望,但见绿水曲流环绕其间,苍波浩渺。远近村庄,茅屋瓦舍,炊烟袅袅,一派田园景色,望之令人心旷神怡,亦是当年顺义一景,名“狐奴远眺”。
纪念张堪
渔阳太守张堪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传授新的生产技术,这应当是北京地区历史上较早的一次大规模农业开发,不但使狐奴山地区成为鱼米之乡,并且推动了北京地区的农业发展,在北京的农业发展史上写下重要的一页。
有了张堪引种水稻,绵绵延延1900多年,这一地区有数十代人享受到了他带来的恩泽。为人民做了好事的人,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为感谢张堪造福一方,顺义百姓们在前鲁各庄为他修庙,名“张相公庙”。庙内还有碑,碑文详细记述了张勘的生平政绩,供后人追思、祭奠。可惜的是,张相公庙于1958年拆毁,石碑被墊了道路。
1972年,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在仁和镇临河村发掘出一座大型汉墓群,出土了北京地区最大的汉代三层陶楼。1996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又进行抢救性挖掘,共清理出汉代墓葬50余座。出土了一些稻作工具,是反映当时水稻生产的实物。
近年来,前鲁各庄村又修建了张堪农耕文化园,以彰显村域特色,打造箭杆河沿岸景观农业文化。整个园区分为四大板块,即农耕文化板块、农耕教育板块、农耕食宿板块、农耕商业板块。展区内有石磨、碾米的砻、织布机等生产生活用具,供游人欣赏。
北京地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又因为是“天子脚下”,这里和京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太多的历史和典故。一个镇村,一条河流,一处古迹,一条街道,甚至一口水井,都有故事。它们如散落在泥土中的珍珠,如果拂去历史的尘埃,就会放射出迷人的光彩。而这些还有待我们去挖掘、整理、弘扬,得到应有的知名度和尊重。
水乡景色
狐奴山下景色秀美,史料载:山下曲流潆洄,稻畦满野,曾是鱼米之乡,亦多景致。旧时这里河流纵横,坑塘密布,稻田里,泉眼如珍珠四下散落,汩汩往外涌水。当地人说,这一带的稻田,不用水浇,全靠泉水自流灌溉,一位老人形容这里是水托地,“马蹄窝下都有泉”。东西府人家烧水,水壶不结水垢。张堪当年曾引过这眼泉水灌溉水稻,为当时顺义一景。
仇店村北,曾有“曲水晴涛”,亦是顺义一景。旧时这里有座高粱桥,箭杆河流至此,桥下河水曲折回环,澄澈清明,天气晴朗,有明媚春光映衬,天光水色,构成诱人美景。
狐奴山东又有箭杆河蜿蜒南流。箭杆河发源地之一东府村:村北有巨泉涓涓涌出西流,汇合上河明泉及北来烂泉各水,流始盛。经东府、西府、仇店、狐奴山南,至鲁各庄西北,折而南,水势迂缓,河深有定,至村南大桥,北府水注入之,最终入潮白河。上世纪60年代初期,著名作家刘厚明深入箭杆河畔,走访群众,搜集创作素材,创作出话剧《箭杆河边》并公演。该剧还被改编成曲剧、京剧,拍成电影,在当时较有影响。
箭杆河还盛产鱼虾、龟蟹、贝类,箭杆河的毛腿螃蟹远近有名,上世纪50年代初水灾,为救灾,村人捕捉螃蟹,在北京,一斤毛腿蟹可换回1.4斤小麦。
徜徉在狐奴山下,笔直的公路两旁,排列着学校、企业、超市、游乐场,面貌一新的村庄,川流不息的公交车,让人觉得旧貌换了新颜。遥想当年,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张堪也曾在这里巡视,驻足,和乡村野老谈论农事,了解本地的乡土风情,我的脚下,也许就曾经留下过他的足迹,让人追思曾经的过往。
复制的“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