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索尔·贝娄《赫索格》的后现代特征分析

2022-05-30黄婷婷张轶

文学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贝娄索尔后现代

黄婷婷 张轶

内容摘要:虽然索尔·贝娄的《赫索格》并不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小说,但是其中却透露出浓厚的后现代特征。其后现代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不确定性、杂糅性及多样叙述手法。小说以主人公心理回忆的方式构建情节,使得情节主线飘忽不定,而小说内容的复杂性使得小说主题带有不确定性因素。小说将诗歌、日记、书信、散文等融为一体使得文体具有杂糅性,同时小说主人公复杂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导致其身份混杂。小说中叙述视角、叙述声音、叙述速度变化多端,使得叙述带有后现代复杂性叙述特征。

关键词:索尔·贝娄 《赫索格》 后现代

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05-2005)是美国著名的犹太裔小说家,于1976年以“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1](47)而获得得诺贝尔奖。自获得诺贝尔奖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他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其作品中的现代主义、人道主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等都得到了深入的探讨。小说《赫索格》是贝娄的代表作,大多数学者都认可这部小说饱含着现代性特征,然而忽视了其中所蕴含的后现代特征。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后现代艺术视角出发,深入探 讨小说中的不确定性、杂糅性以及复杂多样叙述手法,以期为我们深入理解这部小说提供新的视角。

一.情节与主题的不确定性

陈世丹指出:“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等)的产物,正式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前期,在70年代和80年代形成夺人之势并震慑思想界。”[2](26)事实上,对于究竟何谓后现代,学界的定义多种多样,众说纷纭,但是总体上看后现代小说以颠覆性、不确定性、解构性等特征而著称,其中不确定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哈桑认为,后现代主要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不确定性。“它包含了对知识和社会发生影响的一切形式的含混、断裂、位移……。我们不确定任何事物,我们使一切事物相对化。各种不确定性渗透在我们的行为、思想、解释中,从而构成了我们的世界。”[3](168)如果说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确定性,包括主题的确定性、意义的确定性、语言的确定性、情节的确定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小说则故意逆向而行,处处给读者设置不确定性。《赫索格》正是这样一部充满不确定性的小说,这也是它后现代特征的突出体现。

传统小说一般有一条一以贯之的情节主线,且作者总是试图设计和安排引人入胜、明晰的情节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然而《赫索格》却反其道而行之,在整部小说中几乎看不到确定的情节。整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赫索格教授在知道自己的妻子背叛自己而跟好友发生暧昧关系后,乘坐火车去报仇的事情。小说自始至终并没有任何吸引人的场景,小说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记录和描述赫索格的所思所想,主要采用的是内心独白和心理分析来细致刻画人物的精神状态。主人公的思绪时而回到现在,时而回到过去,时而叙述现实,时而叙述幻觉,且在这种情节的大跳跃中,作者不设置任何提示词语来引导读者的思路,似乎是故意采用这种手法让读者陷入一种茫然之中,以隐喻和象征当时社会的不确定性。读到小说最后我们甚至不知道故事的结尾是什么。当赫索格看到跟他老婆通奸的朋友正在给他的女儿洗澡时,他突然打消了枪杀他的念头,随后赫索格的结局如何读者也不得而知。总之,小说情节是如何开头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情节结尾是如何,这些通通都处在一种不确定中。

与传统小说主题明确、意义明确所相反的是,读者无法从《赫索格》找出一个明晰的主题。《赫索格》就像一个失去了谜底的谜语,人人都声称知道了答案,但却没有人能够真正猜透其中的意义。小说的主人公作为一个大学教授、高级知识分子,却整天沉迷于给古往今来的各种人写永远也不会寄出的信。在这些信中,赫索格探讨的东西千差万别,从国内外政治、党派斗争、环境污染等宏大主题,到个人情感的宣泄、生活的感悟、神经错乱式的胡言乱语等等,几乎无所不包。对于这样一部无所不包的小说,不同的论者对其主题的解释也千差万别。有些人认为《赫索格》的主题是有关知识分子的迷茫,而如果从赫索格乘坐火车试图是杀死与他老婆通奸的情人这点来看,小说的主题似乎是关于一个报仇的故事。如果从赫索格的遭遇和不正常的表现来看,他与妻子离婚,又失去了大学教职,爱慕一个离婚的妇人雷蒙娜却又不知是否该向她表白,前途未卜,对社会中发生的巨变无法适应等等,小说主题似乎又可以阐释为表现了现代人的精神迷茫。如此种种不同的主题阐释似乎都有一定道理,但却又不是唯一正确的理解。由此可见,《赫索格》主题的不确定性最终带来的多义性、歧义性、复杂性最终走向神秘、走向虚无,进而走向后现代的不确定性。

二.文体与主人公身份的杂糅性

杂糅(hybridity)也是后现代小说的重要特征。巴赫金早在1968年就将语言的杂糅现象用于文學研究,提出文学作品的杂语(heteroglossia)特征。[4](124)“文学研究‘杂糅视角的兴起是西方文学研究现代化的产物,对于美国这个后期的现代化、多种族国家尤其如此。”[5](68)在杂糅思想的关照下,各种杂糅现象被挖掘出来,包括语言杂糅、问题杂糅、身份杂糅、文化传统杂糅、种族杂糅、阶级杂糅、性别杂糅等。《赫索格》的后现代特征也充分地体现在它的杂糅性上。

《赫索格》中最突出的杂糅特征在于其文体的杂糅。整部小说将多种文体混在在一起,包括书信体、日记体、论说文、学术性文体、诗歌、散文等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在小说中随心所欲地穿插着数量巨大的书信。有学者统计,《赫索格》中的长篇书信达到119封,还有其他几十封极其短小的书信。贝娄抛弃了17、18世纪盛行于英国文学界的书信技巧,取消了小说中还保留传统书信的信头、问候语、信尾等部分,将自己随时随地的所思所想自由地表达出来,而这种书信体又与小说融合在一起,通常情况是在一个小段落甚至是几句话中,既可以看到书信的内容和格式,也能看到小说常见的格式,两者是混杂在一起的,在很多情况下,读者甚至难以分清哪些是书信的内容,哪些是小说正文的内容。混杂于小说中的书信充分显露出赫索格内心的真情实感,有效展现其内心反复出现的焦虑、不安和孤独的精神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书信这一大的文体框架中又杂糅着其他各种文体。一般来说,传统的书信内容和形式主要是采用叙述文的形式,而赫索格所写的书信中时而采用议论文体对某事件和社会现象大发议论,时而采用散文体的形式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时而穿插着一些诗歌内容,甚至偶尔还将日记体形式融入其中。由此可见,贝娄创造性地对书信写作方式进行突破,将各种文体杂糅在其中,通过这种独特的杂糅形式既表达了对当时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美国社会的不满,也传递了对美好未来的期待。此外,文体的杂糅自然而然地带来了语言形式的杂糅,作者将松散的小说语言、严谨的学术论文语言、富有隐喻和象征意味的诗歌语言、自由式的散文语言等杂糅到一起,进而形成一种语言杂糅的狂欢化效果。

此外,传统的小说主人公身份是比较确定的,然而《赫索格》中的主人公赫索格的身份却是混杂的。从小说开头的介绍来看,赫索格是一所大学的历史教授,出版过多部著作,在学术界小有名气,按常理来说,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应该思维清晰、富有逻辑、富有道德感,但是随着小说的情节展开我们发现,赫索格的日常表现与其大学教授的身份是完全分离的。从赫索格给外界各种人物发出的信件中可以看出,赫索格似乎已经陷入了中癫狂状态,经常在信中写一些语无伦次、缺乏逻辑的话语,很多内容也荒唐可笑,从医学的角度来看,他甚至可以被视作一个精神病患者——一个不断地给他人写各种莫名其妙信,而这些信件又永远也没有发出的精神病患者,写信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强迫症。他因为自己的妻子与朋友通奸,就怀揣一把手枪去报仇,根据这种行为,他又是一个恶性杀人犯。作为一个有妇之夫的大学教授,他却跟不同的女人保持性关系,而且这种交往主要是为了肉体上的快感,这又说明他是一个道德素养低下的人。从种族的角度来看,赫索格是一个犹太人,但是他并不遵守犹太人的清规戒律,作为犹太人的观念也只是在脑海中偶尔闪过,他本质上认为自己是一个纯粹的美国人。知识分子、精神病患者、犯罪未遂者、道德低下的人、美国人、犹太人,甚至连他自己也搞不清自己的身份是什么。赫索格身份的杂糅性充分了体现了小说的后现代特征。

三.叙述视角与速度的多样性

传统的小说叙述视角比较单一,基本采用单一人称视角,或者人称视角之间偶尔交叉但是一般来说可以让读者清晰区分,然而《赫索格》中叙述的视角却是不确定的、混杂的、多样的。贝娄采用了多个分散而平行的叙述视角来描写,甚至在一个段落中掺杂着第一、第二、第三视角,同时还将作者本人的声音和视角介入其中。例如,当赫索格坐在火车上准备写信的时候,作者混杂着多种叙述声音和视角:“可是,大概由于车垫被太阳晒烫的缘故吧,他突然感到怒气又偷偷上来了,他又要写信了。亲爱的施密特斯,他开始写到,那天吃午餐时——我真害怕那些应酬式的午餐,坐的我屁股上吗,随着肾上腺素增加、血压上升,心率加快!……美国本可以培养出怎样的人来。可是看看我们自己,看看你,看看我,如果你受得了,那就看看报纸吧。” [6](30-31)在这里,短短的一小段作者融入了多種叙述声音,从开头的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视角到主人公本人的视角,而后又突然将作者的视角和声音融入其中,叙述视角也变成了一种多样复杂的狂欢,具有典型的后现代特征。

叙述速度是叙述学中对时间进行分析的一个范畴。[7](119)总体上,叙述速度大体上可以分为快速叙述、慢速叙述、平均叙述、零叙、停叙等,尽管它们之间经常难以精细区分,但仍然可以大体上进行区别。简言之,快速叙述是将发生在较长时间内的故事用简短的篇幅叙述出来,如用一段话叙述一年内发生的事情,而慢速叙述则相反。平均叙述速度介于快速叙述和慢速叙述之间,零叙可以理解为一种最快速的叙述,如用一两句话叙述十年内发生的事情,而停叙可以理解为一种最慢的速度,如《项狄传》开头用几十页描述几个小时内发生的事情。本质上看,小说的叙述速度类似音乐的节奏,很多学者也将其称之为叙述节奏。传统的小说尽管也经常将多种叙述速度融合使用,但是一般来说以一种或者两种叙述速度为主,且经常总体上全篇采用平均速度来展开故事,叙述速度的选用主要基于情节展开的需要和读者阅读需求。然而,后现代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作家有意识地、故意将多种叙述速度混在在一起,甚至有意让读者分不清叙述速度。

从总体上来看,《赫索格》可以归为慢速叙述,因为小说从开头到结尾似乎只是讲述了赫索格乘坐火车去枪杀与妻子通奸的朋友的事情,时间长度最多不过一天。然而,镶嵌在整个慢速叙述框架中的却又有快速叙述、停叙、零叙、平均叙述。坐在火车上,有时候赫索格突然感慨万千,回忆自己的生平,此时的叙述变得极为缓慢,作者用几页纸的篇幅来叙述极短时间内发生的事情。有时候作者又突然用一个段落的篇幅,将四五年内发生的事情浓缩其中。有时候赫索格的思绪停滞在某件事情上,此时的叙述又变成了停叙。而当赫索格的思绪被拉回到现实世界,处理现实世界中的事时,此时又变成了平均叙述。《赫索格》中的各种叙述速度交叉使用非常频繁,且叙述速度模式之间具有很大的跳跃性,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小说的叙述速度模式,具有突出的后现代特征。

以上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赫索格》中的后现代特征。从后现代主义视角出发解读和阐释《赫索格》能够让我们对《赫索格》的复杂性、多义性等有更深刻的认识。复杂多变的小说情节、写作形式和叙述手法既是对小说创作所处的西方后现代社会混杂性文化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绝对权威的否定、等级秩序的消解的回应,也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们遭遇精神困境后迷茫困惑的真实写照。这正是《赫索格》之所以成为现代美国小说经典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刘硕良.诺贝尔奖授奖词和获奖演说[A].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

[2]陈世丹.后现代主义小说之存在[J].外国文学.2005,(4):26-32

[3]Ihab Hassan,The Postmodern Turn:Essays in Postmodern Theory and Culture[M].Ohio: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7.

[4]Mikhail Bakhtin The Dialogic Imagination:Four Essays[M]Cary Emerson Tra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1.

[5]卢敏.当代美国文学研究“杂糅”视角的运用与特征[J].当代外国文学. 2008,(4):68-74..

[6]索尔·贝娄.宋兆霖译.赫索格[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7]周霞.英国长篇小说的叙述速度[J].宜春学院学报.2013,(1):119-124.

课题或基金:安徽省高校科学研究项目:人性与自然:生态批评视域下勃朗特姐妹(SK2021A0452),该文为安徽师范大学“高等学校一般国内访问学者”访学项目成果。

(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公共基础学院)

猜你喜欢

贝娄索尔后现代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90后现代病症
南非萨索尔公司宣称在莫桑比克南部近海发现石油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索尔·贝娄的婚姻
索尔·贝娄创作中的“大屠杀”阴影及其反思
论索尔·贝娄小说创作的文化源头
索尔·贝娄作品中的圣经原型解读
进入后现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