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共生,以促诗教

2022-05-30陈超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诗词学科融合

陈超,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指出教师要“积极利用与开发各种课程资源聚焦课程目标,优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和发展”。[1]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备受关注。学科融合式学习是依据一些源于学生生活现象的学习或研究主题,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的学习方式。学生需要思考需要运用哪些学科知识来综合解决问题。[2]近年来,很多学校纷纷展开学科融合学习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缺少融合教学的技巧,学科关系处理不当,部分学科融合课堂出现了貌合神离的现象。如何围绕统一的教学目标,打破学科界限,发挥各学科所长,促进深度融合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诗歌是我国文学长河中的精华,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编排了大量诗词,共47篇。从远古时期的《诗经》《楚辞》、汉乐府歌行、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新诗,诗词以其丰富的内容形式和伟大的艺术魅力,涵养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学习这些经典诗作不仅可以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鉴赏力,也可以陶冶性情,激发情感共鸣。学科融合的视野有利于打开诗词教学的新局面,创新诗词教学方法,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一、实行诗词学科融合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符合语文学科基本属性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以学科融合视野来进行诗词教学,有利于打开学生的视野,丰富学习方式,提升鉴赏能力。然而不少教师在进行学科融合教学时,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主体性,忽略了既定的诗词教学目标,将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地理课”。笔者在听一位教师执教《虞美人》时,大谈李煜从南唐后主沦落到阶下囚的这段历史,占据了课堂2/3的时间,而忽视了这首千古佳作本身的鉴赏。这堂课虽然进行了学科融合学习,但舍本求末,没有实现既定教学目标。

(二)改善诗词教学现状的需要

传统的诗词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一般以介绍诗人和写作背景,逐句赏析诗歌,总结主旨和艺术手法为主要上课模式,课堂设计千篇一律,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师倾向按教参进行标准解读,忽略了阅读主体的能动性,削弱了学习兴趣。

诗词意蕴丰富,与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基于学科融合的诗词教学,课堂容量更大,涉及领域更宽广。因此,诗词教学与其它学科融合是学生学习需求和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发掘诗词与相关学科相链接点,主动去链接尝试、探索思考。

(三)适应统编本新教材的需要

统编本高中语文新教材增加了诗文内容占比,收录了不少经典诗作,涉及了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统计如下:

综上,我们发现统编本新教材选编的诗词有大量篇目与各学科有交叉,为实施学科融合的诗词教学提供了可行性。我们要找到诗词与相关学科的整合点,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实现深度融合。

二、学科融合视野下诗词教学实施策略

(一)历史与诗词的融合教学

文史不分家,历史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认识诗人的窗口。诗词的教学过程也是感悟历史脉搏的过程,文史交融,彰显诗词教学魅力。

1.知人論世,以意逆志

诗词创作常常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只有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与诗人对话。比如学习李煜的《虞美人》,了解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十分必要。这首绝命词作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当时李煜被幽囚汴京已近三年。我们只有了解李煜作为南唐后主奢侈享乐,沉溺佛教,不理朝政,错杀忠臣的那段历史,才能体会词人开篇为什么发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叩问。我们只有理解词人从至高无上的皇帝跌入阶下囚的这段特殊经历,才能更深刻体会“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凄惨悲凉。知人论世是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方法,知人论世的过程也是走进作者,与历史对话的过程。

2.回到历史现场,感悟诗人情怀

因为时隔久远,学生往往无法感知古人作诗时的情怀。只有当我们回到历史现场,把握时代脉搏,才能更好地与诗人对话,感受古今共情。上课时,教师如能把握契机,引入一些故事等,创设情境,学生既知晓了历史又能深入理解诗词,事半功倍。

如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我们可创设情景,带领学生回到历史现场。白居易因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朝中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元和十一年(816年)秋天,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弹琵琶的长安倡女,琵琶女自叙身世,引起白居易的共鸣。只有当我们了解这段经历,才更能与诗人共情,体会那知音相赏,心心相惜的千古情。只有当我们深入挖掘出文本中的历史元素,巧妙地回到历史场景,才能激发学生的共鸣。

(二)地理与诗词的融合教学

诗词中有不少涉及地理知识的词句,文学地理学是从地理的角度来赏析文学作品。运用地理学的相关知识,能有效帮助学生了解诗歌,探寻诗词意蕴。

1.运用地理知识,探寻诗词意蕴

诗词中常常涉及到一些地理现象,理解必要的地理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诗词。如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中写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我们知道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水通常自西向东流,作者却看到门前流水尚能西这一不寻常现象。当我们通晓这一地理现象,就更能体会词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不因年老感叹时光的飞逝。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此处诗人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自伤衰老。当我们了解中国西南地区的险要地形,才能更好体会李白在《蜀道难》中反复吟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巧借地图,赏析诗歌

诗歌教学应该是活泼生动的,对于一些描摹自然风光,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诗词,如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我们可以通过欣赏图片,捕捉直观感受,充分发挥想象,使知识立体化。

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空间是“存在于作品中的由情感、思想、景观、实物、人物、事件等诸多要素构成的具体可感的审美空间”“它包含了作者的想象、联想和虚构,而与客观存在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空间有着或显或隐的联系”。[3]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展现了秋日,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多姿多彩、绚丽斑斓之景。上课时,我们可以借助湘江秋季图,赏析词中描写的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的景象,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地图直观的呈现,有利于学生把握意象方位,洞悉词人景物描写的手法,体会这派生机勃勃、自由阔大之景,为下文“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发问张本。通过观察橘子洲秋日图景,有利于学生把握这首词情景交融的特点,更好地把握诗人的豪情壮志。

(三)政治与诗词的融合教学

从《诗经》开始,诗歌就承担着讽劝时弊和政治教化功能。用政治视角引导学生分析鉴赏诗词,有助于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塑造高尚人格。

1.传承优秀文化,弘扬家国情怀

借助政治学科视角赏析诗词,有利于传承优秀文化,发挥诗歌涵养品德的功能。比如统编本教材节選的《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首慷慨激昂、同仇敌忾的战歌,昂扬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大敌当前,秦地士兵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这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从几千年前就开始传唱。《离骚》作为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流淌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悯情怀。诗人无力改变现状,不愿屈心抑志,以死明志,折射出诗人对理想的坚守。结合政治学科赏析诗词,有利于更深入了解政治抒情诗的文化价值。又如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冲击的郭沫若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激浪和时代洪流一起冲击胸怀,于是写下这首对力量的赞歌,向旧世界发起挑战。

2.叩问哲思,逻辑思辨

中国古典诗词常蕴含哲思,鉴赏时引入哲学视野,有利于把握诗词深层意蕴。

宋诗尚理,《题西林壁》《登飞来峰》《观书有感》等诗中蕴含着丰富哲理。诗人将理性的思辨熔铸于诗的意境中,用诗歌来传达认识世界的哲思。这种“理”不是一般的抽象、空泛的理,它与“趣”密不可分。诗人结合日常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生活片段,融入哲思理趣,情景与义理浑然一体,从而收到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给人以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哲理启迪,产生巨大的艺术吸引力,形成独特的审美气质和神韵。在高中诗词讲解中融入哲学内容,让学生在明理言志的基础上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使语文课堂绘声绘色。

(四)音乐、美术与诗词的融合教学

诗从诞生起,就与音乐舞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中,融入乐舞的欣赏,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诗词。

《经典咏流传》《舞千年》等节目用流行的方式重新演绎诗词之美,有利于给学生带来直观的审美享受,更好地品味诗词之美。诗乐舞三位一体,诗中跳动着生命的节奏,那美妙旋律呈现出整齐的美、错综的美、抑扬的美、回旋的美,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反映着诗的灵动和真情实感,言有尽而意无穷。音乐那洋溢的生命力、激发的想象力,具有强大的、冲击心灵的力量。诗歌、音乐、舞蹈三种艺术将人的内在情感与外在的美统一起来。比如赏析李煜的《虞美人》,我们可以通过欣赏《虞美人》的演唱,置身诗境,一同感受作者往事不堪回首、国破家亡的痛苦;学习《琵琶行》,我们可以先欣赏琵琶乐的演奏,感受这一艺术形式,从而更好地感受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和自伤身世之感。

诗画一家,在学习山水田园诗、题画诗等诗词时,我们可以结合绘画一起品味。诗词鉴赏可以借鉴图文结合法,学者戴俊骋指出用文本分析和地图呈现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文学能更加形象生动全面的了解文学。[4]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一幅诗意恬静的山水画。

三、诗词学科融合教学视域下教师发展之路

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整合各科资源,共同促进诗词教学任务的完成。

(一)更新教学观念,树立融合理念

教学方式的变革,理念革新需先行。教师首先要打破学科本位的惯性思维,加强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学习,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融合理念,不能为融合而融合,而要着眼于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到要“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强调把高中语文教学和时代紧密结合在一起,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综合性语文课程。学科融合理念倡导以诗词教学为本位,巧妙地融入其它学科知识,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在学科融合中,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是融合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教师需增强学科融合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喜悦。

(二)统整学科教学,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学科融合的学习实际上就是整合各学科知识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学科融合不是各学科的简单组合,机械叠加,而是教学理念上的一次革命,是学科之间的一种深度融通。它要求师生都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语文学科与各学科的关系,通过相互借鉴整合,教育理念和方法的革新,打破学科壁垒,培养综合性思维,提高核心素养,以适应新时代对于综合型人才的要求。

要实现教学的深度融合关键要统整教学目标,找到学科的整合点。学科融合的诗词教学应立足于还原历史情境,以赏析诗词为立足点,找到各学科与诗词教学的结合点。学科融合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那么相应地,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也应作出适当调整,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评价体系,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三)不断充电学习,提升教学水平

学科融合教学涉及学科较多,知识面较广,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升课程开发、整合和设计能力。教师必须具备创意思考能力,对其它学科有所了解,有效整合各学科的教育教学资源,并拿来为我所用。我们要关注每一门学科的特殊性与交互性,更要不断发展自己的专业素养。学科融合最终还是要回到学科本身,要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才有能力进行更高水平的学科融合学习。

其次,教师要积极学习新教学模式,比如研究性學习、项目式学、主题式学习等,探索学科间的教学整合最佳模式,构建“1+X”学科间辅助合作教学模式。

(四)重视教育科研,培养研究能力

学科融合教学的开展主要依靠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教师专业自觉。从学校层面看,我们要做好融合课程的开发和教师培训。从教师层面而言,我们要成为研究型教师,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跨学科学习,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研能力。教师可适当增加跨学科听课,进行学科资源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对学科融合进行研究,增加学科融合的相关知识,找到学科融合的适当方法。并且,带着学生开展学科融合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科融合走向深入。学科融合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学科知识的掌握,而在于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其意义更多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我们可以把科研成果集结起来,开发融合课程,编写独具特色的学科融合校本教材。

学科之间的交流融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期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得语文学科与各学科的融合学习成为可能。我们进行诗词教学的学科融合时,要处理好学科关系,防止喧宾夺主。关键是要找准结合点和融通点,使知识之间互相配合、互用互促、相得益彰。其次,学科融合是相关学科知识的自然融入,不应牵强附会,要注意知识内在统一。学科间融合教学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要充分考虑本学科和各学科内容特点,知晓学生的认知水平,满足学习需要。学科融合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仍需不断探索,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于澜.学科融合式教学有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17.1(25).

[3]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刷馆,2012.

[4]戴俊骋.中国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与学科融合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2015(4).

[本文系湖南省级青年课题“基于教学评一体化视角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研究”(课题编号:ND22010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诗词学科融合
【学科新书导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超学科”来啦