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课文注释校补
2022-05-30王阳春
王阳春
内容摘要:注释是指解释字句的文字,也指用文字解释字句。可以是文字符号图片等多种形式。注释,是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本文所说的注释特指语文教材中节选课文的课下的注解。《孔雀东南飞》被誉为古今第一首长诗,西南财经大学版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收入该诗,但有部分课下注释不是特别准确,本文在力图在已有研究论文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考察,指出教材注释失误的地方,并提出商榷建议。
关键词:乐府诗歌 《孔雀东南飞》 高职语文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歌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被后人盛称为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安徽怀宁、潜山一带)的一桩婚姻悲剧。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这首诗歌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因此得名“孔雀东南飞”。据了解,全诗350余句,1700余字。诗歌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
作为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故事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不仅塑造了焦刘夫妇心心相印、坚贞不屈的形象,也把焦母的顽固和刘兄的蛮横刻画得入木三分。篇尾构思了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双双化为鸳鸯的神话,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孔雀东南飞》一诗以其极高的历史地位与文学成就,分别被收入《玉台新咏》和《东府诗集》中。诗歌中人物对话较多,口语性较强,具有较高的语言研究价值。西南财经版的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收入该诗。教材中全文注释共143个,基本上比较详细,但笔者在备课过程中对照发现有些注释不够准确、详尽,阻碍了教师教学和学生预习。笔者针对教学中存疑之处,查阅了大量之前的研究成果,结合辞典释义,指出教材中注释失当之处,并提出商榷建议,希望建议能对优化教材,教师备课,学习预习提供帮助。
一.大人故嫌迟中的“故”
原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课文中将“大人故嫌迟”解释为婆婆总是嫌我织得慢。将“故”又单独释义为“仍旧,”将“总是”等同于“仍旧”,注释前后不符。“总是”可以被理解为“常常,”如果当“常常”释义“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次数多。”有时“候这种动作、行为也不发生,只是不发生的次数少而已。”“大人故嫌迟”出现的语境是,从刘兰芝嫁到焦仲卿家的那一天起,不管刘兰芝如何努力,焦母就是嫌她织得慢,这显示了焦母的无理蛮横。如果“故”释作“常常”,那就表示焦母有时还不嫌她织得慢,这与原文语境就不符合了。因此,“故”不能作“常常”理解。《孔雀东南飞》源自《古艳歌》:“孔雀东飞,苦寒无衣。为君作妻,中心恻悲。夜夜织作,不行下机,三日载匹,尚言吾迟。”再对照“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两句,可知“故”犹“尚”,即是“还是”之义。从刘兰芝的人物形象来看,她勤劳善良又知书识礼。文章开头是刘兰芝向丈夫抱怨的话,对象是婆婆。尽管婆婆不喜欢自己,但面对自己的丈夫时,仍然表现得有理有节,不失大家女子的风度,并且很含蓄。她不是直接指责婆婆的那里不对,而是说“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将问题转向自己,用语非常婉转。所以“故”只有解释为“还是”,才能跟刘兰芝的性格相一致。如果将其解释为“故意”就会显得刘兰芝缺乏教养,没有风度,这显然与文章中人物形象不合。
二.吾意久怀忿是的“忿”
原句:“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课本注释为“我早就憋了一肚子氣。”“忿:怒。”“意”注为“一肚子”。古今中“意”字均无此意义,则“意”字落空。《说文解字》:“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心意,意图。”《史记·项羽本纪》:“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有“心意”义。故此句应该注为:“我心里早就憋着火。”
三.小姑始扶床的“床”
原句:“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课本注释为“小姑刚刚能扶着坐具走。”一一对应发现此说将“床”解释为“坐具。”按“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兰芝嫁入焦家二三年,小姑不可能长得这么快。这是夸张的写法,极言日子过得快。如将“床”释为“坐具,”那么兰芝被遣回家时的“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车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就不符合实际。人教版高中语言教材中将“床”释为“卧具。”《易·剥卦》“剥床以足”注脚是“床者人所安也,又井干曰床”为我们理解“小姑始扶床”提供了思路。1979年缩印本《辞海》848页“床”字的③解为“井上围栏”还举了古乐府《淮南王篇》中的诗句:“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井栏”、“井上围栏”是同意思。南朝梁武商的《双桐生空井》中“银床系辘轳”诗句。写当时江南地带,常常聚井而居,要么门前有口水井,要么院子里里有水井。门前的水井周围是空地,怕孩子们在嬉戏玩耍时误落入井中,就要围以栏杆,这就是“井栏”,古人简称为“床”。李白《长干行》就有“郎骑竹马来,戏床弄青梅”的诗句。因此,《孔雀东南飞》中的“床”应该解释为“井栏”刘兰芝十七岁嫁入焦家时,小姑这时常常在井栏四周玩耍,两三年后,小姑就可能长得和刘兰芝差不多高。所以,当刘兰芝被休时,兰芝才会和小姑告别,才会说每年的七夕和下九日,不要忘了她们曾一嬉游的时光。这关前后理解起来,才能贯通。
四.谓言无罪过中的“谓言”
原句:“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中的“谓言”,教材注为“以为”。“谓言无誓违”注为“总以为你不会有什么过失”将“谓言”注为“总以为”。两处注释不一致,这就给学生理解上带来困难,不妥。“谓言”实际上应该是“以为、认为”的意思。“谓”本来有“评论”的意思。《论语·八佾》中“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郭不可忍也?”何晏集解:“谓者,评论之称。”后来引申为“以为,认为”之义。如《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以”为“以为、认为”义,前后相证,可知“谓”也是“认为、认为”之义。由于“谓”和“言”都是“言说”类动词,因而可以同义连用。“谓言”的理性意义就是“以为”,并没有“总”这样的附加意义。
五.腰若流纨素中的“若”
原句:“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中的“腰若流纨素”课本注为“腰束纨素的带子,光彩像水流一样晃动。”纨素:洁白的绸子。流:是说纨素的光像水流动。
若,有人疑心是“著”字的误用。《古代民歌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说:“若,可能是‘著字。”也有注本径直训“若”为“著”的。但“若”字没有“束”或“著”的意思。认为“若”字是“著”字之伪,也是没有根据的。将“若”理解不比喻词,即作“好象”讲,而“流纨素”是喻体。“若”字当作“好象”理解,词义鲜明。汉魏时期,“若”字用于比喻词的也不乏其例,如汉乐府《白头吟》:“皎若云间月”。曹植的《七哀诗》:“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等等。用“流纨素”作喻体,形容女子腰肢,形像生动,很能表现人物姿态美。“纨”“素”都是古代光泽精致的白绢,质地轻柔,形象美好。“流,指光泽照人,流动闪烁之状。”以这样一束绸绢比喻古代女子纤腰的柔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刘兰芝光彩照人的绰约丰姿。
六.恐此事非奇中的“非奇”
原句:“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中的“非奇”课本注为“不宜”,将“奇”注为“宜”。《乐府诗集》和《玉台新咏》中此句均作“奇”,未见用“宜”者。其实,“奇”有“好,佳”之义。《汉语大词典》“奇”有“犹佳、妙”义项。《世说新语》中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人小时了了者长大未必能奇。”两段话意思相同,前者用“佳”,后者用“奇”。可见“佳”和“奇”意思相同。建议把“宜”删去,加注“好”。
七.多谢后世人中的“多谢”
原句:“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中的“多谢后世人”课本注为“这是作者才忠告后人,”将“谢”注为“忠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谢”有一个义项“告诉”,并以《孔雀东南飞》的原句中“多谢后世人”为例句。《汉语大字典》,其中“谢”的义项有“⑥告诉”一条,也以《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多谢后世人”为例。两部字典用了同一个例句,对“谢”作为相同的解释。如果“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中的“谢”当“告诉”讲,那么,“多谢”就可以理解为“反复告诉”。这个注解和“嘱咐”意思很相近,《现代汉语词典》中“嘱咐”意为:“告诉对方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嘱咐”含有“告诉”义,“谢”也有“告诉”义,“谢”也有“告诉”义,因此“多谢”可以解释为“嘱咐”。
八.府吏见丁宁中的“见”
原句:“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中的“府吏见丁宁”课本注为“丁宁”注释为“嘱咐”,对“见”字未作解释,但见影响了学生对本句的理解,应该加以注解。“见丁宁”的“见”字其意义及用法是什么呢?“丁宁”是动词,嘱咐之意。“见”用来修饰动词,其词性为副词,有称代作用,偏指我。译成现代汉语为“嘱咐我”。“见”作副词的例子在同一篇课文中还有,如“君既若见录”。“见录”可译为“记着我”。现代汉语一直沿用的“见谅、见爱、见怪”等词语用法也与此相同。
“君既若见录”未注,这句话难以理解,关键是把“既”、“若”、“见”三字的意思讲清楚。既即“既然”,连词,接着上句与下句,往往用作副词“就、也、还”跟它呼应,表示先提出前提,再加以推论。(《现代汉语词典》527页),“若”有“此、如此”义,见《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见是指代性副词,从意义上说指代的是动词的宾语,当指代第一人称“我”,此句可直译为“你既然这样记着我”。这就落实了原句中的每个字的意义。
九.进退无颜仪中的“进退”
原句:“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中的“进退无颜仪”课本注为“上前退后都觉得无脸面。”将“进退”注为“上前退后,”结合前后文,“进退”应该与本文文中的“父兄”、“父母”一样,应看作是偏义复词,意义只偏在一个词素。“进退”只有“进”即“上前”的意思,而非“进”与“退”义并用。“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写的仅仅是刘兰芝刚回娘家时见母亲的情景,还根本谈不上“退后”。只是说兰芝门到堂上见母亲和家人时,感到没有脸面。
十.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中的“行人、寡妇”
原句:“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中的“寡妇起彷徨”课本注为“寡妇听见了从床上起来,心里很不安寧。”将“寡妇”注为“寡妇”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指“丧夫的妇人,取义过窄。”《辞源》中“寡妇”意为“独居守候丈夫的妇人”。《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载:“独妇山者,勾践将伐吴,徙寡妇致独山上,以为死士示得专一也。”这是说越王勾践伐吴前,为了让将士专心打仗,无后顾之忧,将他们的妻子迁居到山上保护起来,后遂称此山为“独妇山”。“死士”是“将伐吴”的敢死之士,而非已死的烈士,故“寡妇”与含义有别。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诗:“边城多健儿,内舍多寡妇。”戍边的健我与内舍的寡妇对举,且“过城多健儿”是“内舍多寡妇”的原因,“寡妇”所指不言而喻。陈琳是曹魏时代的人,《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且所叙为汉未建安年间的事,魏在汉后,对本词的理解相该是相近的。“行人”未注,一般都讲成“在路上行走的人”,取义太过于宽泛了。“行人”与“寡妇”对句而同位,把指应当互相关联。这里的“行人”特指“远游与出征的人”(《辞源》)。远游与出征的男子对鸳鸯鸣叫特别敏感,易产生共鸣是人之常情。“行人”、“寡妇”都是爱情上行不到满足的人,前者“驻足听”后者“起彷徨”,是自然、合理。
注释也叫注解,是教材编辑者对教材选文中出现有关难以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及引用的出处等所作的解释说明,其对正文相应的内容有补充说明的作用,指明了选文中材料及观点出处的作用,同时也是撰写、编辑工作中的重要技术环节。笔者在这里讨论的注释即指每篇选文的课下注释。注释的功能表现为工具性,课下注释是连接课文与学生的桥梁,学生在预习阅读课文时遇到生字、生词,难以理解的句子,都希望通过注释得到满意的解答,从而有效的节省学习时间。注释的功能还体现在人文性,尤其是注释中的引文注解,不仅注出了在引文中的涵义,还介绍引用词、句的出处。所以注释的准确性到关重要,以上是笔者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在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对教材中当注未注、注释不确之处或加以补注或提出商榷建议。当然,也有未尽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加以进一步思考、查阅、补正,希望能为教材的编者、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借鉴,帮助。
参考文献
[1]陈营营.《孔雀东南飞》教学史研究[D].河南大学,2020.
[2]刘道胜,汪秋明.《孔雀东南飞》几个词语的注释[J].学语文,2010(03):47.
[3]周开智.《孔雀东南飞》注释献疑[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3年3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北京恒盛博雅国际文化交流中心,2013:2.
[4]韩肖.《孔雀东南飞》注释商补六例[J].中学语文,2007(21):56-57.
[5]徐强.《孔雀东南飞》注释订补[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11):43.
项目名称:课程思政背景下提升高职教师思政素质途径探究,项目编号:20J07。基金资助:2021年度陕西省职业教 教育学会课题研究“课程思政背景下提升高职教师思政素质途径探究”(2021SZXYB23)。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