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深度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的“建群力”与学术共同体构建
2022-05-30徐姗姗
【摘要】“建群力”是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编辑构建学术共同体、助力产学研协同创新、扩大优质内容供给的必备素养。具备“建群力”的编辑能够扛起多元发展大旗:在服务学人层面,一手抓作者队伍建设,一手抓青年潜力作者培育,同时谋求与学术研究机构协同创新;在服务学术期刊层面,一手抓栏目策划,一手抓编校质量,同时对标影响因子提升学术期刊品质;在服务学界层面,一手抓知识元共享,一手抓自媒体运营,肩负建设“中国学派”的使命。
【关 键 词】编辑;学术期刊;学术共同体;建群
【作者单位】徐姗姗,中央民族大学期刊社。
【基金项目】本文由中央民族大学2021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就业互嵌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1MDZL33)资助。
【中图分类号】G23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12.016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扩大优质内容供给”一节中要求“发挥出版单位内容资源和编辑把关优势”。新形势下,学术期刊编辑需要“建群力”,即凝聚起基于某学科或内容专题的学术共同体的能力。从一般层次上说,编辑要运用“建群力”,与编委、审稿专家及排版、美工、新媒体宣传等岗位上的技术人员高效沟通,保障上下游团队协作生产内容;从较高层次上说,编辑要运用“建群力”精准提升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台等级和学界美誉度。一名具备“建群力”的编辑能带动学术期刊做大做强,为学术共同体的创新发展注入活力,从而有益于学人、学刊和学界(见图1)。
图1 编辑发挥“建群力”的三个层次
一、以“建群力”服务学术共同体的作者成长
1.密切联系核心作者,精准组约优质稿件
编辑的“建群力”,直观体现为编辑拥有一个学术交流群、三五具有学术权威的铁杆作者、十几位合作紧密的外审专家、数十位可定向约稿的作者。从作者需求反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作为投稿主力的高校教师流动频繁,打破了以往传承有序的研究谱系和团队结构,以某所大学为核心形成一个学派的格局难以再现,因此学者们亟须相对稳定的交流平台、精准推送的资讯社区、师友互促的学术园地。一本权威的学术期刊和一位资深编辑,恰可发挥“建群”“聚圈”的纽带作用,构建以期刊为核心的集知识生产传播与学人对话交流于一体的学术共同体[1]。
要抓住“关键少数”的高影响力作者,需要编辑提前做足功课:首先,熟读同类期刊,对所负责栏目相关领域内有一流成果和影响力的作者了如指掌;其次,定期参加学术活动,与作者团队保持线上线下畅通交流;最后,锤炼自身学养,拓宽学界视野,提高研判力[2],进而能在组稿约稿中左右逢源。
约到名家名篇固然体现编辑能力,但一本学术期刊的良性成长既要见“高峰”又要见“高原”,因此不可忽略以点带面的建群式约稿,以选题策划为轴辐射优质作者群。尤其是一些栏目集中、收稿口径较小的学术期刊,编辑应做到对领域内作者的研究专长、师承谱系、写作特点等胸有成竹。
2.积极培育青年学者,点拨浇灌科研成果
学术期刊编辑亦是“破五唯”的行动主体,具备“建群力”的编辑应重视培育有潜力的作者,不能忽视学术新秀和青年才俊。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谈到关于“坚守初心、引领创新”的要求,“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是介于“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之间的一点[3]。事实上,科研任务越重、发表需求越多的青年学者越期待学术期刊反馈具体意见,给予发表机会。编辑今日给年轻资浅的作者以鼓励性用稿机会,待其提升科研水平,积累了一定学术声誉时,其会因感念学术期刊的“知遇之情”而优先投稿。
对于退稿,具备“建群力”的编辑要鼓励点拨作者。一篇万余字的投稿中,哪怕只有一个仅几百字的观点具备创新性,编辑亦应向作者点明并提出建议。又如对文献综述不全面、理论框架不合理等常见问题,编辑可推送必读篇目给作者,指出其知识死角或研究局限。总之,编辑应做到退稿不退人,为学术共同体凝聚生力军。
3.联手学术研究机构,常态合作共谋发展
编辑由作者群需求入手发挥“建群力”,不仅有利于稿源的获取,还对学术研究机构向纵深和专精发展有所助益。高校学报既是大学科研成果的发布平台,又是孵化引擎,科研机构及其他性质单位主办的期刊亦各有其学术服务领域。编辑组约稿时宜以各级学术共同体为对象,横向联系校内相关院系、课题团队、学术工作坊等。学术研究机构普遍欢迎编辑上门讲解投稿须知、选题建议等,尤其一些二級学科、交叉学科乃至“冷门绝学”团队,更需要抱团取暖的集群式发展。学术期刊编辑联手学术研究机构的形式不仅有邀约同行评议、聘请编委、设置栏目主持人,还包括联合举办讲座、研讨会、笔谈等。学术活动中,一位娴熟于编校业务又谙熟于学术前沿的编辑能有效地与专家学者、高产研究机构、二次文献转载平台及其他办刊主体交流。
具备“建群力”的编辑不应满足于与作者群泛泛之交,而是要“以文会友”“以问题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地共谋发展。如编辑在进行学术研讨时,不仅要到场听会、选稿,还要全程参与设置议题、主持评议、成果转化等环节。编辑要持之以恒地建设、优化作者队伍,守株待兔或“近亲繁殖”都不足取。编辑至少要培养对一门理论或一个议题的研究兴趣,转型成为相关领域的作者、学者,以相应的身份参与学术机构(团体)的研究。
二、以“建群力”助力学术共同体的刊物升级
1.灵活策划专题,栏目之中彰显协同创新
在“学人—学刊—学界”链条中,学术期刊居于中间层,编辑“建群力”的作用为上传下达、内引外联。由于读者群与作者群高度重合,编辑服务作者亦是在服务内容受众。“建群力”为编辑与读者、作者的沟通赋能,共同助力学术期刊进步。
首先,编辑要合理架构栏目,平衡传统特色栏目与前沿专题。一本有特色的学术期刊,在设置栏目时应基于学界讨论焦点、传统研究难点、读者关注热点三者的交集点,编辑应遵循“双百”方针主动建群,以学术期刊编委会为同心圆适当吸纳咨询专家,在充分论证可行性、前瞻评估持续性的基础上创设新栏目。
其次,编辑要紧跟时事组织专题,关切国计民生重大议题。以国家时政为例,近年来每逢重大历史节点,如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建党百年、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等,学术期刊都应组建相关专栏。若编辑平日“建群力”不足,难免出现刊发滞后、组稿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最后,编辑要立足办刊宗旨和收稿范畴,预判学术趋势。如每年拟一份“年度重点选题指南”,提前发布并推送给作者群;每季度结合党和国家新发布的政策文件等组织相关专题;每月围绕一两个具体议题盘点前期已刊论文,统计被下载/引用情况,为期刊下一步发展策划蓄力。
2.精进编校功夫,案头之上践行工匠精神
“手作出版”时代评价编辑编校能力优秀的用词是“活字典”,而智媒时代需要“小百科”“大数据”“产品经理”式的全流程融合人才。智媒时代,编辑对文字、格式、标点的质量把控只是入门功夫,对栏目专题的常识积累、学术素养提升才是精进方向。编辑要想走向更高的台阶,就要在知识领域锤炼“建群力”。
首先,在编稿流程中,对论文质量精益求精体现编辑的自律与他律。一篇普通稿件经过编辑雕琢润色,可大幅提升影响力。以摘要为例,许多作者对此不够重视,寥寥几句无法概括文章的研究价值和创新性,或是未经推敲地大段照搬结论。而有“建群力”的编辑能快速接入该稿所处的知识体系,判断哪些观点或材料可能引起学界关注,继而通过编辑加工凸显稿件价值。
其次,在选稿流程中,具备“建群力”的编辑能快速判别稿件良莠。如稿件在理论、材料、方法方面是否有可刊价值?有的稿件选题尚可但写作粗糙,如何点拨作者修改?有的稿件可送外审,选哪位专家既能获得专业的审读意见又能回避作者的院校和单位?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都需要编辑具备过硬的基本功、极广的学界人脉、丰富的审读经验。
最后,稿件编发后,仍有诸多案头工作需要编辑的眼界与巧思。如整理归档有代表性的审稿意见、退稿信及常见编校问题勘误表等,提升期刊的响应效率。定期盘点已刊的高影响力论文,分析借鉴其成功经验等。
3.对标影响因子,着力打造名刊品牌
当前,一本学术期刊的“三大核心”(“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CSSCI来源期刊目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评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稿源的良莠与编辑的作为空间。绝大部分学术期刊和作者反对“以刊评文”,但依然会考虑影响因子和被引率,以维持学术期刊的“核心”评级。因此,时常关注影响因子并精准提升引文指标,是每一名编辑的必修课。这门功课重“术”,更重“道”。所谓“术”,指编辑要常态化监测影响因子,建立“高影响因子作者库”“高被引文献关键词库”“长被引半衰期文献主题库”等,不仅要定期统计本刊的相关数据,也要适时统计同学科、级别的其他刊数据,达到知己知彼的目的。所谓“道”,指编辑以被引指数为主参考值,熟读熟记负责栏目相关的经典名篇和话题之作。编辑阅读高影响力论文,将学识积累到一定量后会发生质变,头脑内会“织”成知识生产集群图谱,进而对选稿、用稿、编稿标准成竹在胸,形成一套打造高影响力论文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对标影响因子是编辑办好学术期刊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编辑要关注整体引用率、被引半衰期、重要文摘转载及科研成果奖项等一系列指标,但以被引指数为标准跟风热点议题、追逐热门作者,则有违锤炼“建群力”的初衷,沒有学术定力的编辑难以长线服务学术共同体。
三、以“建群力”引领学术共同体的科研创新
1.网罗相关的信息模块,共享知识生产的“数据库”
期刊人是学术史的创造者[4],编辑“建群力”的最高体现是成为催化学术创新的“操盘手”。编辑应推动各自为战的学者互动对话,使学者共同克服“碎片化”桎梏,共建一个兼具引领和规范作用的学术生态环境[5]。
智媒时代,大部分学术期刊会自组学术交流微信群、QQ群等。形式上,以某学术关键词为主题,群友涵盖从学术期刊编委到编辑的人脉、铁杆作者、读者等。方法上,以某次学术会议为契机,将与会者通知群转化为发布约稿信息、评论科研动态的日常交流群。网络交流群对学术共同体的服务作用是显著的,每位学者都是一本“词典”,各代表一个机构。选点精准、议题聚焦的开放性信息平台将推动中国学派构建,学者在交流争鸣中实现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
编辑要为学术共同体“建群”服务,当“专家中的杂家”。编辑可以从启发学术论文写作的角度,制作如下几个文档定期在群内推送:一是近两年内相关议题的领导人讲话、中央文件和法律法规;二是高频关键词的高影响因子文献;三是《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的相关论文;四是含国家社科基金等相关立项课题。编辑可以从引导投稿与学术期刊匹配的角度,制作“作者手册”文件包,以准确快捷地为拟投稿作者或待退稿作者答疑解惑。文件包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经编委会审定的本年度重点选题方向;二是分栏目的近年刊文总目录;三是适宜的稿件篇幅、研究方法及刊例格式要求等。
2.善用自媒体和互联网思维,建设学科专题的“局域网”
在刊网融合传播的当下,“见刊”是论文辐射影响力体现的开端,也是考验编辑“刊后建群力”的开始——论文要获得理想的被引量和转载成绩,需要编辑具备评价问题意识和学术品位,创建以栏目为知识单元的数据库[6]。5G时代,微信公众号以单篇发行的时效性、掌上阅读的便捷性和学术推送的精准性,成为学术期刊宣发的必争之地。高校教师对学术类公众号文章的认可度较高且二次传播率高,当期刊文第一时间在微信公众号推送,其阅读、转发量便是与其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的下载量和引用量紧密相连的“窗口”。
具备“建群力”的编辑推文时,不应满足于将新刊文单篇发布了事,而要从过刊中精选同议题论文一并推送,以便盘活库存稿影响力,延长被引半衰期;在前后两期期刊出刊之间,编辑可结合时事转载相关名篇新作,以话题性单元帮读者建立知识生产的“立体视角”。后疫情时代,编辑以微信公众号为宣发平台组织线上学术活动,既能向作者群释放导向性需求,提高稿件的质量并强化时效性,又能增强用户黏性,提高学界美誉度,将编辑的“建群力”转化为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3.凸显学术期刊的社会服务功能,升级中国学派的“服务器”
当代知识生产体系中,80%以上的创新成果率先发表于学术期刊,每逢国家大政方针出台,学术期刊都会刊发一批围绕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的阐释文章。学术无禁区,宣传有口径,如何严把政治关,在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形成知识增量,在服务社会发展的同时打响期刊名气,从而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是对编辑“建群力”高层次的要求。
编辑对期刊所在学科要有广阔的视野,对个人所负责栏目专题要有深刻的认知,对所处学术共同体的社会服务角色要主动担当。2021年中宣部等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总体要求中的第一点就是“高举旗帜、服务大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潮中,学术期刊亟待重塑品牌,每一名编辑都应肩负起社会服务责任。具备“建群力”的编辑不甘居于知识生产末端当“收割者”,而会引导作者从理论阐发的追随者变为引领者。以套用西方理论解释中国实践的现象为例,编辑要警惕规避缺乏理论自信、落于学术窠臼的倾向,引导研究者从“借船出海”转向“造船出海”,推动科研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转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從而以期刊为阵地讲好中国故事,发挥学术共同体服务新发展格局的智库功能。
|参考文献|
[1]刘选,谭明杰,汪燕. 基于“共同体”理论视角的编辑职业认同提振策略[J]. 出版广角,2021(21):59-61.
[2]朱剑. 鉴往知来:五年来学术期刊研究的十大热点(2017—2021)[J]. 编辑之友,2022(4):42-54.
[3]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N]. 人民日报,2021-05-11.
[4]王学典. 新时代期刊人的历史使命[J]. 中国出版,2021(17):19-22.
[5]原祖杰. 学术期刊在学术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50-52.
[6]臧莉娟. 论学术期刊共同体的高质量发展[J]. 出版发行研究,2021(11):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