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插图的教学价值
2022-05-30张芳吴作奎
张芳 吴作奎
内容摘要:插图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较大篇幅,是重要的语文教学资源,插图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具体化、认识文本人物精神气质、营造充满趣味课堂教学氛围。相较以往版本的语文教材,部编本教材更加注重插图与课文内容的融合。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注重课文的文字解读而忽视了插图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用好插图资源,可以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感染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部编本 高中语文 插图 教学价值
插图又称为“插画”,是指“插附在图书、报刊中的图片(如绘画、照片或影印的文图资料),用以补充说明正文内容或提供艺术欣赏。”[1]插图是语文教材的第二语言。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中插图的设计和装帧上都有创新,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插图,能够使课文内容具象化、文中的人物形象化,并且还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本文通过对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诗歌插图研究,着眼于插图内容进行分类,进而探究插图的教学价值及实现路径,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教材插图提供可参考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一.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插图统计分析
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不同属性,可以分为艺术插图和科学插图;根据不同位置,可分为封面插图、单元导读插图、目录插图、课文插图和练习插图;根据不同内容,可分为人物肖像插图、故事场景插图、自然景观插图、实物说明插图和诗词意境类插图。
本文从内容分类角度,对部编本高中语文五册教材中的插图进行分类统计:数量上,五册书总计106幅插图,平均每册约21幅插图,除了必修下册插图31幅相对较多外,其他几册的插图数量相对均匀。必修上下册的插图51幅,和选择性必修上中下三册的插图数量大致相当,说明高一年级语文教材插图比高二高三的教材插图丰富;插图内容上,人物肖像类插图32幅,是数量最多的插图类型,其次是故事場景和诗词意境插图各是21幅和22幅,自然景观和实物说明插图最少,各是15幅和16幅。
二.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插图的教学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育人功能,优化教与学活动”[2],插图就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人物肖像类插图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有直观认识,故事场景和诗词意境类插图可以让学生更好了解课文的内容,自然景观和实物说明类插图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背景有真实的感受。课文插图是辅助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教师要学会运用课文插图进行教学,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教学价值。
1.有助于学生形象理解课文内容
教材是学生学习间接知识的核心教学材料,是“专业社群在其领域范围经过不断的争论、质疑和检验的产物,使这些知识有别于日常经验的知识,超越了其社会起源而具有客观性”。[3]这就导致教师传授知识往往借助于抽象、静止的符号文字。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注重对课文中字词句的训练,“文以载道”已经成为教学中的常态,对课文文字的重视力度已经远远大于教材选编的插图部分。再加之学生对文字理解各有不同,容易出现认知与表达的偏差,导致“文不达意”。
学生对阅读期待的激发在一定程度上还依靠着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直观、具体的教学符号。比如插图的色彩、线条、绘画方式等图像符号,相较文字,“用情趣盎然的图画来表现孩子们读过的景致或学过的概念”[4],能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提供方向和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形象理解课文内容,拉近学生与文字之间的距离,用插图来填补文字所不可描述的“空白部分”。例如选择性必修下册第3课《蜀道难》,一文描写了险峻、逶迤、“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抒发了诗人仕途坎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但课文灵活多变的句式、极致夸张和奔放恣肆的语言容易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带来困扰。这时,赵孟頫的《蜀道难》一图所描绘的山之高、水之深、林木之荒芜、峭壁之陡等直观画面,可以减少学生学习课文写景部分的障碍,借用“图画和书面语合成有机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5]促使学生形象化解读文本内容。
2.有助于学生认识人物的精神气质
德国哲学家舍勒主张:“精神气质根本的体现人自身的转变,是人的身体、欲动、心灵和精神的内在构造的转变”。[6]这说明人物的精神气质不能简单地通过语言文字全面地概括出来,再加之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存在差异,这就造成学生对人物的形象认知存在错位。插图中人物的肖像正好把人物最富有特征的一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包括人物的面貌、表情、目光和须发等作为直观的、形象化的“空间智能”,辅助文字,能够让学生直观了解文本人物或作者的人物形象。
图像阅读进入语文教学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是语文教育的现实需要,符合高中生认知心理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必修上册第4课《喜看稻菽千重浪》,选文以拍摄袁隆平在稻田里工作的照片为插图,课文描述的“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这一句话,通过真实的人物照片插图让袁隆平一个有血有肉、细腻丰满、甘于奉献的农民科学家的形象跃然纸上。另外人物肖像类插图带来的视觉冲击和反应,会使学生情感意志进一步得到强化。选择性必修中册第6课《记念刘和珍君》中以文中刘和珍的照片作为插图,插图中的刘和珍是微笑的神情、一身中式长衣朴素的衣着和严肃站立的姿态,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能够加深对刘和珍的印象。再细读文字描写刘和珍逝去时的惨状,用照片反衬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残害爱国学生的滔天罪行。因此,“教材插图为触摸意象和理解情思提供了具象的中介”[7],相较于文字的描述和简要的板书更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人物鲜明的形象特征便深深地刻在了学生的脑海里,养成优良的精神气质。
3.有助于营造充满趣味的教学氛围
积极的教学氛围能够让学生产生相应的心理应激,更好地激发学习主动性。语文教学是师生趣味互动的活动。尤其是当插图的绘画、排列出现在密集的纯文字中,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例如必修下册第12课《祝福》一文通过祥林嫂木刻般的面容、骷髅般的手指等人物绘图,将祥林嫂画“活”。教师可利用插图导入结合相关问题:“图中的人物到底经历了什么?”“通过祥林嫂神情特征、破碗和竹篮等内容对比评说人物形象有怎样的变化?”等诸如此类插图问题的提出能够不断设疑,激发学生求知兴趣,深刻感悟祥林嫂悲惨命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再如,故事场景类插图所描绘故事主体、场所及主体行为的展现,自然景观类插图呈现的自然美景等。这些视觉刺激考虑到学生多向度的思考减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畏难情绪,增加教师课堂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材插图蕴含的文化性、美育性是教学价值的重要补充,也是促进师生深度学习的“催化剂”。教师在使用插图分类教学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契合学生发展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培养。另外,教材中实物说明类插图也反映了人类世界的诸多文明,起到文化传承与理解的作用,拉近学生与自然界、科学界、人类社会之间的距离。如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导读页背景插图绘画的秦始皇兵马俑,是秦代写实艺术的完美体现,文化遗产的典型;必修下册第7课《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一课选录平行宇宙和多维空间的图片等。这些插图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学生通往历史人类社会文化和科学界的窗户,引发学生对万事万物的求知欲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进一步拓展学生文化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
三.实现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插图教学价值的路径
1.图文结合教学,用插图促进课文内容的解读
插图根本作用是辅助文字传达信息,插图与文字结合教学,能够成为课文内容的呼应与补充,成为文字教学的具象化资源。现今,普通高中语文提倡建构语文核心素养,学生自主实践学习。教师在此基础上,更需要充分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教法。插图是教师备课的重要辅助资源,然而许多教师难以下移教学视角,喜欢寻找网络图片作为素材;在备课时忽略插图,不能将插图与课文文字很好地结合起来,导致插图对课文内容解读价值难以实现。
教师在备课阶段,观察插图描写的细节,读懂插图所描绘的人物、场景以及矛盾冲突,以便更好地将文本解读给学生。如必修下册第3课《鸿门宴》中学生对人物及座次等级理解较难,教师课前了解事件的背景、经过以及座次的人物。学生在学习阅读“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一段课文文言词句时,教师如能准确抓住插图与课文内容的联系,一则能引导学生理清座位等级等问题;二是帮助学生补充传统文化“礼”的知识;三则学生能体会项羽狂妄自大、刘邦能屈能伸等人物形象,实现图文意境的有机统一。这一教学方式更能促进学生对教材课文的自主阅读,深度解读课文内容,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養。
2.人物形象化教学,用插图升华个人化情感体验
人物形象化教学是指将插图人物、人物的行为及人物场景直观展示在师生面前,把握人物的精神气质和形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强调要在语文学习中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认真审视插图与教学的适配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人形象思维,升华学生的个人化情感体验。
对于选编人物肖像类插图的课文,教师在课堂导入时,以文中人物或作者的肖像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从插图人物年龄、长相及精神气质了解人物特征,概括人物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比文字进行描述,加深学生对人物的印象。如必修下册第7课《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课配图采用屠呦呦的拍摄写实照片,描绘屠呦呦满脸严肃,一身朴素,敏于行而讷言的人物特征。教师课前导入促使学生了解屠呦呦的外貌特征,教学过程中概括她的做事风格,课后回忆她平凡人不平凡的面孔,正好与插图描绘的人物形象相符合。再如必修下册第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采用的是宋代水墨白描工笔孔子肖像画,线条劲拔,寥寥数笔。教师课件展示此图,指引学生描述孔子身着长袍,拱手而立,沉静肃穆,若有所思的形态,思考文中孔子与弟子的言行对话之间的联系,探究孔子为师严谨认真、勤学好问的学习态度。课后可利用插图进行师生对话,感受孔子传统教育思想的魅力,反思对当代学习的启示。教材的每一幅插图都是根据人物的特点和文章的内容所做出的精挑细选,因此发挥插图人物的形象化教学价值是创新教学方式,升华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选择。
3.情境式趣味教学,用插图拓展认知范围
情境趣味教学要求教师利用插图创造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相比部编本义务教育阶段教材,插图数量更少,抽象性、审美性更高。此时高中生又处于抽象思维和审美能力活跃的阶段,合理利用插图,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行兴趣教育,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如必修下册第5课话剧《雷雨》,课文讲述两个家庭的故事: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家庭生活悲剧,一个以鲁妈为代表的城市平民的悲惨境遇。这篇课文文字对话较多,正常的分角色扮演和对话教学难免会枯燥、耗时。文中配图的剧照是一副典型的故事场景,教师就可以结合剧照,还原故事情境,利用人物的外貌、穿着细节,对话时的神态和动作,引导学生探究三人对话的导火索,超越时空的限制,创新学习方式。再如必修下册第6课《哈姆莱特》也可以利用这种讲解方法,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实施情境式趣味教学。
教材的每一幅插图包含着不同的内容,展现着不同的文化底蕴。教师在教授时,要善于利用插图的特点。例如必修上册第16课《赤壁赋》,课文插图是金代画家武元直创作的纸本水墨国画,教师可用此设计,引导学生从水墨画中领悟孤舟四周陡峭的岩壁,纵直的笔墨洒满岩石的表面,浓淡调和的墨营造出山石的立体感,提升审美体验。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补充纸本的文字,感受文字与图像交融之趣,促使学生在无形之中汲取民族文化的养料。最后,教师根据整幅构图设计学生联想苏轼在《赤壁赋》中相关的诗句,活用知识。再如必修下册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作为典型的实物说明类插图。这篇课文选图是针对文章内容的重难点理解而组织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注意解读插图。在学习描写群体建筑的构成、斗拱的组成和部件的装饰相关文字段落时,教师展示教材图片,创设教学情境,拓宽学生对建筑物构造的认识面,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艺术品味,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分析建筑的构造和艺术特色。课后利用插图进行“二次阅读”,通过借图练说,以图促写,练图助考来提升读图能力,更好地发挥插图的趣味教学价值,拓宽认知范围。
综上所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插图作为语文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美化教材的呈现方式、提升教材的品质品位,对广大师生的教学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8]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插图的教学价值,促进师生语文学习走向深度学习,从而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让插图资源闲置废弃。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185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3-54.
[3]张建珍,许甜,大卫·兰伯特.论麦克·杨强有力的知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06):58.
[4]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78.
[5]叶圣陶.重视书籍的绘图工作[J].课程·教材·教法,1991(3):3-5.
[6][德]马克思·舍勒,克林译,爱的秩序[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41.
[7]焦会银.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插图的教学价值及其实现[J].教学与管理,2021(10):41.
[8]刘福真.初中语文教材插图科学性与适用性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6(01):60.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