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梦回繁华》背后的真正“繁华”
2022-05-30周丹琴王超
周丹琴 王超
摘 要:语文教师在进行说明文阅读教学时,多从讲清说明文的特征或事理、辨别说明方法、分析语言准确性等内容展开,这样的文本解读方法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学文本的个性化,淡化了教学过程的思维性,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方面收效甚微。本文以《梦回繁华》一课为例,尝试从文本的语言、感情、文化等方面深度挖掘说明文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语言;感情;文化
作者简介:周丹琴(1973—),女,无锡市新城中学。
王超(1972—),男,无锡市新城中学。
叶圣陶先生曾说,说明文极重要,说一种机械,说一种操作方法,说一种原理,皆学生必须学会者。[1]说明文是初中阶段的一种重要的文体,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设计了两个单元供学生进行说明文学习。对此,教师应钻研透,利用好,讲好每一篇课文,不仅要体现说明文的价值,还要深入每一篇文本挖掘其独特的教学意义。
《梦回繁华》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求学生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的;要求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自身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而仅重视知识串讲,千篇一律,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挖掘的课堂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长此以往,学生难以提起对说明文的阅读兴趣,也难以提升自身的阅读水平。
在教学说明文时,教师要意识到说明文知识体系的不完善,主动去改变,去研究课文,研究文本特质,发现说明文文本的独特之处[2]。为此,基于学生学习《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两篇精读课文的基础,教师可对《梦回繁華》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
一、凝练雅致的语言之美
学生在学习《中国石拱桥》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后,可能会认为说明文的语言大都是平实的。其实,文艺性的说明文,语言是非常生动的,《梦回繁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教师可在讲清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的基础上,把涵泳咀嚼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之美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之一。
在课堂上,教师先展示百度百科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作品以长卷形式生动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接着,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百度百科与课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在文字描述上的不同。通过比较,学生能快速体会两种文字的区别,即前者平实,后者生动。学生找到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佐证:“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这句话把整幅画卷比作乐章,分别用音乐中的专业术语慢板、柔板、快板、紧板来介绍画卷内容,形象又生动,节奏上也和画卷内容吻合,真是浑然天成。教师再让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学生又有了新的发现:从句式上看,整段多采用长句,这样一来既显得画作内容丰富多彩,应有尽有,读来又有绵延不绝、回味无穷之感。从标点符号上看,顿号和逗号巧妙搭配,再加上两处副词“逐渐”和“转而”的配合,句子显得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好像带着阅读者一步步地欣赏这幅国宝级画作,一阶阶地登上艺术的殿堂。读到这里,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百度中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大小时用了“长”和“宽”两词,本文是怎么介绍的?为什么要这样介绍?”学生快速在文章中找到答案:文章用“纵”和“横”来介绍画作的长和宽,“纵”“横”相较“长”“宽”而言显得更雅致。百度百科的主要目的是让大家快速地了解一些新的知识或技能的主要内容,所以其介绍的文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而《梦回繁华》一文采用雅致而富有文化意蕴的语言,更能体现画作的艺术价值。
文章第四、第五自然段出现大量的四字短语,如在文中描写船放掉桅杆准备过桥时众人反应的场景中,船夫们是“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的人是“呼应相接”,岸边的人是“挥臂助阵”。这些凝练雅致的语言使当时在场人们的形象一一浮现在读者眼前,让人觉得尤其亲切。对于这样灵动、意蕴丰富的语言文字,教师在课堂上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朗读策略,让学生和语言发生真正的联系,使学生真正感悟语言文字之美。教师还可以把文章第四自然段的结尾句改为:“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车马很多,大家肩挨着肩,脚碰着脚,男的、女的,年老的、年少的,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全部聚集在此,没有什么是这里不具备的。”再引导学生将其和原文比较,学生会发现文中使用的大量的四字词语,不仅概括性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容易唤起阅读者心中的情愫和内心的共鸣。
二、浓郁隽永的感情之美
说明文的语言能带给学生丰富的感情激荡。例如,文中写道:“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重读“宏敞”“巨木”“虚架”“精美”“飞虹”这些词,体会作者对《清明上河图》的赞美和自豪之情,再引导学生思考:刚学过的《中国石拱桥》中把桥比作“彩虹”,为什么本文说是“飞虹”?教师可结合“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一诗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飞”不仅写出了桥色彩明丽、造型优美的特点,还突出了桥的气势,让人体会到桥的气贯长虹,以及其凌空而飞的飘逸感和横贯汴河的霸气感。此外,作者在文章第四自然段介绍画卷后段内容时,不惜笔墨,洋洋洒洒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先介绍街道、房屋、店铺,再介绍店铺经营品种,最后介绍街上行人。每处内容写完又分别用“一应俱全”“应有尽有”“无所不备”这些词语进行总结,使读者体会当年的繁华盛景,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再如文中“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皆细致入微”这两句,其中的“必”“皆”这些绝对化的副词也有着丰富的意味。细细品读这些文字可以发现,其中无一处不寄托着作者饱满、浓郁的感情,有赞美自豪,有无奈忧伤,有深思追念,还有激愤痛苦。而这么多沉重而复杂的内涵,只有对语言文字进行反复咀嚼,学生才能学会从感知表象到探究内在的思维规律,使语言品味的内化和情感领悟的升华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
说明文的标题一般是点明说明对象或事理,而《梦回繁华》这篇文章的标题别具一格。教师可由此设计探究环节,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梦回繁华”?是谁在“梦回繁华”?这两个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有疑而读,进行真实、深入的思考,实现文本阅读的个性化。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可以很容易找出“梦回繁华”的主体是南渡的北宋遗民。教师再让学生观察整卷画作,找出其中的异常之处。学生观察发现,和汴河两岸这种虚假的繁华现象不同,远处的城门内外不要说重兵把守,竟连站岗放哨的士兵都没有。学生从而明白这是画家张择端的故意之笔,暗示了当时北宋的真实现状,而画家也只能借此图“梦回繁华”。教师据此继续引导:“除了古人,还有今人吗?”学生茅塞顿开,纷纷回答还有作者,还有今天的每一个人。这样的思维碰撞,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的生命体验更深刻。这一教学环节能够助推学生深度阅读,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生长和深化。
三、深厚绵远的文化之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的作用。由此可见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强调优秀文化传承的意义。但部分教师认为文化传承只能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落实,其实不尽然,说明文也可以。本单元的学习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介绍中国建筑、园林、绘画艺术的文章中,了解我国人民在这些方面的卓越成就,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力。
《梦回繁华》选自《中外绘画名作八十讲》,这本书选取了各个民族、各个时代、各个流派的传世经典,由国内著名美术评论家进行讲解和评析,引领读者体验各种艺术品的內涵和丰富底蕴。《梦回繁华》作者基于自身丰富的专业知识,详尽而又生动地为读者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作者、画卷的纵横、作品描绘的内容、画卷特点及历史价值等。一方面让读者通过这幅辉煌夺目的国宝级画作,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启示我们在品鉴一幅画作时,不光要欣赏作品描绘的内容,了解作品的特点,知道它的历史价值,还要了解这幅画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这样才能更好地欣赏作品,同时也能使学生增强文化认知,夯实文化基础。《梦回繁华》的阅读提示提到,学生课外可以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解读〈清明上河图〉》《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等书,进一步了解这幅名画。语文教师可和美术教师合作,引领学生从课堂到课外,从语文课到其他课程,更好地关注、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更好地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我们常说,知人必须认世,鉴赏一幅画作也是如此。教师在课堂中可以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展开。采用这样的逻辑顺序学习全文,一来符合阅读者欣赏艺术品的接受和认知规律,二来清晰全面,主次分明。再从课文写得最“繁”的第四段来看,文中的“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三个词将画作按照空间顺序分成三部分,然后又按照从前到后的空间方位依次进行说明,这样显得层次清楚,繁而不乱。透过繁多的景物人物画面,读者好似也成了画中人,亲睹北宋时繁忙的水上交通、发达的商业经济,亲历一个时代的繁华。
从中国古诗文创作的第一笔法——起承转合的角度来看,课文第一段“起”,写了事件的时代背景;第二段“承”,写了画家的情况;第三、第四两段“转”,写了画作本身;最后一段“合”,写了画作非同一般的价值。由“背景——商业繁荣”到“画家——才情繁溢”到“画作内容——繁博”再到“价值——繁花似锦”,文章行云流水,流畅自然,可见本文章法的精致和高超。
从整篇文章来看,第一、二段的调子是平静的、舒缓的,第三段的调子是上扬的、欢快的,第四段的调子是昂扬的、紧张的,第五段的调子又是平静的、舒缓的。阅读者的感受也正如作者所说,欣赏《清明上河图》好似在欣赏一部恢宏的乐章,由开篇的慢板、柔板,再到中间的快板、紧板,再缓缓进入尾声,让人回味不尽。在这样的起伏变化中,阅读者好似时而追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时而游览一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风景,不仅不会感到乏味,反而会觉得一松一驰,一静一动,兴趣盎然,叙述的层次感、节奏感明显,展现了文章的音乐美。
再从全文来看,第一段的关键词是“北宋时期”“绘画的题材”,第二段的关键词是“张择端”“据后代文人考订”,第三段的关键词是“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文章的前三段大都采用长句,而第四段重点介绍画作内容,关键词是“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作者一改前面的风格,大段使用短句和四字词语,如“一应俱全”“应有尽有”“无所不备”等,叙述的语调以及句式也有所不同。这样一来,作者笔下的文字就好似在春风中飘荡的牵引着心灵和情愫的“风筝”,作者手中的线有时放松,有时拉紧,整体的行文布局也显得自由活泼,摇曳多变。
在从以上几方面解读文本《梦回繁华》背后真正的“繁华”的语文课上,学生不再是浅层次语文知识的接收者,而走上自我语言建构的路,品读鉴赏本文语言凝练雅致的“繁华”之美,感悟升华本文感情浓郁隽永的“繁华”之美,最后触摸探索文化深厚绵远的“繁华”之美。一次次朗读,一次次定格,都使静止的文字恢复生命,活跃起来,热闹起来,让学生和文字相遇,和文本相遇,和生命相遇,和文化相遇,也让学生逐渐爱上说明文。随着教师对说明文教学的逐渐重视,说明文教学之花也会在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这条路上慢慢绽放,就让我们一起浇灌,让说明文在新教材、新理念这个花园里,一朵一朵的开得更旺盛。
[参考文献]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学科出版社,2015.
王君.我们必须自己开发说明文教学内容[J].语文教学通讯,2016(17):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