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空心村”老人不再“空心”
2022-05-30宋帅鹏
宋帅鹏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口流动加速、独生子女比例提高以及人口预期寿命延长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和比例迅速提高。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总人口数量的18.70%,我国老龄人口每年增长率为3.28%,是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空巢老人高达48.9%,而且比例在不断上升。有专家预测,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人,其中有90%以上是空巢老人。
相对城市而言,一方面,农村留守老人养老保障资金投入少、覆盖范围小、养老资源有限;另一方面,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流失,农村空心化现象愈加严重,而且农村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不发达,因此农村老年人容易在精神和生活方面产生问题。同时农村老人受到的关注较少,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社会工作者采用较为专业的方法,帮助“空心村”老人改善心理与精神健康,对促进其更好地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空心村”老人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1“空心村”老人子女长期不在身边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大量的农村青壮年为了改善家庭经济条件选择到大城市务工。每年回家的次数寥寥无几,不能陪伴在父母身边照顾,随着子女外出年限的增加,老人会变得越来越孤独,在单身老人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2基础设施不完善、医疗保健条件差
良好的基础配套设施对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农村地区老年人活动中心少,文化娱乐设施不全。同时,老年人对医疗配套设施的依赖程度很高,周围拥有配套的医院、药店、护理机构等设施对老年人养老有很大的幫助。而在农村地区,通常医院数量少,设备不足,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在患病时经常要跑到县城或者市里看病。
3“空心村”老人经济压力大、社会保障程度低
经济因素对老年人精神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农村地区相对较为贫困,老人因为年迈、体弱多病等原因,很少外出打工,因而大多只有微薄的农业收入,拥有退休金的老人数量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老人都是依靠子女的支援来维持基本生活。年轻子女也是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才选择外出务工,但由于近几年疫情原因导致国家经济不景气,很多子女外出打工也是屡屡碰壁,加之又有自己的子女,导致照顾者和被照顾者都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而一定的经济压力又会加剧“空心村”老人的精神压力。
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改善“空心村”老人精神健康
农村社会工作者在改善老年人精神健康之前,应该先对“空心村”老人生活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其问题与需求。社会工作者在与老人进行交流时,应该秉持“接纳、尊重、平等、保密”的原则,在收集案主的资料后,对案主资料进行初步的预估,为后期活动的设计做准备。
● 开展小组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者可以建立互助小组、康复小组、治疗小组、督导小组来分类别改善“空心村”老人的精神现状。在对“空心村”老人进行预估后,按其心理健康程度进行小组划分,互助小组可以促进老人之间的联系,改善老年人孤独的现状;康复小组可以帮助有轻微心理问题的老年人减轻心理压力;治疗小组可以通过运用专业的心理治疗方法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辅导小组由管理人员组成,负责帮助各个小组活动顺利开展。
● 链接社区等相关资源
社区是“空心村”老人共同生活的场所。也是影响“空心村”老人重要的因素。在社会工作者介入的过程中,要联系社区的相关负责人,在社区的配合下,为老年人创建活动中心。除此之外,社会工作者可以联系医疗机构,定期为“空心村”老人进行身体健康体检,到村里为老年人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联系当地慈善机构与公司,改善村里老年人的文化娱乐设施。
● 利用优势视角改善“空心 村”老人现状
“空心村”的老人也具有一定的优势,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优势视角发现其优势。“空心村”老人具有较强的个体抗逆力,在面临心理问题时承受能力相对更强。社会工作者要善于发现村里具有权威和领导力的老人,在其配合下,开展老年人棋类大赛、广场舞等活动,改善老年人的压抑生活现状。
● 完善“空心村”老人社会支持网络
影响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因素众多,包括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基础设施差、医疗保健条件差、老人经济压力大、社会保障不足,因此,建立“空心村”老人全面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尤为重要。
老年人精神健康对其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工作者可助力推动孝文化发展,改善老年人精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