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教学:革命文化类文本活动设计的策略

2022-05-30万冰茹

求知导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革命文化体验教学活动

摘 要: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革命文化类文本以历史事件和革命人物为主,全面呈现“百年追夢,复兴中华”的革命文化主题。笔者从体验教学的视角切入,建构情境化的革命文化体验活动“境中学”“境中行”“境中思”“境中冶”,让学生的学习有场景,有事件,有角色,有情节,能够积极地将革命文化类文本与学生的道德生活相联结,让革命文化类文本释放出更大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革命文化;活动;体验教学

作者简介:万冰茹(1987—),女,江苏省溧阳市上沛小学。

一、革命文化与革命文化类文本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创造的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1]。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就是围绕“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组织了六课,阐述了中国从“不甘屈辱  奋勇反抗”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百年历史。教材内容上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不同阶段,精神内核上体现的是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二、革命文化类文本教学活动现状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革命文化类文本以历史事件和革命人物为主。笔者通过实地观摩和查询网上课堂实录,发现一线教师在教学这类文本时普遍存在这些问题:(1)按“教”就“搬”,教学方式以讲述为主;(2)教学活动以资源呈现为主,学生只是“观众”“听众”,课堂上学生发言较少,主动性发挥不足,参与度不够;(3)学生上完课获得的只是知识方面的扩充,在情感、意志、行为方面仍旧收获不足。

三、原因分析

通过对本单元内容的梳理、教师的评课和反思,以及学生的认知调查等,笔者认为以上教学现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本单元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有隔阂,学生在知识认知上存在很大盲区,因此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2)本单元中的活动内容编排与其他主题不同,大多是介绍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人物故事,缺乏学生参与活动的指引,需要教师自主设计活动;(3)课堂活动缺乏实践体验性,在课堂上学生只是单纯地听和看,感悟不深,无法在具体的场景、角色的代入中获得真实的感受,不能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四、体验教学对革命文化类文本活动设计的价值分析

体验是个体通过与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以及在接触过程中产生的相互作用,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内心心理状态的能动的变化,从而不断丰富自身的经验、完善认知结构的动态过程[2]。体验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在情境中对问题的感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体验教学需要通过教师的设计、学生的主体参与才能实现。体验教学与我们对革命文化类文本活动的要求是相同的:学生必须参与其中,活动要注重学生体验,强调知情合一。

具体来说,体验教学具有四个特征。(1)学生的整体参与。在课堂中开展体验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整体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依据,创设出合理的体验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2)师生的双边互动。体验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的设计方案尤为重要,因为它是体验活动的开端。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几个关键点:参与体验的事例一定要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的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师自身要不断丰富有关的理论知识。(3)体验过程的整体连贯。课堂中的每个环节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因此体验活动不应只是简单的活动,也要包含对教学目标的追求。教师要提前预测学生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让学生获得完整、连贯的体验。(4)体验结果的持久保持。教师不仅要在课堂的有限时间里给予学生深刻的情感体验,更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境时,能调动起相关的情感。

体验教学的这四个特征,为革命文化类文本活动设计指明了方向。体验教学能有针对性地解决目前学生参与度不够、学生体验不足、活动目标指向单一等问题。

五、基于体验教学的活动设计策略

(一)活动形式要多样化

课堂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定位于教学目标的活动能唤醒学生的深层体验,使学生的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笔者认为,基于体验教学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实践型活动和感悟型活动两种。

1.实践型活动

实践型活动主要是教师设计相应的场景或者是以某个事件为背景,学生以某一角色参与其中,完成相应的活动任务。在《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记住中国于1917年、1919年、1921年发生的开天辟地的大事,教师设计了“时空穿越之旅”活动:学生小组合作,打开“时光信封”,根据提供的学习材料及任务提示,从“是谁?”“在什么时候?”“为中华民族做了什么?”进行汇报。流程如下所示。

穿越时间:1917年

穿越身份:《新青年》杂志编辑

穿越任务:介绍这本杂志

任务提示:杂志信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在小组汇报时,教师展示《新青年》的重要文章,如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给学生提供视听结合的体验。汇报完毕后,教师启发其他学生并提问:“你们宣传的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从而引导该组学生总结出:“没有阶级制度,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实现人类自我解放。”教师进行总结:“这就是老百姓渴望的生活,可惜清政府给不了,太平天国运动给不了,戊戌变法给不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

2.感悟型活动

感悟型活动主要是指教师借助视频、图片等手段,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学生以使其获得某种体验。在《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中,在学生小组汇报完五四运动中爆发学生游行的原因后,教师追问:“为什么中国明明是战胜国,却遭受战败国的待遇?”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讨论,教师再补充相应材料进行小结。流程如下所示。

教师出示图片文字:①巴黎和会;②十九世纪列强在华分布图;③凡爾赛条约上签字。学生小组汇报五四运动中爆发学生游行的原因及游行的口号。教师问:“学生的首要任务不是学习吗?你参加游行不是影响你的学习吗?北洋军阀抓了很多的学生,你们不怕吗?”接着,教师出示五四运动学生游行的视频,问:“从这些爱国青年身上,你看到了什么精神?”教师借用历史图片和视频,不断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的体验变得愈加丰富。

(二)活动内容要丰富

在活动形式多样化的前提下,活动内容也要将要学习的知识嵌入真实情境或实践之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醒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体验。活动具体内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设计。

1.活动内容虚实结合

虽然有些活动内容是虚拟的,在课堂中无法直接实现,但是在虚拟的活动内容中也要穿插真实的、可操作的实践任务,这样课堂才不会落入形式化的尴尬境地。虚实结合的设计方式对课堂氛围的营造有较高要求。

在《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中,教师设计了课堂活动,请学生打开“时光信封”,开启“时空穿越之旅”,让学生扮演《新青年》杂志编辑、游行的北京大学学生、中共一大参会代表等角色。学生虽然知道“穿越”是虚拟的,但是由于形式很新颖,因此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同时,“时光信封”中的材料是真实的,了解《新青年》杂志、马克思主义相关信息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在这样的虚拟场景中,学生能够调动自己的感官,获得真实而丰富的体验。

2.无提词的角色扮演

在场景中扮演角色的学生,往往会提前熟悉台词,并根据台词来调整自己的言行动作。但这样的角色扮演所带来的体验是模式化的,也是不真实的,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后续活动也是没有生机的。

在《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李大钊这一人物的精神,有些教师课前就让几位学生准备了人物故事的诵读,以期在课堂上通过这几位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让其他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精神的了解。但是这种可提前预知的角色扮演效果往往并不好,再加上学生诵读的水平有限,无法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因此其他学生往往保持沉默。

在这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无提词的角色扮演中,获得真实的、第一人称视角的体验。教师在鼓励学生阐述观点的基础上,通过讲述李大钊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受尽各种严刑拷问后慷慨赴死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使学生对共产主义的情感得到升华,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产生新的认识。教师要了解学情,设计一些具有延伸性的活动,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德育意义的领会[3]。教师要放大历史细节,凸显事件背后的精神,更要让学生将革命文化精神、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事件的后续生成

事件的后续生成主要是针对活动的预设来说的,教师在课堂中要注重活动的生成性资源。这种生成性资源可以分成两种。(1)计划内的生成。教师在设计某一问题时,应提前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预测学生所给出的各种答案。比如“李大钊要不要同意工人组织的营救?”学生回答同意和不同意皆可,教师让学生在自由阐述观点之后,再进行总结。(2)预料外的生成。比如学生小组在汇报五四运动中爆发学生游行时,某位学生情绪高涨,握紧拳头,高声呼喊。教师就可以抓住这种意料之外的生成性资源,抓住时机提问:“谁还想加入他们?”从而有效达成使学生体会民族意识的教学目标。

六、取得的成果

在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中,基于体验教学的革命文化类文本活动的设计,明晰了各个活动目标间的梯度层次,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其中,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融合与统一。同时,本节课在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上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可参考借鉴的方法,希望能有针对性地解决目前教师执教这类课中所遇到的问题。

七、反思

从体验教学视角进行革命文化类文本活动的设计,能够让学生身心合一地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虽然体验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教师也不能舍本逐末,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只顾教学形式而不顾教学实质,否则可能会使课堂表面热闹而实际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张丽双.有效道德思辨,助力学生素养提升:以道德与法治二年级教学为例[J].新教师,2020(3):69-70.

陈同秀.新时期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索[J].学周刊,2020(2):29.

孙晓琳.“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施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16):62-64.

猜你喜欢

革命文化体验教学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
抓住方法,实施体验教学
优化体验教学,创建高效英语课堂
阅读教学中的体验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