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主流语言的特点与传播刍议

2022-05-30陈宁祥

出版广角 2022年12期
关键词:网络媒介大众话语

【摘要】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介迅猛发展对主流语言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逐渐呈现话语主题生活化、传播主体多元化、叙事方式大众化的特点。加强对主流语言传播理路的研究,对传递主流价值和正能量以及培养人的文化自觉具有重要意义。可从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语境与保留反思空间三个方面入手,提升主流语言的传播能力,促进网络媒介的健康发展。

【关  键  词】主流语言;网络媒介;大众化;传播

【作者单位】陈宁祥,华东政法大学。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12.020

语言是表现人类活动和人类自身能力的复合体[1],虽然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人们在语词系统使用和语言表达方式上有明显的差异,但仍然会形成一种主流的、相对稳定的、特有的语词系统和表达方式。“某一语言状态只能是一种近似值”[2],本文中的主流语言是指社会中为大多数阶级、阶层和文字媒介使用的语词系统和语言表达方法[3]。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生活娱乐、商务办公、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正在深刻影响并重塑当代社会信息的传播范式。因而,加强对主流语言传播理路的研究,对传递主流价值和正能量以及培养人的文化自觉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时代主流语言传播的特点

一般而言,主流语言具有代表性的表达主体是党政媒体,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些表达主体形成了新时代的主流语言网络传播特色。

1.话语主题趋于生活化

传播的受众和渠道的类型决定话语主题的类型。为了顺应网络媒介的传播特点,强化在生活领域的传播力度,主流语言常常借助网络媒介围绕大众日常生活设置议题。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热点、工作动态、休闲方式、消费行为等是核心话题,比较容易吸引大众关注且易于分享。如《人民日报》在2021年3月2日登载的《创造更为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一文,从民众关心的教育话题着眼,以几个典型的“金凤凰”案例管窥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不断畅通渠道、实施高职扩招、完善资助帮扶体系,为514万建档立卡贫困学生[4]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的政策与成果。无独有偶,2021年1月4日《光明日报》登载的《消费需要“冷静期”吗》一文,则是从大众关注的消费话题入手,就健身行业“七天冷静期”[5]这类新鲜事物的出现,探讨了“七天无条件退货”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这些主题与大众的情感及生活体验紧密相连,主观性、自发性特点较为突出,容易引起民众的共鸣,使主流语言更容易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和接受。

2.传播主体趋于多元化

传播主体的选择取决于传播领域的特点。网络媒介相较传统媒体更加自发、开放、包容,在传播主体方面愈发趋于多元化发展,增加了社会大众对主流语言的接受度和认同感。网络媒介中的传播主体主要有四种。一是中央级媒体。以中央电视台为例,传统的广播电视播音员和主持人等主体与网络媒介充分融合。例如,央视新闻主持人朱广权将信息以朗朗上口的段子形式幽默地呈现,再通过电视(传统媒体)播出和互联网平台(新媒体)传播,这是主流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二是地方媒体。以澎湃新闻为例,作为一个以原创新闻为主的全媒体新闻资讯平台,其常常以讲故事的形式直击社会事件的现场,传播主流语言。三是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关键人物,包括网络自媒体中的明星、网红、大V等传播主体。例如,2021年12月,湖南税务通过官方微博账号宣布由艺人张艺兴担任“湖南税务纳税服务宣传大使”,发挥明星榜样的力量,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依法纳税的重要性。四是普通大众。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互联网给予普通大众较多发声机会,普通大众是传播信息的重要媒介。

3.叙事方式趋于大众化

網络媒介中的传播对象主要是普通大众,因而主流话语的叙事手法逐渐趋于大众化。主流语言传播手段的大众化转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使用流行词汇。主流语言借用网络媒介的传播词汇呈现与流行词汇相适应的特点,一些流行的词语、句子会成为主流语言的构成元素。二是催生心理共情。主流语言以视频、音频等方式宣传社会正能量,催生受众共情心理。三是分析流行观点。主流语言聚焦民众对某些重大事件或典型事件的已有看法,从看法生成的路径入手,引导民众自发摒弃偏见。如2021年12月29日在《解放日报》登载的《“元宇宙”逐风者》,表明了在技术未能实现根本性突破的情况下,“元宇宙”还是很遥远的事情。文章从“元宇宙”的概念起源说起,分析了民众“逐风”的心理,告诫民众在尽情想象未来的同时应当保持冷静[6]。

二、互联网时代主流语言传播的挑战

语言是始终变化的,在实践过程中,主流语言的状态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但是其内核不会被撼动。例如,主流语言中的“竞争”,当下流行词汇中的“内卷”“躺平”“劝退”等就是围绕这一主流语言生成的不同语词状态。主流语言是通过复杂的话语交流来表现的,其交流过程承载着社会各个阶层的观念和共同期望,体现了国家发展进程中某一时期的特征,形成了与代表某一特定时段、某一特定个体价值的非主流语言的本质差异。在互联网背景下,主流语言传播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网络媒介下语言环境复杂,话语形式创新与话语失范的冲突,网络媒介繁荣与反思弱化的悖论。

1.网络媒介下语言环境复杂

传统大众传媒构建了主流语言的发声场域,网络媒介极大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为各种语言的共存提供了空间与场所,语言环境较为复杂。值得注意的是,非主流的社会语言虽然包含丰富的、积极的、个性的内容,但是也隐含不良信息。由网络媒介所构筑的自由场域在推动多元化语言传播的同时,也推进了边缘性话语的“文化狂欢”,有时与媒介传播“教育社会成员,传播文化知识、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7]的功能相左。尤其是消极的、被动的非主流语言传播无形中与主流语言传播形成对抗。

2.话语形式创新与话语失范的冲突

创新是语言的发展之源,主流语言与网络媒介的结合促进了话语形式、内容、传播手段的创新。主流语言话语形式创新的主要方向是通俗化与大众化,其特质是通俗但不低俗、鲜活而不失规整、准确却不乏自然、浅显又不缺审美[8]。然而,创新过程中对这一特质“度”与“量”的把握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

当前,部分互联网媒体在传播主流语言时,对话语形式创新边界的认知存在误区,出现一些过分强调话语通俗化的现象,导致话语失范。其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对网络语言使用的过分依赖。例如,近年来突然流行起来的“绝绝子”“yyds”等网络热词,成为部分网络媒介在传播过程中优先使用的词汇。针对这一现象,人民网官方网站转发了一篇题名《拿什么拯救被“梗”住的文字“失语者”?》的文章,评论了这种话语失范现象。从该条微博的高赞评论来看,大多数人对这种“非玩梗,不说话”的话语方式持反对态度,指出要坚持话语创新的方向,注重语言创新的尺度。

3.网络媒介繁荣与反思弱化的悖论

主流话语传播不仅要引导正向的价值观念,还要培养人们对社会的反思精神,包括思考主流语言的来源、精神及其对人发展的作用。然而,互联网传播环境下的信息常呈爆炸式增长,挤压了人们反思的空间。一方面,网络媒介的信息搜索功能和大数据推送功能将同质化的信息聚合,使人们只能看到与自己观点类似的、与热点相关的信息,强化对主流语言的浅层记忆。另一方面,互联网的普及让新媒介的使用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常态,随时随地刷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的生活习惯,抢占了人们消化信息的时间,挤压了人们反思问题的空间。传播过程中缺少了对媒介的敬畏之情,网络媒介传播的过程被“矮化”成娱乐消遣的过程。

三、互联网时代主流语言传播困境的破解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9]。主流语言体现了中国社会改革和发展的潮流与特征,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激发互联网对主流语言传播的作用,可以尝试从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语境与保留反思空间三个方面入手。

1.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网络传播构建的传播场域使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融成为可能,而不同语言的价值导向对人发展的引领存在方向上的差异。一个人、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的全面发展需要一种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支撑,因而必须保障主流语言的传播空间。

解决主流语言与非主流语言矛盾的总体思路是根据语言在日常生活领域的传播特点实现针对性变革。所谓感性说服是指通过某些象征和仪式,调动人们的感情和情绪来使人们相信其正确性和价值性。例如,《人民日报》在语言表达方面向感性说服类表达转变,以图片、视频和直播等形式的“微盘点”博文吸引大量网民转发和评论。在这些博文中,发布者以讲故事的口吻,在简明扼要的叙事中,呈现故事的细节,并且辅之以图片,实现直观呈现。如2021年12月29日,各大媒体、个人的年度回忆在互联网上频繁出现,《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2021年的这些照片,忘不掉!”的博文,获得500多万的阅读量。博文以图片和简洁的文字细数了抗疫的医护人员、志愿者,抵御河南水灾的逆行者,建党百年庆典中的小人物等人的事迹,温情脉脉、娓娓道来的感性说服使《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与民众的交流更加深入。

2.融入大众语境

实践证明,一些传播媒介吸引民众关注的法宝在于不断提高语言传播的文化品位,“任何一种新的媒体形态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内容”[10],具有较强灵活性的汉语为微语言形式的创新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话语形式创新与话语失范冲突破解的总体思路是转变话语方式,以直接对话的形式融入大众语境。具体来看,直接对话形式是将受众以第二人称作显性或隐性的指代,或者将自身与受众合称为“我们”[11],以此实现交流的平等性和代入感。将网民以“你”来指代的形式使主流语言在传播过程中备受青睐。以知网收录的文章为例,2021年《人民日报》以第二人称“你”为题名的文章有7篇,《光明日报》以第二人称“你”为题名的文章有42篇。这种指代方式在《光明日报》官方微博上也随处可见。如2021年12月29日上午的一条微博:“【#奋斗的你让世界如此不同#】只要在时代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效能,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这样一条探讨工作意义的博文,凭借最后以“我们”为主语的陈述句,迅速增强了受众的同理心。又如人民日报2021年11月25日发布的直播微博“【正在直播:#国宝动物们冬天吃什么#】”虽然是一条科学普及的直播,由于最后以“你”为主要服务对象,得到了网友在直播弹幕和留言中的积极回应。

3.保留反思空间

反思是对话语体系的产生、发展及其蕴含思想的反思,是对海量信息真伪、对错与善恶的反思。面对多样化的传播媒介和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反思不仅是对主流语言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确证,也是对人的网络媒介需求的重新认识,以防止技术异化的产生。

网络媒介繁荣与反思弱化悖论破解的总体思路是重新认识人、媒介与信息之间的关系,面对正在传播的负面价值与语言进行委婉评述,既为主流语言的传播开辟了渠道,也为民众的反思守住了边界。在2021年12月25日至26日的考研时段,关于“今年最火的专业是‘劝退学”的话题在网上引发了考研人的讨论。“人民日报评论”官方微博在考研结束后发布了对这一话题的看法,关照考研结束后考生的心理状态,为考生不同的需求和选择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委婉地表达主流语言的导向,为大众的选择和反思提供了充分的空间。该微博的“画里有话”栏目,就热点新闻事件,以漫画隐喻的形式展现出来,并附上简短的评论。如2021年12月23日的《屋内不失温,心里才暖和》漫画,引领民众反思绿色发展和民生保障的边界;12月27日的《严冬送“清凉”》漫画,直观却委婉地评价了商贩遭洒水车喷水驱赶的执法事件;12月29日的《好评返现》漫画,引领大众反思“好评返现”行为的合理性。

总之,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介迅猛发展对主流语言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逐渐呈现话语主题生活化、传播主体多元化、叙事方式大众化的特点。我们须加强对主流语言传播理路的研究,让主流语言在培养人的文化自觉中发挥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HARRIS R. Language as social interaction:Internationalism versus segregationalism[J]. Language Science ,1987(9):131-143.

[2]SAUSSURE F D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M].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Roy Harris. London:Gerald Duckworth& Co. Ltd,1983.

[3]陆晓文,吕乐. 中國社会主流语言词汇的类型分布、使用特征与社会变化[J]. 江苏社会科学,2001(6):31-36.

[4]赵婀娜,吴月. 创造更为公平的受教育机会[N]. 人民日报,2021-03-02.

[5]毕舸. 消费需要“冷静期”吗[N]. 光明日报,2021-01-04.

[6]于量,高菁. “元宇宙”逐风者[N]. 解放日报,2021-12-29.

[7]童兵. 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8]张玉河. 语言传播中“口语化”的文化品味与趋势研究[J]. 兰州学刊,2010(12):201-203.

[9]张洋.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 人民日报,2018-08-23.

[10]孙宜君,王建磊. 论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与提升[J]. 当代传播,2012(1):46-48

[11]张梓轩,雷建军. 在召唤大众中传递主流媒体正能量:论微博版《人民日报》语言传播方式的转变[J]. 中国出版,2013(9):34-36.

猜你喜欢

网络媒介大众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新时代网络媒介下市场营销的创新
网络媒介批评发展概述
我国报业经营的网络媒介拓展策略
论赵本山的网络媒介形象——以新浪网为例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