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手法——让作品更有表现力
2022-05-30谢定淮
谢定淮,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温州市首届学科骨干,永嘉县语文学科带头人、专家组成员,永嘉县东方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副校长。曾获温州市优秀班主任、市教科研先进个人、市优质课一等奖等荣誉,永嘉县“十二五”“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执笔人。
讽刺是用一种犀利的写法写可笑之人、可笑之事的表现手法。鲁迅先生云:“‘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讽刺手法建立在真实事物的基础上,让人们在笑声中对人物进行否定,或揭露腐朽落后的现象,或批判愚昧反动之行为。大体上说,文学作品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达到讽刺效果。
夸张(漫画)法:《儒林外史》中,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白描的手法再略作夸张,寥寥几笔,似乎离奇得很,却是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会有的实情”。作者有意鞭挞科举对人的毒害之深,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对比法:契诃夫在《变色龙》中描写了奥楚蔑洛夫对待不同狗主人的不同态度,彰显人物的善变和易变;吴敬梓在《范进中举》中,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和心态变化,以及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态度,都进行了讽刺意味强烈的对比描写。
细节刻画法:《儒林外史》写爱钱如命的严监生疾终正寝时,着力刻画了他竖着的两个手指头:“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反说法(反语):《藤野先生》开头一段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称他们的头发“实在标致极了”,表达的正是厌恶之极的情感。当任何指斥的语言都无法描写愤怒的情感时,就用反语表达了讽刺。
在写作中,同学们如果要揭露可笑之言行,或批判反动、愚昧、腐朽落后的现象,不妨也来点讽刺的手法,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查问
◎【俄】契诃夫
正午时分,一位身材高大、留着短发、眼球外凸的男人——地主韦尔狄涅夫,脱掉外套,拿出手绢擦拭着额头,然后怯懦地走进衙门的大门。那里到处是钢笔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
他站在门口,看到门卫手上托着放有酒杯的托盘从幽深的走廊里走出来,忙迎上前问道:“我需要查问一些事,但不清楚应该找谁。”他顿了顿:“我还想要一份关于我的案件决议的副本。”
“那么请您去找坐在窗户旁边的那位!”门卫指着走廊深处的窗户,“喏,往里面走就是,老爷!”
韦尔狄涅夫清了清喉咙,冲着窗户走了过去。那里摆放着一张办公桌,绿色的,那斑驳的桌面活像是生了斑疹。坐在桌前的青年穿著一身褪色的制服,头上顽固地立着四绺头发,长鼻子上生着痤疮。他将长鼻子戳在纸上,正写着字。他右侧鼻孔旁有只苍蝇在来回溜达,惹得他时不时地努起下唇,冲着鼻孔使劲儿吹气,这为他的面部增添了不少有趣的表情。
“我是否可以在这里……在您这里查问我的案子?”韦尔狄涅夫对他说,“我的姓是韦尔狄涅夫……除此之外,我还需要3月2日关于我的案件决议的副本。”
文员将钢笔伸进墨水瓶内蘸了一下,然后拿出来看了看:墨水是不是蘸得太多了?他确定墨水不会滴落后,便“沙沙”地写了起来。他依旧努着嘴唇,却无须再向上吹气:那苍蝇已经飞到他的耳朵上了。
“我想在您这里查问我的案子,”韦尔狄涅夫等了一分钟,再次说道,“我是地主,姓韦尔狄涅夫……”
文员抬起头,像是没看到韦尔狄涅夫一样,对着空中喊道:“伊曼·阿涅克谢维奇!商人亚林科夫来的时候你跟他说,让他在递交警局的呈文副本上签上字!我都告诉他上千次了!”
“我可不可以查问一下我和古古丽拉公爵夫人继承人的那件诉讼案?”韦尔狄涅夫喃喃道,“这案子大家都是知道的。我恳请您费费神,帮我查一下。”
文员依然看不见韦尔狄涅夫,他终于抓住了那只恼人的苍蝇,细细观察了一阵子,然后随手把它丢掉了。地主清了清喉咙,又拿出格子手帕故作大声地擤了擤鼻子。然而,这也未能引起文员的关注,他依旧对韦尔狄涅夫视若无睹。房间里一片沉默。大约两分钟过后,韦尔狄涅夫从衣兜里掏出了1卢布,放在了文员面前一本摊开的本子上。文员皱了皱眉头,将本子拉过来,一把合上,一脸操心的神情。
“我就问一件小事……我只是想知道古古丽拉公爵夫人那位继承人有何根据……打扰您片刻可以吗?”
然而文员只顾想自己的心事,他站起身,挠着胳膊,不知为什么走到了橱柜那边。一分钟过后,他回到办公桌这边,又摆弄起本子,这回本子上又放了1卢布的纸币。
“请允许我打扰一分钟……我只是想查问一件小事……”
文员仿佛听不见。他开始动笔誊写一份文件。
韦尔狄涅夫皱起眉头,他有些灰心,端详起这房间里所有笔下沙沙作响的人。
“他们写起来没完!”他心想,暗叹,“他们写起来没完,让这些人都去见鬼吧!”
他离开办公桌,站在房间中央,沮丧地垂着双手。
门卫又端着托盘穿越房间,许是留意到了韦尔狄涅夫狼狈的表情,他凑到韦尔狄涅夫身前,轻声问道:“您的事情问了吗?怎么样?”
“问了,但是人家并不搭理我。”
“那么,您给他3卢布……”门卫低声说。
“我先前已经给了2卢布。”
“您得再给他1卢布。”
韦尔狄涅夫又回到办公桌前,拿了一张绿色纸币放在了摊开的本子上。
文员又慢条斯理地将本子拉到跟前,动手翻看着。随后突然间,似是出于无意,他抬起头望着韦尔狄涅夫。他那长鼻子开始泛着红光,脸上是因微笑而挤出的皱纹。
“哦……有什么需要我为您效劳的吗?”他开口问。
“我想要查问关于我的那个案子,我姓韦尔狄涅夫。”
“很乐意为您效劳!是古古丽拉案吧?好的,先生。那么您具体想要查问什么呢?”
韦尔狄涅夫又跟他叙述了一遍他的需求。
文员突然活跃了起来,像是被卷入了一股旋风一般。他迅速翻查着档案,命人抄写副本,又为申请者拿来椅子,转眼之间所有的事情都一一办妥。他竟然还谈到了天气,问及了收成。待韦尔狄涅夫起身离开时,他满脸堆笑,毕恭毕敬地将他送下楼,做出一副心甘情愿在申请者面前下跪磕头的模样。不知道为什么,韦尔狄涅夫反倒心里有些过意不去,就顺应内心的某种冲动,从衣兜里又掏出了1卢布,递给了文员。文员那边则不住地弯腰鞠躬,脸上的笑意仿佛更深,接着他用足以媲美魔术师的手法将钱接了过去,只见钞票在空中只一闪,便瞬间消失了……
“呵,这些人哪……”韦尔狄涅夫暗自感慨,走到外面的街道上,站住,拿出手帕擦拭着额头。
(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集》)
【谢老师点读】
这篇小说以“查问”为线索,全文以地主“查问案子”展开故事情节,以“得到查问案子的结果”来结局,层层推进,脉络清晰。
小说中,契诃夫用一件小事淋漓尽致地讽刺了当时俄国官员唯利是图、无所不贪的嘴脸及金钱至上、毫无公平与秩序可言的社会风气。从夸张手法来讲,作者夸大地描写了文员在收到3卢布前对韦尔狄涅夫的态度及行为,有力地讽刺了文员铜臭势利的嘴脸。
本文最大的亮点是对比和细节刻画,当韦尔狄涅夫向文员查问案子时,“文员将钢笔伸进墨水瓶内蘸了一下,然后拿出来看了看:墨水是不是蘸得太多了?他确定墨水不会滴落后,便‘沙沙地写了起来。他依旧努着嘴唇,却无须再向上吹气:那苍蝇已经飞到他的耳朵上了”。对文员大喊大叫、赶苍蝇、不耐烦等行为做了详细而生动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体现文员的视而不见。下文写收钱后文员的表现:“他那长鼻子开始泛着红光,脸上是因微笑而挤出的皱纹。”“文员突然活跃了起来,像是被卷入了一股旋风一般。他迅速翻查着档案,命人抄写副本,又为申请者拿来椅子,转眼之间所有的事情都一一办妥。”文员的惺惺作态及收钱的动作、细节刻画,更体现他见钱眼开、唯利是图的本质。文员前倨后恭的态度变化全因“钞票”而变化,形象地写出腐败的官员受贿后的丑态,极强地讽刺了这一类官员及乌烟瘴气的官场。
鼻子
◎【日】芥川龙之介
说起禅智内供的鼻子,池尾一带谁个不知、哪个不晓?那鼻子足有五六寸长,从上唇一直垂到下巴。上下一般粗,像根细细长长的香肠,悬在脸当中。
内供年过半百,心里始终为这鼻子苦恼不已。当然,表面上看似没事儿一样。平日言谈之中,也顶忌讳提“鼻子”这个词儿。
内供为鼻子伤脑筋,鼻子过长,极其不便,连饭都不能自己吃。要不然,鼻尖儿就会杵到铁碗里的饭上去。内供只好叫徒弟坐在食案对面,吃饭时,用一根一寸宽两尺长的板条替自己掀着鼻子。可一顿饭下来,对于无论是掀鼻子的徒弟,还是鼻子给掀起来的内供来说,都不是件轻省事儿。有一回,一个中童子来替那个徒弟,正巧打了个喷嚏,手一抖,鼻子便杵进粥里。当时,这事儿都传到了京城。——不过,这还不是内供为鼻子发愁的主要原因。实话说,内供苦恼的是,这鼻子甚伤他的自尊。
池尾一带的人倒都挺体谅内供的,说他幸好不是俗家人,要不然,单凭那只鼻子,谁家闺女肯嫁给他呢。其中也有人议论说,八成是因为这鼻子才出家的吧。可内供不认为当了和尚,鼻子的烦恼就少多少。因为无论娶得上娶不上媳妇,这事儿都足以影响他的自尊,所以他变得格外敏感。于是,内供从积极与消极两面,竭力恢复受伤的自尊心。
内供先是想,这长鼻子怎么才能显得短一些。他趁周围没人时,对着镜子左照右照,细心琢磨。时而手扶腮帮,时而手托下巴,对镜揣摩,不厌其烦,他还是没一次感到满意的。每逢这时,内供便叹口气,把镜子收入匣里,快快回到经台前,继续诵他的《观音经》。内供还不断留意别人的鼻子,老想找个鼻子跟自己相仿佛的人,哪怕有一个也好,聊可自慰。找来找去,总也找不到。
内供一方面消极地苦寻自遣良策,另一方面还积极地遍试缩鼻灵方。熬土瓜汤喝,往鼻子上抹老鼠尿,等等。可是不管用什么法子,鼻子照旧五六寸长,晃晃悠悠,垂在嘴上。
一年秋天,内供的徒弟进京办事,有位相熟的大夫教他一个偏方,能让长鼻子缩短。
内供照旧摆出一副对鼻子毫不在意之态,故意不提马上就试这偏方。可另一方面,却又说轻巧话,顿顿饭都要麻烦徒弟。其实他心里,正巴不得徒弟来劝自己试试。内供的心思,徒弟并非不明白,不过,也没多大反感。非但如此,内供耍的这点儿小心眼儿,反倒引起徒弟的同情。于是,苦口婆心,极力劝说。内供顺水推舟,听从了徒弟的劝告。
这偏方说来也十分简单,只是先将鼻子泡在热水里,然后让别人踩。内供侧身而卧,把鼻子搁在地板上,看着徒弟的双脚在眼前一上一下地踩。内供紧皱眉头,心有不甘,任由徒弟去摆布。果不其然,鼻子比先前短了许多,跟一般的鹰钩鼻没什么两样。内供摸着变短的鼻子,腼腆地接过徒弟递上的镜子,怯生生地往里瞧去。
鼻子——原先那根从上唇一直垂到下颌的鼻子,就像变戏法儿似的萎缩收敛了,如今蔫儿蔫儿地待在上唇上面。这样一来,看他们谁还敢乐!——镜中的内供得意扬扬地瞧着镜外的内供,眨巴着眼睛,可谓心满意足。
第二天清早一醒来,内供首先摸了摸自己的鼻子,鼻子还是短的。
然而,过了两三天,内供发现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儿。有个武士来池尾办事儿,两只眼睛活里活络,一个劲儿地在内供的鼻子上转悠,说话也有一搭没一搭的,脸上的神情似乎表明内供比从前更加可笑。不光如此,那个曾经把内供的鼻子掉进粥碗里的中童子,在经堂外碰到上人时,开始还低着头强忍住笑,后来大概实在憋不住,“扑哧”一声笑了出来。就连给僧役们派活儿时,当着面儿,僧役们一个个都毕恭毕敬,唯命是从,一旦内供背过身去,他们立马就“哧哧”地笑开了,这事儿已不止一次两次了。
起先内供以为是自己面相改变的缘故,可又好像说不通——无疑,中童子和僧役们是为此而窃笑。虽说同样是笑,跟当初鼻长时的笑法毕竟不大一样。要说呢,短鼻子没看惯,比看惯了的长鼻子更可笑,那倒也罢了,但是,其中似乎还有点儿别的缘故。
——以前笑得可没这么放肆呀。
内供尽管不明其中缘由,却总感怏怏不乐。不论对谁,说不上两句话,便会恶声恶气,横加训斥。最后,就连帮他治鼻子的徒弟也在背后说:“内供犯了嗔戒,是要遭报应的。”
内供悔不该长鼻变短,因此愤恨不已。
然而,就在一天晚上,暮色渐浓之时,突然风起,直吹枕旁,塔上的风铃,令人心烦。加之寒气袭人,让年迈的内供欲睡不得。正当辗转反侧之际,忽觉鼻子奇痒难耐。用手摸摸,好似肿了起来,还有点儿发烫。
次日清晨,內供照旧老早就醒了,睁眼一看,寺内的银杏和七叶树,一夜之间便落叶满庭,金黄一片,光灿耀人。
恰在此时,那种几乎忘却的感觉,在内供身上重又复苏。
内供慌忙用手去摸鼻子。摸到的已非昨日的短物,分明是昔日那条五六寸长、从上唇一直垂到下颌的长鼻子。
“这样一来,看他们谁还敢笑话我!”内供心里这么喃喃自语,长鼻子径自颤悠在黎明的秋风中。
(选自《罗生门》,有删改)
【谢老师点读】
芥川龙之介这篇小说讽刺的是旁观者的利己主义及对自我的接纳与坚守的缺失。
内供在长鼻子时寺僧对他似乎都很“尊重”,徒弟学到偏方时,内供故意和徒弟耍起了小心眼儿,却反倒引起徒弟的同情。长鼻子的内供能让寺僧们在他身上找到不如自己的优越感。但是当内供的鼻子变得和正常人一样的时候,寺僧的笑变得放肆,反而开始笑话内供,这种笑话是寺僧内心的平衡感被打破,而有意无意生出的对内供的敌意,从而重新获取自己的优越感。
从对比的角度看,内供的鼻子经历了长—短—长的过程,心理也随之变化:苦恼—喜悦—苦恼。讽刺了内供内心被社会的眼光所绑架,同时与得道高僧的身份形成强烈对比。这篇文章最突出之处是夸张手法的运用,描写鼻子之夸张、内供吃饭之夸张、趣事之夸张,都戏剧性地凸显了文章的主旨,表现了旁观者对内供造成的创伤之大,导致内供最终在“专心往生净土”与自尊的强烈矛盾中苦苦挣扎。
鼻子是一种象征,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本质。作者借此讽刺那些过于在意外界的眼光,从而迷失自我的人;也讽刺人性中的自私冷漠。而这些隐藏的人性,也是人类广泛而又真实的写照,启发读者反思自身和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