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发展失衡与规制建议
2022-05-30吴晓山
【摘要】近年来基于双边市场和网络传播优势,学术期刊数据库迅速发展,并逐渐掌握了市场主导权和控制权。与此同时,由于发展失衡并涉嫌垄断性经营,学术期刊数据库频频引发舆论热议。文章分析现阶段学术期刊数据库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本着合力共建共治原则,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规制建议,以期打破学术垄断,推动知识开放,促进学术期刊数据库健康运营。
【关 键 词】出版产业链;学术期刊数据库;学术垄断;知识开放
【作者单位】吴晓山,东北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21XJY021)。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12.017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和移动传播媒介的发展,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和网络化传播逐渐超越传统纸质出版,成为学术期刊发行和传播的主要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学术期刊数据库由于具有双边市场和网络传播先天优势,迅速掌握了市场主导权和控制权,成为专业学术和社会知识体系的重要建构者和实际操作者。主要表现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中国知网(以下简称“知网”)、万方和维普为代表的三大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建立,大幅提升了我国学术期刊的资源利用率和学术传播力,对我国学术科研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快速发展和市场主导地位的不断提升,发展失衡问题日益突显,主要表现为学术资源过度集中、文献阅览与下载费用大幅上涨、学术侵权事件频发等。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限囿了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涉及知识公共传播和国家科技创新等方面,对行业发展与社会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1]。在此背景下,文章以知网为主要研究对象,就现阶段我国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发展失衡现象及其背后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规制建议,以期打破现有的学术垄断局面,推动知识开放进程。
一、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发展失衡及表现
1.频繁涨价和垄断经营
随着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学术期刊数据库凭借双边市场结点优势和资源集聚效应,逐渐掌握了市场主导权和控制权,但伴随而来的频繁涨价和垄断经营问题却引发了众多争议,甚至一度遭到多所高校抵制。
有学者统计,2019年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收录了独家和唯一授权期刊3964种,占我国期刊总量的43%,其中核心期刊778种,约占全部核心期刊的42%,包含各学科排名前三的期刊194种,占前三名期刊总量的64%[2]。可见,知网占据了我国学术期刊资源的“半壁江山”,其独家学术资源和一站式检索服务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及相关学术科研机构工作人员的“刚需”,这种垄断式经营优势强化了其市场支配地位,导致后来的频繁涨价现象。
2.版权纠纷和双重侵入饱受诟病
近年来,与学术期刊数据库相关的版权纠纷案屡见报端,饱受社会各界诟病。如2021年以来,由于未经授权引发的版权纠纷等问题,知网陆续多次受到起诉。随着越来越多作者起诉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运营过程中的版权纠纷问题逐渐浮出水面。2022年5月1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就知网涉嫌垄断行为正式立案调查。
在版权纠纷问题频繁发生的同时,学术期刊数据库伴生的双重侵入现象逐渐受到学术界重视,甚至引发热议。所谓“双重侵入”,指作为知识生产者的学术科研人员和作为消费者的学术科研人员,以及相关的大学图书馆、政府和其他科研资助者,需要为期刊出版支付双重费用,即既要支付期刊文章处理费,又要支付期刊订阅费[3]。虽然近期知网就个人用户查重服务首次提出了按字符数收费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用户的经济压力,但“双重侵入”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
3.利益分配不均导致各方矛盾尖锐
在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过程中,作为内容创造者的作者和作为内容审核编辑工作主体的期刊都付出了大量学术创造劳动,但学术期刊数据库却成为利益“集大成者”,作者和期刊收益甚微,三方矛盾尖锐。知网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知网主营业务收入为11.68亿元,其中有1.93亿元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21年知网主营业务收入为12.89亿元,其中有1.935亿元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
具体来看,一方面,作者作为学术科研成果的价值创造者,在与学术期刊签署版权转让协议时,仅有少数期刊付给作者一定的稿费,但学术期刊数据库却通过作者的学术科研成果下载量获得大量利润。另一方面,学术期刊从产业链中分到的利润亦不合理。学术期刊在作者原创作品的基础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承担了选题策划、内容征集、编校发行等工作,是学术科研成果形成和传播的关键环节。然而,学术期刊在与数据库商的利益分配中缺乏议价权,没有获得合理回报。实践调研发现,学术期刊与数据库签署的版权转让收益低且大多为长期固定金额,有的期刊从数据库获取的年收益仅有几千元[5]。
此外,学术期刊数据库都是与期刊出版单位签署收录协议,并未直接取得作者授权,一旦发生侵权问题,作者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维权难度也相对较大。
二、学术期刊数据库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
1.基于双边市场支配地位的商业运营模式
数字出版时代,随着读者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的改变,各种数据库迅速崛起。由于在双边市场中占据支配地位,学术期刊数据库吸引了数以千计的学术期刊加盟合作,面向读者群体提供各类资源和服务。在内容资源、渠道资源、用户资源的加持下,学术期刊数据库逐渐占据学术出版产业链的核心地位,拥有极大的市场主导权和控制权,形成了垄断优势。
如国内某知名学术期刊数据库在创建初期,利用高额补贴策略对作者个人学术科研成果和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产品进行免费推广,短期内迅速扩张,赢得市场信赖和支持。当市场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后,作者和学术期刊对数据库产生依赖时,数据库开始实施付费策略,并随着作者和学术期刊依赖程度的提升不断上调收费标准。这种模式让数据库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对学术期刊市场的壟断和控制,其他市场主体由于缺乏议价话语权,利益被极大压缩。
2.平台技术支撑不足
从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发展历程来看,通信技术是其不断进步与繁荣的基础。然而,数字出版时代,数据库中的各种数字资源可以零成本复制和传播,不仅对著作权人的权益造成严重损害,同时也滋生了学术盗版等问题,不利于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6]。
除此之外,出于对学术出版效益的最大化追求,学术出版数据服务领域主体日趋多元,但由于各主体的技术支撑不足,导致其在向用户提供学术检索等服务的同时,也给不法分子窃取他人学术成果进行非法牟利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学术期刊数据库和作者的权益受到侵害。如谷歌2004年推出的谷歌学术业务(Google Scholar),允许所有用户免费访问数据库,并提供副本甚至原文链接。该项服务不仅涉及众多学科,还包括付费墙后的部分内容,虽然大受学术科研人员欢迎,但频繁引发侵权风波,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平台自身技术保障措施的不足。
3.作者版权维护意愿不强
当前学术期刊数据库存在的发展失衡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作者维权动力不足有关。由于作者版权意识不强,在刊发学术科研成果时并未仔细了解学术期刊版权转让协议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此外,维权成本过高、维权收益较低、维护意愿不强等原因,也增加了作者向学术期刊数据库维权的难度。
值得注意的是,版权维护意愿不强并不意味着作者对自身学术成果的版权价值不关心,而是出于对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影响力、信息不对称和不知情、维权成本高昂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学者朱鸿军等人指出,虽然这种常态化矛盾在个体身上短期内难以演变为实际的抗争行为,但积累到一定阶段汇聚成作者共同体的一种普遍“怨气”后,倘若有非常态的个体采取维权行为,就很容易成为导火索,进而演化为一种社会舆情[3]。如国内某知名学术期刊数据库近年频频陷入多起维权风波,就暴露了现阶段学术期刊数据库与作者版权授权之间存在的严重问题。
三、新时期我国学术期刊数据库的规制建议
1.相关部门和行业组织:發挥监管职责,完善法律法规
首先,相关部门要积极履行监管职责,保障学术期刊数据库科学有序发展。以知网为代表的学术期刊数据库作为国家学术基础平台和社会知识传播载体,最初由政府和相关部门推动建设,具有显著的公益性。作为市场运营机制下的学术出版服务平台,学术期刊数据库与教育事业、出版事业紧密相关,因此,各级政府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教育部门、科技部门、新闻出版部门应该积极履行职责,对现阶段学术期刊数据库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调查,进行监督和规整,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确保行业良态发展。此外,学术期刊数据库作为学术出版的核心中间环节,中国出版协会、中国期刊协会等行业组织也有责任、有义务维护学术期刊数据库的良态运行,督促数据库调整学术期刊和作者的利益分成比例,改进利润分配方案,维护作者、期刊和用户的合法权益,避免学术垄断,推动知识开放。
其次,法律部门要制定和实施具体法律法规,以解决学术期刊数据库存在的失衡问题。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应根据《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对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市场垄断行为进行调查与整治,针对无端涨价、版权侵害等问题进行严肃处理。同时,市场监察部门也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针对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建设和市场运营制定具体法律条例,以凸显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公益性服务属性,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2.数据库所属企业和平台:加强内部自治,重塑运营机制
学术期刊数据库要加强内部自治,重塑运营机制,在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履行其作为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平台和学术资源服务平台的特殊使命。
首先,学术期刊数据库虽然具有营利性,但不能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而要以实现社会效益为首要目标,在满足知识传播、学术服务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由国有企业运营或国有控股的数据库应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整合,实现二者平衡兼顾。此外,数据库所属企业和平台也要发挥知识和学术传播共享的社会价值,以自身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社会发展进步作出积极贡献,构建社会效益导向和经济利益相结合的运营机制。
其次,学术期刊数据库应从成本、需求、供给、社会四个维度出发合理定价。在成本方面,数据库应对平台产品和服务的经营成本进行核算,将其作为资源使用费用的参考指标;在需求方面,数据库应针对科研机构、高校、读者等知识付费用户进行市场调研,考虑使用者的承受能力,合理定价;在供给方面,数据库平台商要积极与作者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利益诉求,给予作者一定的利益分成;在社会方面,数据库所属企业要立足社会效益,面向大众提供开放知识服务,以满足现实发展需要。
最后,学术期刊数据库应回归公益定位,以学术资源免费获取为终极发展目标。具体来看,政府应出面将学术期刊数据库纳入公益三类事业部门,建立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的运营机制,从而降低学术资源使用费用,甚至免费开放。当然,针对一些个性化服务,如论文查重、引用检索、大数据服务、翻译服务等,仍可采用市场化经营模式。
3.学术期刊:加强联盟合作,制定技术方案
我国学术期刊只有加强联盟合作,才能在与数据库谈判时具有议价能力,争取更多的利益。
首先,可建立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联盟,保障各学术期刊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合理利益诉求,提高利益分成,同时快速针对侵权问题出台解决方案,避免由于利益分成不高和维权意愿不强导致不作为现象发生。学术期刊可通过行业内外的联盟合作构建数据库平台,不同学术期刊可在出版联盟的基础上与学术出版技术商、渠道商合作,通过学术资源和技术资源的互补与共享,打造自身的学术期刊数据库。由于具有版权资源天然优势,此类自建数据库的管理和运营成本将大幅降低,在价格制定方面也更为合理,对打破市场垄断经营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学术期刊可通过与技术企业的跨界合作,将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引入数据库建设中,以此强化版权保护,平衡利益分配。近年来,以区块链技术作为版权保护和项目利益分配的新手段已成为普遍趋势。从已有实践成果来看,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物多以文字和图片为主要呈现方式,其版权保护相对于音视频、三维动画等数字作品更容易实现,且技术难度相对较低。因此,学术期刊在与数据库签订版权协议时,应积极利用区块链智能合约对数字作品进行溯源,遏制版权侵害行为,防止利益失衡,确保学术期刊、数据库、作者、技术供应商多方利益合理分配,从而实现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均衡发展目标。
4.坚定维权信念,强化维权意识
作为数据资源的版权所有者,作者应坚定维权信念,强化维权意识,积极采取有效手段,才能保障自身权益不受侵害。一旦發现自身权益受损,作者应坚定维权信念,第一时间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虽然学术期刊数据库为作者的学术研究与学术成果传播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仍须保证作者的合法权益。与其相关的期刊社版权声明和期刊提供的著作权转让格式协议的法律效力、知识资源平台的版权侵权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等问题,也需著作权立法机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等机构从更高层面进行设计与协调解决,多方保证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提振著作权人的维权信心。
|参考文献|
[1]翁晓峰. 失衡与治理: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利益分配问题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8):1016-1025.
[2]孙晋,袁野. 学术数据库经营者不公平高价行为的规制困局及其破解[J]. 现代法学,2019(5):89-104.
[3]朱鸿军,李喆. 学术期刊数据库的深层困境与商业模式革新:由知网诉讼案看“双重浸入”问题[J]. 现代出版,2022(1):81-91.
[4]知网2021年营收近13亿,净利1. 94亿元[EB/OL]. (2022-04-29)[2022-05-12]. https://www. sohu. com/a/542396142_313745.
[5]徐艳红. 法学专家谈“知网模式”的是与非[N]. 人民政协报,2022-04-26.
[6]刘颖. 版权法上技术措施的范围[J]. 法学评论,2017(3):9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