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贯穿生活
2022-05-30董颖
董颖
我在网上学习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课程,主讲导师是著名的泰勒教授。他在讲课时说:这不是一门注重理论研究的学术课,而是注重方法论和实用性的实操课,学的人可以更幸福。
提到这门课的意义时泰勒强调,社会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在2000年做了一项心理学概念方面的研究,发现“消极研究”和“积极研究”之间比率悬殊:之前33年间有5000篇论文研究“愤怒”,超过4.1万篇研究“焦虑”,超过5万篇研究“抑郁”,然后他开始寻找积极方面的研究,令他难以相信的是,只有450篇研究“快乐”,近2000篇研究“幸福”,2500篇关于“生活满意度”。“消极研究”和“积极研究”之间的比例是21比1。
这是让人生气又忧虑的比例,体现了人类的一种本能,更关注失败、缺点,而往往忽视潜能、长处。
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其实也有类似情况。很多父母更关注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花很大精力研究怎么对抗孩子的拖延症、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怎么让孩子放下手机……而本能地忽视那些积极和美好的层面。
有些家长则正好相反,焦虑少做得多,多动腿少动嘴,比如周末、假期带孩子去参观画展、艺术展,陶冶情操、提升美商;去爬山、划船,欣赏美丽的景色。和孩子一起体验美好的时光,既增进了感情,还潜移默化进行了艺术与美的教育。
道理很简单,我们用在积极美好事情上的时间多了,消極方面的自然就少了,我们欣赏美的时间多了,刷手机、磨磨蹭蹭的时间自然少了。就像泰勒说的,将冥思苦想问题行为的时间,拿出一些研究美好事物的规律,研究积极孩子的共通性,心态和方法都会不一样。
近几年特别提倡美育,就是一种正向教育,即通过培养孩子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其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狭义上理解是审美、情操、心灵教育,但也关涉思想、道德、精神教育,对人的言谈举止、礼仪规范、创造力都具有打磨作用。
美育绝不仅仅是把孩子扔进美术班,而是需要父母投入时间和精力,带孩子共同感受和浸润。让美贯穿生活,我们和孩子都会更幸福。
[—详见P9《以美育人,留给孩子另一种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